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溥儀的墓地

按理,皇帝登基即應選擇萬年吉地,清代的皇帝在建陵這個問題上大抵如此。溥儀登基以後,年僅3歲,由他的父親載灃攝政,國事紛繁,尤其是辛亥革命發生,清朝覆滅,更沒有人來為小皇帝操持陵寢的事情。

1915年,溥儀已經10歲了,民國政府對小朝廷的態度還算是“虔誠”。溥儀等人依舊住在紫禁城之內,仍然以皇帝自稱。這樣,清朝的遺老們便依舊製,要為溥儀選擇萬年吉地。但他們在民國政府的優待條例中,根本找不到為遜帝建陵的相關依據。查閱《清室退位優待條例》,關於陵寢方麵隻有兩條: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從這兩條款看出,民國政府隻負責遜清皇室兩點,一是保護已有陵寢,二是建完光緒帝陵寢,其餘就沒有義務了。

可是,溥儀的建陵活動還是如期開始了。按照清朝昭穆分葬之製,父子不葬在同一陵區。溥儀的父輩是兩個:同治帝和光緒帝。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同治帝和光緒帝一個在東陵,一個在西陵。溥儀要在哪裏建陵呢?最終他選擇了在西陵建陵。小朝廷派出了懂風水的李青,來西陵選擇。李青努力尋找,最終看中了泰東陵後麵的狐仙樓,這裏的山水符合陵寢的風水要素。李青寫出了風水說貼,上交總管內務府大臣世續,世續交給溥儀裁定,最終被確定為萬年吉地,在那裏立樁做標記,並點了穴位。但是,小朝廷的經濟來源都是民國政府的400萬元經費,而民國政府根本無法全部兌現,所以,小朝廷麵臨窘迫的經濟形勢,越來越困頓的政治危機,根本無法開工建設。後來,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輾轉流離,生計都沒有保障,建陵事情便被徹底擱置了。

解放後,溥儀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愉快地生活,勞動,變成了一位共和國的合法公民,並重新成立了家庭,過著平凡人的生活。溥儀晚年患上了腎癌,於1967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61歲。他的遺體在北京火化,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1980年,國家為溥儀、王耀武、廖耀湘等舉行了追悼會,並把溥儀的骨灰轉移到八寶山革命公墓。1995年,溥儀夫人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再次移葬到位於河北易縣清西陵附近的華龍陵園內,骨灰被安放在早已準備好的墓穴內,上麵封砌立碑。至此,溥儀終於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