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戲曲的起源介紹

“不知道,有什麽含義嗎?”聽到我的話,落雨歎了一口氣。

“弟弟,紫色很好看是吧?無憂就很喜歡紫色,隻是你沒有注意到。”落雨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對我說了一句。

“她喜歡紫色和紫色的由來有什麽關係。”我無奈地問了一句。

“弟弟,你……。算了,你走吧。”落雨明顯被我氣到了。

她們兩人站起了身,我愣愣地看著她們離開的方向。“紫色”一直在我心裏不斷地回響著。

“亦寒,好久不見。”我聽到有人和我說話,扭頭一看居然是何嵐。我笑著打了聲招呼,她也沒有多說什麽。

“看戲嗎?”我聽到何嵐的話點了點頭,到了地方才發現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這是一個用木頭搭成的屋子,木屋的顏色很是治愈。房頂又一些鮮花裝飾,看起來很是漂亮。

上麵的人們都是一些老人,他們穿著稀奇古怪的服裝。手裏拿著我從來沒見過的東西,何嵐笑了笑沒有解釋。

他們開始說話了,我以為要開始唱戲了。沒想到我等了半天他們卻介紹起了戲曲的起源。

戲曲的發展過程:先秦(萌芽期)——〉唐代中後期(形成期)——〉宋金(發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榮期)——〉近代(革新期)——〉現代(爭輝期)

曆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

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裏的“頌”,《楚辭》裏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

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代中後期(形成期)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

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曆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宋金(發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誌著中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明清(繁榮期)

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

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

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 命前後,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資的經驗。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內,一些誌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粗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袁雪芬則高居越劇改革之大旗,主演魯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國戲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編、導、舞、音、美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機製。“率先開始了中國戲曲藝術大寫意與大寫實相結合的機製。

現代(爭輝期)

新中國成立後,湧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曆史學家吳晗還撰寫了曆史京劇《海瑞罷官》。

以後,又陸續推出一係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越劇《西廂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火種》,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覓逑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如京劇《謝瑤環》,》莆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曆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戲曲在我國有悠久的傳承發展曆史。長期以來,戲曲都是中華文藝中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受眾群體的藝術樣式。

在中國曆史上,戲曲長期發揮著寓教於樂的作用,是廣大人民群眾獲取知識、學習曆史,接受道德倫理教化的重要方式。戲曲來自民間,活躍在民間,影響著人民的情感、品德、思想、風俗,維係著中華民族的認同與和諧。

中國戲曲的地域性、多樣性也折射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文明根性。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展示出中華文化和中國藝術的多姿多彩,滿足著人民多樣而豐富的文化需求,呈現著戲曲園圃百花齊放、春色滿園的精神文明景觀,也是人類文化中獨一無二的文化風景。

要不是他們的嗓音大我都覺得我可能會睡著,何嵐看著犯困的我笑了笑。

“這種事很常見,每次他們都是這樣。開一場他們說一次,這是他們的一個習慣。”何嵐看著前麵一直在說話的老人,又看了看我說了一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