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出使清帝國(下)
第27章 出使清帝國(下) 女皇紀事 青豆
收費章節(12點)
乾隆皇帝對遠道而來的英國使團所攜帶的禮物還是很感興趣的,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就是個洋貨迷,他從小就喜歡把玩望眼鏡、萬花筒和各種能跳出小人或者小鳥的鍾表,因此對於這次大英帝國的禮物,他可是抱有了極大的期望。
然而當英國人送上來時卻令他失望了。
英國使團禮品單上小件的物品有:二百匹呢料,兩台大望遠鏡,兩支汽槍,兩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銀;二對加長了像步槍的馬槍(可一次連射八發子彈);兩箱愛爾蘭特產波紋絹,每箱裝七匹;兩箱高級英國手製華貴地毯。還有一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此外還有大件的禮物:一架天體運行儀、一架展示英國殖民領地的地球儀、最新研製出的光學儀器帕克透鏡、一門英國火炮、特意為乾隆皇帝專程定做的英式馬車和此次使團的旗艦君權級戰列艦的縮小版模型。
雙方對禮物的定義從最初就有不同的理解,英國使團是為了彰顯大英帝國的鼎盛,呢料、波紋絹和地毯是為了展示英國手工業製品的質地,就仿佛在未來的客戶麵前拿出樣品。可對於乾隆皇帝來說,波紋絹和地毯那是壓根看不上眼的,江南製造的手工絹質地上乘品質優良,哪裏是這些機器製品能夠比擬的?而呢料呢?做帽子嗎?他要那麽多帽子又有什麽用呢?
對於大型望眼鏡,此次英方送上的是天文學家赫歇爾研製的大望遠鏡,通俗的意思就是天文望遠鏡,展示的是本國天文學的發展。可在清帝國的君臣眼中看來,這個“大家夥”與過去那些洋傳教士帶來的望遠鏡也沒什麽本質區別啊除了一個是從正麵看,一個是從側麵看。
對於火槍,他們的觀點更為簡單,老皇帝念舊,這些英國送來的馬槍氣槍很別致也很精美,但是他用不慣,燧發槍沒有火繩很是令人匪夷所思。再加上大清帝國金戈鐵馬,騎在奔馳的馬上射箭比起傻愣愣的站成一排放槍要豪邁得多,他們壓根看不上洋火器。
小物件一件都沒有發揮到英方寄予的期望作用,於是使團對大件禮物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天體運行儀是最先進的天文展示模式,它立體而清晰的展示了太陽係的全貌,準確的模仿地球的各種運動,包括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帶四顆衛星的木星、帶光圈的土星等等,然而在翻譯是清帝國的翻譯官對天體運行儀的解釋是:天文地理大表。皇帝聽後點頭理解到:哦,這就是個用來測算節氣的大家夥啊
至於地球儀,乾隆皇帝就更不喜歡了。英方的地球儀標有世界各國的位置、首都、山脈和河流,昭示著地理巨大發現的成就,它展示了這個世界的真正麵貌是一個被海洋覆蓋的藍色星球,偉大的天朝上國並非所謂的“中央帝國”,而是處於歐亞大陸的最東端,處於一個被雪山、戈壁、沙漠、草原、大海隔絕起來的廣闊地區。上麵還特意標出了英國殖民遠征的航海路線,用意是在彰顯英國的海上霸權。清帝國是無法接受這種將天朝上國理解成地球的某個地區的地球儀的,他們習慣的用平麵的地圖將清帝國的版圖畫在中央,至於那些殖民航海圖?又與我天朝上國有什麽幹係
本質上說,英國的天文儀和地球儀都錯誤的被忽視了,但論起原因很容易理解:英國以天文地理的方式在證明清帝國並非世界的中央,這無論如何都是乾隆皇帝不能接受的答案,因此他和他的臣子們選擇閉上了眼睛。
對於後續的透鏡,清帝國的人認為它的木梁雕工花紋裝飾比不上景福宮儀器精好、氣壓計和氣泵似乎是小孩子們玩的玩具。乾隆皇帝很失望,觀摩“貢品”的神情越發僵硬,最終到了火炮的時候也就揮揮手拒絕了用英國炮手,而讓不熟悉構造的清帝國炮手隨意的試發一下了之。
觀摩結束時,皇帝陛下總結說:“現今內務所製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隻覺視等平常耳。”
乾隆皇帝給英國人定了性:不過就是個愛吹牛的民族,開始所稱極大極好的貢品,也就是誇大其詞罷了,很多甚至都比不上內務府的精巧高大呢。
馬嘎爾尼無奈之下,便拋出了最後的殺手鐧:英式馬車。
清帝國幾千年來的馬車構造一直沒發生大的變化,車輪是木質的、座位在輪軸上方,人坐於重心上缺乏彈簧等減震設備,車子顛簸不堪,並且不能經受快速奔馳。即使是皇帝陛下的座駕,也就是外表的裝飾上更為奢華,而本質的舒適性和功能性並無二異。
相對來說英式馬車則更為舒適、輕便、速度快捷。
然而正是這輛馬嘎爾尼自以為是殺手鐧的馬車,卻被批判的最為體無完膚。
大部分廷臣望著那個馬車前部高聳的帶有漂亮花邊坐墊並裝飾著玫瑰垂飾的座位,認定那便是皇帝陛下的位置,因為那兒最高最顯眼。可為何卻沒有頂棚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若是皇帝坐在那裏,後麵的車廂又該誰坐?玻璃窗、百葉簾、帶花邊裝飾的帷幄,十分的女性化是給嬪妃的嗎?然而翻譯解釋說那個高聳的位置竟然是馬車夫的,令帝國的廷臣們大驚失色,他們詫異的望著英國人,問道:“你們的國王竟然容許一個車夫坐得比他還高?還把屁股衝著他嗎?”。
至此,大英帝國使節團的禮物宣告完敗,皇帝很掃興,使團很鬱悶。馬嘎爾尼卻又在這非常不合時宜的時刻通過和珅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他們此行真正的目的:外貿通商。
英方提出了五條議題:首先是申請允許可以在北京常駐使節,與清帝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平心而論,這條是比較合情合理的,畢竟駐外使節是歐洲的通行慣例。
其次是申請在中國開辟新的港口,並允許英國商人在舟山或寧波港及天津經商。這條主要是長期以來英國商人在廣州十三行的境遇太悲催了,他們自然希望有所擴展,也倒是無可厚非。
緊接著他們又提出申請獲得租界,以便於開辟中國的市場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市場。這第三條非常的具有英國特色的殖民主義,當初初到印度也是從租界開始的,先涉足站穩腳跟然後再進一步探明虛實選擇是否展開殖民侵略。
再次英方還提出對航行在廣州和澳門之間或在珠江上航行的英國商人不必征收任何關稅或捐稅。對英國商品或船隻不征收任何關稅或捐稅,除非皇帝簽署的文件有所規定,這時應給英國商人副本,讓他們明確知道他們必須支付什麽稅項,以避免向他們征收得過多。這純粹是貿易成本問題,也展示了另一方麵的因素:清帝國的官員們太會盤剝了。
最後提出允許英國人在華自由傳教。這是一條非常耐人尋味的要求。
然而到了這個地步,乾隆皇帝終於明白英國使團來華的主要目的,原來並非是為了慶祝他的生日啊?而是為了所謂的通商事宜?
難怪禮物送的寒酸無趣呢皇帝陛下非常生氣。
結果可想而知,五條要求一條未準,乾隆皇帝表示:向來西洋各國都有願意到天朝當官的人,這些人既來之則安之,穿天朝服、並不準回國。你們的國王要派駐一人在京城卻又做不到不回國,還有可能常通信息,那是不可能的。對於開放寧波等港口,有違祖製,不可行。租界涉及疆域專屬當然是不能給,至於免稅和公開稅率那一向是有定例的,也不易變動……總之沒有討價還價全盤否定。
自此,英方覺悟,想以和平的方式打開清帝國的大門那是不可能之事。
馬嘎爾尼铩羽而歸,對清帝國一廂情願的迷戀終於被踏足後的事實所擊碎,他的內心是糾結而憤懣的。
但即使是出使失敗了,回去的路上也不可謂不是滿載而歸。船隊裝滿了乾隆皇帝賞賜的禮物,天朝上國向來是大方有餘的,對於“進貢”的小國家,清帝國賞賜的禮物一般都是要遠遠超過他們貢品的價值。
從玉器到瓷器、從布匹到茶葉,無一不是內務府珍藏多年的精品,粗略的估計這一船隊的禮物就價值五十多萬兩白銀。
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為了炫耀武力,通告各地軍方,在英國使團返程的沿路,部隊要全副武裝拉出來列隊迎接,向他們展示強大的武力。
乾隆皇帝並不是沒有看出英國送君權級戰列艦模型的深意,恰恰相反他很不高興英方這種特殊的軍事展露,但是觀摩了一番乾隆皇帝表示:“該國夷人雖能諳悉海道,善於駕駛,然便於水而不便於陸,且海船在大洋,亦不能進內洋也,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
皇帝陛下認為海上的軍事不值得被稱為軍事,決心向英國使團展示陸地軍隊的實力。
於是乎回程的英國人便看到了沿路護衛的軍隊:他們中絕大多數是弓箭手和大刀手,部分人配備了落後的火繩槍。他們個個挺胸壘肚,充分展示著落後的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特征。
甚至在某些地方,士兵列隊出迎時如果恰逢天熱,他們手中操練的會是蒲扇而不是火槍。破舊的大炮、位數稀少的火繩槍,還有並不嚴謹的軍紀,清帝國暴露給野心勃勃的大英帝國的就是這麽一副軍容。乾隆皇帝萬萬沒想到他旨在威懾的準軍事演習反倒變成了露醜賣乖,甚至說露醜賣乖還是輕的,更嚴重的是促成了殖民者蠢蠢欲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