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以八路軍為榜樣

和孫蔚如一樣,趙壽山同樣和共產黨軍隊淵源很深,他的軍隊很早就與共產黨有聯係。

1938年8月,經曆了永濟血戰的三十一軍團傷亡慘重,而補充兵員,也多是從黃河西岸的陝西補充。這一點,和桂軍很相似。我在采訪桂軍老兵的時候,他們說,那時候,不論部隊傷亡有多大,都要從廣西補充兵員,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往往一個連排裏,都是同一個村莊的戰士,所以打仗的時候眾誌成城, 作風強悍。陝西軍也是這樣。

補充的新兵需要培訓,需要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有人就給孫蔚如建議,讓八路軍進入三十一軍團當老師,八路軍紀律嚴明,作風頑強,連戰連捷,戰術得法, 如果三十一軍團能夠學到八路軍的戰法,得到政治思想工作的真傳,部隊的戰鬥力將會大大提高。

孫蔚如欣然同意。

孫蔚如同意的原因是,早在一年前,八路軍就幫助趙壽山的十七師整軍,讓十七師的麵貌煥然一新。孫蔚如相信,八路軍也會把三十一軍團錘煉成一支鋼鐵之師。

全麵抗戰剛剛開始,趙壽山就帶著十七師奔赴了抗日前線,在河北戰場和山西戰場與日軍艱苦鏖戰,他們連續作戰數月,兵員大為減少,又得不到補充,最後一戰中,因為沒有彈藥,部隊用石頭與衝上陣地的日軍拚殺。十七師剛剛開赴戰場時,是滿員的萬人,而經過多月激戰,僅剩2700人。

即使這樣,十七師仍然沒有亂,交替掩護向後撤退。在從保定到太原的撤退中,國民黨軍隊22個師都是一敗塗地,唯有趙壽山的第十七師成建製撤離。1940 年,在重慶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總參謀長何應欽聽說了當年山西戰場的情景, 就問趙壽山為什麽十七師敗而不亂,趙壽山回答說:“進攻的時候,我衝在最前麵, 撤退的時候,我走在最後麵。”何應欽大為感動,對身邊人說:“我軍所有師長都能這樣做,何愁日軍不能殲滅!”

山西戰場上的戰事告一段落後,十七師補充新兵,戰鬥力大打折扣,趙壽山秘密派參謀來到太原城,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指示十七師留在敵後打遊擊,壯大力量。於是,趙壽山帶著十七師來到了八路軍防區的離石縣磧口鎮進行整訓。

當時的十七師裝備極差,缺衣少食,八路軍戰士從自己身上脫下了 500套棉衣, 送給十七師,當地群眾帶上布鞋、食品慰問十七師官兵,黨中央還先後派遣南漢宸、 程子華、續範亭前來看望,讓十七師深受感動。

十七師的地下黨組織,結合八路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提出了 “三大禁令四大口號”。三大禁令是:禁吸大煙、禁止賭博、禁止嫖娼,四大口號是: 自覺紀律、自我教育、經濟公開、人事公開。

民國時代,抽大煙是一些部隊的必修課,比如黔軍,當年對黔軍的稱呼是雙槍將,是說他們上陣的時候,一定會帶著兩杆槍,一杆是步槍,另一杆是煙槍。 抽著大煙的部隊,能有多大的戰鬥力?桂軍禁煙,禁出了中國數一數二的鋼軍, 黔軍不禁煙,戰鬥力就處於全軍末流。當時有順口溜這樣說:“黔軍滇軍兩隻羊, 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舊軍閥的軍隊裏,除了抽大煙,賭博和玩女人也是主要內容。在很多曆史資料中,都有這方麵的記載。

當時,國民黨軍隊的紀律,是依靠高壓和棍棒來維係的。孫蔚如東渡黃河的前夕,在陝西省朝邑縣的黃河渡口就看到下級軍官在用皮帶打兩個逃兵。孫蔚如厲聲製止,讓他們拿起槍支,走上了抗日戰場。結果,他們英勇殺敵,壯烈殉國。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楊聖清也曾經說過,他小時候,在他的家鄉,山西省中條山夏縣的一個村莊裏,他親眼看到國民黨軍隊長官用棍棒毆打兩個逃兵,把棍棒都打斷了,兩個逃兵被打死,埋在了村外的土坑裏。第二天,楊聖清再經過土坑的時候, 看到兩個逃兵的屍體已經被野狗刨出來吃掉了。

在那時候的國民黨軍隊裏,懲罰士兵的方式很多,主要有關禁閉、毆打、羞辱, 甚至殺頭。下級必須絕對服從上級,上級為所欲為,下級噤若寒蟬,上級是奴隸主, 下級就是奴隸,上級對下級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下級在上級麵前毫無人格可言。十七師提出了“自我教育”,廢除打罵製度,就調動了所有人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官兵平等,如果違反紀律,則一視同仁。

“自我教育”,則更是一個突破,讓將士們認識到了為什麽打仗,為誰打仗的問題。官兵們有了民族榮譽感和保家衛國的觀念,部隊的戰鬥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舊軍隊裏,吃空餉和克扣糧餉是家常便飯,士兵們餓得前胸貼著後背,而當官的在銀行存著巨款,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經濟不公開。在舊軍隊裏,拉幫結派非常嚴重,任人唯親,排除異己,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人事不公開。十七師要求“經濟公開,人事公開”,成立了 “士兵經濟委員會”,監督夥食糧飽,當日公布,當月結算,超支下月彌補,結餘大家平分。而在選拔人事方麵,大家評選,論功獎賞。正因為十七師參照八路軍的經驗,進行了這一係列改革,所以紀律嚴明,情緒高漲,精神振奮,團結一致, 成為了像八路軍那樣的一支極富戰鬥力的部隊。

後來“三大紀律四大口號”又改成了 “不嫖、不吸、不賭”和“不扣餉、不壓級、 不擾民、不遭民”,增加了如何和老百姓相處。

十七師隸屬於三十八軍,三十八軍的前身是十七路軍。十七路軍的創始人楊虎城,出身於農民家庭,對老百姓有著深厚的感情。楊虎城做了西安行營主任後, 將家從陝西蒲城搬到了陝西三原。我在三原東裏堡采訪的時候,聽到很多老人說, 當年楊虎城回家中距離很遠就下車,步行進村,見到村中所有長輩都笑臉問候, 返回西安的時候,也是步行出村,在距離村莊很遠的地方才上車。這說明了什麽? 說明楊虎城將軍對老百姓的尊重。

中條山中的百姓則說,十七路軍駐守中條山的時候,他們經常利用戰鬥間歇給老百姓幹農活,播種收割,挑水掃院,而且救濟抉困,舉辦識字夜校,興辦學堂,教唱抗戰歌曲。那時候,十七路軍的防區裏能夠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解放後,當地人看到電影中放映的八路軍幫助百姓勞動的時候,他們說:“十七路軍也是這樣。”

中條山中的老百姓,至今還把陝西軍叫做十七路軍。其實,十七路軍在西安事變後,番號就被取消,先後改為了三十八軍、三十一軍團、第四集團軍。

那時候,中條山中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貧窮,尤其是到了三四月份,更是青黃不接。每年這時候,趙壽山讓每位士兵從自己的口糧中,每天省下一兩糧,周濟百姓。我在中條山采訪的時候,很多老人流著眼淚說:“這樣好的軍隊,打著燈籠都難找。”

還有一些老人,至今還把十七路軍當成了八路軍。

其實,趙壽山的十七師,很早就與八路軍建立了密切的聯係。

1937年1月,趙壽山擔任了十七師師長,就派人到上海找到黨組織,要求派幹部到十七師協助工作。1938年春,趙壽山在山西前線,秘密來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也當麵要求毛澤東派幹部來十七師改造部隊。

與此同時,共產黨選派了一批得力幹將到十七師,幫助趙壽山錘煉這支隊伍。 這些人分別是:山西省委潘自力介紹的申敬之,北方局安子文介紹的楊曉初和孔祥禎,北方局南漢宸介紹的崔仲遠和龐誌傑、楊明軒等,他們都分別在十七師擔任要職。

有這樣一批重要的共產黨員在趙壽山身邊工作,形成了一個濃厚的聯共抗日的氛圍,這些人向十七師官兵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政策,講解遊擊戰術,有的甚至直接指揮作戰,他們是趙壽山可靠得力的軍事骨幹和高級幕僚,保證了十七師嚴明的紀律性和堅強的戰鬥力。

1938年冬季,永濟戰役結束後,趙壽山接受了這批地下黨員的建議,在平陸縣聖人澗鎮的茅津渡舉辦了幹部培訓班。茅津渡是一處黃河渡口,它和黃河的另一處渡口風陵渡同樣有名。風陵渡是山西通往陝西的渡口,黃河對岸就是陝西潼關;茅津渡是山西通往河南的渡口,黃河對岸就是河南三門峽。

這時候,趙壽山是三十八軍軍長,他親自兼任幹部培訓班主任,而孔從洲擔任副主任,共產黨員孔祥禎擔任教育主任。

永濟戰役後,孔從洲的警備第二旅改編為獨立四卜六旅,劃歸趙壽山指揮。

幹部培訓班,設有軍官班,輪流培訓三十八軍現任軍官,學生隊又叫教導隊, 培訓新幹部;軍士班輪訓班長。另外,還有軍需隊、軍醫隊、通信隊,專門培養各種技術人才。每期兩個月。

幹訓班的課程內容,除了軍事知識外,還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軍侵華史》 《國際國內形勢》《三大禁令四大口號》等,而教官則包括上麵所寫到的共產黨員。

後來,據統計,在抗戰中,趙壽山的幹部培訓班培養出了 1500名高素質的幹部, 其中有共產黨員500名,這些人成為了三十八軍的中堅力量和軍事骨幹。

一些當事人的回憶錄這樣記述趙壽山:他自從茅津渡訓練班開學後,即由軍部搬到了茅津渡幹訓班,幾乎所有的政治學習和軍事課程,他都親自參加,還對每個學員進行個別談話,了解他們的家庭、身世和思想狀況。對300名教導隊的新生,他都能隨口叫出姓名,更何況軍官班的學生。

當年的《掃**報》也對趙壽山的生活作風進行了詳盡的報道:

趙軍長提出了三大禁令、四大口號,他自己首先極為嚴格地執行著。

他在生活中嚴格與士兵同甘苦,吃一樣的糠菜饅頭,穿一樣的灰布軍裝。

而那時候,能夠位居軍長的,都是呢子將軍服,飲食也有特殊供應。但是, 貴為軍長的趙壽山,和士兵同甘共苦,而且每逢衝鋒,都衝在前麵,每逢撤退, 都走在後麵,跟著這樣的軍長幹,士兵們能不賣命嗎?

《平陸文史資料》中寫道:

上中條山後,趙壽山不但要求士兵嚴守紀律,秋毫無犯,而且要部隊關心群眾生活,為百姓解決困難。有時候,日軍把山口封鎖了,他就組織部隊去山外購回糧食,幫助群眾渡過難關。他還讓部隊幫助群眾恢複了因為戰火而停辦的72所學校,讓孩子們能夠上學……

毛澤東說:“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正因為趙壽山的部隊能夠在中條山中,和百姓打成一片,團結一致,才使得日軍一次次進攻和掃**都以失敗而告終。

茅津渡培訓班中,有一門課程是關於遊擊戰的,而這門功課的老師,則是邀請的八路軍。八路軍指戰員用他的切身經曆,講述了如何開展遊擊戰,如何能夠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有效地打擊和消滅敵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運用遊擊戰的國家,遍及亞洲和歐洲30多個國家,但是,運用最成功的是中國的八路軍。那些國家隻是把遊擊戰當成了小的戰術在戰場上使用,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阻擊隊,南斯拉夫叢林中的遊擊隊員,然而,隻有中國才把遊擊戰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讓敵後戰場變成了汪洋大海,讓日軍陷入廣泛的遊擊戰中難以自拔。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人類戰爭曆史上, 是絕無僅有的。

正是因為敵後戰場廣泛的遊擊戰和正麵戰場的陣地戰相結合,才取得了中國戰場的勝利。

《孔從洲回憶錄》也詳細寫到了當年和八路軍合作的事情。

十七師自從進入晉東南以後,就在第二戰區東路軍朱德、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開展遊擊戰爭,整訓部隊。那時候,朱德是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

時任獨立第四十六旅旅長的孔從洲寫道:在獨立四十六旅常唱的革命歌曲中, 除了《義勇軍進行曲》《大刀歌》《遊擊隊歌》《黃河謠》等之外,我還讓我的秘書共產黨員何寓礎編寫了兩首歌曲:《愛老百姓歌》和《獨立第四十六旅旅歌》。 《愛老百姓歌》開頭是這樣的:

我們愛百姓,不能去打罵。

他們的東西,絲毫不許拿。

隻有那愛惜,沒有糟蹋。

要借先交涉,用畢就還,壞了賠償。

哎,愛百姓就是愛自己。

《獨立第四十六旅旅歌》中有這樣的歌詞:

生為中華,死為中華,

拿起革命的武器,

誓與日寇戰鬥到底。

我們不殺侵略強盜,

就會死在強盜手裏。

殺敵!殺敵!

血戰永濟八晝夜,

殺得敵人心膽寒。

中條山上烽煙飄,

抗日軍人逞英豪。

時至今日,我們閱讀這些言簡意賅而意蘊深遠的歌詞,還有一種溫暖和激昂並存的感覺。

孔從洲寫道:“通過以八路軍為榜樣進行的新式訓軍,讓部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高,全旅官兵的麵貌煥然一新,很多官兵思想進步,苗壯成長,連隊裏朝氣蓬勃,鬥誌昂揚,到處可以聽到抗戰的歌聲,軍民關係也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我在中條山采訪的時候,還聽到一位老人唱《三十八軍軍歌》,它的歌詞是這樣的:

三十八軍,三十八軍,

我們是鐵的三十八軍。

我們在雪花山上,

血花染紅了我們的刀槍;

我們在乏驢嶺上,

日軍的屍體塞滿了戰場。

井陘車站奪火炮,

高平關外截車輛;

磧口整軍振旗鼓,

茅津千訓威名揚。

這是神聖的戰爭,光榮的戰爭,

最後定把日寇徹底埋葬。

老人們說,這首歌曲那時候經常能夠聽到,士兵們出操、吃飯、行軍的時候, 總會唱起,時間長了,小孩子們也學會了唱。後來,三十八軍調到了河南,他們有事沒事還會在一起唱這首歌。

這首歌,寫盡了三十八軍的光榮和輝煌,每次唱起來,都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這段時間,日軍沒有大的行動,防守中條山的中國軍隊都在加緊練兵,嚴陣以待。誰都知道,這是大戰前的寂靜。

1938年11月,孫蔚如的三十一軍團又改編為第四集團軍,所轄部隊,除了以前趙壽山的三十八軍和李興中的九十六軍外,還增加了李家鈺的四十七軍。總司令為孫蔚如,副司令為李家鈺。

李家鈺,川軍名將,是從班排長一步步升為軍長的農家子弟。全麵抗戰爆發, 川軍開赴前線,臨出川時,李家鈺作詩一首明誌:

男兒仗劍出四川,

不滅倭寇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間都處是青山。

之後,李家枉率四十七軍18000人,草鞋單衣,步槍大刀,步行4000公裏, 抵達晉東南抗日前線,與日寇殊死拚殺。當時,因為四十七軍與八路軍防線交叉, 李家鈺也曾邀請劉伯承給四十七軍講述遊擊戰戰術,還派遣多人去八路軍中學習遊擊戰。

李家鏈在第四集團軍中擔任副司令僅有一年左右,便升為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麵對日軍進攻,李家鈺主動殿後,掩護友軍撤退,不幸犧牲。

二戰時期,中國有兩個集團軍司令犧牲在抗日戰場上,一個是張自忠,一個是李家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