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1],民利百倍[2];絕仁棄義[3],民複孝慈[4];絕巧棄利[5],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6],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7]。絕學無憂。

【注釋】

[1]絕聖棄智:擯棄聖賢智者的虛名。絕、棄同義,斷絕拋棄的意思。第三章中提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設置這些虛名,人們就不會用智巧去追名逐利。

[2]民利百倍:老百姓就會得到百倍的好處。利,好處。

[3]絕仁棄義:拋棄假仁假義的幌子。老子批評的是那些沽名釣譽的假仁假義的行為。

[4]孝慈:晚輩孝,長輩慈。

[5]絕巧棄利:拋棄投機取巧。巧、利,智巧、偽詐。

[6]以為文不足:寫到書麵上,製定製度不能全麵概括。

[7]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欲望。

【譯文】

摒棄聖賢、智者的虛名,百姓就會獲得百倍的好處;拋棄假仁假義的噱頭,才能使人們重拾孝慈;禁止投機取巧,就不會有盜賊產生。僅有這三個方麵,管理社會,製定製度是不全麵的。所以,總的來說,要讓人們的思想意識依從一定的規則: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不被私念、欲望左右自己的心智。沒有讓人變得智巧的所謂知識和學問,就不會有煩惱。

【闡述】

一個社會,一種政治像人一樣,有時會生病,病得還不輕時,就需要藥方醫治才能恢複健康的肌體。老子曾直言不諱地訴說社會的病象,這一章開出藥方,希望能對病症有所裨益。

絕聖棄智,是老子的第一大口號,是分量最重的一劑藥。先來說一下“聖”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有一個“齊天大聖”孫悟空,他的這個封號是爭取過來的,打拚出來的,最開始玉皇大帝那邊並不同意,不認可。我們還知道很多聖人,文聖人是孔子,武聖人是關羽。社會上還流傳什麽情聖、賭聖等,不一而足。那麽,到底什麽是“聖”呢?

首先,聖指稱的是於事無不通,光大而化,超越凡人者。例如《書·洪範》篇中就有:“聰作謀,睿作聖。”《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所謂的聖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其次,聖指人的聰明睿智。

“聖”字在《老子》一書中,根據陳鼓應先生的總結主要兩個層麵的意思:一是聖人的“聖”,指最高的修養境界;一是自作聰明、智巧之意。絕聖棄智的“聖”的意涵,是自作聰明。

聖人為人世創製立法,理應得到歌頌讚揚老子為何如此咄咄逼人,對此加以摒棄呢?聰明智慧有何不好?在老子看來,聰明智慧之人最愛鼓搗的就是讓人生厭的舞巧弄詐。即便你是創製立法憲章文武的聖人,所製造出來的文化體製也都是奴役百姓的精神枷鎖,種種虛偽不實的道德概念充斥在人的思想世界中,必欲除之而後快。否則,人的天性受到遮蔽殘損,本心受到抑製迫害。老子對人世間的政治文化是極為警惕的,他排斥拒絕這一文化文明。

由所謂的“聖”、“智”、“仁”、“義”、“巧”、“利”搭建起來的政治文明,在老子的思想世界沒有其位置,都應得到清理,回收和刪除。“智慧出,有大偽”,拋棄聰明智巧,放棄敲詐治國的方略,不再有種種擾民的政舉,百姓可以從中得到種種好處。

正是因為有四處滋生的時弊,有令人痛心的病象,才有了老子的另一個應對策略——“絕學無憂”。這一應對策略是收斂的,回歸的,精神的。嚴複曾經這樣批評老子的“絕學無憂”:“絕學固無憂,顧其憂非真無也。處憂不知,則其心等於無耳。非洲鴕鳥之被逐而無複之也,則埋其頭目於沙沙,以不見害己者為害。老氏絕學之道,豈異此乎?”嚴複的批評並非沒有道理。其實,老子的思想是反向切入社會的問題病症,並非教人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他隻是在思想的層麵提醒我們關注到這些隱匿在深處的痼疾。

所以,“絕學”之“絕”並非就是絕斷之絕,而是絕河之絕,即橫度、越過之意;“絕學”之“學”,可以做覺悟之覺字來理解。“學如江河,絕而過之,不忱沒於學也,覺也”,這是明末清初的傅山的解讀,頗有新意,像是在給老子打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