馬背炫武

乾隆帝對自己的一生武功進行過總結,寫出《禦製十全記》。其中,兩平準部,一定回部,兩次進兵安藏,均屬正義之師,乾隆帝自己滿意,後人也是極力追捧。

平準

乾隆時期,準噶爾部割據叛亂,乾隆帝要怎麽做呢?擺在他麵前的有兩條路,要麽任其割據,不予理睬;要麽出兵討伐,使其統一歸附。這是一個重要的抉擇。乾隆帝下詔征詢意見,爭論中,有同一出兵征討,也有反對的意見。經過激烈的討論,乾隆帝力排眾議,決定發兵征討。乾隆十九年五月初四日,他正式下達了上諭:“朕意機不可失,明歲擬欲兩路進兵,直抵伊犁。”

乾隆帝講的機不可失,即指準部內亂,紛爭不已。長期的內亂,準部之間互相攻擊,力量消長,最終,達瓦齊勢力漸大,他不斷用兵,攻打其他的準部,引起各部不滿,導致不少人員投靠清朝,歸順大清。

乾隆帝為此做好了精心的軍事準備,從西路、北路兩路進軍,包抄準噶爾。軍力上,北路兵需要三萬,西路兵需要二萬,總計五萬大軍。其中,滿洲兵1.3萬人,索倫、巴爾虎兵計8000人,察哈爾兵4000人,土默特兵1000人,計2.6萬人。此外,還征集了喀爾喀、托輝特、哲裏木等蒙古兵1.1萬人,綠營兵1.1萬人,這些兵力被皇帝的一紙詔書征集而來,均效忠於清朝皇帝。

按照乾隆帝的軍事部署,征剿準噶爾指日可待,勝利在望。可是,接下來的征準形勢,卻因為乾隆皇帝的兩次決策失誤,導致戰事一波三折。

第一次決策失誤發生於乾隆十九年。

本來乾隆帝力排眾議,果斷決定征伐準噶爾,並且部署了西、北兩路大軍,勝利指日可待。可是,這個時候,北路軍突然傳來一個“好消息”,準部重要頭目阿睦爾撒納率領士兵、人口兩萬餘人跨過邊卡,投奔大清。

對於阿睦爾撒納,乾隆帝頗為了解,知道他在準部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了解到他與達瓦齊交惡,雙方爭戰不已,阿睦爾撒納力量不抵達瓦齊,便投靠清朝。乾隆帝經過思考,決定馬上召見阿睦爾撒納。於是,乾隆帝於阿睦爾撒納日夜兼程,向避暑山莊進發,在那裏,乾隆帝聽取了準部內部的情況匯報。

就是這次會見,乾隆帝做出了極其錯誤的決定:“以新歸順之厄魯特攻厄魯特”,實際上就是“以準攻準”,亦即用阿睦爾撒納之軍攻擊達瓦齊之軍。

這樣,征準大軍格局發生了變化:北路軍由班第為統帥,阿睦爾撒納為副將軍,統軍6000人,為急先鋒;西路軍由永常為統帥,領軍1.6萬人。表麵看,清軍占主力,可是,乾隆帝卻讓永常不許“冒進”,隻可“尾隨前行”。也就是希望犧牲阿睦爾撒納的兵力,保存清兵實力。

乾隆二十年,征剿大軍出發,軍力情況是:阿睦爾撒納的軍力6000人,於二月十二日出發;薩喇爾帶5000兵,於二月二十五日出發;班第領兵1500人,於三月初八日出發。從出發日期和兵力上,看出乾隆帝的用意。

阿睦爾撒納率軍猛攻達瓦齊,於乾隆二十年五月初二日,攻進伊犁,達瓦齊逃竄,準部各部紛紛投降,阿睦爾撒納功不可沒,乾隆帝賜予他親王雙俸,厄魯特四部全部納入大清版圖。

可是,勝利是暫時的。乾隆帝對阿睦爾撒納的信任,利用他的兵力,打敗了達瓦齊,客觀上幫助了阿睦爾撒納,使他實力大增,野心開始膨脹,留下了大患。

第二次決策失誤發生於乾隆二十一年。

實際上,自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大軍控製準部之後,乾隆帝就接連犯下大錯:

一是清軍撤離準部。

乾隆二十年,伊犁攻下後,一麵重賞阿睦爾撒納,一麵下旨將留駐大臣於此,這是對的。可是,乾隆帝沒有在此設置管理機構,卻撤離了大軍,隻留下幾百人的親兵,跟隨、保護留駐大臣。

二是繼續奉行“以準治準”策略。

阿睦爾撒納很快反叛朝廷,不僅縱掠各部,提出要做四部總汗,而且敢於私用印章,發號施令。尤其到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阿睦爾撒納的叛軍圍清朝攻留守大臣班第和鄂容安,導致兩位王公人單力薄,自殺殉國。乾隆帝為此深深自責。

這個時候,乾隆帝沒有汲取之前的教訓,居然繼續奉行“以準治準”的策略。他一麵冊封達瓦齊為親王,企圖利用他的影響加快平叛進城;一麵又想利用厄魯特四部的力量,合力絞殺阿睦爾撒納叛軍。

同樣,利用“以準治準”策略很快擊敗阿睦爾撒納叛亂,取得平叛的勝利。但是,由於乾隆帝過分依賴厄魯特四部之兵,使他們在平叛中壯大了實力,各個頭領便產生了“恢複舊製”的野心,於是,紛紛反叛清廷。厄魯特四部再次陷入混亂不堪和互相征戰的局麵。

至此,乾隆帝徹底清醒了,再也不對厄魯特四部報有很大希望,取而代之的是終於清朝廷的軍隊,《清高宗實錄》記載:“已添駐重兵,並派調索倫、察哈爾、吉林等兵,迅速前往,協力擒捕。”

再次組成北路、西路大軍,所有將帥盡為朝廷欽派:由忠於朝廷、熟悉蒙古事物的成袞紮布為統帥;北路由兵部尚書舒赫德為參讚大臣,戶部尚書阿裏袞、一等公明瑞為領隊大臣;西路由一等伯、領侍衛內大臣兆惠和參讚大臣富德為領軍。北西兩路大軍共7000餘人,於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出發,征討厄魯特四部。

清軍勢如破竹,很快攻破伊犁,斬殺和擒獲了反叛朝廷的頭目多人,至六月初,平叛基本結束。阿睦爾撒納遁入俄國,清軍向沙俄索要。至八月,阿睦爾撒納患天花病逝,俄國遂將其屍體送至恰克圖,清軍驗看無誤,至此,戰事結束。

定回

勘定準部,乾隆帝並沒有停歇,而是馬不停蹄地部署定回大事。

實際上,回部勢力最大者,是大和卓布拉尼敦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兄弟倆本應感謝清廷,剪滅準部叛亂,救其於水火,這是天大的恩情。乾隆帝也有意籠絡大小和卓,想借助於他們的勢力,統一回疆,實現新疆並入大清版圖的宏願。

事態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大小和卓觀點迥異。大和卓布拉尼敦主張投靠清廷,率部歸順。小和卓霍集占則剛好相反,不肯屈居人下,力主回疆獨立,自立為汗。

乾隆帝對大小和卓保持著高度警惕,乾隆帝曾下旨:“伊等不即前來投順,明係別生異心,即應派兵擒拿。”為防止發生變故,乾隆帝命令將大小和卓遷移至可控地區:吐魯番或巴裏坤。並可進一步試探,看看他們是否真心歸順朝廷。於是,便早早安排副都統阿敏道率兵,前往庫車招撫,結果令人意外。

大和卓布拉尼敦主張知恩圖報,歸順清廷。小和卓霍集占卻堅決反對,他咆哮如雷,《嘯亭雜錄》這樣記載:“即來,我守險拒之;饋餉不繼,可不戰挫也。”在他看來,清軍不堪一擊,可以憑險取勝。於是,他鋌而走險,拘捕了撫臣阿敏道,至乾隆二十二年五月,竟然將阿敏道殺害,公然反叛清廷。

乾隆帝聞訊,大怒,下令征討霍集占。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乾隆帝特下諭旨,曉諭回部居民,此次征剿,完全針對霍集占一人,與他人無關。這天,乾隆帝授予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哈寧阿為參讚大臣,順德納、愛隆阿為領隊大臣,領兵5000征討,包圍了庫車城。

大小和卓立即召集重兵,固守負隅,清兵與回兵激戰。攻城與反攻城,雙方展開拉鋸戰,互有傷亡。雅爾哈善大軍緊緊包圍了庫車城,從六月到七月,前後達一月之久。眼看霍集占彈盡糧絕,即將大功告成之際,清軍統帥雅爾哈善與順德納輕敵怠惰,終日下棋飲酒,導致兩和卓乘隙逃遁,征剿霍集占失敗。

乾隆帝極為惱怒,將雅爾哈善、哈寧阿、順德納、馬德勝等將帥全部處死。乾隆帝此舉並不理智,雅爾哈善作為一個文人,確實難當此重任,乾隆帝任用非人,理應承擔責任。

接下來,乾隆帝又犯了一個錯誤,他急切地飭令大將軍兆惠前往平叛。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兆惠不敢怠慢,領兵前往。可是,兆惠正在伊犁善後,突接聖旨,並無足夠的軍力,隻帶兵800前往。

結果可想而知。不要說兆惠之兵勞師襲遠,不占優勢;更由於叛軍人多勢眾,眾寡懸殊;還有地形生疏,環境陌生的劣勢,雙方經過激戰,兆惠軍大敗,被圍困於黑水營。大將軍兆惠身負重傷,眾多將領戰歿,局麵岌岌可危。

乾隆帝接到報警,大吃一驚,急忙調兵遣將,營救大將軍兆惠。隻有就近調集清軍,方可解燃眉之急。經過多方調集,清軍從四麵八方而來,合力解黑水營之困。經過努力,從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被圍,到二十四年正月十四日解圍,前後長達三個月之久的黑水營之困解除。

上述征回之戰可以看出,乾隆帝先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任用文人雅爾哈善征剿,導致霍集占用計脫逃;二是急催大將軍兆惠征剿,急功冒進,輕敵被圍黑水營,導致第二次征剿失敗。

至此,乾隆帝如夢方醒,再也不能小視霍集占了。他一麵引咎自責,一麵改弦更張,做出了重大調整。

首先,他決定打持久戰,不再急功冒進。其次,要做好充分準備,馬匹、糧草、軍餉一定準備充足。他鼓勵並接收兩淮鹽商和長蘆鹽商的捐銀,鼓勵回疆人民反正助剿,主張使用先進武器,鑄造新式大炮,等等。再次,乾隆帝決定仍用大將軍兆惠領兵征討。同時,乾隆帝還采取了多方籠絡的辦法,對那些早日“歸誠”的回部頭領,或封爵位,或給予賞賜,最大限度孤立霍集占。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大將軍兆惠領兵二萬,全力開赴新疆,拉開了第二次征回的序幕。這次,乾隆帝再三叮囑,一定要穩紮穩打,不僅要拔下兩和卓的據點,還要將其擒獲,千萬不要再讓他們跑了,遺患無窮。為此,乾隆帝細密地進行了分析,知道兆惠如何作戰,如何布局,如何調兵等等,像諸葛亮那樣,周詳至極。

經過激戰,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力不能支,便毀掉了老巢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城堡,攜帶人口、輜重,逃往霍斯庫魯克嶺。兆惠乘勝追擊,霍集占節節敗退,逃往巴達克山。乾隆帝下諭兆惠,務必擒拿霍集占、布拉尼敦兄弟。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巴達克山汗終於交出霍集占首級,曆時數年的回部之亂被徹底平息。

安藏

對於西藏,清政府曆來十分重視,曾經付出過巨大心血。順治九年,五世達賴進京,第二年四月十八日,用滿、漢、藏文字冊封達賴,至此,清政府與西藏開始了朝貢關係。康熙時期,清政府不僅密切關注藏務,在關鍵時刻,於康熙五十七年出兵西藏,驅逐準噶爾軍的入侵。雍正時期,西藏發生內亂,雍正帝出兵平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藏務的統轄和管理。

乾隆帝即位後,對西藏的管理有一個曲折的過程。

首先,他犯了一個錯誤,這就是冊封藏王,並授爵他的長子。乾隆帝對管理西藏軍政事務的頗羅鼐非常依賴,於乾隆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冊封他為郡王,成為堂堂正正的藏王。乾隆十一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帝再封頗羅鼐之子珠爾莫特那木紮勒為長子。這樣,世代掌管藏務的首領,就要從頗羅鼐家族中產生,世代因襲。乾隆帝此法,提高了藏王的政治地位,為其日後反叛朝廷種下了惡果。

其次,乾隆帝麻痹大意,放鬆警惕性。果然,乾隆十二年頗羅鼐病故,其子珠爾莫特那木紮勒接班,成為藏王。這個人野心極大,多次滋事。他仇恨駐藏大臣,不願意清廷幹預藏務,企圖建立獨立王國。於是,他不斷搜羅財務,聚集兵力,企圖叛亂。至乾隆十五年,珠爾莫特那木紮勒反意顯露,駐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不斷上書乾隆帝,要求早作準備,剪除叛逆。可是,乾隆帝一直不相信新藏王會叛亂朝廷,反複曉諭駐藏大臣不許輕舉妄動。

最終,付出了代價。乾隆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乾隆帝相信了駐藏大臣的話,痛下決心,準備鏟除新藏王,可是,新藏王早已采取了應對措施,駐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隻有采取非常手段:矯詔擒殺新藏王。乾隆十五年十月十三日,新藏王被傳至駐藏大臣衙門,駐藏大臣矯詔殺之。叛軍蜂擁而至,防火焼房,雙方激戰。傅清、拉布敦寡不敵眾,死於亂軍中。

對此,乾隆帝汲取了深刻的教訓。乾隆十六年二月,他批準了《酌定西藏善後章程》,規定不再冊封藏王,強化駐藏大臣的權力,加派駐藏部隊人數,等等,對於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奠定了基礎。此後,西藏進入幾十年的相對平靜期。

至乾隆晚年,西藏局勢突發變化,竟然導致外侵事件的發生,這就是廓爾喀兩度入侵西藏。乾隆帝旗幟鮮明,堅決抵禦,屢次出兵征討,確保國家寸土無失,領土版圖絕對完整。

第一次廓爾喀入侵事件。

這次入侵,發生於乾隆五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駐藏大臣慶麟向乾隆帝報告廓爾喀侵入西藏的消息。乾隆帝聞報,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分析了廓爾喀侵入西藏的原因。這很關鍵,找到原因,才可對症下藥。其侵入原因是什麽呢?

究其原因,就是為寶物而來。這些寶物是六世班禪大師的財產,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六世班禪因出痘在京師圓寂,大師所有的奇珍異寶落入其兄仲巴呼圖克圖,引起班禪之弟沙瑪爾巴的不滿。乾隆四十九年,沙瑪爾巴前往廓爾喀,煽動廓爾喀國王侵入西藏,劫掠寶物。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廓爾喀兵侵入西藏,占領聶拉木、濟隴,圍攻宗喀、噶爾寨,戰火蜂起。

乾隆帝從容布陣。他先調兵遣將,諭令駐藏大臣雅滿泰保護好年幼的班禪;諭令川督李世傑、提督成德率綠營兵4000人赴藏作戰;諭令建昌鎮總兵穆克登阿率滿洲兵500赴藏作戰;諭令成都將軍鄂輝備兵3000人,隨時響應。接著,籌備糧草,由於路途遙遠,內地供應困難,轉由藏地采買,並鼓勵達賴、班禪出存糧,支援戰事。

為了保護達賴和班禪,乾隆帝指示:一旦廓爾喀侵入前藏,即將二位大喇嘛轉移到青海安全地方,以免受到驚擾。同時,諭令駐藏大臣慶麟、雅滿泰發布檄文,曉諭廓爾喀識務撤軍。為了確保聖意的貫徹,派出欽差大臣巴忠迅速入藏,主持西藏軍務。布置完這一切,乾隆帝靜候佳音。

這場戰爭,僅僅持續了三個月,至九月,戰火停熄,雙方達成協議:西藏噶隆每年交給廓爾喀元寶300錠,廓爾喀便交出聶拉木、濟隴、宗喀三地。這個協議,先是西藏噶隆代表出麵,與廓爾喀商議,後來,又經駐藏大臣、欽差大臣同意,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乾隆帝接到藏地熄火戰事的消息,開始反對議和,後來相信了巴忠及駐藏大臣的奏述,也讚同此法。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三十日,下諭道:“總在懾服伊等之心,使永遠不敢侵犯,立定界址,即行撤兵。”五十四年六月十八日,乾隆帝批準了《收複巴勒布侵占藏地設站定界事宜》十九條,基本結束了戰事。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十二日,乾隆帝賜宴各國朝貢使臣,廓爾喀使臣位列其中,大皇帝頒發敕旨,冊封廓爾喀王公。

至此,喧囂一時的第一次廓爾喀侵藏之戰結束。

第二次廓爾喀入侵事件。

第一次廓爾喀侵藏事蕆,廓爾喀撤兵。廓爾喀本以為得利不小,卻沒想到是空頭支票。藏方每年300錠(折合白銀9600兩)的巨額支付根本難以實現,逼得廓方屢次逼款。加之,莎瑪爾煽動,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廓爾喀再發大兵侵藏,很快就占領了聶拉木、濟隴等地。廓兵**紮什倫布,肆意掠奪,金銀佛像、金冊金印等被搶掠,藏地告急。

乾隆帝接到這些消息,並未驚慌,而是進行了有條不紊的安排和部署。就在他對藏事躊躇之際,發生了一件不測事件:巴忠投河自盡。巴忠乃第一次廓爾喀入侵西藏時的欽差大臣,就在第二次廓兵侵入西藏之際,巴忠上書乾隆帝,請求前往藏地“效力贖罪”,乾隆帝未允,巴忠便自盡身亡。

乾隆帝驚詫之餘,分析了這個事件。經過細密思考,巴忠等人欺君背主,納款輸地之事終於大白於天下。乾隆帝果斷調整了駐藏大臣、四川總督、成都將軍等職務,革去保泰、雅滿泰、鄂輝、成德職務,保泰以欺君罪枷號示眾。

關鍵是,必須朝廷派出將領,前往藏地督戰。五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傅恒之子福康安被授予征廓“大將軍”,以超勇公海蘭察和成都將軍奎林為參讚大臣,前往藏地。又多方籌集糧草、軍餉、馱馬、槍炮等,一切準備就緒,於乾隆五十七年四月,統領1.3萬大軍直抵西藏。

本月十八日,乾隆帝下達指示,令福康安一麵掃清藏地廓軍,一麵深入廓爾喀國,或滅之,或受降。《清高宗實錄》這樣記載:“福康安等於官兵齊集後,探訪賊匪情形,道路險易,事在可辦,自必直前進剿,掃穴擒渠,將其土地給還各部落,永免衛藏駐兵防守,豈不甚善?”

至五月中旬,福康安指揮大軍,盡收失地,廓軍狼狽撤歸本國。福康安遵照乾隆帝指示,揮軍直入廓境。

清軍一路披荊斬棘,如入無人之境,深入廓境七百餘裏,距離廓爾喀首都陽布僅僅幾十裏,就要大功告成。至本年七月初,清軍遭遇廓國兵力的強烈抵抗,清廓展開激戰,互有傷亡。至此,廓爾喀國王乘隙乞降。廓國送還紮什倫布財務,交出禍首沙瑪爾巴遺骨,等等。

乾隆帝接到前方戰報,審勢度時,做出了正確的抉擇。他沒有堅持一定要打進廓國都城陽布,指示福康安見機行事。福康安因勢利導,曉以利害,廓爾喀因之而乞和,並派出貢使,於五十七年九月二十日至紮什倫布,向班禪謝罪。同時,派使者進京,第二年正月,乾隆帝賜宴來使,並冊封拉特納巴布爾為廓爾喀國王。

至此,第二次廓爾喀入侵事件宣告結束,廓爾喀向清朝納貢稱臣。

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藏區的管理,乾隆帝開動腦筋,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創立金瓶掣簽製度。

西藏的達賴和班禪,在轉世靈童的確定上,往往存在爭議,清朝中央政府難以控製。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乾隆帝第一次提出金瓶掣簽製度,確定達賴喇嘛靈童轉世之法,將“實在根基之呼畢勒罕”若幹人的出生年月日各書一簽,放在金奔巴瓶內,令達賴喇嘛會同駐藏大臣一起“對眾拈定”,完成靈童的轉世傳承。後來,這個製度進一步推廣到班禪的轉世靈童確定;再後來,又推廣到蒙古和青海大活佛的靈童轉世。這樣,金瓶掣簽製度特別設立了兩個金瓶,一個放在北京雍和宮,專供蒙古地區大活佛轉世靈童掣簽用。另一個置放在拉薩大昭寺,專門供西藏、青海等地掣簽,確定大活佛轉世靈童。所以,凡藏蒙大活佛如達賴、班禪、章嘉呼圖克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轉世時,均須經金瓶掣簽認定。

二是批準《欽定西藏善後章程》。

乾隆五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帝令王公大臣討論福康安的“酌籌藏內善後章程”,後來又加進了金瓶掣簽等其他製度,合起來共有二十九條,命為《欽定西藏善後章程》。這個章程,明確規定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政治、軍事、宗教、經濟、外交、貿易等諸多方麵的最高權力,加強了清中央政府對使這一區域的管轄,這對藏地、藏民的安寧和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