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乾隆帝廢後

乾隆帝一共有3位皇後,即孝賢皇後、孝儀皇後和烏喇那拉皇後。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後崩於出巡舟次,乾隆循祖製封烏喇那拉氏為皇後,接替孝賢皇後,主持後宮事務。對於一個深宮中的女子來講,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處一人之下,而萬萬人之上,這已讓當時的其他嬪禦羨慕不已。可是,誰曾想到,15年後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那拉皇後隨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卻因故剪發而忤怒了高宗,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接著,那拉皇後被打入冷宮,直致死去,也未能使憤怒已極的乾隆帝回心轉意。

關於這段史實,大凡研究清宮史的人都能繪聲繪色地娓娓道來,是人盡皆知的曆史。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善良仁慈的乾隆帝如此決絕呢?我們經過仔細分析,得出了結論:

一、那拉皇後色衰失寵

乾隆十七年以後,一直到乾隆二十年,在這4年的時光裏,是那拉皇後的天下。期間,她於乾隆十七年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第二年,又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璟,這一年,她38歲,是她生育的最後一個年份了。接近40歲的女人,再想得到皇帝的寵愛,已經是很困難的了。

從乾隆二十年開始,已經45歲的弘曆,開始注意到小自己16歲的魏佳氏,即令妃。他頻頻地召幸她,於是出現了連續的生育經曆六次生育,創下了清宮後妃中生育最多的記錄,這年她29歲。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生皇七女,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生皇十四子,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生皇九女,二十五年十月初六生仁宗,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皇十七子,這一年,孝儀皇後已經39歲了。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些生育的後妃年齡,多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之間,也就是說,在此年齡段內,她們是得寵的。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地位很高的後妃,皇帝也會少有光顧。比如純惠皇貴妃,在她34歲以後,就再也沒有過生育,而在此之前,卻生育過3個子女。

所以,到乾隆三十年,已然48歲的那拉皇後,無論如何也不是乾隆皇帝寵愛的對象了。已經半老徐娘的那拉皇後,在失去了當年的光華之後,與年輕人競爭,其優勢已經不複存在了。

二、乾隆帝想以令妃取代皇後

我們查閱了大量的官方史料,看出些蛛絲馬跡。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南巡開始,二月初十日,為皇後慶祝生日,閏二月十八日,強行扈送皇後回京,四月二十日,南巡結束,五月初九日,晉令貴妃為皇貴妃,五月十日,皇帝下旨收回皇後所有冊封,六月十一日,晉令貴妃為令皇貴妃,行冊封禮,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皇後薨逝。

從以上兩個人的對比可以看出,這次南巡有人歡喜有人憂。對那拉皇後來講,成為皇帝和太後打擊的焦點,而對於令貴妃來講,則是其命運的轉折點。就在那拉皇後倍受折磨的時日裏,令貴妃已深得太後的默許,皇帝也是寵愛有加,在南巡開始後,就在醞釀晉封其為皇貴妃了。皇貴妃的地位直逼皇後,那拉皇後擔心早晚有一天,自己會被取而代之。

三、那拉皇後悍然剪發

烏喇那拉皇後嫉妒心太強,心胸狹隘。查清宮檔案,乾隆三十年正月的第4次南巡途中,二月初十日,皇後經曆了她難忘的生日,皇帝、太後均下旨,命地方為其準備,過了一次較為體麵的千秋節。至閏二月十八日,龍舟抵達杭州蕉石鳴琴,早膳照傳,其膳單上,皇後的名字尚赫然在目,皇帝有膳品獎賞,可是,在傳晚膳時,皇後的名字卻用黃簽給蓋住了。事情就發生在早膳之後。

根據後來發生的事情分析,這天應是皇帝、太後同皇後預商了關於晉封令貴妃為令皇貴妃的事情,皇後聽後大受刺激,預感事情不妙,因而先是強烈反對,接下來是企圖用過激的行為來刺激皇帝和太後,那就是剪發抗議。可惜,弄巧成拙,乾隆帝當即震怒,不僅沒有收回成命,反而采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將皇後強行護送回京,事情發展到兩難的地步。皇後從此被打入冷宮了。

那拉皇後不顧大局,莽撞行事,悍然剪掉頭發,觸怒了乾隆皇帝和他的母後,結果大倒其黴。這裏解釋一下,那拉皇後剪發,是披散開頭發,扔掉首飾,剪掉耳邊一綹頭發,按理,隻有皇帝和太後死去,皇後才這樣剪發,那拉皇後此舉,無疑觸怒了乾隆帝母子。

那拉皇後從此失去寵愛,一年後,在冷宮中去世。乾隆帝餘怒未消,嚴厲地下旨,減殺那拉氏的身後大事:“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一個堂堂的皇後,死後卻被降格喪葬規模,這是罕見的事情。

其實,那拉皇後的喪事遠遠沒有達到皇貴妃的標準,遭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

①摒棄於帝陵地宮之外。

向例,崩於皇帝大喪前的皇後,都按製葬入帝陵地宮之中,這是清陵一條一成文的規定。康熙景陵就陪葬有孝誠、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後,而乾隆陵寢地宮之中也已將孝賢皇後葬入其中,還祔葬了慧賢、哲憫、淑嘉3位皇貴妃。身份尊貴的那拉皇後理應葬於裕陵地宮之中,可是,卻將其摒除於帝陵之外,葬到了皇貴妃地宮之中。

②降低喪事規格。

既是皇後位號尚在,又以人死為大的原則,那拉皇後逝後,理應以皇後之禮下葬,可是乾隆帝下旨以皇貴妃之禮入葬,降皇後國葬之禮為家葬,所有喪事由內務府承辦。為此,禦史李玉鳴憤然上奏,言及內務府辦理不周,應行改由禮部,按國喪辦理,結果被貶謫邊疆。

③葬地不明。

乾隆後妃的葬地,包括地位低下的貴人、常在、答應等位,其葬地都記錄明確,尤其在官修的《昌瑞山萬年統誌》中,標記尤為明確。可是,那拉皇後的葬地在當時的喪事檔案中,都沒有留下記錄。致使當時的許多人和後人都不知其葬身何處。隻是在光緒十一年,守陵官員所寫的《陵寢易知》中,作了簡單的標記,才使我們知曉了那拉皇後的葬地。

④不給諡號。

諡號是朝廷頒給的,上自皇帝,下到命官死後的特殊封贈,是考察其一生功過後的蓋棺定論,對死去的人來說非常重要。乾隆地宮中的幾位皇貴妃死後都有諡號,而那拉皇後死後卻沒給諡號,使後來憑吊之人無所適從,實在是最嚴厲的懲罰了。

⑤不設神牌,不享祭。

清製,凡妃以上等級的嬪禦,都在享殿中設有神牌,上書後妃名號,每當祭日,便請出神牌,行禮享祭,這是最為嚴肅的政治身份和待遇。然那拉皇後在葬地中不設神牌,一年四季無享。

⑥棺具質量低劣。

清宮後妃的棺具,在稱謂上會因等級不同而大有差異,帝後稱梓宮,皇貴妃、貴妃、妃、嬪稱金棺,貴人以下稱為彩棺。而那拉皇後的棺具,在檔案中卻被稱為金棺,而且質量低劣。檔案記載:“營造司成造金棺一分,領取杉木見方尺五十九尺七寸二分五厘。”說明皇後金棺是用杉木成造的。而《欽定大清會典》規定,皇貴妃以上主位棺具由金絲楠木成造,由此看來,內務府並未遵旨按皇貴妃之禮葬之。

⑦出殯抬棺,場麵極為冷清。

皇後死後,雖降為皇貴妃之禮,但其場麵也應是很隆重的。因為《大清會典》記載,皇貴妃出殯抬棺杠夫用96人夾杠。而檔案記載那拉皇後金棺出殯,“運送金棺雇夫六十四名,每名銀四分,共銀二兩五錢六分。”查《會典》,用64名杠夫舁棺的等級為貴人等級。那拉皇後的喪事從製棺、出殯到下葬,共銷掉銀207兩,還不及皇後大喪時焚化的紙錁銀兩,真是冷清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