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7年6月18日,我也是像今天一樣坐在電腦前,而那天是“屍案調查科”全係列七本完結的日子(最後兩本更名為《罪案調查科》)。這是一套以痕跡檢驗為切入點,描述如何運用鑒證科學破案的罪案小說,文筆、人物、結構等雖與專業作家的作品相比有些差距,但它還是給讀者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在“屍案調查科”係列相繼出版後,我開始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生存還是毀滅?為何這麽說?因為“屍案調查科”這個係列的成書,其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根本就沒有經過任何係統的考慮,如果一直勉勉強強往下寫,我寫得累,讀者看得更累。

所以,當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了新係列的構思。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屍案調查科”係列描述的是利用鑒證科學偵破現發案件,那麽鑒證科學在陳年舊案上是如何被運用的呢?於是我的第一個新係列“特殊罪案調查組”便應運而生了。

另外,在寫作的過程中,我難免要去找些資料。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這樣一個事實:任何領域都有自己的發展史。注意到這一點後,我就不由得要多想一些。

鑒證科學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被我們的老祖宗運用的呢?

難道真跟影視劇裏演的一樣,古人破案,隻會刑訊逼供?

有了這個思路,我開始瘋狂翻閱史料。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指紋檢驗、足跡檢驗、工具痕跡檢驗、文書筆跡檢驗,以及法醫學、理化檢驗學,在上千年前就已被運用。為了證明我所說並非誑語,我專門寫了一篇科普文《破案!老祖宗絕對是認真的!》附在書後。我建議大家在閱讀這部小說前,一定要先看看這篇文章,否則,你肯定會認為,小說中的一些情節有些玄幻,但其實不然。

另外,大家是否知道“屍案調查科”係列裏麵介紹的犯罪現場勘查製度是從何時開始形成規範的?

答:是兩千二百多年前的秦朝。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其中有98簡名為《封診式》,內容是案件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麵的規定與一些案例。簡單來說,就是將犯罪現場封鎖起來後進行現場勘查的標準技術規範。

這是有確切記載的、極其規範的犯罪現場勘查準則。為了讓大家盡可能深地領略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勘查犯罪現場的,我還原了其中一案《封診式·穴盜》,把它也附在了書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

有了這些前提,我不禁想到:鑒證科學在古代是如何被係統運用的?於是,又一個新係列被構思了出來,我把它起名為“大唐封診錄”。

為何要把故事背景選在唐朝?是因為古風小說對很多人來說有一定的閱讀門檻,而唐朝無疑是為大家所熟知的朝代。所以在好友的建議下,我把故事背景定在了唐朝。

唐朝曆經289年,更替二十多位皇帝,這些皇帝中,連小學生都知曉的,莫過於武則天。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封診器具”,同時也是為了降低閱讀門檻,“大唐封診錄”的故事便圍繞著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徐徐展開了。

從現代切換到古代,難度最大的並非故事構思,而是如何在曆史縫隙中給書中的人物找到恰到好處的生存空間。

麵對如此令人頭疼的難題,我“高薪(一箱淮南牛肉湯)聘請”了我的好友顧茹淼擔任本書的曆史顧問。我從頭到尾翻閱了五十多本關於唐朝的史書,在敲定了人物背景後,又開始研究唐朝的政治製度、法律法規、行為規範、山川地理,以及唐朝人吃什麽、穿什麽、用什麽、玩什麽,有什麽民俗、過什麽節日、遵循什麽禮節等常人不會注意的細節。另外,我還研究了那個時代有哪些“封診器具”及“封診方法”。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解決了開篇,就相當於在土壤中紮了根,後麵的故事也就會順理成章地生根發芽。

如果說“屍案調查科”係列是無心之舉,那麽“特殊罪案調查組”與“大唐封診錄”便是有備而來。為了讓新係列盡善盡美,我聽取了讀者對我的所有批評,尤其在寫“大唐封診錄”時,我還花高價報了寫作輔導班,不為別的,隻為能給讀者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那麽,閑言少敘,接下來就讓我為大家打開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帶大家夢回唐朝,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

九滴水

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