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懷

乾隆帝有很濃厚的文人情懷,他寫詩,凡事喜歡作詩一首,以紀其事。他以書生自居,和其他帝王對文化的認識迥然有別。他編輯文化典籍,成為浩然巨秩,前所未有。實際上,他就是一個文人。

一個“書呆子”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書生”一詞有著特殊的偏見:一個認為是書呆子,沒有處事能力,也就不堪重用;一個是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之徒。總之,“書生”一詞多為貶義。

但是,乾隆帝卻不這麽認為,他十分喜愛“書生”這個詞,竟然自詡為“書生”。他對“書生”這樣理解:

“讀書以致用”。乾隆認為,讀書是學以致用,通過讀書,人們掌握了大量知識,用來指導現實生活中,再實用不過了。

“學於古訓,乃有獲。”學習古人的道理,對於為官之人太有用了,也太有收獲了,他可以交給你怎麽施政,尤其可以施行仁政。

“人無書氣,即為俗氣”。這句話太經典了,乾隆帝認為,一個人沒有高傲、貴重的書生氣,那就是市井的俗氣。所以,乾隆帝認為自己如果能夠被人認為是一介書生,那就太好了:“朕惟恐人不足當書生之稱”,他是恐怕人們不把他當做書生來看待。

“讀書通大義”。乾隆帝認為讀書能夠懂得義理,懂得義理才能知道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他把朝中的官員進行劃分,篩選出那些通大義的官員,比如來保、陳世倌等都是通大義的好官僚。

所以,乾隆帝不僅自己稱為“書生”,還把他周圍的王公大臣也看作是書生。他曾這樣說:“朕自由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未嚐少輟,實一書生也。王大臣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書生也。”

盡管乾隆帝這樣說,但是,由於他出生在雍親王府邸,並沒有機會入宮讀書,隻是在6歲的時候,父王給他進行了啟蒙教育。9歲的時候,才開始入學讀書,較之皇宮裏的皇子,已經是晚3年了。

乾隆帝12歲那年,他被康熙帝賞識,進入皇宮之中,接受更為係統的教育。他的學業進步非常之快,到在14歲的時候,已經能夠寫作了。他留心觀察,把心得寫成詩文。

乾隆帝不愧是一個書生,一個高產的書生,據統計,他一生自著文集3部,為文1400餘篇;詩集5部,收入詩篇4萬多,成為我國古代詩文最高產的作家帝王。

當然,乾隆帝的4萬多首詩詞質量平庸,佳作很少。盡管這樣,這些詩作還有好多人參與其中。比如汪由敦、於敏中、梁國治等,都是乾隆詩集的創作者,他們或修改、或潤色、或整理,成就了乾隆帝禦製詩集的創作成就。

五種語言

乾隆皇帝是一個語言天才,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皇帝,為了達到統治各民族的目的,他刻骨學習,努力鑽研,居然掌握了5種語言,成為清代掌握語言最多的皇帝。

滿語。毫無疑問,清朝以滿語為國語,他們把滿語作為國家行政語音的正朔。在清代官方建築的各種文本中,都會以滿語為中心,兼顧其他。可是,滿洲入關後,八旗子弟漸漸學習漢語,很有被同化的可能。清代,從皇太極時代就已經注意這個問題了。到乾隆時期,乾隆帝更加注意這個傾向。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避免國語丟失。乾隆接見滿族王公大臣時,一律說滿語;滿洲人10歲以上增加滿語考試,合格者給予官爵;給前線作戰的滿族將領批注奏折,盡量用滿文,等等。總之,乾隆帝用自己掌握流暢的滿語,維護著這個民族的特權和利益。

漢語。乾隆帝被當代人所認識,主要還是他的功績和詩作,而這些功績和詩作,都是以漢文的形式被記載,並流傳於世。乾隆帝漢語功底很深,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受教於漢族大儒。博大精深的漢族文化深深吸引了他,為此,乾隆帝也成為一位傑出的漢語語言大師,他為詩著文,成為最高產的一位作家皇帝。

蒙古語。乾隆即位,仍然麵臨著蒙古問題。為了平定準格爾叛亂,乾隆帝利用一切機會,學習蒙古語,以利於了解情況。最終,他能夠直接與蒙古人交談,而不用翻譯。他的蒙古語水平甚至超過翻譯的水平,他曾這樣說過:“凡有諭旨兼蒙古文者,必經朕親加修改,方可頒發。”也就是說,乾隆帝的蒙古文水平很高,一般翻譯人員是騙不了他的。

藏語。乾隆帝認真研習藏語文,最終熟練掌握了這門語言。乾隆自己說,是從乾隆八年,他30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藏語,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乾隆帝崇信和發展了藏傳佛教,無論在紫禁城還是在行宮,都有很多藏傳佛教的法事活動。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創立了金瓶掣簽製度,對穩定西藏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總結說:“予若不習番經,不能為此言。”尤其是他生前修建的裕陵地宮,雕刻了29464個藏文經咒,被稱為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表達出乾隆帝高深的藏文修養。

維語。乾隆時期,新疆並不平靜,清朝多次用兵新疆。乾隆帝開始學習和研究維吾爾族語言,經過努力,終於掌握了這門語言。乾隆帝有一位美麗的妃子容妃,民間稱之為香妃,和乾隆帝感情甚好,乾隆帝多有賞賜。乾隆帝和香妃兩個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香妃教乾隆學習維語,乾隆帝給予她特殊的賞賜,已經傳為曆史佳話。對自己的維語水平,乾隆帝這樣自評:“習回語,可以不煩譯寄。”可見,乾隆的維語水平是很高的。

最牛的“主編”

說乾隆帝是一介書生,一點兒不過分,因為他曾經做過“主編”,而且是目前為止最牛的主編,他主持編纂了一部最牛的書籍,這部書籍就是乾隆朝完成的《四庫全書》。這部書,囊括了幾個“之最”:

最強大的編輯部。

由於乾隆帝為《四庫全書》的主編,親自部署安排編纂工程,編輯部的規格便空前高。曆任總裁官多達16人,有大學士劉統勳、舒赫德、阿桂、英廉、於敏中、和珅、福隆安等,也有皇子永瑢、永瑆、永璿等等。曆任副總裁管達到10人,著名的有劉墉、王傑、金簡、錢汝誠、董誥等等。此外,總閱官有德保等15人;總纂官有紀曉嵐等3人;總校官有陸費墀等;翰林院提調官有夢吉等22人;武英殿提調官有彭紹觀等9人…這樣高規格的編輯部,前所未有。編輯部下,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平均每天有600人從事抄寫。

最豐富的一部著作。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最豐富的,自古以來,無出其右。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共收入圖書3461種,79309卷,36000冊,總字數達到8億字。修書時間跨越20個春秋,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到乾隆五十八年結束。內容包含: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誌、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遊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製、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製、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最豐富的版本。

《四庫全書》的版本很豐富,經過乾隆朝的努力,居然達到7個版本,分別是文淵閣版,成書於乾隆四十六年,藏於京師紫禁城。文溯閣版,成書於乾隆四十七年,藏於盛京皇宮。文源閣版,成書於乾隆四十八年,藏於京師圓明園。文津閣版,成書於乾隆四十九年,藏於承德山莊。文宗閣版,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藏於鎮江金山寺。文匯閣版,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藏於揚州天寧寺。文瀾閣版,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藏於杭州聖音寺。正處於全盛時期的乾隆朝,國庫充盈,庫存高達8000多萬兩白銀,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所謂盛世修書,這部洋洋巨著,如此多的版本,完全依賴於國家有錢,才可完成。

最野蠻的編輯過程。

吳晗先生這樣評論《四庫全書》:“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吳晗先生何出此言?原來,乾隆帝在纂修進程中,對不利於清朝統治的大量書籍或銷毀,或刪減,數額之大,令人咂舌。

據統計,銷毀書籍總數為13600卷,焚書總數達到15萬冊。主要有:明代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約1000萬份明代檔案被銷毀;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焚毀的圖書超過70萬部;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鹹、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諸人的著作,均於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