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發展歌唱事業

綰綰是哭著被抱來的,看著她的小臉都被哭紅了,竟然開始打起嗝來,想來是哭的狠了。

楊昭十分心疼的接過來,“綰綰,別哭了,以後和哥哥一起生活,怎麽樣?這裏有好吃的,好玩的,你想要什麽,隻要你聽話,就可以得到什麽,好不好?”

“不好,綰綰要見爹爹和阿娘,還有建成哥哥,我不要在這裏,不要!”

說到最後,竟然開始掙紮,在楊昭臉上撓了一爪子。

“陛下,這……來人,趕緊把綰綰小姐帶走,傳太醫。”

曹正淳看見楊昭臉上的血痕,急忙下令。

綰綰也被嚇住了,不敢再哭。

“老曹,別大驚小怪的,朕沒事。綰綰,別怕,哥哥沒事。走,哥哥帶你去你以後要住的地方。”楊昭撫摸綰綰的後背,幫她順氣。

也許是綰綰因為傷了楊昭,有了愧疚之心,也許是別的原因,她竟然沒有再哭鬧,也能夠陪著楊昭一起用餐。

楊昭安撫好綰綰,讓四歲的南陽公主和她一起玩耍,讓綰綰早日適應在宮中的生活。

南陽公主說起來也挺可憐的。她和楊昭是同父同母,蕭太後到底是更愛楊廣,陪著他去洛陽了。那南陽公主那麽小,不好一起帶著去,就把他扔進宮裏來了。當然了,還有六歲的蒲王楊暕。到底是自己自己的親弟妹,楊昭就很大方的收容了他們。

不過,他特別感謝自己當初的英明,要不然,沒有南陽公主在宮中,他都找不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綰綰弄進宮裏來。

他其實忘了,沒有借口的時候,往往是最不需要借口的時候。憑借他的厚顏無恥,一定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走到太極殿門口,忽然聽到從蜀國帶來的小太監的練聲的聲音,覺得十分欣慰。看來,謝謝小太監真的很聽話呀!

因為蜀王已經把這些孩童閹割了,他們也沒有別的出路,隻能進宮。但是他們還這麽小,楊昭覺得讓他們服役太過苛刻,所以就簽到得到了一本《好聲音是怎麽煉成的》的書,選了一些聲音動聽的小太監,開始讓他們練習歌劇。

古代歐洲,最好的歌劇演唱者,都是閹割者。他們為了保持美妙的聲音,或自願,或被動的成了宦者。

他雖然覺得這樣的做法十分殘酷,但是既然這些孩童已經成了太監,那就讓他們做點藝術上的貢獻吧!

他想要的大隋,不僅是開疆拓土的大隋,還要有非常繁榮昌盛的文化藝術。

突然,一個孩子看到了他,向他跑過來,向他嘰裏呱啦的說了一通話,他一句話也沒有聽明白。

“老曹?你聽懂了嗎?”

楊昭無辜的看著他。

曹正淳解惑,“應該是蜀語。畢竟,老臣和您一樣出生在北京,說的是普通話,這蜀國的話,臣真是和您一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楊昭長大了嘴巴,“……”

那孩子也很著急,又嘰裏咕嚕的說了一遍。

但是,很不幸,楊昭一句也聽不懂。

好不容易憑借一個出身成都,但是又在宮中待了好久的太監的幫助,打發了小鬼,楊昭感覺好累。

半夜,他拖著下巴沉思,難不成,以後還會有各地的大臣說些朕不懂的話?那個時候,沒有翻譯,我應該怎麽辦?

楊昭一下子跳下了床,“老曹,馬上傳旨,朕要統一官話,普及官話。”

這種尷尬的事,當然要提前杜絕。

當然,讓那些關隴貴族集團改說正宗的北京普通話,他們這些長安人表示接受不了。

“陛下,長安是一國的都城,官話怎麽也應該是我們這長安話吧!你讓我們學的那勞什子,不配成為官話吧!”

一眾大臣反對。

“那愛卿們覺得這長安話好聽,還是我那官話好聽?你說這長安話清楚易理解,還是那官話清楚易理解?”

長安話不就是陝西話嘛!當然,方言自有存在的必要,問題是,朕也學不了呀!朕是天子,難道還要朕遷就你們?

楊昭之所以能夠聽懂陝西話,純粹是自己的一個好朋友是陝西人。跟他打交道,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夠聽懂了。但是懂是懂,說,他是不會說呀!

眾大臣覺得皇帝的問題不好回答,也隻會放棄回答。

“眾位愛卿,朕也沒有催逼你們馬上學會官話,你們何必這麽反對呢?慢慢學,我們君臣同心,共同進步。”

楊昭第一次在朝堂上和顏悅色的說話。

這畢竟是增強軟實力,沒有必要那麽嚴肅。所以,他也適當的鬆緩自己的情緒。

“陛下,咱們這長安話還是很好理解的,不好理解的是四川的話。要不,您就著重讓那些說話不容易懂的地方,學習官話?”

一眾大臣繼續打商量。

別的都好說,隻要自己不用學官話,別的地方,怎麽著,都行。他們不關心。

他們覺得這長安話是他們的特色,要是非得學了那官話,自己的貴族身份,不就體現不出來了嗎?

楊昭惱了,沒好氣的說,“怎麽,朕好言好語的和你們商量,你們不聽是吧?非要朕殺幾個人,你們才開始辦?”

“陛下息怒,臣等聽命就是了。”這些臣子經過最近的一係列事情,已經明白,楊昭不是他爺爺,沒有他爺爺那麽英明,那麽重感情,所以,也學乖了。

陛下不就是愛折騰嘛,讓他去折騰吧!等惡果顯示出來,我們再反對不遲。

“既然如此,那就迅速學會。一個月後的上巳節,朕舉辦修禊宴會的時候,都給朕用官話說話。還有,多讀讀書,別到時候一首詩都做不出來,丟人。”

人家王羲之舉辦蘭亭修禊收集了幾十首詩歌,他舉辦的時候,如果群臣都沒有人家十幾個人寫的詩多,他的臉往哪兒擱?

也許是楊昭給予的壓力太大了,頓時,官員們都瘋狂的購書請先生,開始增加自己的學問。尤其是那些不怎麽識字的官員,更是加倍努力。因為這樣,這股風刮到了民間。

當今皇上重讀書人,又在全國開建了學校,所以,隋朝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了,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做什麽了。

曹正淳請他給建好的學校賜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寫下四個大字,“孔子學院”。

曹正淳誇讚,“這名字好。天下讀書人都應該以孔子先生為榜樣,而且孔子先生是天下讀書人的祖師爺,給學校取這樣的名字,再合適不過。”

“哎,老曹,有見識,不錯不錯。”楊昭也非常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