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祐川縣城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麵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秦嶺-淮河-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嶽飛收複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十五萬兩,絹廿十五萬匹。

一心偏安東南的趙大皇帝,用嶽大帥的人頭做籌碼,向金國換取了兩國的休戰。又在宰相秦檜的言說下,臨安朝廷開始了“捂眼堵耳”匡扶宋室的“偉大國策”!

且不提國家大事的正確與否,隻說民間老百姓歡欣鼓舞的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光。或許是流血受傷的次數太多,百姓得了健忘的病症,那些經常站在街口為嶽大帥聲討不平的爭吵聲越來越少,求的一日裹腹的步履聲,越來越重。

利州西路祐川縣一個曾經轄下兩千戶的中縣經過了金國的數次征伐,人口已急劇萎縮成五百餘戶的下縣,然而坐在縣衙的官爺還是以前的數量。

祐川縣城又分東西兩城,東城多是些地主鄉紳的住院。而西城卻是些丟了土地的“力夫”和“泥腿漢”討生活的地方。兩城以縣衙門口西麵的甜水井為界,以前卻是以聞名祐川縣的“張家酒樓”為界。隻不過在今年秋天,被打草穀的金兵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同時燒毀的還有祐川縣衙,縣學官苑和祐川書庫。至於南城門口的大片民居就被一筆略過,官老爺都說了,那些個窩棚似的屋子,也值不得幾貫銅錢,還是抹去吧!瞅著南城也敞亮些。

至於讓官老爺嚇得尿了褲子的北城門,已被土石堵的嚴嚴實實!不得通行。所有商旅路人通通繞行東西兩門。當然如果你不嫌棄路遠還可以饒到南門進城,縣衙的官老爺們還是很人性化的。

從甜水井出,逛完“東城集市”和“西城草市”回到衙門口的告示牆邊,用時也才不過一個時辰,這東西不到三裏的祐川城就走了個遍。

不要小看這祐川城小,在這裏也不是什麽人可以呆得!當日落前第一通淨街鼓敲響後,那些來城裏買布賣菜、辦事遊**的外城人,若不尋著客棧人家住下,就得收拾行李準備出城。

等三通鼓敲完,伴著日落,那些衙役、巡城兵丁就會提著鐐銬枷鎖、鐵刀長槍,走上街頭一瘸一瘸的巡邏!若這時,有熟絡的掌櫃看到,就會問一聲,大老爺氣還沒消?

瘸著腿的衙役兵丁便會指指北門,望望天再搖搖頭!歎口氣,加快步伐,爭取抓一個晚出城門的“浪**子”罰倆小錢,下值後燙壺老酒,安慰下自己受傷的心靈。

祐川城東高西低,每次大雨過後,雨水便會順著東城的石板路,向西流去!等過了甜水井西邊的劉家胡同,石板路也就到了盡頭。雨水便如脫了僵的奔馬,四處泛濫。

南城門這裏會相對好一些,秋天裏官老爺征了百十來口的丁役,把南城門附近來了次翻修!那些坑窪的黃土路,墊進了許多拆房子拆下來的土坯磚!夯實的路麵兩旁又深挖了兩條排水溝。

雨水便會順著排水溝,穿過城牆根特意留下的排水洞,流出南城!

最苦的便是住在北城門坊的幾十戶百姓,東城的雨水雖然不會流過來,但是自家屋裏屋外的雨水也排不出去!不敢埋怨堵城門的官老爺,隻好在坊老的帶領下,每戶出一人自備幹糧工具,在靠近西城的槐樹林中挖出了一個大坑,用來排水。

西城,一個一到下雨天就四處變爛泥坑的地方,以前也是有排水溝排水的,隻不過衙門把秋裏遭了兵災的南北城戶百姓,通通遷移到了西城區。導致不大的西城坊住進了祐川城一多半的人口!

亂哄哄得住在一起,除了熱鬧之外就是居住的環境變得亂七八糟。但是在這隔三差五就要遭受兵災戰火洗禮的祐川,亂些也就亂些。能活著就是萬幸!大不了雨天不出門便是!

隨遇而安這種心態,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尤其是經曆了一場兵災和大火還能活下來的屁民!若不然光瞅著大火燒塌的房屋就已經暴跳如雷!更何況麵對親人的屍體…

明天的太陽還會在東方升起,日子還得想法過下去。當初官老們隨手指點的地方,也沒料想到雨水的肆虐。

房子蓋的隨意,泥坯加木樁!大火熏幾日,挑個吉日燒上幾刀黃紙,便能住進新房子!等以後兜裏銅板富裕了買上些青磚石瓦壘在土坯牆外麵。咱這屋也就夠氣派夠場麵了。至於彎彎曲曲的街道胡同,唉!能走人就行了麽!矯情啥?咱又不是東城的胖老爺們!

眼下有間屋能遮風擋雨就已經頂頂的好了,哪來的挑三檢四。有那功夫早跑出去掙些銅板回來,扯上幾尺粗布做件棉衣了!眼瞅著冬天就要來了,賊老天留給的時間不多了。自家大大小小的娃還穿著單衣吸著鼻涕滿院子亂竄呢!雖然憨了些但那也是親的啊!

縣衙的活絕不能去,那些狗衙役貪的狠,十個銅錢能被他們罰去一半!還不能理論,不然幾通鞭子是輕的,嚴重的鏈子一鎖叛你個意尋滋事,擾亂公差。抓去蹲幾天大牢可就虧大發了。

東城倒是可以去,那些員外老爺們也舍得給錢。但是今秋東城沒遭啥災,也就沒那麽多活計來招人了。隻好三五結伴,提著扁擔和麻繩出了南門往石門鎮而去,聽說哪裏正大修軍寨到處雇人。

石門鎮位於祐川縣與石泉軍州之間,以前歸祐川縣轄下。這不秋裏受了兵災,趙知州便派了一都兵馬喊著“協同守備,驅匪安民”的口號駐紮了下來。

折子遞給了成都府裏的安撫使張大人。三天都沒過完,石門鎮就被劃給了成都府!要不是嫌棄祐川縣被大火燒的破破爛爛,也就順帶著歸了成都府。

誰讓人成都府衙門兵強馬壯、錢多糧足。可比這經常遭兵災的興州衙門強的多了。

石門鎮,是商隊西去吐蕃南下成都府的陸路要道!這時節正是大批商隊回返成都的時候,看著那些行商們賺的盆滿缽溢,還帶著大批的牲畜牛馬!

石泉軍的軍指揮使劉大人,眼紅啊!州裏發的銀子挪用走還沒來得及補上,上個月自家兒郎都隻發了半俸,眼瞅著這月發餉銀的日子又要到了,可不正著急想法填補窟窿呢。

設卡收稅千年不變的手段!

不大的石門鎮就變成了“石門軍塞”。鎮裏的百姓能跑的全跑了,剩下的也窮的光亮不怕這些兵丁們的禍禍!

領隊的劉都頭恪守職責,親自坐鎮要塞。每日裏數著各小隊頭送來的稅錢和花紅!興致來了便抄起桌前的大槍來上幾式,聽著手下的喝彩聲,微微頷首,氣喘籲籲的說“咱也曾是嶽大帥的兵!”

林門山鄉林門山,一個出甜山棗的地。往南走一日便到了石門鎮。在林門山休整了一晚,那些“文書齊全,旗號響亮”的大商隊,就會在第二日辰時前早早的出發急急得趕路,爭取在日落前到達石門軍塞。

而那些勢單力薄的小商隊們就會搭夥結伴往北走,穿過祐川縣永村裏到達石水河!過了渡河就到了石泉軍州的安縣,又在這裏回到舊的路線上去了。雖然多繞了一日路,但兜裏的銅錢卻能剩下不少。

不然這一路大大小小的稅卡,層層征稅自己的小本買賣倒貼了都不夠。小商小販自有自己的一套應對之法!

這種行為在現代看來是一種偷稅漏稅的嚴重事件,但是在那個“人治”大於“法治”一切全靠官僚仕伸治理地方的年代。

這麽做也是那些趕遠路的小商隊,為減少成本甚至賠本的風險,所想出來的“智慧”!這種“小民的智慧”也側麵促使了南宋年間交通極度不便利的民間商業一定的發展。也算是遮羞布吧!

最重要是舍了一家老少,跑到他鄉之地,一路翻山越嶺,忍受著饑餓勞累,還要時不時的麵對山賊強盜的勒索!鞋都磨破幾雙,不躲過扒皮一樣的稅吏,一遭下來還不夠給娃買塊糖吃,何苦來哉!

沿祐川縣城西南方向走上半日腳程,就看到一大一小兩座被當地人喚作仙人山的山頭,這兩座山頭很受山腳下張村人的喜愛。並不是因為這山中曾傳出過“會飛的仙人”故事,而是因為這山上茂密的植被!承擔著周圍村落砍柴做飯,燒火取暖的所需之所,所以又叫做大小柴山。

這柴山也是住在祐川縣城百姓們的福山,過個兩三日瞅著家中沒柴燒飯時,便拿上斧頭麻繩喊上三五鄰居結伴往柴山去砍柴。有那腿腳快的,一日能來回三次。柴留夠家裏用得,剩下的挑到西城草市上還可以換幾個銅錢!若不嫌累就挑到東市集上叫賣,在哪還能多賺兩枚銅錢。

無論是古代的城市還是現代的城市,總有那麽個地方被稱作“富人區”!能住這裏的隻有兩種人。一種是會先天“投胎術”的,另外一種就是會“後天努力術”。

或許是受金錢這頭惡魔的過度折磨,現代人還變異出一種“偽裝術”!他們開豪車穿大牌,提著名牌包包出入各大高級餐廳,等她們信用缺失時才發現包是假的,車是租的,信用卡是透支得!一查名下片瓦沒有,還倒欠銀行幾十萬。

就這嘴上還喊著“不在乎你的外表,隻迷戀你單手開法拉利的魅力!”等過完熱戀期的那一刻,忽然發現那個他也會“偽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