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全新的作戰方式!

再次升官進爵後,武植的府邸就從開國縣公府升級成了開國郡公府,府中眾人尤為高興,倍有榮焉。尤其是武修與鳳娘,欣喜得無以複加。

華夏軍三個師、騎兵旅和特種作戰團的訓練也卓有成效了。

為適應手榴彈以及有可能研發出來的燧發槍等新式武器在新軍中的應用,武植不僅在華夏軍中普遍使用了四輪馬車,改進了華夏軍馬車式機械化行軍投送兵力方式,也改進了華夏軍以班排連為單位協同作戰並能獨立突進作戰的進攻方式,同時更加注重築碉堡、挖壕溝、壘沙袋、設拒馬等新式防守方式的訓練。

騎兵旅的騎兵作戰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衝鋒陷陣了,眾騎兵除了能衝鋒陷陣之外,還要注重於偵察、迂回、包抄、誘敵入圍(埋伏圈)等科目的訓練。

而特種作戰團除了要擁有騎兵旅的作戰能力之外,還要學會特種作戰部隊集偵察、滲透、深入敵後、破壞、奔襲、刺殺、搜索、營救等為一體的各種作戰手段。為此,武植特意為特種作戰團全體官兵定製了一套新式裝備:粗麻布軍用背包!在背包裏,標準裝備有一套油布製成的防雨衣、一小床薄布毯子、一把鋒利的帶鞘匕首、一把一尺長厚重的帶鞘鬼頭刀、一捆紮實的帶鉤粗麻繩、八個鐵罐手榴彈、一個行軍水囊、一小瓷瓶消毒酒精、一小包木棉、一團包紮用的紗布及細麻繩、兩支火折,以及士兵衣物、幹糧等。這個新奇的軍用背包,讓特種作戰團全體官兵們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為防止馬匹在作戰時被手榴彈的爆炸聲驚到,武植特意設置了一項訓練科目,即不管是戰馬還是拉車的馬在奔跑或者歇息狀態時,會時不時地在馬群周圍炸響手榴彈,以此來訓練馬匹適應爆炸聲的能力。從剛開始訓練時的萬馬驚起奔散,到後來的群馬聞巨響而不驚,這些馬匹可謂受盡了苦頭,訓練中也造成了很多馬匹受傷,待適應後就不再被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驚擾嚇壞了,即使偶爾驚愣也能行動自如。

元符二年,西夏國發生了兩件震驚朝野的大事,那就是,西夏國老將阿燕和西夏國禦史中丞仁多楚清先後投降大宋朝了!

阿燕,西夏的一員老將,智勇雙全,諳熟軍務,經常派兵侵略環慶路。在紹聖四年的宋夏戰爭中,他所部在西夏大軍被武植率部伏擊於沒煙峽後逃離了戰場,阿燕懼怕西夏新的最高統治者怪罪,憂心忡忡,在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孫路派人遊說下,於元符二年二月時率部將七百餘人投降了大宋朝。趙煦聞訊龍顏大悅,迅速下旨提升阿燕為宥州刺史,充任環慶路沿邊兼橫山一帶蕃部都巡檢使,並賜給他名字曰“懷明”,阿燕之子襄渠賜名“世忠”,授予三班奉職的官職。

仁多楚清,時任西夏國禦史中丞,其職位在蕃宰相,樞密史之下,其父仁多淩丁原是西夏國的一員猛將,戰功卓著,其後戰死,其侄子仁多保忠接替其父職位,擔任監軍。仁多楚清官位雖然很高,但西夏國朝廷並不讓他掌握兵權,他曾經向李察哥建議由自己掌握兵權,李察哥不答應,於是他耿耿於懷。元符二年六月,趁著西夏大軍進犯大宋朝意欲收回失地之時,仁多楚清帶領全家四十餘口,暗度陳倉,抄小路投降了大宋朝。趙煦聞訊大喜,立即下詔將他接到京城開封,冊封他為甘州團練使,右廂卓羅一帶都巡檢使。

阿燕和仁多楚清兩位大員的降宋,讓原本風雨飄搖的西夏國更是人心惶惶,風聲鶴唳,西夏朝廷被搞得焦頭爛額。

而在大宋朝內部,其實也是暗流湧動。元符二年九月,同文館之獄後,章惇、曾布一夥誅殺元祐大臣的目的未能完全達到,但他們並未就此罷休,緊接著又策劃了新一輪針對元祐舊黨人的清算報複。章惇等人還策劃誅殺所有的元祐大臣,先後對已經去世的司馬光、呂大防和劉摯等人進行貶斥奪嗣,對蘇轍、範祖禹等人進行重新貶逐。

對此,武植無能為力,也隻能冷眼旁觀,置身事外。

這些朝廷大臣放著正事不幹,就喜歡幹這些蠅營狗苟的齷齪事!武植對章淳、曾布等人又多了幾分憎惡。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丹桂飄香,碧空如洗,涼爽舒適。路邊的野花隨風搖擺,默默祝福著秋的收獲。十月風涼,吹落一地枯黃,也帶來一場又一場的秋雨。

將作監打造的兩萬多副馬蹄鐵已經全部交付給華夏軍使用,武植吩咐騎兵教官和保障連的師傅們給釘到了馬蹄上,效果顯著,戰馬奔行的速度和耐力瞬間就提高了一大截!

待華夏軍騎兵旅和特種作戰團眾官兵學會騎馬並日益精湛後,武植開始培訓他們在馬背上高速騎行時該如何使用手榴彈,才能在保證衝鋒陷陣的同時又不影響到殺敵!幾經試驗,終於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在高橋馬鞍的前鞍橋上固定一個小鐵筒,裏麵放置著火折,火折頭露出小鐵筒,平日裏不用時用鐵帽蓋住,當使用時打開鐵帽,鐵帽係在鐵筒上不會掉落,戰馬高速奔行時迎麵而來的強風自然就會把火折給吹燃,由於火折就在身前,騎兵高速奔行時也能看得清,一隻手拿出腰間口袋裏的手榴彈時就可以點燃引線,一邊騎行一邊投擲,隨時都可以殺敵。但如果在雨中作戰,那這樣子操作就完全作廢了,火藥引線受潮根本就點不著火。而且在高速奔行的馬背上要準確點火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武植有點一籌莫展,隻能將就著先訓練和嚐試了。

華夏軍步兵使用手榴彈的訓練就簡單得多了,武植借鑒了後世的陣地戰、遊擊戰的特點,再對照當下步兵對陣的方式,揚長避短,製定出了比較合理的訓練方案,用於步兵的訓練。

為適應手榴彈殺敵的新特點,華夏軍對敵方式也相應地作出了改變。

步兵對敵,不再像以前那樣列著方隊,暴露在敵人眼皮底下防禦或者進攻,而是可以挖壕溝躲在溝裏或藏在掩體後堡壘中禦敵,遠程就用神臂弓或者床弩射擊敵人,待敵人靠近時再投擲手榴彈殺傷敵人;也可以前排手持盾牌前進,防禦敵人的弓箭,後排用神臂弓遠程打擊敵人,靠近時則投擲手榴彈進攻,漏網之魚再用刀槍解決掉。士兵可以群體作戰,也可以單兵作戰,各成戰鬥體係,這樣子的戰鬥形式都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

騎兵對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子千軍萬馬縱深式的衝鋒了,每個騎兵身上都裝備有兩種武器:神臂弓和手榴彈。騎兵衝鋒時,以排為單位攻擊前進,在遠程時可以用神臂弓射擊敵人,待靠近敵人時則一字排開,使用手榴彈攻擊敵人,投擲完手榴彈後往兩側散開,後麵的排再跟上,依次推進展開,輪番轟炸。這樣子可以避免直接與敵人的騎兵短兵相接,最大化的利用神臂弓的遠程攻擊能力與手榴彈的爆炸威力來威懾和殺傷敵人,盡可能的減少自身的傷亡!

武植為提高華夏軍遠程作戰能力,他加強了新軍使用神臂弓的訓練,同時改進了床弩,特別是三弓床子弩。受後世火箭彈的啟發,武植也改進了床弩發射使用的箭。當時三弓床子弩的最大射程可達一千五百米,通常都在五百米射程以上,遠遠超過神臂弓兩百米以內的射程,是大宋朝步兵對付西夏重裝騎兵鐵鷂子和遼國騎兵鐵林軍的遠程武器!但其缺點也不少,一是三弓床子弩很笨重,往往需要幾十個人轉動輪軸才能拉開,二是這床子弩的箭與眾不同,箭身長一米多,箭頭是圓形的鐵球,沒有箭尖,射出後呈拋物線,因箭頭沉重從半空落下幾乎垂直,靠其衝擊力致人死命,所以精準度不夠,打擊麵也不廣。

針對三弓床子弩笨重難拉開的弊端,武植改進了轉動的方式,把直軸轉動方式改成了滑輪組齒輪組合轉動方式,一下子解決了轉動難的難題,每架三弓床子弩隻要四個人就可以轉動拉開!為了兼顧到五百米以內的敵人,武植把部分三弓床子弩改成了二弓床子弩,改小了床子弩的尺寸,每架二弓床子弩隻需要兩個人就可以轉動拉開了!而且,武植設計在每架床子弩底部都安裝了轉輪,可以推著前行,方便移動布防,使用時固定住就行,靈活機動性大大增強了!

而針對床子弩發射使用的箭,武植計劃全部改成火箭彈式的火箭!即去掉圓形的鐵球,經不斷試驗,在箭身合適的部位綁上新式的竹製手榴彈,箭頭改成圓錐形,在裝箭發射前先點燃引線,然後落錘發射,箭發射到敵人陣營中後隨之爆炸,主要靠手榴彈的爆炸來殺傷敵人,引線長短按發射的距離來定,一般要求發射到敵人陣營中時不會延時超過五秒爆炸就行,不給敵人反應的時間!經過試驗,這樣的火箭威力確實驚人,比純粹的弩箭殺傷力增強了數十倍!

到十月下旬時,軍器監經過將近一年的研發和改進,終於找到了防水繩,用它製成了一種可以在雨中水中也能暫時引燃火藥的引線,武植果斷地把它用在了改進手榴彈和火箭上,有效地解決了步兵與騎兵們在雨中點不著手榴彈的難題。屆時為了更好的防雨水淋濕,床子弩上方再撐起一些雨棚或者雨傘之類防雨就更穩妥了。對於製作出防水繩的工匠,武植拿出一千貫錢重重獎賞了他們。

為此,為適應床子弩在華夏軍中的廣泛應用,武植下令在華夏軍中全麵開展使用床子弩的訓練,要求每個官兵都能熟練使用。

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進和調整,華夏軍眾將士們在熟悉了新式的作戰方式後,其戰鬥力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飛躍。雖然還沒能用於實戰中,但武植知道,如今的新軍跟以前的禁軍比,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自己的強軍之路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