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

乾隆帝對大小金川用兵數年,耗費巨帑,勞師糜餉,最終蕆事。乾隆帝在《十全記》中,也極力炫耀,稱之為武功之首。但是,史學界對此曆來毀之,頗有微詞。

一征錯、錯、錯

乾隆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下達征伐金川的命令,從此拉開了首征金川的大幕。這場朝廷針對地方藩屬的戰爭,從一開始就烙上了一個“錯、錯、錯”的標簽。

首先,乾隆帝出現了一個大大的“腦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金川之役,乾隆帝可謂知之甚少。

1、不了解金川之難、之險。金川地處金沙江上遊,水流湍急,地勢險峻,所地藏民憑險為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大金川首領莎羅奔驍勇善戰,狡詐多端。他治兵善械,訓練士卒,不斷擴張,屢次向周邊尋釁滋事,四川督撫告急。

2、對金川曆史了解不深。他倒是多次接到四川總督、巡撫、提督的奏章,從字裏行間中了解了一些大小金川的情況,知道這一區域的土司不聽管理,不僅互相攻擊,強淩弱,眾暴寡,而且還敢於襲擊官府,與政府作對。他也從曆史上了解到金川地區治理的艱難,康熙、順治帝都為此做出過一定的努力,可謂收效甚微。但乾隆帝並未對此做過深入的分析,可謂知之膚淺。

3、盲目下令,企圖迅速蕆事。乾隆帝由於不了解金川形勢,難免對其輕視。他看過川督的奏章之後,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到乾隆十二年三月,他宣布對金川用兵。但是,乾隆帝有一個幻想,那就是“迅速剿滅”,收到一勞永逸之效。

乾隆帝確實出現了一個大大的“腦洞”。金川之事,確非易事,以後的征剿戰爭,大出他的意料之外。

其次,乾隆帝錯用了將領。他精心選擇的總督張廣泗隕兵折將,令他一度氣堵胸膛,最終,乾隆帝義憤而殺之。

張廣泗早年追隨鄂爾泰征討苗疆,深得鄂爾泰信任,屢立戰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六年,以功出任貴州巡撫;正十三年,張廣泗再遷湖廣總督,成為朝廷信賴的封疆大吏;一年後,改任貴州總督,繼續負責平息苗疆叛亂事宜,深受朝廷依賴。

金川事發,乾隆帝經過思考,選中張廣泗。乾隆十二年宣布對金川用兵之後,便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綜理金川軍務,理由是張廣泗乃督撫中最了解軍務的人,故而寄予厚望。可是,張廣泗是個經驗主義者,同時,也是個獨斷專行的人,造成征剿金川屢次失利。

其一、征剿辦法失當。張廣泗和乾隆帝一樣,並不十分了解大金川的險要局勢,他利用以往的經驗,貿然決策。他使用尋常之法,指揮大軍征伐大金川,即時遭到慘敗,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在使用穿鑿火攻之法、積薪圍燒之法、地雷爆炸之法無效後,便一籌莫展,導致大軍裹足不前,士氣低落。

其二、心胸狹隘,剛愎自用,不能與將領和衷共濟,這是很要命的事情。張廣泗不能克敵,有人建議啟用有才幹,熟悉川務的嶽鍾琪出山,張廣泗極力反對,並大肆詆毀,並不以大局為重。後來,訥親奉命總理督辦金川軍務,張廣泗也是多方設置障礙,導致貽誤戰機,軍務廢弛。

為此,乾隆帝於十三年正月,及時派出欽差大臣、兵部尚書班第前往調查。班第經過調查,密奏乾隆帝:“增兵不如選將。”明確提出要換掉張廣泗,金川軍務才可以有所進展。

這樣,乾隆帝換掉並逮捕了張廣泗,將其押往京師。乾隆帝親自提調審訊,張廣泗不服,與乾隆帝爭執,終被斬殺。這其實又是乾隆帝一大過錯,張廣泗不能克敵製勝,必有深刻內因,乾隆帝聽不進異樣聲音,草率殺人,可謂草菅人命。蔡東藩在惋惜張廣泗的同時,這樣寫道:

“廣泗信漢奸,比匪人,輕視訥親,積不相容,固有難逭之罪,然金川艱險,戰碉林立,非廣泗之出兵搗毀,則傅恒分路深入之計,恐亦未能驟行。且廣泗逮還,高宗親訊,以其抗辯而殺之,尤為失當。廣泗有罪,理屈詞窮,殺之可也,乃廣泗尚有可辨之處,而高宗不問曲直,立置重刑,刑戮任情,得毋太過!況廣泗有平苗之大功,尤應曲為赦宥乎?”

最後,乾隆帝用錯統帥,導致戰事進展遲緩,不能如期克敵製勝。

張廣泗克敵無望,乾隆帝便啟用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訥親。訥親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是清朝赫赫有名的開國元勳額亦都,祖父是康熙初年的四個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父親乃領侍衛內大臣尹德,尤其他的姑母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後,典型的皇族姻戚。訥親在雍正朝即被重用,雍正五年承襲二等公之位,被授散秩大臣;同年九月為禦前大臣,內大臣。雍正十一年提升為軍機大臣,參與機務。乾隆帝即位之後,訥親晉封為一等公。乾隆二年正月,訥親任兵部尚書,改吏部尚書。乾隆十年,訥親被任命為保和殿大學士;同年,鄂爾泰病故後,訥親接任領班軍機大臣。訥親受雍正、乾隆兩朝皇恩,至此位極人臣。乾隆帝曾這樣說過:“當大學士鄂爾泰在之時,朕培養陶成一訥親。自禦極以來,第一受恩者無過訥親。”

所以,乾隆帝於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毅然啟用最信任的心腹重臣訥親,前往金川任經略,統帥三軍。可是,乾隆帝又大錯特錯了,訥親根本無法勝任這個職務:

1、訥親沒有軍旅經驗。乾隆帝對訥親的認識沒錯,他精明強幹,思維敏捷;又為官、為政直率,從不貪腐,也不交黨;加之名門之後,根紅苗壯,出任領班軍機,眾僚之首,完全可以勝任。可是,他從沒帶兵打過仗,更沒有決勝千裏之外的軍事才華。乾隆帝如此任用,不僅錯誤,而且是一個冒險的決策。

2、訥親沒有馭人的韜略和膽略。訥親領命到達金川之時,也曾雄心勃勃,想幹一番大事業。曾向皇帝誇下海口:“三日克刮耳崖,擒獲賊首。”當受到挫折的時候,便轉而畏首畏腳,不僅不敢出戰,反而事事依賴張廣泗。而張廣泗則嘲笑訥親不諳軍務,事事牽製,舉動乖張。最終的結果是“將相不和,士皆解體”。

乾隆帝也認識了訥親並不適應經略金川軍務,可是,他並不檢討自己,反而失望而憤怒地責備訥親道:“孤恩藐法,罪不可逭。”於乾隆十四年,令其用乃祖的“遏必隆刀”自裁,結束了寶貴的生命。

乾隆帝初征金川,先不明於彼地軍務,再錯用了將帥統軍,他還能夠如期克敵製勝嗎?

傅恒說“不”

對於小小的金川,屢攻不下,乾隆帝可謂大傷腦筋。但是,他絕不甘心,決心孤注一擲,舉全國之力,平定金川之亂。他究竟要怎麽做呢?

一是更換主帥。這次,他換掉並殺掉了經略訥親,啟用小舅子傅恒任金川經略,並給予他八個字:犁庭掃穴,迅奏膚功。傅恒真的能夠做到嗎?傅恒,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他出身於名門,其先祖旺吉努在努爾哈赤起兵時,率族人歸附。曾祖父哈什屯在清太宗時為太子太傅。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時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是察哈爾總管,姐姐乃乾隆帝孝賢純皇後。傅恒以藍翎侍衛起家,乾隆七年任禦前侍衛、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圓明園事務。乾隆八年任戶部右侍郎,不久外放山西巡撫。乾隆十年進入軍機處。次年,任軍機大臣、戶部右侍郎、內大臣,不久轉任戶部左侍郎。乾隆十二年,升戶部尚書,兼任鑾儀衛、議政大臣、殿試讀卷官、會典館副總裁、正總裁。乾隆十三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升協辦大學士,領吏部職。十月,乾隆帝更是將傅恒擢為保和殿大學士,可謂位極人臣。

二是全力增兵,赴川作戰。乾隆帝通過渠道,了解到金川之戰中,漢兵畏縮不前,最善逃跑。於是,他決定調集滿洲兵,從京師、東三省、西安、四川、陝甘、雲貴、湖南等地,共調集精幹滿洲兵9000名。又征調其他兵卒26000餘人,計3.5萬人,加之以前的川兵,合計為60000人。這個數字,已經數倍於金川的士兵數目了。

三是親撥巨帑,調動重型武器。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乾隆帝親自下旨給戶部,立即撥款400萬軍餉給傅恒;同時,出內帑十萬,交給傅恒犒賞三軍之用。此外,乾隆帝調動了“威遠炮”“製勝炮”“衝天炮”“九節炮”等重型武器,前往助陣傅恒,力圖發揮威力,一舉**平金川。

四是親自餞行,以壯聲威。乾隆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禦太和殿,賜傅恒出征敕書。十一月初三日,傅恒隆重出師。乾隆帝在東長安門設大帳,欽賜傅恒臨行酒,命其登馬出征;又命皇子、大學士護送至良鄉。傅恒就這樣,肩負著千鈞重擔,踏上了萬裏征程。

乾隆帝做完這一切,眼望著這個未及而立之年的大將軍傅恒漸行漸遠,他的心裏是異常波動的。他心裏明白,此乃傾全國之力的一場賭注。究竟勝算多少,亦未可知。可是,一旦踏上這樣高的台階,無論一國之君的乾隆帝,還是身荷重任的傅恒將軍,都屬背水一戰。看看這個青年才俊都做了什麽。

1、日夜兼程,馬不停歇。傅恒的戰馬騰開四蹄,朝著目標一路狂奔,開始日行250裏,已經是“極速”奔馳了。等到成都以後,更是以日行320裏的速度,向金川狂馳。十一月初三日出發,到十二月十八日,傅恒抵達金川軍營。其艱難程度,非常人可以想象。

2、立下毒誓,必奸逆賊。傅恒出山,是乾隆帝的一個賭注,傅恒的壓力可想而知。他不停上書乾隆帝,做下保證:“此番必期成功,若不能殄醜類,臣實無顏以見眾人。”這是傅恒向皇帝發下破釜沉舟的毒誓。

3、開動腦筋,妙計製敵。傅恒雖然年輕,但他知曉前車之鑒。總結教訓的同時,開動腦筋,開啟三十六計模式。比如出其不意,避強擊弱;比如堅壁清野,清除奸細;比如知人善任,啟用嶽鍾琪,等等。

經過努力,清軍提高了士氣,金川兵屢遭重創,戰事出現了重大轉機。

正在此時,乾隆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乾隆帝突然下旨給傅恒:“經略大學士恒,乃中朝第一宣力大臣,素深倚毗,豈可因荒微小醜,久稽於外,朕心實為不忍,即擒獲渠魁,掃**巢穴,亦不足以償勞。此旨到日,經略大學士傅恒著即馳驛還朝。”這是乾隆帝下達給傅恒撤軍還朝的諭旨。乾隆帝認為傅恒應該有一番更大的作為,不應該為了金川而出現意外。此外,乾隆帝還有其他的考慮:比如用兵過重,勞師糜餉,震動京師;比如重臣移往四川,荒廢了朝政,使得政務受到極大影響,等等。

但是,經略傅恒此時卻要抗旨,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年輕氣盛,雄心勃勃。他想一舉**平莎羅奔的巢穴勒烏圍,生擒莎羅奔,建功立業。但是,如果公開抗旨,那是要殺頭的,傅恒不得不考慮。最終的辦法是,要求乾隆帝寬限回朝日期。

傅恒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奉旨回朝,等於無功而返,會遭人恥笑。不如請旨,寬限回朝日期,辦完大事,再凱旋回朝。可是,傅恒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嗎?

傅恒不得不再改變當初的“宏偉目標”,決定迅速誘降莎羅奔,使其盡快投誠清軍。這個時候的莎羅奔,也是早已疲於戰事,長時間於政府軍對抗,彈盡糧絕,憑險負隅而已。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乾隆十四年二月初五日,莎羅奔率領喇嘛、頭目多人,來到傅恒大帳外,負荊請罪,跪叩傅恒。傅恒義正辭嚴,一麵曉諭,一麵訓誡。最終,莎羅奔做了表態:永世不敢再有違犯;並獻上禮品和銀兩,表達謝罪朝廷之意。

做完這一切,傅恒算是大功告成,立即上書乾隆帝,紅旌報捷。乾隆帝聞訊,喜不自禁,賜予傅恒一等忠勇公爵秩,並允穿四團龍布褂,恩寵空前。

首征金川之戰,就這樣很草率地結束了。實際上,這場戰爭,從乾隆十二年六月開始,至乾隆十四年二月結束,用兵兩載,清廷投入兵力前後達6萬餘眾,耗銀幾近兩千萬兩,可謂傾盡全國之力,也難怪乾隆帝忽然改變立場,想早早結束。

二征金川受挫

金川事後,沉寂了14年。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大金川土司郎卡突發事端,不斷侵擾臨近九個弱小土司。從此,乾隆帝不斷接到金川戰報,戰事驟起。

開始的時候,乾隆帝似乎忘記了初征大金川的艱難,居然采納了署理四川總督阿桂的“以番治番”策略,就是利用與大金川有矛盾的九個土司,合力攻打大金川,不用朝廷出力,即可蕆事。阿桂之後,繼任川督阿爾泰、提督嶽鍾璜繼續執行“以番治番”之策。

但是,這個策略很快就失敗了。有九土司自己的原因,他們要麽懼怕大金川的勢力,要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尤其是距離金川較遠的那些土司,更是遠離是非,不願參與。更為重要的是阿爾泰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阿爾泰居然答應了金川土司郎卡的要求,將郎卡之女配與小金川的僧格桑,僧格桑乃小金川的實際掌權者。兩金川實現了聯姻,這就將小金川從九土司中脫離開來,其他土司的聯盟也就隨之瓦解。

麵臨這樣複雜的局麵,一旦兩金川共同作亂,那就很難了。

果然,乾隆三十五年,小金川僧格桑開始作亂鬧事。他先帶兵侵擾沃克什,引來乾隆帝高度關注,不斷下旨恫嚇,曉以利害。僧格桑陽奉陰違,不但不聽勸阻,反而再次發兵,侵擾瓦寺土司。僧格桑的反複無常,使得阿爾泰無計可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金川繼承人索諾木居然配合僧格桑,再次作亂。索諾木不斷侵擾臨近,造成局麵混亂。乾隆帝雖然下詔警告,但收效甚微。接下來,該如何處理這大小金川之亂呢?乾隆帝陷入了沉思。看看他做出了哪些決策。

首先,他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避重就輕,先征剿小金川僧格桑。

乾隆帝的這個決策完全正確。雖然兩金川同時作亂,但是,大金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應該先行避開。乾隆三十六年七月,諭令阿爾泰調集精兵5000人,直搗小金川僧格桑巢穴。對於大金川索諾木,乾隆帝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他反複叮囑阿爾泰,一定密切關注索諾木,防止他配合僧格桑作亂。果不出乾隆帝所料,索諾木四出侵擾,對抗清軍。盡管如此,向兩金川全麵開展的時機並不具備,直到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十日,大金川亂象已明,清軍出師有名,乾隆帝才宣布要共同征剿兩金川。

其次,乾隆帝犯了一個大錯誤:任命溫福為主帥。

溫福是乾隆帝得意的將領,以筆帖式起家,供職軍機處、吏部、兵部,曆任布政使、侍郎、軍機大臣、都統、將軍、尚書、大學士,多次參與新疆、緬甸軍務,備受乾隆帝信賴。為了盡快剿滅金川之亂,乾隆帝特別調派溫福為定邊將軍,統帥一切軍務。

為了權力支持溫福將軍,乾隆帝做出了精心安排:調集滿、漢、番兵計70000人赴川作戰;至三十八年六月,籌集軍餉近3000萬兩;調撥大批軍事物資器械,有火藥11萬斤,彈子530萬顆,火繩6萬盤,調集重型武器靖遠炮、劈山炮多門,等等。另外,選派多名驍勇之將配合溫福將軍,有都統海蘭察、副將軍阿桂等。乾隆帝對這個溫福寄予厚望。

可是,溫福並非帥才,乾隆帝看走眼了。

其一、溫福獨斷專行,剛愎自用。開始的時候,由於人多勢眾,確實打過幾個勝仗,溫福便因此而驕橫獨斷,聽不進部將僚屬的真知灼見。對於之前訥親、張廣泗的教訓不吸取。

其二、溫福治軍不嚴,毫無自律。對於三軍將士,溫福統帥無方,往往造成士心解體。溫福自己也是飲宴無度,造成官兵之間嫌隙產生。

其三、溫福希圖苟安,無心征戰。他整日閉帳不出,無所作為,引發部將不滿,士氣低落,都統海蘭察憤而相譏。《嘯亭雜錄》這樣描述:

“身為大將,而惟閉寨高臥,荷安旦夕,非丈夫也。今師雖疲老,使某督之,猶可致勝。若公終不肯出戰,若公終不肯出戰,不若飲刃自盡,使某等各竭其力可也。”

其四、溫福判斷失誤,身陷絕地。溫福統帥大軍,深入敵境,克敵不下,便擅改進攻路線,大軍突入昔嶺,在惘然無知的情況下,竟敢駐營木果木。既駐木果木,溫福又不嚴密防範金川偷襲。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初一日夜間,兩金川縱兵偷襲溫福大營,導致重大傷亡。

木果木慘敗,導致100餘名將領陣亡,其中包括定邊將軍溫福、提督馬全等二品以上大員10人;兵士陣亡3000餘人;米糧損失1.7萬石;軍餉損失5萬兩;火藥損失7萬斤;重型大炮數門,等等。

由是觀之,乾隆帝二征金川,先是做出了一個正確決策,由易到難地蠶食金川,取得一定效果。可是,由於任用非人,主帥溫福不具帥才,導致初戰失利,乾隆帝為此而深深自責。《清高宗實錄》這樣記載:

“朕之誤任溫福,又誤信其不發勁旅,悔已無及,惟有引咎自責而已。”

此公霸天下

溫福慘敗,給予乾隆帝很大刺激。此刻,他審時度勢,認識到金川軍務重在用人。之前的訥親、張廣泗、溫福,均屬用人不當,導致戰事蹉跎。這次,經過細密思考,乾隆帝選中阿桂為金川主帥。

阿桂,章佳氏,乃雍乾名臣阿克敦之子。阿克敦曆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署兩廣總督兼廣州將軍、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阿桂算得上是名門之後了。最主要的,是阿桂有著豐富的軍旅生涯。乾隆十三年赴金川作戰,乾隆二十年赴新疆作戰,乾隆三十三年赴緬作戰,均有戰績。所以,此次乾隆帝任命阿桂為“定西將軍”,並非心血**,而是慎重選擇的結果。

為了支持阿桂早日立功蕆事,乾隆帝做了如是安排:調整阿桂的軍務班子,以阿桂為定西將軍,統帥三軍,命豐升額、明亮為副將軍,命富德、海蘭察等為參讚大臣。這些名將均足智多謀,與阿桂能夠和衷共濟。

此外,在投入的人力、財力上孤注一擲。軍力人數較之前大幅攀升,滿漢番兵達到10萬人,前所未有;軍餉投入更是傾全國之力,前後達到7000萬兩之巨,這是前所未有的。更不要說軍械、彈藥等武器裝備,更是全力以赴,極盡能力。

接下來,我們看這個阿桂,還真是一個帥才。他運籌於帷幄之中,讓乾隆帝讚歎不已,挑剔的乾隆帝甚至說:“在諸多將領中,阿桂最牛,我依賴他!”那麽,阿桂到底做了什麽,讓乾隆帝如此心怡呢?

一是堅決貫徹乾隆帝的軍事思想。在金川問題上,乾隆帝主張先易後難,先攻破小金川,再拿下大金川。阿桂領會深刻,堅決貫徹。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開始分路攻剿小金川,5天後,拿下美諾;再過3天,就攻下了僧格宗,真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攻下了小金川。

二是用兵在智不在猛,阿桂定計智取勒烏圍。金川之戰,目標是擒拿渠首索諾木,這就必須攻破其據點勒烏圍。可是,勒烏圍易守難攻,不可強攻,需居高臨下攻取,還要分割包圍,切斷援兵和後路,否則,會深陷其中,全軍覆沒。阿桂找到了症結,切中要害,製定行之有效的進軍方略,上報乾隆帝,得到皇帝讚賞。

三是全力維護天朝威嚴,惟皇帝之馬首是瞻。麵對天朝大軍,區區金川縱然憑險負隅,終會力不從心。所以,索諾木不斷派人到阿桂軍前請降求和,阿桂自然請示乾隆帝,乾隆帝嚴肅指示:“急為剿滅,以除後患。”不允許與之議和,不允許索諾木投降,維護天朝威嚴;必要搗毀巢穴,擒拿押解至京。阿桂領旨,堅決奉行。

盡管如此,戰爭是殘酷的,尤其金川之戰,絕非一朝一夕就可蕆事。雖然定西將軍阿桂調度有方,足智多謀,還是持續了兩年的時間,從乾隆三十九年三月初十日開始,直到四十年八月十六日,才攻下了勒烏圍,索諾木倉皇出逃至噶拉伊。八月十七日,阿桂率7萬大軍乘勝追擊,將噶拉伊團團圍住。可是,這個索諾木居然負隅頑抗,直到四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他才帶領妻兒、頭人、喇嘛等2000餘人出寨投降。之後,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被處以“寸磔”;此之前,小金川頭目僧格桑已被索諾木毒死。至此,金川軍務告竣。

乾隆帝得到報告,真是百感交集。他這次動了情,《清高宗實錄》記載:“嘉悅之外,幾欲垂淚。”這也難怪,清王朝用兵金川長達5年,耗銀7千萬,先後投入10萬大軍,此刻終於實現了終極目標,乾隆帝怎不會百感交集!

他更加認識到,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是他用對了阿桂。於是,他欣然下旨:冊封阿桂為一等誠謀英勇公、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並禦賜紫韁、四團龍補褂,與之封侯拜相,恩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