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兩”殺

一千兩銀子,對於年收入兩萬的督撫來說,數額並不大。各級貪官運用手中的公權力,貪汙納賄,勒索百姓,數額動輒數萬。可是,在乾隆帝看來,貪汙銀兩,不在數額大小,行為可恨。這樣,便發生了貪汙1000兩白銀,而督撫大員被殺的數個案件。

千兩的代價

乾隆六年三月,乾隆帝聽到了一些山西官場的風聲,預感到不妙。談到山西官場,乾隆帝早有耳聞。早在康熙年間,就曾經屢出大事,連續兩任巡撫貪腐不堪。

一是噶禮。他本是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之後,加之噶禮有才,能任事,康熙帝非常重用他,被任命為山西巡撫。可是,噶禮貪腐不堪,遭人舉報。可惜,康熙帝有意袒護,便將其調任兩江總督,不降反升。結果,導致噶禮履新兩江之後,繼續貪腐,可謂怙惡不悛。

一是蘇克濟。他是噶禮的繼任,他從康熙四十八年開始接任山西巡撫,一直到康熙六十年十二月丁憂解任,主政山西長達13年的時間。康熙帝對他倍加信任,曾經在康熙四十九年賞賜給他“保厘重任”匾額,並給予“正己風群吏,精心理庶民”的對聯賜予蘇克濟,給予厚望,並不斷加以鼓勵。可是,蘇克濟貪腐不堪,聲名狼藉。雍正帝即位後,成立會考府,強力推進反腐,蘇克濟遭到潞安府知府裘章和知州王守色的舉報,涉案銀兩多達450萬兩,令人瞠目結舌。

一想到山西官場,乾隆帝便決定查一查,到底現在怎麽樣,傳聞是不是真的呢?在他心裏,當然希望山西官場清明,不會出現貪腐現象。於是,他給山西巡撫咯爾吉善下達密諭,令其暗中訪查,回奏。

咯爾吉善不敢怠慢,想到乾隆帝已經盯上了山西官場,趕忙調查。可是,從哪裏下手呢?咯爾吉善放眼自己的手下,一個個地加以審視,又一個個地排除,頗費了一番功夫。最終,他鎖定了兩個人。按照查辦慣例,他選擇了兩個最容易出事的“高危”崗位。

一個是山西布政使薩哈諒。布政使為督、撫的屬官,從二品,掌管一省的財賦、人事和民政,薩哈諒實際上是咯爾吉善的副職,相當於副省長的職位。咯爾吉善在密折中寫道:“山西布政使薩哈諒婪贓不法,恣意克扣,請旨革職。”咯爾吉善的這個折子是三月初七日上的。

一個是山西學政喀爾欽。“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俗稱“學台”,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的行政長官。咯爾吉善在密折中參劾喀爾欽道:“該學政賄賣文武生員,並買有夫之婦為妾,聲名狼藉,請旨革職。”這個折子是三月初八日上的。

乾隆帝看到這兩個折子,對山西官場有了初步了解,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是容易出問題的。於是,他決定:嚴查山西!

對這個案子,乾隆帝看到了巡撫咯爾吉善的惶恐,不然,為什麽會連續上折子呢?兩個案子實際上可以一起參劾,這表明咯爾吉善內心是糾結的。

同時,乾隆帝又非常惱怒,布政使薩哈諒和學政喀爾欽,為什麽都犯在了“貪”字上。乾隆帝感到不解,自他執政以來,延續父皇的“高薪養廉”政策,薩哈諒的年薪能拿到8000兩白銀,喀爾欽則可拿到4000兩的高薪,這在當時,他們的工資是很高的,完全不缺錢花。

可為什麽要貪汙呢?毫無疑問,他們認為乾隆帝“寬大仁慈”,不會像乃父雍正帝那樣興獄殺人。

乾隆帝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當然不會再加縱容。於是,乾隆帝下令徹查兩個案件。他下達多道諭旨,痛斥言官禦史在奏疏中,避重就輕,參劾的事情大多為細枝末節,像薩哈諒和喀爾欽種種貪贓枉法之事,往往匿而不報。這次巡撫咯爾吉善所反映的貪汙案,還有人說三道四。

為此,乾隆帝決定讓吏部介入。他飭令吏部右侍郎楊嗣璟為欽差大臣,赴山西查辦此案。楊嗣璟很快有了結論,報給乾隆帝:咯爾吉善所奏屬實。

對於學政喀爾欽,貪贓枉法不說,尤其不顧廉恥,刑部報告應定為“斬立決”,乾隆帝予以批準。

至於薩哈諒,乾隆帝了解到他貪汙的銀兩為1600兩,這樣一個數據,應該如何處置呢?查《大清律》,至乾隆五年,增加了具體條款:“侵盜錢糧一千兩以上,擬斬監候。”

這就非常明確了,薩哈諒侵貪銀兩為1600兩,符合律例的相關條款,應該判為斬監候。可是,刑部侍郎鍾保卻主張重辦薩哈諒,他奏道:“薩哈諒貪婪已極,僅擬‘斬監候’,尚不足蔽辜,應改擬為‘絞立決’。”主張對其處以絞刑,立即處死。

但是,乾隆帝還是駁回了鍾保的建議,下旨道:“薩哈諒依擬應斬,著解部監,候秋後處決。”執行了“斬監候”的條款。

從二品的大員薩哈廉,為這1600兩銀子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錯位”定罪

乾隆六年,乾隆帝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奇案,這件案子便是兵部尚書因為1000兩銀子而命喪黃泉。要說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一品大員,大權在握,真正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何以因為千兩白銀而被殺呢?

這個被殺的兵部尚書是鄂善。

首先,乾隆帝的態度奇怪。

這個案子源於一個禦史仲永檀。仲永檀響應乾隆帝的號召,勇敢直書,上書彈劾現任兵部尚書鄂善,說他貪贓枉法,收受賄賂,最要的是索取賄賂,數額巨大,案值達到萬兩,如果屬實,鄂善就要掉腦袋。

按說,仲永檀敢於揭露貪官,精神可嘉,應予以表彰。可是,乾隆帝卻大加批評。他說,鄂善是朕的股肱大臣,豈是一個小小禦史隨便彈劾的呢?再說,我也不相信鄂善會貪汙。就這樣,仲永檀便背負了一個誣陷長官的罪名。

但是,乾隆帝並沒有一意孤行,接下來,他又有擔心:萬一鄂善真的貪汙了呢?到時候不就成了笑話了嗎?為了以防萬一,他下令馬上立案,並組成了專案組,陣容強大:有親王弘曉、弘晝,有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也有尚書訥親和來保。而乾隆帝對仲永檀的態度也是180度大轉彎,《清高宗實錄》記載:“自今以後,諸居言官之職者,皆當以仲永檀為法,而不必畏首畏尾矣。”

接下來,乾隆的手段奇怪。

調查的結果,令乾隆帝很失望。本想查無實證,教訓一下仲永檀誣陷大臣之罪,沒想到專案組向他報告:鄂善真的貪汙了。

這件事,讓乾隆帝很打臉。本來,他最信任,最喜歡鄂善,才讓他做兵部尚書,掌管軍事大權。這可怎麽辦呢?最起碼輿論會說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智。乾隆帝陷入尷尬的困境。

於是,乾隆帝決定,自己親自提審鄂善,要親自聽聽關於貪汙銀兩的事。大家感到奇怪,皇帝親自提審,不用這麽隆重吧?

關鍵是,過堂審訊的時候,乾隆帝居然使用了“欺騙術”,這讓人大感意外。

開始,乾隆帝對鄂善說:“交代吧,一定要說實話,你的家人已經交代了。你不說會罪加一等。”

鄂善在思考。乾隆帝接下來進一步騙他,乾隆帝道:“隻要你如實交代,朕將諭諸大臣從輕處置你,將貪汙事歸咎於你的家人,以全國家之體。”這個時候,鄂善完全相信了乾隆帝的話,便供述了自己索賄1000兩白銀的事情。

可是,鄂善沒想到,這居然是乾隆帝的一個“騙局”。當他得知鄂善貪汙真相後,馬上翻臉,決定重辦此案,殺掉鄂善,要借此整治貪腐風氣。這是誰都沒想到的事情,1000兩銀子不足以殺掉一品大員鄂善,因為在修訂後的《大清律》中也隻是斬監候而已。

於是,鄂善翻供了。他說:“我是怕皇上為難,為了顧全皇上的麵子,才承認貪汙1000兩銀子的事情,實際上,我沒貪汙。”

鄂善的翻供,一下子把乾隆帝推進十分尷尬的境地,他會怎麽辦呢?

最後,乾隆帝奇怪地翻臉。

鄂善一翻供,乾隆帝便大發雷霆之怒,下令將鄂善轉交刑部嚴審,公檢法司各部門會同刑部為之定罪。各部門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結果出來了,各部門的結論是,鄂善貪贓受賄,數額達到1000兩,按律定為“絞監候”,秋後處決。可大家沒想到,乾隆帝接到這個報告後大發雷霆。人們不明白,乾隆帝這是為什麽發火。

原來,乾隆帝不滿刑部定罪,認為他們隻定了“受賄罪”,而沒定“欺君罪”。鄂善的翻供,等於欺騙了乾隆帝,這是欺君大罪,光這項罪,就可判處他死刑。乾隆帝翻臉了,直接下達聖旨道:“命(各部官)前往刑部,帶鄂善至其家,令其自盡。”鄂善就這樣命喪黃泉。

由此看,鄂善之死,不在1000兩白銀,而在“欺君大罪”,如果從法律角度看這個案子,乾隆帝是“錯位”判決。

蘿卜泥

現代人辦案,往往使用一個詞匯,叫做“拔出蘿卜帶出泥”,意為從一個小案子入手,居然帶出大案、窩案等等情節。乾隆中葉,就發生了這樣一件拔蘿卜帶出泥的典型案件。關鍵是,這個案子中,又有一位因為1000兩白銀而被處死的正省級高官。

事情源於貴州巡撫的一道奏參折子。

乾隆三十四年八月,身為貴州巡撫的良卿上書乾隆帝,奏參威寧州知州劉標在銅鉛運賣中缺斤數額達數百萬斤,運腳銀缺口達十數萬兩,釀成大案。乾隆帝接到這個折子,立即指令良卿辦理此案,革職拿問劉標。

接下來,良卿為了漂白自己,做了兩件事,就是這兩件事,把良卿自己推上了不歸之路。

一件事是良卿主張逮捕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專管鉛務的道員永泰,其難辭其咎,應革職拿問,乾隆帝準奏。

第二件事是良卿請朝廷派員來黔省辦案。這實際上是良卿為了避嫌,也是慣例。乾隆帝準奏,派內閣學士富察善前往查辦該案。

就這樣,一個省級內部的案子,升格為國家查辦大案,事態的發展,令良卿始料不及。

首先,良卿遭到舉報,被殃及自身。良卿萬萬沒有想到,道員永泰為了立功,舉報貴州按察使高積不法情事,案涉良卿,可謂拔出蘿卜帶出了泥。永泰舉報,高積為了牟利,私自將藩庫水銀2.62萬斤運往蘇州發賣,並向屬員索賄受賄。乾隆帝覽奏大怒,令將良卿、高積革職拿問。令湖廣總督吳達善前往,協助辦案。

其次,案件再次被發酵,涉案前任巡撫。知州劉標入獄後,交代了自己的事情。但是,他進一步說明發生銅鉛賠累的原因,主要是各級官員索取賄賂,並拿出了一個官員索取賄賂的薄冊。薄冊上麵,清晰記錄了某某受賄的銀兩細目。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牽扯出前任貴州巡撫、現任湖南巡撫方世儁。薄冊內,清晰記錄了方世儁索取1000兩白銀賄賂的劣跡。乾隆帝憤怒地說道:“不意其勒索屬員,狼藉若此,且公然直索金銀,毫無顧忌,實出情理之外!”這樣,方世儁被革職拿問,卷入案件之中。

為了人贓俱獲,乾隆帝下旨,要對所有涉案人員,不論職位高低,一律查抄家產,包括辦公地點的資材。然後,逐一核實定罪。乾隆帝對此案高度重視,前後下達數十道諭旨,詳加指點,具體決策。專案組成員:吳達善、錢維誠、富察善等晝夜奮戰,曆經5個多月,終於結案。結果是:

良卿、高積、劉標等罪行昭彰,案值巨大,全部處斬。其中,良卿被命在貴州省城斬首示眾,欽差大臣監斬,各級官吏看視。良卿被斬後,他的兩個兒子富多、富永被削籍發配,發往伊犁,給厄魯特為奴。

至於方世儁,其在貴州巡撫任內,收受劉標賄銀1000兩,證據確鑿,按律當斬,乾隆帝從寬處置了他,改為“絞監候,秋後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