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國朝的根基是什麽

“自上古三皇五帝以來,我華夏一族繁衍萬代,遭遇了多少的危機和磨難,一路艱難走來,還從未見過有亡族的可能!”

“至於亡天下,更是謬之甚矣。”

李世民說著,臉色逐漸的嚴肅起來,聲音逐漸嚴厲:

“爹不知道,你是從哪兒聽到的這種胡言妄語,但是如果敢再亂說這種胡話,爹對天發誓,絕對大嘴巴子抽你!”

額……

李晟一時間僵住了。

他還是第一次見到老爹發這麽大的火氣。

不過轉念一想,李晟也能理解。

畢竟現在還是唐朝,唐朝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後麵的宋朝那麽拉胯,甚至還有清朝這種奇葩朝代,被西方人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

但有一點老爹沒說錯。

自己的確說錯話了。

亡國可以,亡族、亡天下的之說,的確純屬無稽之談。

華夏各族屹立在中華大地上,豈能亡族、亡天下?

中華民族之所以強大,不正是在無數次磨難中曆練出來的嗎?

若真的亡族、亡天下了,哪裏來的民族複興一說?

“爹,孩兒知錯了。”

李晟緩緩低頭,承認錯誤。

既然自己已經來到了唐朝,那就絕不會讓後麵的事情,再去發生。

李世民點點頭,正打算說一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卻被李晟緊接著的一句話,給硬生生憋回去了。

“不過,我話雖然說錯了,但是理沒錯。”

李晟梗著脖子,昂首道。

李世民看著這個便宜兒子,又氣又笑。

這倔脾氣,倒是跟自己當年很是神似。

孔穎達念頭一轉。

他算是看出來了,這孩子雖是璞玉,卻是棱角分明、鋒芒外露。

這可不是個好現象。

不如趁著今天這個機會,好好敲打敲打。

必須讓這孩子心服口服才行。

孔穎達輕哼一聲:

“老夫倒是想聽聽,你說的是個什麽理。”

李晟躬身,向孔穎達行了一禮,開口道:“學生心中有三問,還請孔祭酒如實回答。”

“說。”

孔穎達輕笑一聲。

李晟開口道:“這第一問,學生請問先生,國朝修書是為了什麽?”

這第一問,平平常常,並無難度,

孔穎達聞言,倒是沒有怎麽猶豫,直接開口說道。

“修書當然是為了國朝的根基!”

“自從後漢三國以來,各家私立書說,對經學的解釋各方紛紜,朝廷沒有主心骨、百姓不知該信誰家之說,因此才大修經書,統一各家言論,穩定國朝根基。”

李晟聞言,躬身行禮:“學生受教了。”

孔穎達微微點頭。

這孩子雖然鋒芒畢露,但態度還是很謙遜的。

李晟再行一禮,繼而問道:“學生這第二問,問國朝根基是什麽?”

國朝根基?

坐在一旁的馬周聞言,頓時微微皺眉。

這一問看似簡答,但卻暗藏鋒芒,表麵問國朝根基是什麽,實則是在問經學的根基是什麽。

經學的根基,自然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的根基,眾所周知,乃是“仁”“義”。

但這也太簡單了。

馬周陷入沉思,一時間不知道怎麽回到這個問題。

孔穎達同樣心中疑惑。

他眼神微移,輕飄飄的看向身旁的皇帝。

李世民不滿的看了一眼孔穎達:你看我幹什麽,回答問題啊!

孔穎達無奈,糾結半晌,說道:

“國朝根基,乃是天下百姓。”

李世民聞言,微微點頭。

顯然,他對這個回答非常滿意。

馬周也是眼底閃過一絲恍然。

國朝根基可不就是百姓嗎,便是孔孟之道,追求的不也正是教化萬民嗎?

沒毛病!

李晟聞言,嘴角升起一絲笑意,點頭道:“巧了,學生也是這麽認為的。”

聞言,孔穎達心中咯噔一下。

他有種不祥的預感。

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覺中,掉進了一個陷阱裏!

李晟當即抬頭,目光灼灼的盯著孔穎達,笑道:“既然如此,那可不可以說,經學大道也是為了百姓! ”

孔穎達臉色微變。

他知道李晟想問的是什麽的,張口就要辯解。

但李晟卻絲毫不打算給對方機會,而是直接脫口而出道:

“天下百工,各司其道。”

“醫道可以治病救人、抗擊疫病、健康肉身、益壽延年。”

“農道可以躬耕田畝、種植糧食,讓百姓填飽肚子。”

“商道可以轉運貨物於天下、互通有無,溝通調配物資。”

“工道可以修橋鋪路、建造房屋宮室、改進水利農具。”

“國朝之根基,在於天下百姓。”

“而這些所謂小道,都是涉及天下百姓的衣食住行。”

“如此,它們怎麽能被稱為小道、怎麽能稱為……奇技銀巧?”

李晟的眼中,爆射出明亮的光芒。

他目光灼灼的盯著孔穎達,讓這位國子監祭酒,都心中微微一顫。

這一瞬間,孔穎達能感覺到,李晟身上有一種強烈的氣勢。

一股浩然正氣!

這是隻有真正的飽讀詩書的儒者身上才能出現。

此時此刻,卻出現在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身上!

這股氣勢,讓孔穎達都不敢與之直視。

宛如烈日灼心。

“孔祭酒,你說晟兒所說,可對嗎?”

李世民歪歪頭,看向孔穎達。

孔穎達有心避而不答,但是看著身旁的皇帝,卻隻能硬著頭皮,正要咬牙點頭。

此時,李晟身後傳來一道聲音:

“經學大道乃是通天之理、聖人教誨,循天道、化人心,引人向善、教化百姓、治國理政、無往不利。對百姓與天下乃是而言,經學乃是大仁大義之學。”

“百工之道雖然也對百姓有利,但卻是小仁小義,豈能與經學之大仁大義相提並論?”

李晟扭頭看去,卻見馬周正扭頭看著自己。

孔穎達聞言,也是猛然醒悟。

對啊!

經學之道,關鍵在於治國理政,恩惠的是百姓整體。

百工之道,針對的乃是世俗生活,恩惠的是百姓個人。

這怎麽能一樣呢?

險些掉進這娃娃的陷阱裏去!

孔穎達明悟了問題所在,宛如吃了定心丸一般,終於不再擔憂。

他端起一杯清茶,輕抿一口,淡定笑道:“馬周所言,便是老夫心中所想。”

“倒是切中要害。”

李世民聞言微微點頭。

這個解釋,乃是大唐高層心中的共識。

也正是因此,雖然國子監也設置有算學、朝堂也設勸農司、將作監、太醫署,但實際上卻並不重視。

甚至連編撰圖書之時,也絲毫沒有打算將這些行業的書籍收集整理。

原因正是這“大仁大義”“小仁小義”之區別。

“哼,小仁小義?”

李晟嗤笑一聲,扭頭看向馬周,拱手道:“照你所說,經學之道便是樹木之樹幹、百工之道便是樹木之枝杈,對嗎?”

“沒錯,正是此意。”

馬周點點頭。

李晟卻搖搖頭,開口問道:“馬兄,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樹木的枝杈矮小短細,那作為主幹的樹幹會粗壯高大嗎?”

馬周聞言,頓時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