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一戰
此後周倉不敢再往人多處湊熱鬧,更不敢輕易的竊取後人的勞動果實,雖然不會追究版權,剽竊太多怕遭報應。心目中,周倉非常想去看看所謂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易水河畔,去領略一下當年荊軻的豪邁和淒涼。
地理課的高材生現在變成路癡,他打聽一下陳仲才知道易水在南麵,這與周倉的大路線背道而馳,他是想再去北方看看,看看北國風光、茫茫草原以及在草原上的遊牧部落。於是他帶著三人去軍中借四套軟甲,各自帶著兵刃,又找到一名向導往關塞而去。
塞外沒有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盛景,隻有荒涼,廢棄的村落、軍隊駐紮過的堡壘,偶爾能遇到幾個小部落。牧民對待他們很熱情,招待他們在自己的家中吃喝、住宿,晚上升起篝火一起跳舞、唱歌。
向導說這些人都是匈奴或烏桓族,匈奴自從被漢武帝打殘分裂為南北後,南匈奴已投靠大漢,大多遷到河套定居。走了兩日,向導就說不能再繼續前進,現在已經入秋,隨時可能遇到四處劫掠的胡人,雖然現在匈奴、烏桓與大漢比較和睦,但鮮卑族日益壯大,現在還處於敵對狀態。周倉見沒有什麽好光景可看,也就從善如流,讓歇息一會就往回走。
幾個人正在休息、吃飯,隻見遠處飛奔過來幾十騎,周倉等人慌忙上馬準備迎敵。慢慢等幾十騎臨近,看清是漢家打扮,周倉輕舒一口氣。領頭之人約莫三十多歲,大聲喊道:“快走,鮮卑騎兵在後麵。”說完也不停留繼續往南跑,周倉見狀招呼幾人跟上,一起往回跑。
又跑出十幾裏到達一個空亭,眾人方才停住。周倉問到:“這位將軍請了,在下幽州刺史帳下周倉,不知尊姓大名,發生何事?”
那將說道:“在下遼東長史公孫瓚,帶手下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入塞來不及迎戰,故暫時退卻,來不及往遼東方向,誤入幽州地界。”軍人跨界可不是小事。
“莫非是伯珪將軍?”周倉問道。
“不錯,正是某。你也知道我?”
“伯珪將軍沿途護送涿郡劉太守的義舉,在幽州誰人不知。”周倉說道,周倉正想向公孫瓚在打聽一下劉備的情況。公孫瓚手下的騎哨手指遠處喊道“將軍,你看。鮮卑騎兵追過來了。”兩人順著手指方向望去,果然從對麵來了一隊騎兵,周倉已經學會查望,約有三百騎。
周倉說道:“伯珪將軍,現在的情況容不得我們再跑,勢必會被他們追上。倒不如我們趁他們不備,來一個反衝鋒,打他個措手不及,也許會尋得一線生機。”
公孫瓚略一沉思,對手下說道,“事到如今,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爾等隨我殺將回去。”然後朝周倉拱拱手,“你們快走吧,我們不知能抵住多久?”
典韋第一個跳出來:“你也太小瞧我們,咱們不妨比比看,看誰的斬獲多!”
周倉趕緊說道:“多一個人多一份力,伯珪將軍無需顧慮,我們一道殺敵。”
公孫瓚點點頭,不再多說,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迎頭衝入鮮卑隊伍,周倉持馬槊,典韋輪開雙戟,緊跟其後,鮮卑騎兵追的正起勁,絲毫沒有防備,根本來不及拉弓射箭,一下子被殺傷數十人,其中有十個是被典韋毫擲出小戟刺中。典韋兩隻鐵戟上下紛飛,宛如切瓜切菜,挨著就死,碰著就亡。
公孫瓚身上已經掛彩,見主將帶頭用命,他手下幾十騎也不含糊,個個都是以命相博。這還是周倉第一次上戰場,心中沒有恐懼,還有一點點興奮,手中的馬槊或劈或刺,沒有一絲停頓,很是順手,對勢的把握小有心得。鮮卑騎兵用長矛的少,大多是使用彎刀,吃了不少虧。
混戰之中更無法射箭,有幾個鮮卑猛士見典韋凶猛,有心上來比試,結果卻是招架不住典韋一戟,僅一招就打落馬下,當場沒死的也被馬踩死,帶動鮮卑騎兵驚駭不已,士氣全無。在丟下百十具屍體之後,不敢再戰,大聲呼哨,狼狽向北逃竄,真是來去如風。
公孫瓚也不追趕,典韋大呼過癮,出盡風頭。再看眾人,渾身是血,公孫瓚的手下損失過半,剩下的人人帶傷,甘池、陳仲還有向導躲在後麵反而一點事沒有。
公孫瓚朝周倉拱拱手說道:“今日幸虧有周將軍相助,否則生死難知。”他不知道周倉隻是主簿,又朝典韋說到:“好武藝,今後鮮卑之族再見到你,就要望風而逃。”
典韋哈哈大笑,忽然又想起什麽,朝遠處狂吼道:“鮮卑鼠輩聽著,你爺爺叫做惡來典韋!”他也不管對方是否能聽到,是否能聽懂。
周倉不理會典韋,朝公孫瓚回禮:“今日能與伯珪將軍並肩殺敵,實乃一大幸事。”
公孫瓚又說道:“經此一戰,想必他們已經喪膽不敢再來騷擾,咱們就此別過,來日再見。”
“此戰我也是機緣巧合,伯珪將軍屬下傷亡慘重,此功就不要再提及周倉,都給這些將士吧。若不是他們浴血奮戰,我也不能幸存。”
公孫瓚深深凝視周倉一眼,隻是點點頭,命令手下包紮好傷口,收斂屍體和馬匹,往遼東去了。周倉看著公孫瓚離開良久,忽然想起來,怎麽自己把劉備的事給忘了。這一戰給周倉不少感悟,古代作戰沒有那麽多單挑,就是排好陣勢對衝群毆,比的是勇猛和氣勢。胡人作戰就是快節奏,進攻時如排山倒海,撤退時又像退潮,絕不拖泥帶水,這也是騎兵的優勢。
回到幽州,周倉沒有把在關塞遇敵的事情報告給陶謙,典韋也不在乎戰功,這件事就這麽過去。受益的卻是老百姓,鮮卑人認為漢將勇猛,數百騎不能勝幾十騎,並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至少保住十年安寧;再受益的就是公孫瓚,因戰功升遷為涿縣縣令,不過那是半年以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