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梁園

李一旦出身平凡,算是個富農之一。當解元的名號落在一向窮困的李一旦頭上,李一旦頓時贏得了無數人的讚賞和恭維。

這讓李一旦的心裏膨脹了起來,這些日子不斷的有舊時同窗邀請自己吟詩作對。

也有很多達官貴人和豪紳富商想要請自己赴宴,看自己是不是一個佳婿。

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旦得誌便忘形。心中燃起了欲望的李一旦當然看不上庸脂俗粉,因為李一旦的目標在東京。

若是為東京的權貴榜下捉婿,那麽自己的前程必然不可限量。

這幾天梁園也聞得了李一旦的名聲,一些有名氣的歌妓也想李一旦留下佳作,這才有了剛才眾星捧月的一幕。

李一旦以為趙太炎是官宦子弟,來參加鎖廳試的肯定不是個強手。

隻是這樣的人父輩與馮表交好,是以可以得到馮表不留餘地的提攜。

這些官宦人家都是這樣相互幫襯,爭取可以做到長盛不衰。不過很多官宦子弟還是不爭氣,說不定這趙太炎就是不爭氣的那個。

聽到李一旦說趙太炎是蔭補,馮表道:“可大,你這就錯了。太炎可不是蔭補的官,他身上的將仕郞可是自己殺了梁山賊寇掙來的!”

李一旦一聽不過是賊寇更是不屑,一群烏合之眾就是官宦子弟撈取功勞的靶子。

這趙太炎說不定就在戰場上走了幾步,回來之後將別人的功勞往自己頭上一套,一個將仕郞就到手了。

不過李一旦心中還有些數,殺一些盜賊不是封了武職,而是將仕郞,這說明趙太炎朝中有人。

是以李一旦客套道:“原來趙兄是文武雙全,在下佩服佩服呀!”

看到李一旦佩服的很表麵,趙太炎也不以為意。世上得意忘形,誰都看不上的人多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最終還是會吃虧的。

一行人上了樓上找了一個寬敞的房間,作為應天府有名的文人墨客,馮表一行當然受到了梁園的歡迎。

坐下之後,便有幾個打扮光鮮亮麗的女子侍立在一旁。作為國子監的官員,眾人出來還是非常注意形象的,摟摟抱抱是不存在的。

馮表看著為自己斟酒的女子道:“今天的台上有什麽重頭戲?”

女子笑道:“大人來的巧,下麵登場的是來自波斯的胡舞,稍後還有如夢大家的彈唱!”

一群高挑白嫩的胡女穿著較如今是比較暴露的,上身幾乎就是稍大些的抹胸外麵披著一層輕衣。

柔軟的小腹和白嫩的小腿都暴露在空氣之中,雖然士大夫對這種舞蹈普遍抱著口誅筆伐的態度,但欣賞美麗女子的美妙胴體還是不容錯過。

趙太炎因為年齡不到,而且這種舞蹈比鋼管舞**等差遠了,是以心不在焉的欣賞這裏的布置,看順風會所距離北宋這樣的頂尖娛樂場所還差了多少。

李一旦看著趙太炎左顧右盼的,不禁道:“趙兄不喜歡這些胡女的舞蹈,還是覺得這些胡舞登不上大台麵?聽說這個胡舞在西域很流行,有的小國祭祀都用這種胡舞呢!”

趙太炎看了看這些胡女,果然有穿著白衣高帽的胡女展示著奇怪的動作,像是祭祀。

看著這些白衣高帽,趙太炎突然想起了大佛寺裏麵的那個睿大師也是這副打扮,是以問道:“這些胡女是不是和摩尼教有關係?”

李一旦平時生活拮據,又不喜歡結交好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人物,哪裏知道這炫目的胡舞和什麽有關。

馮表倒是知道一些,“我們大宋不禁外教,而且摩尼教已經入了道教,人常稱之為明教。

據我所知,摩尼教的教義都已經改成了適合道教的老子化胡經》、《明使摩尼經》、《二宗三際經》等。

而且據福建的同科說,明教在東南流傳甚廣。依托道教,還吸引了不少士子們的認同,正在迅速發展。”

趙太炎道:“我聽說過摩尼教,摩尼教雖然戒律森嚴,但蠱惑力極強。據我所知,太平興國間撰寫的《僧史略》把梁貞明六年陳州毋乙叛亂以及後唐、石晉時的相關叛亂歸罪於摩尼黨類。”

李一旦嗬嗬一笑,道:“趙兄未免危言聳聽,不過是一個新興宗教,難道他還能造反不成?”

趙太炎對這樣的書生也沒什麽好感,反駁道:“我曾在濟州大佛寺聽過摩尼教的教義,摩尼教主張“二宗三際”之說。

二宗是指光明與黑暗,他們永遠是對立的兩個方麵,也就是需要人們不斷的去奮鬥,同邪惡做鬥爭。

三際就是初際、中際和後際,分別指過去、現在和未來。它的教義認為黑暗侵入光明的領域,光明正在與黑暗做鬥爭,將來光明必定會戰勝黑暗,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如今我大宋看似豐亨豫大,實則是烈火烹油。王荊公想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隻是為天下所不容。

官家也想續紹聖之治,可惜大宋冗官冗兵冗費,以至於百姓積貧積弱。

如此一來,沒有聖賢書教化的百姓就會相信摩尼教所描繪的黑暗,向往摩尼教所編織的光明。

由此,若是摩尼教的教首登高一呼,天下未嚐不會陷入黃巾之亂!”

這番話趙太炎已經潤色了不少,大宋雖然不會以言獲罪。但言辭若是太過激烈,特別是涉及到了蔡京和徽宗,那麽兩人恐怕會將自己的頭按在地上。

不少人注意到了慷慨激昂的趙太炎,但來到梁園的非富即貴。

他們對趙太炎的擔憂視若無睹,隻要自己過的好,哪裏能顧得上大宋官家。

李一旦哼道:“真是危言聳聽,嘩眾取寵。幾年來,我大宋風調雨順,哪裏有你說的那麽危機四伏!”

李一旦沒有到那個位置,自然不知道大宋朝過得已經捉襟見肘。

相反馮表幾人都是有所沉思,作為大宋的官員,自然知道大宋內部的情況。

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形容大宋是最貼切的,還好這些年西夏和大遼都同時腐敗的不像樣子。

否則大宋這座大廈,還真禁不起多少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