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天山劍宮

安西都護府自太宗攻破高昌之後設立,第一任大都護就是喬師望,太宗素以懷柔著名,並不以他是太子建成昔日的部將而將他貶斥,反而對他公而忘私大加勉勵。

喬師望感激涕零之餘,自願終身為國戍邊,但老上司昔日的提拔之恩,他一刻也未曾忘記。

李鉦見喬師望親自出迎,連忙下馬,先以布衣之禮參見,喬師望將他扶起,溫言道:“你是故主之子、皇上親侄,下官何以克當?前麵專門為突厥使團設置了帳篷,休息一陣,大家再到都護府吧!”

李鉦再三致謝,道:“多謝將軍的妥善安排。”

將莫脫和突厥大將克裏赤引薦,兩國交兵十數年,這是第一次一團和氣麵對麵相處,不論安西都護府還是突厥使團,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人人喜氣洋洋。

酒過三巡,李鉦道:“國家軍政大事,非草民可以參與。兩國能坐下來談判,是兩國子民之福,議和的協議在下就不能參與討論了。”

喬師望挽住他的手,道:“你是兩國信使,怎麽可以不參與?等到陛下的旨意到了,還是要請公子一定參加的。”

克裏赤也道:“公子要走,和議如何談得下去?”

“這個隻怕不妥。國有國法,哪有草民布衣指點國家大事的?”

喬師望道:“其實我本無意一定留你,這次你促成突厥和大唐議和,造福兩國邊民,這個功勞實在太大,皇上旨意未到,我可不敢讓你就此離開。皇上一旦問起,叫我如何回答?你好歹留到談判結束之後再走不遲。你不是要回小鏡湖去麽?到時我派人送你們回去,為了你這次的大功勞,我還可以請求聖上專門給你撥款修建一座住地——你總不能老住在山洞裏吧?將來天山劍派一旦昌明,門徒弟子那麽多,你讓人家住哪裏?”

李鉦沒想過這個問題,倒是姬玉笙眉花眼笑,道:“喬將軍這個提議好。我們在你治下,怎麽也得仰仗仰仗您老了!”

莫脫在旁笑道:“老夫雖算不得武林中人,也知名門大派大多有地方可住,天山如此寒冷,住山洞終非長久之計。這件事老夫也能幫上忙。”

喬師望大笑道:“咱們國事還未談,先把公子的家事談了。王爺能為李公子做什麽?”

莫脫笑道:“能工巧匠,突厥自是不如大唐,不過突厥的王城原來可是一片堅硬無比的石山,所以突厥力士別的本事沒有,開山鑿岩,卻是順手拈來,絕不吃力。等閑七進的石宅就地取材,收拾得齊齊整整,突厥力士半月足矣!”

喬師望大喜道:“咱們爭取早日談妥條款,給公子興建府邸的大事,就交給王爺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李鉦插不進嘴去,姬玉笙悄悄對他說道:“我的傻哥哥,有這機會還不要呀!你答應過師父什麽?光大天山門楣的呀。”

一句話沒說完,猛聽得都護府方向放起連珠號炮。喬師望喜道:“此地不用耽擱,請王爺和各位使節上馬,到了都護府再說!”

眾人於是又上馬啟程,走了不久,副都護何勇統軍到城外,列陣迎接突厥使團的到來。

莫脫見唐軍軍容整肅,劍甲分明,果然堂堂之陣,正正之師,不禁大為讚歎。何勇迎上前來,說皇帝的加急文書和兵部行文已一同送到。

焚香開卷讀了聖旨,大體意思是喬師望老成謀事,力成突厥與大唐的和解,勞苦功高。

賜紫金魚袋、開府儀同三司,並賜尚方寶劍一口,總督安西四鎮軍政一切事務,連升三級。

皇侄李鉦力消兩國兵火之爭,惠及兩國邊境萬民,聖心極慰,特授都護府四品“恒武將軍”、遙領“碎葉都督”,世襲罔替,賞金萬兩,其餘戍邊戰士,各有犒賞。都護府大小官員,山呼萬歲,喬師望遂與莫脫王叔就勢約定次日談定休戰合約和議。

忽然間大風陡起,喬師望大喜道:“大事初成,瑞雪淨邊,乃是吉兆!”

命燃篝火百餘,大都護及都護府官員與民同樂。當下歡聲雷動,四下舉火,紅透半天。

安西四鎮少數民族為多,各族男女無不能歌善舞,悠揚的冬不拉琴聲響徹天際,歡聲笑語,此起彼落。

眾人一起暢飲,但見一對一對不顧寒冷的力士**身體,在篝火邊摔跤取樂。草原上的篝火幾乎連成一條碩大無比蠢蠢欲動的火龍,壯麗難言。

喬師望安頓了突厥使團,對李鉦道:“各位辛苦一日,今晚好好休息,明晨尚有大事要辦。如今公子已有四品職銜,兩國談判之事,自是不能置之度外了。”

李鉦沒想到來的旨意裏有加封他為四品“恒武將軍”兼“碎葉都督”,本想不領這個功名,如今喬師望盛情難卻,也隻好暫且同意。

當下喬師望命人將皇帝的賞賜都送到他的住處,隻等小鏡湖邊的住所修建完善,再派人送去。

他並不知道他這官銜來得容易,都是喬師望一手做成。原來喬師望顧念舊主恩情,又知故主隻有一子還在人世,更知皇帝和李鉦已然見過,兩人之間的深仇已解。

於是借突厥求和商談之際趁機上表,為李鉦“求官”。

這份加急表章正合太宗心意,當即禦筆照準,因此這將軍的官銜來得實是不費吹灰之力。

半個月後合議大成,雙方協定都已由“天可汗”準奏,兩國從此休兵,而之前莫脫王爺答應的事情也已辦妥。

李鉦等人已在小鏡湖邊的龍眠穀中有了一座可供休養生息光大門楣的七進住所,定名為“天山劍宮”,所有應用之物一律由都護府負責籌辦。

此時雖是冬寒未去,門前流水,屋後落花,正是李鉦中意歡喜之處,接到肅平陽的書信從各地來的七海十三島隴西郡王舊部也都陸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