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禦三家

"怎麽了?伏念先生是哪裏不舒服嗎?"劉如意假裝關心道。

"沒事,謝陛下關心!這是草民的老毛病了。”伏念找了個理由搪塞了過去。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會禮儀來尊重朕,朕就打到你無法站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天下不正當的錢財對朕來說如猶如浮雲一樣多。”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朕喜歡錢,所以拿走你的錢,這是很有道理的。”

二人這一問一答,把其他人都看呆了。

這論語還能這麽解釋?自己這麽多年都學了個啥?

而伏念頓時隻覺得腦殼疼,大口喘著粗氣。

“伏念先生,你沒事吧!”

快發飆呀,你怎麽還不發飆,朕都當著你的麵這麽說了,你作為儒家的掌門難道不應該反駁嗎?劉如意心裏暗想,一臉期待地看著伏念。

伏念見劉如意一直盯著自己,心中暗叫不好,怕不是陛下要對自己對儒家動手了。

“陛下,草民沒事!陛下方才所言甚有道理,讓草民茅塞頓開,草民回去當即讓儒家門下弟子學習。”伏念誠惶誠恐地說道。

咦?你怎麽不按套路出牌?伏念,你的節操呢?

"你了不起,你清高!"要是被伏念知道劉如意的想法,他絕對會這麽說。

自從他見識過劉如意那恐怖的實力後,就熄滅了別的想法,畢竟人家是皇帝,實力又這麽強,儒家與朝廷作對下場隻有一個:死!

見儒家認慫,劉如意又轉頭看向道家的人,道家逍遙子被他盯得頭皮發麻,於是硬著頭皮說道:“陛下,道家崇尚無為而治。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劉如意聽完默不作聲,隻是點了點頭。

“我等身為大漢子民,自然順從朝廷和陛下的旨意,萬萬不敢跟陛下作對。”逍遙子立刻解釋道。

“儒,道,墨三家願為陛下馬首是瞻。”三人忽然同時朝劉如意跪了下來。

見三人跪了下來,劉如意怒了。本以為三人是來興師問罪的,沒想到竟然是三個慫貨,還是一教掌門,真的是臉都不要了。

此時一旁的張良突然諫言:“陛下,諸子百家縱橫天下,其中不乏大才者,朝廷需要拉攏一二才能獲得百家的支持,這樣對朝廷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拉攏?要是都拉攏了那還怎麽搞事情。還不如讓諸子百家與朝廷為敵呢!

對了,要是自己故意提高儒,道,墨三家在諸子百家中的地位,那樣其餘如兵家,農家,法家等等肯定不服,到時候定然會仇視朝廷,說不定還會造反。

當初陳勝吳廣可是率農家十萬之眾起義,這才揭開了推翻暴秦的序幕。於是劉如意決定以儒,道,墨三家之學為治國根本,罷黜其餘百家學說。

此言一出,眾人側目。

“陛下,此舉不妥!各家學說都各有所長,豈能盡數罷黜。”道家逍遙子說道。

“朕意已決!等朕回到長安便會成立太學府,負責為朝廷培養人才,三位若是有興趣可以到太學府教學,日後也算是你們的門生。”劉如意繼續說道。

什麽?伏念他們作為掌門,自然是知道太學府的重要性。若是以後從太學府出來的人能在朝廷上任個一官半職,那對自己這邊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作為一教掌門,考慮的自然要多一些,為了傳承和發展,朝廷上要有能幫襯的人。若是那些官員成了自己門下的弟子,還怕不為宗門說話嗎?

要知道古代除了父母,最牢靠的就是師徒關係。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重道自古使然,欺師滅祖是要受到世人譴責的。

想到此處,伏念三人再次試探地問道:“陛下此話當真?"

"朕一言九鼎!此後儒,道,墨三家就是大漢的禦三家,你們三家之學就是國學,你們三人便是國師。"劉如意認真地說道。

"謝陛下!"三人齊刷刷地跪了下來,那可謂是相當的虔誠。

明年朕會開設科舉考試,招攬天下學子為朝廷所用,你們門下有學問之人盡可派來參加考試,前三名朕會予以重用。諸子百家皆有一個名額可參加考試,至於其餘在野人等則是不限。

在場眾人都被劉如意這番話震驚到了。

陛下胸襟海納百川,竟然想到招收天下人才為己所用,這得要多大的氣魄才能做到。

此時的張良已經徹底被劉如意的話所征服。

“好了,你們都起來吧!日後你們還要和諸子百家的其餘幾家一較高下,好好準備好。”說完劉如意便離開了,隻留下了還愣在原地的幾人。

“二位,老夫先走一步。”逍遙子向另外二人告辭,他要將消息帶回宗門。

"俺也走了!俺會將事情跟宗門的人說清楚,以免他們再誤解陛下。"荊天明摸了摸頭,笑著說道。

畢竟之前的傳言,說的都是對劉如意不好的話,知道今天他們親眼所見,這根本就是兩個人,傳言當真是不可信。

等二人走後,在場的隻剩下伏念和張良。

“掌門,當今陛下如此聖明,日後定然是一代雄主。儒家,是時候下決定了!”張良對伏念說道。

伏念歎了一口氣,似乎是讚同他的說法。

“張良,你是不是也想去參加明年的科舉?”

張良點了點頭。

伏念繼續說道:"你是我儒家這一輩的翹楚,而其餘諸子百家想必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次你就代表我們儒家去吧。"

說著便從衣袖裏拿出一塊代表儒家的牌子。

“謝掌門!良必不負掌門所托。”張良接過令牌。

“禦三家,定然是以我儒家為首”張良捏緊了拳頭暗暗說道。

伏念在交代完後就離開了,而劉如意以為計謀得逞,這樣一來就能挑起諸子百家之間的矛盾,指不定還會連累到自己,到時候對朝廷失望,繼而舉兵造反。

一個月後,劉如意帶人離開了廬江。

“自己是時候該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