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同治帝發難親叔叔

同治帝的叔叔很多,但是,這裏說的是他的六叔恭親王奕訢。恭忠親王奕訢(1833年—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靜成皇後。

奕訢曾經是道光帝的寵兒,是鹹豐帝的皇位競爭者。但是,他命運不濟,當鹹豐帝即位之後,他就意味著徹底失敗。鹹豐帝對他不信任,不重用。這使奕訢鬱悶非常,但也沒有任何辦法。直到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逝熱河,奕訢作為鹹豐帝最親近的弟弟,卻被排擠出八位讚襄政務王大臣之外,這讓奕訢很傷心,令天下人意外。

奕訢也並非平庸之類,就在鹹豐帝去世之後,他經過仔細思索,決定和兩宮太後一起,謀奪最高權力,終於在這一年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北京政變”,逮殺了八大臣,奕訢分得一杯羹: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食親王雙俸。從此,奕訢和慈禧一起共同治理天下,大政方針多出於此。

也正因為這樣,春風得意的奕訢在仕途上經曆過很多坎坷:

一次是與慈禧交鋒。在辛酉政變中,奕訢無疑立下奇功,也因此掌握了朝中大權:議政王、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官銜集於一身。奕訢也因此而忘乎所以,《慈禧外記》記載:“恭王則於用人之權,黜陟之事,不商之於太後,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關於各省之事,亦獨斷專行。”這樣的恭親王,不是慈禧需要的,一定要除掉而後快。於是,有個禦史叫蔡壽祺的聞風上奏,彈劾奕訢。雖然有王公大臣的極力保奏,最終,慈禧還是處置了奕訢。同治四年四月十四日,奕訢帶著委屈的心情,跪在慈禧麵前,徹底屈服了。於是,慈禧發布上諭:“命恭親王仍直軍機,毋複議政。”拿掉了奕訢議政王的頭銜,他的權利被大打折扣。

第二次是同治十三年與同治帝交惡。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親政以後,為了取悅於母後慈禧太後,決定重修圓明園。但是,由於國力維艱,恭親王奕訢等極力勸阻,反對重修圓明園。同治帝勃然大怒,在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連續降旨,貿然決定黜免恭親王一切差事,並將其降為庶人。同治帝的這個決定使所有人都大驚失色,包括他的母後慈禧太後。八月初一日,兩宮太後趕忙為同治帝收拾殘局,下旨:“懿旨複恭親王世襲及載徵爵銜。”但是,不管怎麽樣,同治帝和奕訢之間的矛盾是難以彌合了。

此後,奕訢在光緒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又遭到慈禧太後的嚴厲打擊。她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等也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從此,奕訢更加消沉,雖有複出,但已毫無鬥誌。

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訢病故,終年66歲,諡號“果敏”,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