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桃源這本書的主人公是王莽,一個曆史很特殊而有趣的人物。王莽是什麽人?概括的說,這是一個成功的篡位者,也是一個失敗的理想主義者。

在茫茫曆史長河中,漢朝對於後世中國的影響不可謂就不大。無論是在典章製度上還是在民族感情上,都對兩千多年來的中國發揮著重要的影響。甚至時至今日,它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但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漢朝,實際上是指西漢,東漢是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熟悉的,仿佛有隔莎看燈的朦朧感。東漢猶如此,更不用說像夾心餅幹一樣被夾在兩個漢朝之間的,由王莽建立的曇花一現的大新帝國了。

王莽在傳統的曆史記憶中,是一個被符號化的政治小醜,被曆代史家牢牢釘在了恥辱柱上,受人萬世唾罵。尤其是東漢,因為東漢政權存在的法理基礎就是建立在徹底否定王莽上的,所以對王莽的攻擊最為惡毒。

如東漢史家班固在《漢書.王莽傳》中,嚴厲抨擊王莽,說他“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流毒諸夏。”曆代否定王莽的史評中,差不多都是以班固這句評語為底本的。

王莽真的像班固說的這麽不堪麽?隻能講班固對王莽的定評有一半是正確的。上麵這句評語從王莽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危害來說,並沒有冤枉王莽。

但問題是,王莽在本質上並不是個麵目猙獰的惡人,甚至從人性上來講,王莽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具有純粹人格的帝王。王莽執政二十餘年,他在曆史上最為深刻的記憶,就是他那場亂七八糟的改製運動。從效果上來說,那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曆史鬧劇,但從影響上來說,那也是一場頗有苦衷、一言難盡的曆史悲劇。

王莽的帝國曇花一現,它被劉秀建立的東漢帝國的光輝背影淹沒在浩**的曆史長河中。正因為如此,有關王莽的相關史料很稀缺。現在能體現王莽生平事跡的隻有《漢書.王莽傳》,總字數不過四萬五千字。

從王莽個人傳記的角度來看,篇幅足夠長,但就統治中國二十多年的王莽時代來講,篇幅相對單薄了一些。我們對王莽的印象,因為各方麵的原因,感覺很的模糊,像是隔了一層麵紗,似是而非,離我們很近,卻又離我們很遠。

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專門書寫王莽這段曆史的作品很少見,這次雪域桃源將筆鋒觸對準了王莽,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突破。曆史從“星味”上來講,有熱門和冷門的分別,但就曆史的借鑒意義來講,每一段曆史都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未來每一代中國人的寶貴財富。

王莽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王莽的理想主義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王莽從來沒有在地方上執政的經驗,他滿腦子的複古求舊,與社會向前發展的時代主流是背道而馳的,再加上王莽急於求成,一誤再誤,最終導致局麵不可收拾,成為曆史的一大悲劇。

曆史作品對曆史人物的刻畫,最忌諱的是將人物臉譜化。比如我們一提到曹操,就會聯想到那個白臉大奸臣,其實這並不是曆史的本質,王莽也是這樣。曆史上的王莽可惜、可憐、可歎,但不可恨、可惡,至少王莽改製的本意是好的,也是符合當時社會要求變革的整體氛圍的。

王莽曾位極人臣,最終又黃袍加身。就一個單純的人來說,他與他的事業曾無限地接近成功。可惜的是,從總體來看他個人的一生是失敗的,他的帝國也是曇花一現,最終淹沒在流民大起義的洪流中。然而他所親身經曆過得那段曆史並非沒有意義,至少這段曆史帶給後人以深刻的教訓,這才是曆史的教育意義所在。

那麽,王莽本來看上去很正確的改製運動,為什麽會遭到如此不可挽回的失敗?原因到底出在哪裏?也許在雪域桃源的這本《凋落的曇花》一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相對完整而準確的答案。

雪域桃源的文筆古樸厚重,與兩漢(包括王莽時代)古樸厚重的社會氣質較為吻合。無論是他筆下的劉秀,還是這本書的主角王莽,都寫的很傳神,人物刻畫的很細膩,尤其是人物的心理變化和作者點評,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

作為一部通俗史作品,在這些曆史大事件的刻畫上,雪域桃源寫的很有技巧,即保證了曆史的真實性,又注重了閱讀的趣味性。王莽時代從趣味性的角度來講,比較枯燥乏味,沒什麽特別的亮點。雪域桃源在挖掘曆史趣味性的過程中,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很不容易。

通俗史寫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個難度係數很大的技術活,不僅要寫的好看,而且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一本紙質書,其實就是一種思想,或者說是一種價值觀的外在體現。

王莽的思想和他的特有價值觀,曆來是個討論比較少的話題,我們不能因為王莽在曆史上受到的惡評,就認為王莽的新莽王朝曆史是可有可無的。恰恰相反,正因為王莽的曆史是失敗的,所以才能彰顯出王莽那個時代特殊的存在價值,這正是我們希望從雪域桃源的這本書中得到的。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無論是成功的曆史,還是失敗的曆史,對後人來說,存在的價值是等同的。

讓我們跟著雪域桃源樸實而細膩的筆觸,進入一個我們比較陌生的、一個屬於王莽的時代……

薑狼豺盡

2009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