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心理堡壘(4)

“……反過來說,在他構建的心理堡壘之內,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他通過這種辦法來抵禦強迫思維的幹擾,這也是為什麽付雪晴在咖啡廳裏沒有試探出他的原因。但是付雪晴的出現畢竟給他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我們之後的出現加重了他的焦慮和猜疑,強迫症患者最怕這種不安情緒的幹擾,他強忍到陪著妻子去餐廳吃飯,終於承受不住了,才中途離席,通過強化構建他的心理城堡來化解壓力,從這方麵來說,他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用自己的頭腦為強迫症尋找一條變通之法。”

聽完吳凡的心理分析,歐陽姍姍雙眼發光,她對未知又刺激的東西向來充滿了好奇。“daddy,你太強了,我開始崇拜你了。我要給你一個獎勵。”

她也不管吳凡怎麽想,蹦起來給吳凡一個熊抱,還想撅嘴把口紅印到他臉上,被吳凡按著她腦袋厭棄的推開。“我還沒說完呢,還有最關鍵的地方沒說。”

“還有!?”

“每一個強迫症患者不可避免的存在強迫性儀式行為,這些行為往往具有個體性。每個患者會不自覺的創造出符合他們自己心理需求的儀式行為。郭超這種行為也不例外,而且能反映出極強的強迫性思維。我們再回頭看這起幹屍案,你都了解嗎?”

“差不多吧,你發表在報紙的文章我都看過。”

“那上麵隻是籠統的概括。其中有一個細節你不知道,最初發現那具幹屍的時候,幹屍的形態十分詭異……”

“詭異?!”

“可以這麽說,當時幹屍是異常平整的躺在床箱中間的,我說的‘中間’不是形容,而是幾何學裏的中間。我看過案發現場的屍體照片,特意用尺子測量過,幹屍身體兩側和頭腳距離床箱都是彼此相等的距離,這分明是凶手刻意擺放的結果。你再看看地圖上你畫好的圖形……”

吳凡指著他在兩個正方形裏畫的那條直線,“這是郭超的公司和家,如果你現在用格尺量的話,它應該在圖形的正中間,像不像一個躺著的人。”

歐陽姍姍一下聯想到了吳凡剛剛說到躺在床箱裏的幹屍,嚇的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這家夥果然就是殺人凶手啊。居然按照殺人的方式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大棺材!”

“這就是他的強迫思維。但他的本意並不是為了設計棺材。”

“那他為什麽要做這麽神經病的事情?”

吳凡麵無表情的凝視著歐陽姍姍,“如果你殺完人,把一具屍體藏在了床箱裏,你會怎麽想?”

歐陽姍姍咽了口唾沫,“我雖然膽子大,可你大半夜的也別開這種玩笑吧。”

“我在問你的感受。”

“那我不得整天提心吊膽,活活嚇死啊!”

“那個被害人已經死了三年,你說對一個強迫症患者來說,這三年裏是怎麽度過的?”

歐陽姍姍開始理解了吳凡的意思,“正因為他心裏恐慌才要建造你說的心理城堡?”

吳凡點點頭,“因為他知道在城市另一端,有一具隱藏的屍體在那裏等著他。他不知道什麽時候這具屍體會曝光,警察會找到他。這就是巨大壓力產生的來源,他需要一個心理堡壘來防禦這種壓力。而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郭超又與幹屍的命運息息相關,殺人的愧疚感與怕被抓住的恐懼感把他和屍體緊密的聯係在了一起,他的公司和家庭就是他要極力去維護的生活,正如他極力去隱藏屍體一樣。所以,他在建造心理城堡的時候,無意中把隱藏在心底的擔憂暴露了出來。”

“那既然他這麽擔心,為什麽不把那具屍體運出去埋了,或者燒掉呢,也可以分屍後裝袋子裏沉河嘛。何必整天提心吊膽的?”歐陽姍姍聊著聊著,膽子也聊大了,絲毫沒覺得自己現在有多恐怖。

“因為這樣做太冒險。對於凶手而言,當年殺人的時候就應該處理屍體,這是最合理的做法。但是那個時候,郭超還是一名沒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心態完全不成熟,或許是一時衝動殺了人,隨後在極度恐慌中把屍體藏在了床箱裏,自己就倉皇逃走了。之後驚慌了很久,以為屍體很快就能被人發現,我猜他一直都很關注新聞報道,但是卻遲遲沒有這起殺人案的消息,時間長了,他冷靜下來之後可能會意識到,那具屍體一直沒有被人發現。可是這個時候回去轉移屍體已經有些冒險了。如果不去或許還會隱藏很多年,如果去了或許馬上就會被發現,抱著這種心理,他一直沒敢輕舉妄動,直到最近……”

“最近怎麽了?”

“我在新聞報道裏提過一句,目擊者陳可螢在發現那具幹屍之前,曾經發現有人偷偷潛入過她的出租屋。這個你還記得吧。”

“當然記得,你還推測這個人有可能就是殺人凶手。”

“其實也談不上推測,正常人都會這麽想。”

“那這個人就應該是郭超嘍。你剛才不是說,他不敢去殺人現場嗎,怎麽又改主意了,他想幹什麽?”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為了轉移屍體,這是我現在唯一想到的可能。不過他這種行為確實不太符合他的性格,”吳凡目光中現出了深思,“他本來是一個很小心謹慎的人,幾乎不會去主動冒險。退一萬步講這具屍體真的被發現了,警方也未必就能100%認定他是凶手。他突然潛入出租屋裏的行為的確很冒失,事實上,也正因為這樣才驚動了女住戶,引起了她的疑心,之後就發現了床箱裏的幹屍,偶然的背後也有必然的因素。他這冒冒失失的行為反倒把自己暴露了。我就在想,難道他行動之前從來沒有預想可能的結果嗎,那他還敢冒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