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雖然是初登大寶,朱棣卻從容不迫。他像一位高明的馭手,坐在高高的馭座上,熟練地操縱著手裏的韁繩和鞭子。韁繩是利益,鞭子則是暴力。燕王的有恩必報、有功必賞是聞名已久的。而成了永樂皇帝後,更將這個傳統發揚光大。
朱棣賞賜起功臣來,手筆之大,令人瞠目。那些原本是王府中的親兵首領,地位卑微的小軍官,現在都成了帝國的新貴,封公封侯,躥升到貴族階層中的頂層。原來的護衛千戶朱能封為成國公,小小的指揮僉事張玉被追封為榮國公,兩人俱“三世贈王”,這是一個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封賞。封侯封伯者各有十餘人。這些人的子孫也享有特權。朝廷原規定,功臣子孫襲職,必須經過考試武藝。皇帝發布了一個飽含感情的告諭說:“朕見到參加考試的功臣子弟,不覺愴然。舉義之初,他們的父兄忍饑冒寒,艱苦百戰,不幸為國捐軀。今觀其子弟皆稚弱,未必熟悉武藝。如果因此而絕其俸祿,何以自存!可令其先襲職,長成後再考試。”這類很有人情味的做法,有力地加深了他與他扶植起來的新貴的感情。朱棣知道,這是他統治的重要基礎。
朱棣的有恩必報並不限於那些用得著的人。卑微之輩,他也銘記不忘。他專門下旨,表揚那些在戰爭中出過力的普通百姓。在北平、保定等地協助燕軍守城的婦女,有的運磚運石,有的運水澆城,在守城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朱棣分級給予賞賜。例如,“保定運磚石婦女,每名賞鈔一百貫,絹一匹,棉花三斤”。連一個小小的船工,朱棣也念念不忘。渡江之時,為他開船的船工是周小二,僅僅為他服務了不到一個時辰,然而他特命“擢上海縣民周小二為巡檢,賜彩帛二表裏,鈔百錠,蠲其徭賦三年”。
朱棣深知,他這些帶有戲劇性的做法有宣傳效果。它們將借助趣聞逸事的形式,迅速傳遍帝國的每一個街巷,樹立皇帝“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義氣形象。必須讓廣大人民知道,效忠於皇帝必然得到好處,這是一條絕不能動搖的原則,它關係到一個君主統治的穩定性。
對於那些投降他的建文遺臣,他也表現出極為寬宏的氣度,一律既往不咎。朱棣很清楚“食其祿,任其事”的道理。為了安撫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宮中收藏的千餘封奏章一把火燒掉,以表示絕不追究他們反對自己的責任。此舉讓人大為感動。大部分建文遺臣都很快轉變立場,成了永樂帝的鼎力之臣。皇帝利用一切手段,傳達“隻要站在我這一邊,必然前途光明”的重要信息。政治家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不在於道德素質,而在於立場。對那些堅決站在他這一邊的人,他如太陽般溫暖;而對那些堅決反對他的人,他則比野獸還要凶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