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同治帝的後妃

同治皇帝是在同治十一年(1782)二月,他17歲的時候,舉行了清廷少有的幾次大婚禮。這次大婚他一次收獲了5位後妃,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娶妻行動。同治帝的後妃有:

皇後阿魯特氏(1857—1875),蒙古正蘭旗,戶部尚書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屬虎,比同治帝大兩歲,典型的姐弟戀。阿魯特氏生於鹹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兩年後,未來的丈夫載淳才出生。阿魯特氏出生於一個蒙古族的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是崇綺,一個蒙古族狀元。崇綺是蒙古正藍旗,大學士賽尚阿之子。他是同治三年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崇綺家道中落,於是,他發奮讀書,學業頗有長進;他還研習書法,練成一筆好字,並擅長丹青,尤喜畫雁。這些,都對阿魯特氏產生了巨大影響。

阿魯特氏未出嫁之前,受家父教導,研習文化,才華橫溢。資料這樣記載:“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最厲害的是,她能左手書法,寫大字,《清宮詞》這樣描述:“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意思是同治帝後宮中,雖然有漂亮的珣、瑜二妃,但在才華上,誰也無法與阿魯特氏相比,因為她能書善畫。

阿魯特氏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後看中的中宮皇後,但是,卻不為同治帝母後慈禧太後所喜愛,婆媳之間多有抵觸。因此,阿魯特氏與慈禧之間的矛盾傳聞很多。阿魯特氏在宮中生活了接近3年的時光,和同治帝感情深厚。許指嚴《十葉野聞》記載,皇後曾經懷有身孕。同治帝去世,太後和恭親王等議立嗣君,恭親王主張先秘不發喪,等皇後生下看看是男是女再說,是男的自然立為嗣君,如果是女孩,再另立。但慈禧堅決反對。不管怎麽樣,就在同治帝去世後75天,阿魯特氏也於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突然去世,卒年22歲。死後,被上尊諡為“孝哲毅皇後”,在光緒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葬入惠陵地宮。

淑慎皇貴妃(1859年—1904年),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員外郎鳳秀女。同治帝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日封慧妃。此時,富察氏年僅14歲。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晉封為皇貴妃。光緒帝即位,以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之命,尊封為敦宜皇貴妃。光緒二十年,再尊晉為敦宜榮慶皇貴妃。光緒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病逝,卒年46歲。光緒三十一年九月葬清東陵之惠陵妃園寢,諡曰“淑慎皇貴妃”。淑慎皇貴妃深得慈禧喜愛,可能是她長得很漂亮的緣故。但是,因為慈安和同治帝鍾情於阿魯特氏,而沒能成為皇後。在宮中,富察氏由於有慈禧為後台,富察氏晉升很快,超過其他妃嬪。富察氏去世後,王公大臣在策劃園寢規製的時候,慈禧太後甚至因為慧妃而破壞大清家法,為其設計了石五供等違製陳設,終因阻力太大而作罷。

恭肅皇貴妃(1857年—1921年),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大學士賽尚阿侍妾所生,同治帝皇後的姑母,比皇後小3歲。同治十一年,姑侄二人同時被選入宮,侄女被立為同治帝皇後,姑母卻被冊封為珣嬪,時年僅16歲。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晉升為珣妃。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晉封為珣貴妃。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死後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統帝尊她為皇考珣皇貴妃,並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後生前居住過的儲秀宮居住。清朝滅亡後,1913,溥儀又尊封她為莊和皇貴妃。1921年4月14日病死,終年65歲,同年入葬清東陵的惠陵妃園寢,諡為“恭肅皇貴妃”。

獻哲皇貴妃(1856年—1932年),赫舍裏氏,滿洲正藍旗人,知府崇齡女。鹹豐六年六月初一日生,同治十一年十月,冊封為瑜嬪。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詔晉為瑜妃。光緒二十年正月,慈禧皇太後以是年六旬慈慶,晉封為瑜貴妃。三十四年十月,宣統帝尊封為皇考瑜皇貴妃。清朝覆亡後,溥儀晉升她為敬懿皇貴妃。1924北京政變後,與溥儀一起被逐出宮,遷入麒麟碑胡同榮壽公主府邸。1932年2月25日卒,時年77歲。諡曰“獻哲皇貴妃”,1935年2月11日葬入惠陵妃園寢。

榮惠皇貴妃(1856年—1933年),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主事羅霖之女。生於鹹豐六年八月初八日,和同治帝同齡。不過,同治帝出生於這一年的三月二十三日,比她大幾個月。西林覺羅氏出身寒微,在那個很講出身的年代,同治帝奉命封她為瑨貴人,時年17歲。貴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在同治帝所有的後妃之中,她的地位最為低下。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封為瑨嬪。光緒二十年,以慈禧太後聖壽將至,懿旨封為瑨妃。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統帝尊封為瑨貴妃。1913年農曆二月初五日,溥儀尊封為榮惠皇貴妃。1924年10月25日,與溥儀一同遷往榮壽固倫公主府第。1933年5月18日卒,享年78歲。諡曰榮惠皇貴妃.1935年2月11日,與獻哲皇貴妃一同葬入惠陵妃園寢。

同治帝的這些後妃很有意思,地位越高,壽命越短。阿魯特氏22歲而亡,慧妃46歲,珣嬪65歲,瑜嬪77歲,瑨貴人最高壽78歲。看來,同治帝的後宮並不平靜,要想長壽,隻有與世無爭,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