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臣轟動,改革之法!

貞觀八年,二月。

朝堂之上。

今日的朝堂有些不太一樣。

眾臣吵成一團,不可開交。

魏征更是紅著臉,與李世民據理力爭。

李世民臉色有些不好看,但一句話也沒說。

導致如此,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一份奏折。

這奏折上寫著的,乃是諸多改革之法。

“大唐雖說表麵上富麗堂皇,乃是盛世,但實際情況,已經危如完卵。”

“雖說大唐國庫充盈,但近些年來天災不斷,國庫大多拿去賑災。”

“吐穀渾、高句麗等異族虎視眈眈,出軍一樣需要大量的軍費。”

“如今諸多改革,首要就是改革收稅……”

這收稅之法,恰好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裏。

吐穀渾現如今寇邊,邊境動**,李世民大怒,準備禦駕親征,帶領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人出征剿寇。

偌大的大唐,需要有人監國。

而這監國的人選,便是呈上奏折之人!

令李世民感到意外的是,呈上奏折的,不是太子李承乾,也不是自己最喜愛的四子李泰。

而是如今年僅十五歲的吳王李恪!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李恪的這份奏折。

此奏折一出,一傳十十傳百,基本上朝堂百官全都知道了。

這下可好,百官們一個個據理力爭,寧願死,也不願讓這改革之法施行。

究其原因,除了涉及到了自身利益之外,如此變更祖宗之法的後果,他們並不願承擔。

“陛下!此法違背祖訓,斷然不可施行!”

“如此做,就是在搜刮民脂民膏!”

“如此做,無異於飲鴆止渴!”

“監國一事,還請陛下多做思量!”

魏征一臉的凝重,早已做好了死諫的準備。

周圍大臣見狀,急忙跟隨魏征跪倒在地,連連重複魏征的話。

這改革之法上麵寫的畢竟不光是官員,還有一些商賈鄉紳。

這是什麽?這就是和士族作對!

自古以來,和士族作對的能有幾個好下場?

李世民微微一皺眉頭,看著眼前一眾跪倒在地的大臣們,心中不由得躊躇了起來。

先前看到這改革之法,著實是能救燃眉之急。

但是魏征說的也不無道理。

倘若如此,當真是有飲鴆止渴的風險。

若是因此引得怨聲載道,到時候會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看這些大臣的樣子,倘若自己當真要恪兒監國的話,還指不定會變成什麽樣子。

侯君集見機開口道:

“陛下,自古以來,監國之事均為太子。”

“陛下想要禦駕親征,理應讓太子監國才是啊。”

就在此時,李承乾緩緩站出身來,輕咳兩聲,低聲道:

“父皇,百官們說得對,此法如同飲鴆止渴。”

“但孩兒以為,皇弟畢竟年幼,對於朝堂一事還是不甚了解。”

“不妨如此,讓皇弟來與諸位解釋一番,自己這改革之法的用意。”

“若是皇弟有獨到的見解,那是最好。”

“倘若是紙上談兵,皇弟也好知道自己做錯了,算是吃個教訓。”

李承乾這話說的非常中肯。

改革一事不是小事,不是李世民看中了就能直接施行的。

更何況,這改革執法還頗受爭議。

讓李恪來親自解釋的話,若是真有獨到見解,此法可用,那自然是皆大歡喜。

倘若發現自己不對,百官也不會彈劾李恪,畢竟李格還是太過年少。

承乾這個台階,給的好!

想到這裏,李世民不由得衝著李承乾微微一笑,道:

“既然如此,那就讓恪兒過來吧。”

李世民也想看看,李格打算如何麵對百官的質問。

畢竟自己決定讓李格監國,若是這個坎都過不去的話,那還是算了吧。

而此時的李承乾,不由得暗暗一笑。

說服百官?

他倒是想看看,李恪該如何一人麵對百夫所指,說服這些久經官場的百官。

……

與此同時,十王殿內。

李恪優哉遊哉的修剪著自己屋內的盆栽,似乎毫不知曉自己已經成為了朝堂上的眾矢之的。

隻不過,此時的李恪,已經不是以前的李恪了。

在半年前,李恪還身處二十一世紀。

他,是穿越過來的。

這份改革之法,也是李恪深思熟慮之後,用後世之法改良之後交給的李世民。

唐朝後期的外族隱患,以及滅亡的原因,都是在此時埋下的禍根。

若不行改革執法,莫說日後,現如今就會有數不清的外族災禍。

若是到了其他皇帝這邊,興許李恪不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

在古代改革,那是必定要流血的。

一旦失敗,帝王便會成為千古罪人,說不定朝代也會就此終結。

沒有帝王願意擔任如此風險。

但是,皇帝是李世民。

整個盛唐的景象,正是因為李世民而起,從而包容萬象,有容乃大。

也隻有李世民這般的帝王,才會考慮此法。

“李二啊李二,一切就全看你了。”

“畢竟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皇帝,總不至於連這點膽量都沒有吧?”

李恪一邊修剪,嘴中一邊喃喃道。

就在此時,門外傳來了一陣尖銳的聲音:

“三皇子,陛下有請!”

聽到這話,李恪手上的動作不由得微微一滯。

李恪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

麵對群臣斥責的準備!

永安宮。

一眾官員靜靜站在原地,等候李恪的到來。

而李世民則是看著手上的奏折,嘴角微微**。

沒人看得出,他究竟是喜是憂。

其實李世民並不想推行改革之法。

大唐剛剛建立,基業還不夠穩固。

若是此時大興改革之法,定然會影響國運,引起群情激奮。

但是……李恪的改革之法實在是太合李世民的心意了。

裏麵的任意一條,都是李世民現如今想要做的。

這份奏折之上,寫的都是李世民心心念念的事。

以至於監國一事不交給李承乾,也不交給李泰,而是李恪。

……

“蜀王到!”

隨著黃門一聲吆喝,殿內百官的目光齊刷刷朝著門外看去。

此時,一身著錦衣,氣度不凡的少年緩緩走入宮殿,眼神掃視百官,多有睥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