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乾隆帝自詡“書生”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書生”一詞有著特殊的偏見:一個認為是書呆子,沒有處事能力,也就不堪重用;一個是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之徒。總之,“書生”一詞多為貶義。

但是,乾隆帝卻不這麽認為,他十分喜愛“書生”這個詞,竟然自詡為“書生”。他對“書生”這樣理解:

“讀書以致用”。乾隆認為,讀書是學以致用,通過讀書,人們掌握了大量知識,用來指導現實生活中,再實用不過了。

“學於古訓,乃有獲。”學習古人的道理,對於為官之人太有用了,也太有收獲了,他可以交給你怎麽施政,尤其可以施行仁政。

“人無書氣,即為俗氣”。這句話太經典了,乾隆帝認為,一個人沒有高傲、貴重的書生氣,那就是市井的俗氣。所以,乾隆帝認為自己如果能夠被人認為是一介書生,那就太好了:“朕惟恐人不足當書生之稱”,他是恐怕人們不把他當做書生來看待。

“讀書通大義”。乾隆帝認為讀書能夠懂得義理,懂得義理才能知道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他把朝中的官員進行劃分,篩選出那些通大義的官員,比如來保、陳世倌等都是通大義的好官僚。

所以,乾隆帝不僅自己稱為“書生”,還把他周圍的王公大臣也看作是書生。他曾這樣說:“朕自由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未嚐少輟,實一書生也。王大臣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書生也。”

盡管乾隆帝這樣說,但是,由於他出生在雍親王府邸,並沒有機會入宮讀書,隻是在6歲的時候,父王給他進行了啟蒙教育。9歲的時候,才開始入學讀書,較之皇宮裏的皇子,已經是晚3年了。

乾隆帝12歲那年,他被康熙帝賞識,進入皇宮之中,接受更為係統的教育。他的學業進步非常之快,到在14歲的時候,已經能夠寫作了。他留心觀察,把心得寫成詩文。

乾隆帝不愧是一個書生,一個高產的書生,據統計,他一生自著文集3部,為文1400餘篇;詩集5部,收入詩篇4萬多,成為我國古代詩文最高產的作家帝王。

當然,乾隆帝的4萬多首詩詞質量平庸,佳作很少。盡管這樣,這些詩作還有好多人參與其中。比如汪由敦、於敏中、梁國治等,都是乾隆詩集的創作者,他們或修改、或潤色、或整理,成就了乾隆帝禦製詩集的創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