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祖,我們是認真的

清朝皇帝一直把“敬天法祖”掛在嘴邊,法祖,表現最明顯的是謁陵。康熙帝曾經給後世做好了榜樣,多次通過謁陵瞻禮,來踐行其法祖、敬祖的思想,進而實現“以孝治天下”的國策。乾隆帝接力爺爺的好國策,認真謁陵,精心瞻禮,把“法祖”文化做得風生水起。不過,在謁陵的時候,乾隆帝也會借故遊玩,一覽大好風光。

尋根兒

乾隆帝的尋根兒,是從東巡盛京開始的。東巡盛京,核心是謁陵,拜謁永陵、福陵、昭陵,實現敬天法祖的思想。

乾隆帝謁陵共四次,是清朝皇帝中,盛京謁陵次數最多的帝王。分別是: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從33歲第一次開始,到73歲結束,期間持續了長達40年的漫長歲月。這四次謁陵,具體時間也差別很大。

乾隆八年謁陵,是從七月初八日開始的,7天抵達避暑山莊。在山莊休息3天後,七月十九日出發,九月二十四日,走了64天時間,抵達盛京;31天後,於十月二十五日返回北京。前後長達105天的時間。

乾隆十九年謁陵,是從五月初六日開始的,7天到避暑山莊,在山莊逗留53天。七月初五出發,53天後到達盛京,60天後十一月十一日返回京師。前後長達173天,長達五個多月的時間。

乾隆四十三年謁陵,是從七月二十日開始的,這次沒經過避暑山莊,直奔盛京,於八月二十四日抵達,用34天的時間。再過32天,九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共用66天的時間。

乾隆四十八年謁陵,是從五月二十四日開始的,5天後,於五月二十九日抵達避暑山莊,在此避暑76天,於八月十六日啟程,31天後的九月十七日抵達盛京,31天後的十月十七日回到北京。此行,共用143天。

乾隆帝的這四次盛京謁陵,達到了三大目的:

一是成功尋根問祖。每次抵達盛京後,乾隆帝都嚴格按照禮法,先拜謁永陵,再拜福陵,次拜昭陵。

永陵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對恃煙筒山。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肇祖原皇帝)其嫡福晉;曾祖福滿(追封興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晉;祖父覺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晉;父親塔克世(追封顯祖宣皇帝)及其母親喜塔拉氏;此外,還有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福陵位於盛京城的東郊,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福陵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萬鬆聳翠,殿宇崇宏。

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麵積16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位於盛京城北約十華裏,因此也稱“北陵”。昭陵背靠隆業山,前有月牙池,園內古鬆參天,草木蔥蘢,湖水**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

乾隆帝拜謁盛京三陵,行兩個大禮儀,一為謁陵禮,一為大饗禮。或三跪九叩,或三跪六叩,每位神主奠酒三爵。再讀祝焚帛,禱念佛經。再焚燒五色紙,金銀錁子,等等。初獻禮、亞獻禮、三獻禮,儀式紛繁,令人眼花繚亂。不管怎樣,乾隆帝實現了心中的夙願,他在這裏找到了事業之根,生命之根。

二是體現了孝道。四次東巡盛京,前兩次是陪伴母後孝聖憲皇後前往的。《清高宗實錄》記載:“諭:朕奉皇太後前往盛京,恭謁祖陵。”乾隆八年的時候,孝聖太後已經52歲了;乾隆十九年的時候,太後已經63歲了,年過花甲,這麽遙遠的距離,長途跋涉,身體吃得消嗎?

乾隆帝早就考慮到了。隻要太後前往謁陵,必在避暑山莊停駐。乾隆八年,在山莊休息3天後才啟程。乾隆十九年,更是目的明確,陪著太後在此避暑長達53天,直到暑氣已過,才出發。

三是弘揚了尚武精神。乾隆帝本身崇尚武力,對祖上,尤其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赫赫戰功頗為崇拜,多次在諭旨中提及。此番謁陵,更是為了弘揚滿洲尚武精神,提振滿洲軍隊的士氣,以此鞏固其統治。

為了達到目的,乾隆帝還抓了個典型,以案說法,效果明顯。

乾隆八年十月初,首次謁陵後,即將返程之前,乾隆帝看到很多滿洲將領已經失去了滿洲尚武習俗,甚至有的人居然“不愛武裝愛紅裝”,其中,怡親王弘曉就很典型。弘曉,字秀亭,號冰玉道人,怡賢親王胤祥第七子,襲怡親王爵,清朝著名藏書家、詩人。弘曉能文,能詩,善書,著有《明善堂詩集》。

乾隆帝並不反對弘曉習文,可他忘記滿洲舊俗,放棄尚武精神,他就不能容忍了。比如,在聚餐的時候,乾隆看到弘曉沒有佩戴小刀,便立即下旨批評:“今觀滿洲舊例,漸至廢馳,且如怡親王弘曉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朕敬閱實錄,內載皇祖太宗諭曰:‘今宗室之子弟,食肉不能自割,行走不佩箭袋,有失滿洲舊俗,後之子孫,何所底止!’是太宗當時教訓諸子,早念及後之子孫,遺棄舊俗矣。”乾隆帝的批評,在當時震動很大。

除此之外,乾隆帝“尋根兒”盛京的同時,在每次謁陵的路上,也會陪伴母後遊山玩水,一覽旅途風光。乾隆八年十月初二日,乾隆帝奉太後回鑾京師,途中覽景,目不暇接,遂作詩道:“禦道如弦直,名山入畫奇。”

“法祖”之樂

乾隆帝敬天法祖的另外一個場所是清東陵,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內,昌瑞山腳下。至乾隆帝繼位時,已有肇建於順治十八年的孝陵,內葬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和孝獻端敬皇後董鄂氏;建於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的景陵,內葬有康熙大帝、孝誠皇後赫舍裏氏、孝昭皇後鈕祜祿氏、孝懿皇後佟佳氏、孝恭皇後烏雅氏和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此外,還有祔葬順治皇帝29位後妃的孝東陵,以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為墓主;祔葬康熙帝48為妃嬪及一位皇子的景陵妃園寢;內葬康熙帝兩位皇貴妃的景陵雙妃園寢。

對於這些陵墓,乾隆帝最尊崇,最要拜謁的是景陵,因為他最敬仰的康熙大帝落葬於此。此外,還有景雙妃園寢,曾經撫育過他的兩個奶奶佟佳氏和瓜爾佳氏在此安葬。

東陵是乾隆帝最不舍的地方,心有係焉。當年父皇雍正帝離開東陵,肇建泰陵於易州泰寧山,別出心裁地另辟陵區。乾隆帝最擔心從此冷落東陵,冷落康熙大帝。

為此,乾隆帝非常糾結,不知所措。按理,他一即位,就應該選擇萬年吉地,修建陵寢,這是祖製。可是,他卻遲遲不動,為什麽呢?因為他無法決定,到底是去東陵選擇萬年吉地,還是到西陵去選擇。

他有個心結打不開。按照《周禮》的製度,規定應該以順治帝孝陵為中心,在東陵選擇,這是祖製。按照傳統的習俗,有“子隨父葬”的製度,他應該在西陵選擇,圍繞雍正帝泰陵修建陵墓。最終,《周禮》戰勝了傳統,他要皈依祖製,奉康熙帝為祖宗,在東陵修建陵寢。

心結打開了,乾隆帝親臨東陵,選擇風水。這樣,傳出了“乾隆帝欽點寶地”的故事:一個明媚的日子,乾隆登上勝水峪南望,但見蔥綠蓊鬱,丘巒起伏;北望來龍,層巒疊翠,萬嶺奔騰;低首環視,靜水緩流,環繞有情。於是,乾隆帝命人拿來玉扳指向南順勢拋出,定下了穴位。裕陵的工程就此鋪開。

之後的歲月裏,乾隆帝屢次來到東陵,或看視工程,或檢查質量。當然,謁陵法祖的程序不會少。

乾隆帝發現一個問題,從京師到東陵路途遙遠,謁陵多有不便,帝後生活受到影響。怎麽辦呢?乾隆帝決定有所作為:修建離宮別墅。《昌瑞山萬年統誌》記載:“恭照昌瑞山為列聖陵寢,皇上歲時展謁,鑾輅常臨。故於蹕路所經,如隆福寺等處建立行宮,藉安禦輦,非如前代之率興土木炫耀觀瞻巳也。”意思是修建這些行宮很必要,並不是炫耀皇家工程。

話雖如此,乾隆帝卻開啟了大興土木的序幕,並非僅僅隆福寺行宮而已,查閱檔案,他從京師走來東陵,居然修建了數處離宮。

一是隆福寺行宮。行宮在鎮營西南三十裏之隆福山,乾隆十八年建,內有:翠雲山房、翠微室、碧巘(yan)丹楓、挹霞捉月、天半舫、翼然亭等景點。

題翠雲山房(乾隆帝)

勝地偏宜六轡停 山靈為我列雲屏

心如靜會塵應遠 耳與神謀籟可聽

一室虛生無限白 四時不改總常青

土階何意希堯險 陋矣端惟有德馨

二是桃花寺行宮。在鎮營西七十餘裏之桃花山,位於半山腰,乾隆十八年建。內有湧晴雪、吟清籟、小九疊、坐霄漢、雲外賞、滌襟泉、點筆石、繡雲壁等景點。

望桃花寺(乾隆帝)

疏山通鳥道 間樹出精藍

殿閣凝秋靄 川原靜曉嵐

鍾聲天半叩 塔影鏡中涵

尚憶十年事 孤音古柏南

三是盤山行宮。在鎮營西110裏之盤山腳下,玉石莊東。乾隆九年,臣子上書乾隆帝:“以盤山為陵寢之道,宜創築殿宇,以為歲時駐蹕之所。”大臣上書,乾隆帝立即批準,他還親自為行宮題匾曰:靜寄山莊。盤山行宮周圍寺宇眾多,有:天成寺、少林寺、上方寺、雲罩寺、盤穀寺、東笪庵、萬鬆寺、法藏寺、青峰寺、天香寺、雲淨寺、雙峰寺等,另有古中盤、東甘澗、西甘澗等景點。為了便於乾隆帝休憩,在各處設置寶座。

望盤山雪色(乾隆帝)

樹和雪色望難分 未到盤山意已欣

絕壁白融疑過雨 精藍紅露半披雲

始知造物無形畫 誰解當前大塊文

笑我吟詩成嚼火 檀煙心字且閑焚

四是白澗行宮。在鎮營西130餘裏之白澗莊,乾隆十八年建。

白澗行宮疊舊韻(乾隆帝)

為謁橋山整六驂 遙觀積素庵煙嵐

廿年歲月空而幼 終古恩勤夢亦諳

古樹無稍全似畫 清軒小坐卻如庵

真常識得非常住 不向維摩悟處參

這些行宮,或建於山之陽,或建於山之巔,雕梁畫棟,耗費了大量國帑。乾隆帝謁陵之行,往往遊弋其中,爽心悅目中吟詩作賦,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