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讓你擁有運籌帷幄的謀略思維(2)

馬瓜和馮弧

唐朝時,衛縣有個大惡霸名叫馮弧。他倚仗著姐夫吳起是朝內掌管刑獄的大官,所以一向為非作歹,無惡不作。

有一天,馮弧和縣城裏一個開飯店的老板下棋,下著下著,馮弧便處於了劣勢。眼看著要輸棋,就開始逼著對方讓著他,可店老板說什麽也不幹,執意要贏馮弧。

馮弧當即容顏大變,怒目圓睜,從兜裏掏出了一把刀,一下子就將店老板刺死在棋桌旁。

死者家屬連夜告到縣衙,要求嚴懲凶手。

縣令張方馬上命人把馮弧抓了起來,並連夜起草了一份判處馮弧死刑的案卷,派人以最快速度送到了京城。

掌管刑獄的大官吳起接到案卷打開一看,呈報上來的案子竟然是要判自己小舅子的命,便馬上批道:此案不實,請張縣主另議再報。隨後,他又悄悄地給張方寫了封信,說明馮弧是他小舅子,讓他從輕處理,將來一定保舉張方晉升高官。

張方按到退回的案卷和說情信後,心中非常氣憤。他不願徇私情,便再次把案卷呈了上去,可幾日後,案卷依然是被退了回來。張方不氣餒,第三次又呈了上去,可同第二次一樣,案卷照樣被退了回來。

幾次上報,幾次被退回,張方就猜到了一定是吳起有意在包庇馮弧,如果還依次上報,肯定是還會被退回。他決定想個辦法,以達到懲治馮弧的目的。經過幾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使吳起批準將馮弧斬首示眾了。

張方想的是什麽辦法呢?

謀略斷案——

張方重新寫了一個案卷,在案卷上寫道:“殺人犯馬瓜,無故將人殺死,現呈報斬首示眾,特報請審批。”第四次派人送到京城。吳起接到案卷,展開一看,見說的是殺人犯馬瓜,不是馮弧,就揮筆批了“同意處斬“4個字。待批文回來後,張方便在“馬”字旁添了兩點。“瓜”字旁加了“弓”字,變成了“殺人犯馮弧”。這樣,張方巧妙地用了漢字的拆字法,使這個不可一世的大惡霸終於伏法了。

蓋字識盜

唐朝河陽縣城裏有個很大的糧倉,糧倉裏儲存著幾十萬擔官糧。

一天,一個黃臉皮的中年人來到糧倉,把一個叫呂元的管糧人叫到了僻靜處,輕聲對他說道:

“有人要買糧食,咱們搭夥再幹一次!”

“現在可不比從前了,新調來的那個庫官馮忱可厲害了,又精細得很,一點兒葷腥都不沾。”

“那有什麽可怕的,大不了犯事都推到他身上。”

“能行嗎?”

“行!隻要你聽我的。”

“黃臉皮”附在呂元的耳朵上嘀咕了幾句,呂元露出兩排大黃牙笑了。

原來,“黃臉皮”和呂元想出了一個十分陰險的計策。他們先假造了馮忱批示的賣糧信,又由“黃臉皮”拿著假信買走了幾千擔糧食。

半個月後,馮忱發現糧食被人盜買,氣得渾身發抖,他拿著那封假造的買糧信說,“盜買了糧食不算,還來誣陷本官。”他決定就是冒著受冤丟官的危險,也要把盜買糧食的人查出來。

馮忱到官府報了案。可他並不知道,這時呂元已惡人先告狀,把一紙狀詞遞到了官府。

縣尉張族受理了此案。他問馮忱道:

“你說那封信不是你寫的,可是實話?”

“下官辦事清白,決寫不出那種信!”

“可那信上的字很象你寫的!”

“是這樣。我也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

張族邊問邊觀察著馮忱臉上的表情變化。他發現馮忱神態自然,不象是在說假話,便又問道:“盜買糧食的人把那封信交給誰了?”

“是呂元經手的。”

“呂元?”張族思忖了一下,對一名差役說道:“去把呂元傳來。”

不一會兒,呂元被傳來了。

張族問道:“呂元,這封信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交給你的?”

呂元眨了眨眼睛,回答說:“大人,這個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馮大人。”

“什麽?你說什麽?”馮忱愣住了,轉而憤怒地瞪著呂元罵道:“你這個混蛋,怎麽敢血口噴人!”

“住口!”張族止住了馮忱,又問呂元:“你寫的狀詞可是實情?”

“請大人放心,絕無半句戲言,我敢用腦袋擔保。”呂元提高嗓門喊道。

馮忱站在一旁十分氣憤,心想,都說張族辦事公平,今日卻為何偏聽偏信?

這時,張族拿過一張紙,蓋住兩頭,隻留中間一個字,問道:“呂元,你仔細看看,這是你寫的字嗎?”

呂元看了看,答道:“大人,這字不是我寫的!”

張族又拿出一張紙,照樣蓋住兩頭,隻留中間的一個字問道:“呂元,你再看看這個字是不是你寫的?”

呂元又看了看,故作鎮靜地答道:“大人,這字才是我寫的呢?”

張族聽了呂元的回答,朗聲大笑:“你中計了。”說著,把那兩張紙放在了呂元的麵前。呂元看後麵如土色,隻得低頭認罪。

張族立即派人把“黃臉皮”也抓獲歸案了。

張族是怎樣推斷,又先後拿出兩張什麽紙?才迫使呂元認罪的呢?

謀略斷案——

張族推斷,呂元自作聰明,一定會認為先拿出來的信是考驗他的假信,肯定不敢承認。於是,張族先拿出呂元親自寫的狀詞蓋住兩頭,讓他辨認。果然不出所料,呂元回答說上麵的字不是他寫的。為了進一步證實呂元就是盜買糧食的人,張族又把那封假信拿出來,蓋住兩頭的字再讓呂元辨認。呂元看了看字,心想,剛才沒有承認那張紙上的字是我寫的。現在再不承認這張紙上的字是我寫的,可就露餡了!於是,他承認了這字是他寫的。這件盜買糧食案就這樣被張族用蓋字巧詐的方法巧妙地查清了。

被賴掉的八百貫錢

唐朝鹹通年間,一天,有一高一矮兩個人來到淮陰縣打官司。高個子的叫陳石,矮個子的叫林興,兩個人爭著向縣令告狀。

“都別吵,一個一個說。”知縣一拍驚堂木,喝住了他們。縣令對陳石說:“你先說吧!”

陳石抹了把額頭上的汗珠,說:“大人,我和林興隔條河住著,平時常有來往。大前年,我家失火,急等用錢花,便把一塊肥田典當給了他,得典當金九百貫。當時我們說好,三年後按原價贖回。現在,三年到期了。昨天,我去贖地時,因為九百貫錢很重,我便分幾次送去。可是,當我把最後一百貫錢送到他家時,他賴帳了,不肯把典當地契退還給我。無奈,小人隻好來請大人做主。”

“把收據拿來給我看!”

陳石後悔地說:“我以為我與他很熟,平日關係又好,便沒要收據。”

“該你的了!”知縣又對林興說。

林興滿臉怒氣地說:“大人,陳石是在胡說八道,血口噴人。我雖不趁萬貫家財,但在這一帶卻也算個富戶了,哪能賴他九百貫錢呢?”

“你可有證人?”

“沒有。”

“胡鬧!你們既無證據,又無證人,來這裏找本官幹什麽?還不都與我滾下堂去,不然各打你們三十大板。”衙役把陳石和林興趕出了衙門。

二人出來後,林興暗自發笑,陳石卻傷心地失聲痛哭。這時,有一老翁路過此處,向陳石問明緣由後,告訴他說:

“江陰知縣趙和善斷疑案,不妨找他去試一試。”

“江陰與咱這裏不屬一個州縣,就怕趙和不肯管。”

“唉,死馬當成活馬醫,這事兒還興許能成呢?”

事到如今,也隻有這麽辦了。陳石因打官司心內焦急,第二天,便奔江陰縣而去。五、六日後,他來到了江陰,叩見了知縣趙和。

趙和雖然有超人的智慧,但聽了陳石的敘述後,還是搖頭說道:“我是江陰的小官,你是淮陰的百姓,我管不著你的事,叫我怎麽替你斷案啊?”

“大人,我迢迢百裏來此,就因為聽人家說你能為民做主,斷案如神。你若不管,我……”

趙和看見陳石絕望的樣子,緩了口氣說道:“既然如此,本官就與你斷一斷這個案子吧!隻是你先不要回去,可能過幾天要你當堂對質。”

“謝大人!”陳石破涕為笑,磕了個響頭走了。

怎樣才能斷明這個案子呢?趙和很快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給淮陰知縣寫了一封公文,不但讓他派人把林興押到了江陰,還使林興自動交待了賴掉陳石八百貫錢的事實。

趙和在公文上寫了什麽?又是怎樣使林興自動交待實情的呢?

謀略斷案——

趙和在公文上寫道:“最近,我縣抓住了幾名強盜。他們供認,他們所搶的一部分贓物窩藏在貴縣林興家裏。請將林家查封,並把林興速押來江陰。”趙和名氣很大,淮陰知縣也敬他三分。見了公文,淮陰知縣立即派衙役把林興抓來,派人押到江陰。趙和讓林興把所有財產填寫一份清單,檢查他的財產是否都有著落。林興怕因搶劫案受到牽連,便在清單上如實填上了一項:“陳石贖地歸還銅錢八百貫。”趙和又找來陳石當堂對質,林興啞口無言,隻得將典當地契退給了陳石。

兩張誣告狀紙

唐高祖臨政的時候,一天早朝,有一個叫喬仁的大臣出班稟奏控告岐州刺史李靖謀反。

喬仁遞上一紙狀詞,列舉了李靖七條罪狀。

高祖拿過喬仁遞上來的狀詞,心裏又驚訝又疑惑。他想:“我對李靖一直是十分信任的,他怎麽能反叛呢?”想到這裏,他又展開了喬仁遞上的狀紙,把狀詞一條一條地看了一遍,然後問喬仁:

“你告李靖謀反,事情屬實嗎?”

“千真萬確。您若不信,可以派人去查!”

“如果調查結果相反呢?”

“臣甘願被反坐處罪!”

高祖看見喬仁表現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心中的疑惑完全被憤恨所代替了。他鐵青著臉,思忖著應該派誰去調查。

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後,決定派正直忠厚的梁光去調查此事。

第二天上朝,高祖當眾受命梁光為欽差大臣,專程去岐州調查李靖謀反之事。

這時,梁光提出了一個請求,讓高祖派喬仁一同前往。

喬仁一聽,不禁慌了神。可他又轉念一想,這樣也好,路上可試著對梁光施以賄賂,還許能把他爭取過來呢!

高祖應允了梁光的請求。於是,梁光和喬仁當即趕往岐州。

梁光很熟悉喬仁奸刁陰險的為人。他雖然對李靖的情況不很了解,但已推測到喬仁所告李靖的七條罪狀,可能都是無中生有。他十分痛恨喬仁這樣的奸臣,又不免替李靖擔心。一路上,梁光表麵上與喬仁談得很投機,心裏卻一直在琢磨著怎樣才能查明此案。

當離開京城,走到第七個驛站時,梁光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卸下行李,慌慌張張地找到喬仁說:

“喬兄,不好了,你寫的那張狀紙被管理行李的人弄丟了,這如何是好呢?”

“這有什麽,重寫一張就是了。”

喬仁不知是計,很快重寫了一張。這時,梁光厲聲對喬仁說道:“你捏造事實,陷害忠良,還不與我回京城伏罪!”

聽了這話,喬仁才知中了梁光的計謀,後悔不已。

回到京城,高祖聽完梁光述說了事情的經過,命令把喬仁按誣告陷害罪殺了。

梁光根據什麽斷定喬仁誣告李靖的呢?

謀略斷案——

如果喬仁告李靖謀反是事實的話,那麽喬仁無論在什麽時間什麽地方,說得都應該是一樣。可是,梁光設了丟狀紙計迫使喬仁重寫了一張狀紙後,梁光將兩張狀紙一對照,發現內容有很大出入。梁光就這樣揭露了喬仁誣陷李靖的犯罪事實。

黃泥的證明

李德裕是主政浙江的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天,在複查案卷時,發現有個案子判得不明不白,疑點很多。案卷上寫的案情是這樣的:

甘露寺的一個新主事僧說,他接管寺廟的財產時,文書上寫著有黃金一百五十兩,但並沒見實物,隻是一張空文,黃金是讓前任主事僧私吞了。而甘露寺前幾任的主事僧和幾個管廟務的和尚都說這一百五十兩黃金,一任傳一任,到新任主事僧手裏不見了,是他在外麵胡作非為,把金子揮霍掉了。眾僧作證,新任主事僧無理可講,隻好承認自己私吞了寺廟裏的黃金。現在此人已被攆出甘露寺,並伏刑在押。隻是私吞黃金的開銷情況尚未查清……

李德裕想:案子是由黃金引起的,黃金的下落還未真正查清,沒見實物,隻憑幾個和尚空口作證,怎麽就定案了呢?於是,他把被告傳上大堂,進行查問。

“被告,你把寺廟裏的情況以及黃金的事向本官詳細地說一說。”李德裕問道。

“啟稟大人,現在在廟裏做和尚的人都樂意掌管廟務,好從中撈些油水。多年以來,前後好幾任主事僧,都是憑空交接寫著黃金一百五十兩的文書,其實並沒有黃金。大家心照不宣,亂中謀私,廟中的財產年年被他們侵吞。隻是我新來乍到,處境孤立,我又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他們便孤立我,排擠我。誣蔑我私吞了廟裏的黃金……”話未說完,跪在地上的被告已是淚流滿麵,一臉的冤屈。

“誰是誰非總會弄清楚的!”李德裕的態度不冷不熱,不偏不倚,當即把被告打發走了。他低頭沉思,很快想出一個破案辦法。他想:“以前的幾任主事僧,交接財產時,文書上都寫有黃金,到底有沒有黃金,還是讓他們自己來證明吧。”

他馬上派出許多乘轎子,把那些有關的主事僧都請了來。

“在你們任主事僧交接財產時,文書上都寫有黃金,請問,確有黃金嗎?”李德裕突然這麽問。

主事僧們大概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直接牽扯到自己,都屏住呼吸,偷眼相看。

李德裕又追問了一句。結果,由一個主事僧遲遲疑疑地帶頭,其餘主事僧接著響應,都說確實有黃金,並說交接財產時,都是主事僧親自過目交接。因為他們以前出庭做證,也是這樣講的,現已不好改口另講了。

接著,李德裕讓這些主事僧分散開,叫人弄來一些柔軟的黃泥,每人分一塊。李德裕說:“你們每人都用黃泥捏出你們曾經交接過的黃金的形狀。”

很快,這幾個主事僧就都拿著自己捏出的黃金模樣交給李德裕看。李德裕逐個查看完之後,突然大聲地命令衙役:“來人,把這幾個主事僧都給我抓起來,因為是他們侵吞了黃金!”

李德裕是如何認定這幾個主事僧才是偷黃金的賊呢?

謀略斷案——

李德裕通過分析,斷定這幾個主事僧根本就沒有交接過黃金,因此也就不會知道黃金是個什麽樣子。這樣,他們捏出的黃金模樣也必然是各不相同,所以案子也就真相大白了。

假扮閻王

有一個名叫郝廣友的普通農民,在端午節的當天,帶著妻子和女兒來到縣城觀看賽龍船。因為高興,郝廣友就在鎮上喝了點酒,回家後酒勁大發,不禁酣睡不醒。到了晚上,他的妻子突然嚎啕大哭,鄰居們聞聲趕來,隻見郝廣友鼓出兩隻大眼,已死於非命。大家便連夜稟報給縣令狄仁傑。

狄仁傑斷案是出了名的。接到這個案件後,他便帶著衙役來到了郝廣友的家,先是查看了郝廣友的屍體,發現死者既無傷痕也無中毒跡象,便又開始細心地查驗死者的住房,查著查著,突然他發現死者家的地窯內有一個秘密通道,連接著鄰居孫坤的家。狄仁傑覺得有點蹊蹺,便把孫坤傳了過來進行盤問。孫坤一見狄仁傑立刻慌了神,馬上就招供說自己與郝廣友妻子有私情,私密通道就是自己挖的。

狄仁傑見孫坤說出了實情,馬上就開始審問郝妻,並將孫坤已承認與郝妻有私情的事實告訴了郝妻,希望郝妻不要執迷不悟。

可是,郝妻不但不聽狄仁傑的規勸,反而一口咬定那通道是他家原來購置房產時就有的,並在狄仁傑麵前大罵孫坤因調戲她不成,竟然害死了她丈夫郝廣友。

狄仁傑眼見郝妻據不承認。自己又沒有真憑實據來認定郝妻是否也是凶手,便耐心地問郝妻:“你丈夫白天還好好的呢;為何晚間便突然死去了呢?”

郝妻回答道:“這種事命裏注定的,你說說,閻王要你三更死,你便活不到五更。”

狄仁傑在郝妻回答自己的問題時,便察言觀色,心中初步認定郝妻一定與死者的死有關係。突然他在腦海中想出了一個計策。於是,他讓衙役先將郝妻押在獄中,在半夜三更之時,便將郝妻定了罪,破了這個案子。

狄仁傑是如何讓郝妻伏了法的呢?

謀略斷案——

當夜三更的時候,在獄中的郝妻突然被兩個蓬頭小鬼將一條鐵鏈子套住她的脖子,將她押到一個陰森森的大殿,殿兩旁凶神惡煞張牙舞爪,牛頭馬麵如狼似虎。大殿正中端坐著閻王。郝妻見到如此的場麵,霎時嚇得臉都變了色。

在幽暗地燭光下,從殿後走出了一個年輕鬼魂,突鼓著兩眼對著郝妻叫道:“你這賤人,還我命來!”郝妻一見,那人竟是自己的丈夫郝廣友。這時,閻王開口問道:“郝廣友,你有何冤屈可如實稟告。”郝廣友馬上呈上了一份狀紙,說道:“我的冤屈全寫在狀紙上,請大王審閱。”閻王看完狀紙,對著郝妻大聲喝道:“大膽潑婦,與人私通,謀害親夫,還不從實招來!”

郝妻已經嚇得不能自已,連忙從實招供是自己與孫坤私通之後,在端午節那天趁丈夫酒醉熟睡之際,用鋼針害死了丈夫的犯罪事實。

閻王命令道:“立即畫押!”郝妻便畫了押,待畫完押之後,大殿上忽然燈火通明,堂上坐的閻王,原來是狄仁傑假扮的。原來狄仁傑見郝妻相信因果報應和陰間閻王的迷信之說,便巧妙地利用了這些破了案。

用驢找鞍

唐朝的時候,河南有個河陽縣,因為交通比較方便,所以集市貿易特別興旺。逢五排十,趕河陽集的人絡繹不絕。

這一天,一個客商到河陽來賣東西。天過中午,集市快散了,他的東西也賣光了。他找到一家小飯店,把小毛驢拴在外麵,走進店裏,很愜意地吃了一頓,飯後又稍停了片刻,就準備上路了。

等他走出飯店一看,他的小毛驢不見了。隻有半截被割斷的韁繩留在樹樁上。

客商著急起來,便四處打聽尋找。可一直找到傍晚,也不見驢子的影子。他不得不住下,第二天繼續尋找。又找了兩天,還是沒找到。於是,這位客商便把丟驢的情況報告給了縣衙。

河陽縣縣令名叫張堅,他接到這一案子,立即命令差役把尋驢告示張貼在各主要街口,告訴截驢的人把驢趕快放出來,並要知情人到縣衙告發。告示貼出的頭一天,沒什麽動靜。第二天,張堅又叫差役把尋驢告示貼進大街小巷,聲言要進行搜查。因為追查的風聲越來越緊,私藏客商驢子的人在晚上把驢子悄悄地放出來了。

這天早晨,客商在大街上忽然見到了自己的驢子,心裏很高興,但他找到差役說,還有一個新驢鞍子備在驢身上,現在不見了,準是叫偷驢的人藏起來了。

“驢找到就行了,一個鞍子才值幾個錢!“一個差役不耐煩地說。

“驢鞍子是個死東西,不能象驢那樣會自己走出來。再說,鞍子那麽個小玩意,藏起來,很難找到。”另一個差役說。

兩個差役滿不在乎地樣子,讓客商十分不快,他就又來到縣衙,希望張堅能幫他再找到鞍子。張堅很有把握地告訴他:“既然驢子都找到了,驢鞍自然就有線索可查了。”果然,第二天,張堅就找到了驢鞍。你知道張堅是如何找到驢鞍的嗎?

謀略斷案——

張堅叫兩個差役去專門看管驢子,並告訴差役不得給驢子喂料,經過一天一宿之後,驢子已經被餓得直叫,第二天傍晚,張堅命令差役將驢子放開,隨它任意走動,幾個差役跟在驢子的後麵。驢子又餓又渴,便徑直跑到這幾天飼養它的那一家去。差役跟著進去,一搜查,便找到了鞍子。

巧還耕牛

唐朝時,一向斷案如神的張允濟被派到武陽縣做縣令。

一天,有個青年人來到縣衙前擊鼓報案。衙役將這個青年人帶到縣令大堂。

張允濟見堂下是一個樸實憨厚的農民,便問道:“你要狀告何事何人呢?”

“小人要告我的嶽母。”

“你把告狀的理由說給本官聽聽。”

“小人名叫張生,以養牛種地為生。我的嶽母曾向我借過一頭公牛,一頭母牛,幫著犁地。前些時,這頭母牛生下了幾頭小牛,我就去要還,可我的嶽母就是不還,並說牛是她的,從來沒有向我借過牛。”

張允濟聽了,問張生:“當初你嶽母找你借牛時,可曾寫有字據?”

“沒有!”張生答道。

“沒有字據!”張允濟有些為難地重複了一句,他看了看眼前的這個青年人,忽然心生一計。

他讓衙役蒙住張生的眼,又對其進行了化裝。然後五花大綁地押著張生來到張生的嶽母家。張生的嶽母見來了不少人,便迎了出來,張允濟走上前去,隻幾句話,張生的嶽母便說道:“這些都是我女婿的牛,我正準備還他呢!”

張允濟說了什麽?使張生的嶽母乖乖地還了張生的牛呢?

謀略斷案——

張允濟說道:“我們抓捕了一個偷牛賊,正在挨家挨戶地核對,好查清楚每家牛的來源”。

秘密公差

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對流浪漢解慶賓謝思安兄弟,因犯法被流放到揚州。弟弟解思安躲過看守的士兵逃走了,解慶賓怕看守追查,就冒認了城外一具死屍,謊稱是自己的弟弟被人殺了,而把屍首領回來安葬了。因為死者的相貌與解思安頗有點想像,所以見到的人都分不清真假。

為了更加真實,解慶賓一不做,二不休,又向揚州府寫信誣告看守士兵蘇顯甫和李蓋,說懷疑是他們殺了自己的弟弟。揚州知府不問青紅皂白,立刻對兩名士兵嚴刑拷打,經不住皮肉之苦,蘇顯甫和李蓋隻得承認解慶賓所告是實。馬上揚州知府將案子呈報到了上級主管淮南都督李崇。李崇看了案卷後覺得該案頗有疑問,就指示揚州知府先不要判決,他需再次提審解慶賓。

不久,有兩個外地公差風塵仆仆地找到解慶賓,對解慶賓說:“我倆是北邊管理治安的人,在巡查時曾遇到一個人來投宿,夜裏和他聊天時,發現他有點可疑,經過追問,他才說是從流放地逃跑來的,叫解思安。我們要把他送交官府,他苦苦央求,說:‘我有個哥哥解慶賓,現住在揚州相國城內,嫂嫂姓徐。您如果可憐我,請幫我報個信,說說我的處境,我哥哥知道後,一定會重重報答您的。’今天我們倆是來核對這件事的,如果他說了謊,找不到他哥哥,就把他送官府治罪。如果你真是他哥哥,並且願意給我們一些好處,我們就放你弟弟;你如果不信,現在就可以跟我們去見他。”解慶賓聽到弟弟解思安在外麵又被抓住了,吃了一驚,嚇得不得了,趕緊好好款待這二人,說解思安是他弟弟,請這二人務必幫忙放了解思安,他願意送些錢給這二人作為酬謝。那二人答應了,拿著錢高高興興地走了。

第二天,李崇讓揚州知府把解慶賓帶來一審,解慶賓當即就招了供,承認他弟弟沒有死,那兩個士兵也是自己誣告的。很快,解思安就被抓住了。兩個士兵被放了出來。

李崇是如何偵破這個案件的呢?

謀略斷案——

那兩個去找解慶賓的外地人是李崇秘密派去的。他們裝扮成外地的公差,預先套取了解思安的口供。

兩錠假銀寶

五代時期的鄆州城內有一家規模很大的當鋪,自開張起就生意興隆,信譽非常好。

一天中午,烈日高懸,天氣炎熱,街上的行人非常稀少,當鋪內的夥計因沒有生意做,便都在櫃台內耷拉著眼皮昏昏閉目養神。這時,一位穿著華麗服裝的青年人走進了當鋪。他來到櫃台前,從兜裏取出了兩個明晃晃地大銀寶放在了櫃台上,很傲氣地說道:“夥計,我來當銀子!”

正在閉目養神的夥計聽到說話聲,連忙睜開眼,一看櫃台上的大銀寶,不禁嚇了一跳。還未等他說話,那個青年又開口了:“我聽說你們這個當鋪是這座城裏最大又最有信譽度的當鋪,我現在急需現錢,不知可否用這兩個銀元寶兌付些現錢,幾日後我再來贖回。”

夥計聽罷連連說:“可以兌,可以兌。”同時用手抓起了銀元寶一掂,心中暗自稱奇:好大的份量呀,起碼可當10萬錢。這麽大的數量他一個夥計可不敢做主,連忙把老板召了出來。

老板一見,又問了一下青年人典銀的原因,便馬上答應了。隨後,他讓夥計將兩錠大銀寶在秤上秤了一秤,價值20萬錢,依照當鋪的規矩,開出了當票,兌付了10萬錢。

青年人拿到錢後便道了謝揚長而去,臨出門時,留下了一句話:“10天後我來贖銀寶。”

做成了這樣一筆生意,老板非常高興,回到後房,就跟老板娘講了一遍。老板娘有些好奇,就來到了店裏要好好看一看這兩個大銀寶。可他手一滑,一個大銀寶“啪”地一聲掉到了地上。一旁的夥計撿起一瞧,發現銀寶表麵脫落了一塊,裏麵黑乎乎的根本不是銀子。夥計急忙告訴了老板,馬上,老板就來到了鄆州府衙報了案。

鄆州府衙的主帥是這一帶赫赫有名的清官,名叫慕榮彥。聽了老板的報案,略一思索,便讓老板回去了,並告訴老板隻要我貼了一個告示後,不出幾日,就可破案。果然,幾天後,這個青年騙子就被抓住了。

慕榮彥是如何抓住騙子的呢?

謀略斷案——

慕榮彥讓衙役在街頭貼了一張布告,上麵寫道:本城的一個當鋪因不慎被盜,一些值錢的抵押品都被搶走,現府衙想請各界人士協助捕盜,發現疑跡立刻告官。幾天後,那個青年見到了這張布告,心想:當鋪被盜,那當鋪的假銀寶就無證可對,我馬上去兌付,當鋪拿不出銀寶,就得賠償,於是,他來到了當鋪,準備再敲當鋪一筆錢,可他一到當鋪就被老板和夥計抓了正著。慕榮彥輕鬆地用計就破了案。

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

宋朝有個著名的清官,名字叫包拯。因為他判案公正,人們都尊敬地叫他包公。當時,在官衙門外放著一麵大鼓,如果誰有冤枉,可以到衙門口來敲鼓,這就叫“擊鼓喊冤。”

有一天,衙門外來了兩個婦人,她們一麵爭吵著,一麵搶鼓槌,敲打衙門口的鼓。其中一個婦人的懷裏,還抱著一個幼兒,被嚇得哇哇大哭。包公聽到有人擊鼓,立刻升堂審判案子。

穿藍布衣裙的婦人,“撲通”一聲跪下,抹著眼淚說:“這孩子是我親生的,可是那潑婦竟然說,是我偷了她的孩子,硬要把孩子搶去,請老爺做主啊!”包公又讓另一個婦人說話。那婦人頭發散亂,身上的衣服很破舊,她聽到包公在問她,嘴巴動了幾下,沒有說出一句話,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久久不能停息。藍衣婦人一聽,也大聲哭起來。

包公想了想,命令差役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後說:“我一時也分不清,到底誰是孩子的母親。既然你們都要這孩子,而孩子隻有一個,如今隻能讓你們自己去搶了。我把孩子放在圓圈裏,你們一人拉住他的一隻手,看誰把孩子拉出圓圈,孩子就歸誰吧。”

藍衣婦人一聽,馬上抓住孩子的手拚命拉,另一個婦人呢,卻放下了孩子,哭著連聲說:“老爺,是我錯了,孩子不是我的……”包公一聽,馬上指著藍衣婦人,大聲說:“來人呀,把這個騙子抓起來!”

包公不經過審問,怎麽能判斷出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呢?

謀略斷案——

孩子的親生母親,怎麽會忍心去拉扯自己的孩子呢?包公巧妙地用畫圈的方法,就考察出了誰是騙子,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

審問石頭

一天,包公訪客途經一個小縣城。忽然一個賣油條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攔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錢被偷了。男孩說他把油條賣完後,數了一數,一共100個銅錢。銅錢放在籃子裏,他靠在路邊的這塊石頭上睡著了。醒來後,銅錢被別人偷走了。

包公聽完後,想了一想,對男孩子說:“一定是這塊石頭偷走了,我來審一審它。”於是就命令跟隨的差役重責石頭40大板。差役們掄起大板,劈劈啪啪打得石頭火星四濺,附近的人見狀紛紛圍攏過來。包公見人越來越多,便示意差役們住手。

包公對大家說:“這個男孩子丟了賣油條的錢,怪可憐的,我判在場的每個人給男孩1個銅板。”然後,他命令差役端來一盆水,率先將1個銅板扔進了盆裏。看熱鬧的人本來就很同情這個孩子,又見包公帶了頭,就自覺排好隊,一個挨一個往盆裏扔銅錢。扔著扔著,有一個人剛把銅錢扔到盆裏,包公立刻命令差役:“把他抓起來!”然後指著這個人說:“就是你偷了小孩兒賣油條得來的錢!”

那個人嚇得馬上撒腿想跑,不想卻被眾人圍住,綁了回來。有人問包公:“你憑什麽說這個人就是偷錢的人呢?包公向眾人說出了一番話,大家才恍然大悟。

謀略斷案——

包公對人們解釋說:“你們瞧男孩的手上滿是油,他數過的錢上也一定沾滿了油。這個人扔到盆裏1枚銅錢,水麵上立即漂起一層油花。所以,他的銅錢就是趁著小男孩兒睡覺的時候偷來的!我審石頭,隻不過是要大家圍攏過來。”

藏人的木桶

宋朝仁宗年間,河南洛陽城外有個姓李的人家,因發生水災,在生活無計的情況下,李家弟兄倆便把破衣裳、舊棉被裝進一隻木桶裏,兩人抬著到外地謀生去了。

李家弟兄倆在外麵苦幹了幾年,掙了60兩銀子,還買了許多衣服,他們把銀子裹進衣服裏,然後裝在木桶中,用蓋子蓋嚴,準備抬著回家去。

這天,弟兄倆走到天長縣,天已經黑了,他們便住進天長縣城一家客棧。到半夜,弟弟忽然肚子疼,哥哥就背著他到處找郎中。

天亮時,弟兄倆趕回客棧,想拿些銀子付郎中醫藥費。不料,木桶被人翻過,藏在衣服裏的60兩銀子不見了。這間客房,隻有店老板和老板娘來過,不是他們偷的,還會有誰?可店老板和老板娘說這弟兄倆存心敲詐。雙方爭論不休,就來到縣衙打官司。

當時,包拯任天長縣縣令。他叫人把那木桶抬到後院。他圍著大木桶轉了轉,然後附著一個當差的耳朵說了幾句話,又回到了大堂上。

包拯對店老板和老板娘說:“依我看,是他們誣賴你夫婦二人,現在將那隻大木桶判給你們,快到後院去抬吧!”

一會兒,店老板和老板娘又被衙役押了回來,包拯責罰了那對貪心的夫婦,把銀子還給了弟兄倆。請問,包拯是怎樣找到證據的呢?

謀略斷案——

店老板和老板娘一聽,包拯讓他們倆抬走木桶,便高興地抬起那蓋得嚴嚴實實的大木桶就往家走。走到半路,店老板回過頭,見四下裏沒人,笑嘻嘻地說:“咱們拿了他們60兩銀子,還得了這一大木桶衣物,真是發財啦!”

兩人正說得高興,忽然呼啦一聲,木桶上的蓋子掀開了,從裏麵跳出一個衙役,對他倆說:“你們的話我都聽到了,現在回衙門去聽候處理吧!”

就這樣,包拯略施小計,就取得了口供和證據,責罰了這對貪心的夫婦。

一口大鐵鍋

有一天早上,包拯在衙門裏正在批閱案卷,忽然聽到外麵有人在爭吵,一個尖尖的嗓音在叫:“我沒有偷鍋,快放我走!”另一個沙啞的嗓音說:“你偷沒偷鍋,請包大人審問就知道了!”

包拯放下筆,起身來到門口,看到兩個男子拉扯在一起。一個高個兒提著一隻大鐵鍋,另外一個人是殘疾人,少了一隻胳膊,腳一瘸一瘸的。高個兒說:“小人是賣鐵鍋的小商人,在院子裏放了很多鐵鍋,最近發現鐵鍋老是被偷走,昨天夜裏我就一宿沒睡,等著抓小偷。半夜裏,看到這個家夥來偷鍋,就把他抓住了,還請老爺發落!”

還沒等包拯發問,那獨臂跛子喊起了冤枉:“冤枉哪!我半夜起來上茅房,他卻一把抓住我,說我偷了他家的什麽鐵鍋,我缺手斷腳的一個殘疾人,這麽大的一口鐵鍋,怎麽背得動呀?分明是他誣陷小人,還請老爺明察啊!”

包拯聽了他的話,點點頭說:“你說得很有道理,分明是商人誣告你,所以本官決定,把這隻大鐵鍋獎勵你!”

商人一聽,氣呼呼地說:“老百姓都說包大人公正廉明,誰知道……”他還沒說完呢,獨臂跛子早已等不及了,興奮地拿了鐵鍋,飛快地奔了出去。還沒等他跨出門檻呢,包拯就大喝一聲:“偷鍋的竊賊,你往哪裏走!”

包拯為什麽先是說偷鍋賊是被誣告的,後來又說他是竊賊呢?

謀略斷案——

偷鍋賊說自己無法背走鐵鍋,包拯就故意把鐵鍋獎給他,偷鍋賊不知道是計,熟練地把鐵鍋背在身上就走,揭穿了他拿不走鍋的謊話,暴露了竊賊的身份。

被割掉舌頭的耕牛

在天長縣的一個山清水秀的村子裏,住著一個叫李大柱的青年農民。他身強力壯,又很勤勞,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不但添了一頭肥壯的耕牛,而且還翻蓋了草房。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農民們都下地了。唯有金兆來不肯下地,獨自一人在屋裏喝著悶酒。他想:我和李大柱前後院住著,憑什麽他比我富有。不行,得想個法子治治他。他尋思了好一會兒,終於想出了個辦法。

當天晚上,金兆來躡手躡腳地來到了李大柱家的牛棚前,抓起一把青草伸到了耕牛的嘴邊。耕牛以為是主人來喂自己,便伸出舌頭去卷草。這時,金兆來手起刀落,耕牛的舌頭被割掉了。耕牛疼得直叫,金兆來急忙逃竄了。

李大柱一覺醒來,聽見屋外耕牛叫喚得不是動靜,忙出去察看。來到牛棚,吃驚地發現耕牛滿嘴是血,再一細看,耕牛的舌頭被割掉了一半。

第二天,他氣呼呼地來到了縣衙告狀。縣令包公聽了李大柱的述說後,對李大柱說:“這好辦,你隻要回去把耕牛殺了,我就能知道是誰割掉了耕牛的舌頭。”

“把耕牛殺了?”李大柱聽了包公的話,不禁瞪大了眼睛驚愣地問道。

“對,要殺死吃肉,而且要讓村裏的人都知道,但不要說是我的主意。”包公說完退堂了。

李大柱雖然沒弄明白包公為什麽非要自己殺死耕牛,但還是按包公說的去做了。當天,他就把耕牛殺了,並邀鄉親們來吃牛肉。

第二天,那個割掉耕牛舌頭的人果然自動來到了縣衙,被包公當堂抓獲。這個人正是金兆來。

包公是根據什麽把金兆來捉住呢?

謀略斷案——

包公聽了李大柱的講述,立即想到割牛舌頭的人一定與李大柱平素有怨。因為把耕牛的舌頭割掉。牛就不能吃草了,認留它無用,就會殺掉它。這樣一來,就犯了私宰耕牛罪。於是,包公便將計就計,讓李大柱把耕牛殺掉。金兆來不知這是包公的計策,看見李大柱殺死了耕牛,心中大喜,當即來到縣衙告李大柱私宰耕牛罪。這個案子就是這樣被包公巧妙地偵破了。

智斬魯齋郎

仁宗年間,有個名叫魯齋郎的京官,倚仗著皇帝的寵愛,對百姓大施**威,敲詐勒索,謀財害命,奪人妻女,無惡不作,盡管他罪惡累累,卻無人敢動他一根毫毛。

在京城附近,有個叫許州的縣城,住著一個姓李的銀匠。一天,魯齋郎帶著一幫仆人在許州閑逛,路過李家的銀匠鋪,發現李妻長得如花似玉,便叫仆人把李妻搶到府中,並把李銀匠驅除出了許州。

李銀匠眼見著妻子被魯齋郎搶走,不禁怒火中燒,找人寫了狀紙來到許州縣衙狀告魯齋郎。誰料,縣衙懼怕魯齋郎的權勢,不但不管,反而還把李銀匠打了一頓。

這天,包拯升上許州縣衙大堂,讓隨從去請魯齋郎。一向趾高氣揚的魯齋郎聞聽包大人有請,便來到了縣衙。待他一進縣衙大門,包拯大喊一聲“給我拿下”,隨從們便衝上前去。將魯齋郎繩捆索綁了起來。

魯齋郎先是一驚,隨即便大罵起包拯來:“包黑子,你憑什麽綁我?”包拯正氣凜然地說道:“魯齋郎,你強搶民女,無惡不做,還不從實招來!”魯齋郎知道包拯指的是李銀匠的事,可他根本不把包拯放在眼裏,嘲笑地說道:“包黑子,我就是搶了民女,你能把我怎麽樣,別忘了,我可是皇上身邊的人,你如果敢動我,小心你的腦袋!”包拯聞聽他的話,更加憤怒,再轉念一想,魯齋郎畢竟是皇帝的紅人,要想嚴辦他,皇帝也未必能同意,包拯看了一眼堂下的傲慢的魯齋郎,突然心生一計,幾天後,魯齋郎便被皇帝批準,斬首示眾了。

包拯用了什麽辦法,使皇帝能夠同意處斬魯齋郎呢?

謀略斷案——

包拯把魯齋郎犯罪事實列成條文,然後冠上罪犯“魚文即”的名字呈報給仁宗皇帝,皇帝見了這份罪狀大怒,當即在“魚文即”的名字上用紅筆批上“斬”字,包拯接到之後,再在“魚文即”三個字上加些筆畫,就變成了“魯齋郎”的名字,包拯巧妙地用拆字法,懲治了魯齋郎。

強盜後背的蠟燭油

宋朝時,京城汴梁有一個富裕的大戶叫王知軍。金兵入侵中原後,他和許多富戶一樣,帶著家眷和許多財寶遷居到了當時的新金縣,寄居在一個大寺院裏。

一天晚上,王知軍送走了幾個朋友後,便歇息去了。因為剛才與那幾個朋友喝了點酒,他睡得很死。

忽然,有一夥強盜闖進了寺院。他們手持砍刀、短劍,把寺院裏的人都捆綁起來。

“王知軍到哪兒去了?”一個臉蒙黑布的大漢問道。

被捆綁的人誰也沒吱聲。

蒙麵大漢把利刀橫在一個小姑娘的脖子上,惡狠狠地說:“不說出王知軍在哪裏,我就殺了你!”

“我領你們去找!”話音未落,人群裏走出來一個漂亮的姑娘。

人們一看,十分驚訝,走出來的姑娘竟是王家的丫鬟小紅。她聰明秀麗,是王知軍最喜歡的丫頭。她怎麽會出賣主人呢?

這時,隻聽小紅對那些強盜說:“各位大爺,我猜想我家老爺與你們沒冤沒仇吧?如果你們為了錢財而來,我會幫助你們,因為老爺家的所有鑰匙都在我身上。怎麽樣?跟我去拿財寶吧!”

蒙麵大漢一聽高興極了,忙給小紅鬆了綁。他盯著小紅說道:“你不要騙我們,不然,我要你的腦袋!”

“我給你們照亮,你們自己開。”小紅把鑰匙遞給蒙麵大漢,自己則舉著蠟燭在後麵替他照亮。門鎖打開了,強盜們蜂擁而入。

“這個箱子裏是玉器,那個箱子裏是珍珠……”小紅依次介紹著。強盜們高興極了,一個個貪婪地往自己的布包裏塞著。

小紅像生怕強盜不識貨,一會兒跑到這個跟前,告訴他哪串珍珠最值錢;一會兒又跑到那個跟前,幫助他找出最名貴的玉器。待每個人的布包都裝得鼓鼓的,強盜們便高興地逃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紅才把王知軍叫醒,報告了昨天晚上財寶被搶之事。

王知軍聽說自己的全部財寶被強盜搶走,幾乎昏了過去。小紅急忙扶住了主人:

“老爺,您先別著急。”

“不急?說得倒輕巧,那可是我祖輩的全部心血啊!”王知軍推開小紅,氣衝衝地問道:“我平日待你不薄,你為什麽把我的財寶全部拱手送給強盜呢?”

小紅並不驚慌,輕聲說道:“老爺,您是願意保住自己的腦袋,還是願意留下那些財寶呢?”

“這話怎麽講?”

“那些強盜是為了搶劫財寶而來,如果不給他們,他們就會殺死您。您若連性命都沒有了,還要財寶幹什麽呀!”

聽了小紅的話,王知軍感到在理。可又一想,金兵入侵,自己一家躲在這裏度日,全憑這些財寶,現在,家產一點沒有了,今後的日子可怎麽過啊?他絕望地長歎一聲,癱坐在地上。

小紅看見主人那愁苦的樣子,心裏也不好受。可是,她好象忽然想起什麽,笑了。

王知軍莫名其妙,生氣地問道:“都落到了這步田地,還有心笑呢!”

小紅不慌不忙地說:“其實,那些財寶很快就能找回來。”

“別做夢了!”王知軍搖搖頭,根本不信。

可是,當小紅附在主人的耳邊悄悄說了幾句話後,王知軍也笑了。

果然,當天縣衙就捉住了強盜,並派人把被搶劫的財寶全部送回了寺院。

小紅到底向主人說了些什麽?縣衙又是根據什麽破的案呢?

謀略斷案——

小紅說,強盜搶劫時,她借著點蠟燭照明,把每個強盜的後背都滴上了蠟燭油。強盜走後,她便叫家人去縣衙報了案。縣衙就是根據後背有蠟油這一特征,抓獲了強盜。

一碗油炒豆

明朝的某一年,著名的學者劉伯溫考中了進士,皇上便派他到江西省高安縣去做縣令。

這一天,他來到了高安縣被一群當差的迎進衙門,剛落座就聽外邊有人擊鼓喊冤。

劉伯溫便下令馬上擊鼓升堂。

那告狀的人,一個是大高個,非常幹瘦,因為姓劉,人們叫他劉瘦子,另一個身材短小,膀寬腰闊,人稱呂胖子,他們兩人都是單身漢。

半年前有一天,劉瘦子的一隻雞躍牆飛入呂胖子院內,呂胖子嘴饞了,把雞抓住就殺吃了,把雞毛和骨頭埋在劉瘦子的馬圈糞裏。劉瘦子丟了雞,聞到鄰家有煮肉的氣味便拉著呂胖子到縣衙去說理,在縣官前麵,他們各說各的理,縣官無奈,率領當差的到兩家去查找,結果在劉瘦子家馬糞裏翻出了雞毛,斷劉瘦子誣告好人,責打五十大板。弄得劉瘦子有冤無處訴,有理我處申。從此,兩人更是火火的。

今天,呂胖子聽說新來了一位縣太爺,就來了鬼主意,想借著縣官大爺的權勢,再整治整治劉瘦子。

兩人上堂以後,劉瘦子大聲喊:“縣老爺,青天白日,剛才,我回到家剛要吃飯,姓呂的跑到我家,硬賴我偷吃了他的油炒豆。小人冤枉……”

呂胖子搶過話說道:“他確實偷吃了我家的油炒豆。過去,他還吃了自家的雞,誣告好人呢。你若不信,請問各位差官。”他指了指兩旁站立的差人。又說:“我炒了一碗油炒豆,還沒吃,我出去到店鋪裝了點酒,回來一看,碗也沒了。我一查看,兩家中間的牆上做的記號讓他蹬掉了,地上還掉著豆粒呢。”

聽了他倆的爭吵,眾差人也是張飛紉針——大眼瞪小眼。

隻見劉伯溫“啪”地一拍驚堂木,喊了聲:“把二人分別帶下。退堂!”

眾人說:“這案子老爺你還沒審呢,怎麽退堂呢?”

劉伯溫笑了笑,說:“明天本官自見分曉。”

第二天,劉伯溫叫差人在大堂兩側用黑布做了兩個“井”字形布幔,一邊一個,每個裏邊都放上一個瓦盆。差人見了十分納悶。劉伯溫升堂以後,吩咐將劉呂二人分別帶入黑幔,並告訴他們必須如此如此。一會兒,差人說道:“按老爺吩咐已經如此如此了。”

“當場實驗來。”劉伯溫不動聲色地說。

差人看了半天,當場說了一句話,呂胖子聞聽,不禁“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說道:“請縣老爺饒命……”

劉伯溫宣判道:“呂胖子,你誣告好人,欺騙本官,你可知罪?”

“小人知罪,半年前,是小人吃了劉家的雞,我又來個惡人先告狀。”呂胖子一邊磕頭一邊說道。

“好,本官念你從實招認,暫且記下五十大板,你速速賠劉家一隻雞。今後鄰裏之間要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再有如此,罪加一等。”劉伯溫警告地說。

“是,小人謝罪。”

劉伯溫是用什麽辦法讓呂胖子現了原型?差人又是說了一句什麽話,頓時讓呂胖子馬上就承認了是誣告?

謀略斷案——

劉伯溫讓差人圍起了兩個布幔,是讓劉瘦子和呂胖子馬上大便,因為他知道豆瓣在胃裏短時期是不會粉碎的,必然有豆瓣出現在大便裏。所以,當差人告訴劉伯溫,呂胖子的大便裏有豆瓣,劉瘦子沒有時,呂胖子知道自己已現了原型。

有一位姓王的老先生病逝了。臨死之前,老先生把自己一生積蓄和財產——一箱銀元寶交給了18歲的長子王立,非常殷切地囑咐他一定要照顧好7歲的弟弟王成,要在弟弟年齡合適的時候為弟弟成一個家,同時要把銀元寶分給弟弟一半,這些交代作為遺囑要長子王立務必遵守,不得違背。

老父病逝後,哥哥王立不久就娶了妻子,兩個人共同拉扯著弟弟,日子過得風平浪靜,相安無事。

轉眼,弟弟王成20歲了,哥哥王立便遵照老父的遺願為弟弟成了親,這樣,在一個院子裏便有了哥哥和弟弟兩個家。

漸漸地,王立媳婦開始看不上小叔子和妯娌了,經常地百般挑剔,指桑罵槐。時間一長,王成媳婦實在忍無可忍,便悄悄地對丈夫王成說:“相公,我看咱們還是和哥哥他們分家吧!”

王成也覺得大嫂實在刁蠻,見妻子提出分家,就同意了妻子的意見。他來到了哥哥的家,對哥哥說道:“大哥,如今我也長大了,也有了媳婦,我看咱們還是各自分開了過吧!你看能不能把父親留給我的遺產分給我呀!”

還未等哥哥王立說話,王立媳婦便吼了起來:“你真沒良心,爹娘死得早,這些年你哥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爹娘死時剩下的一點錢早就為你花光了,你還要遺產,真是恩將仇報,令人心寒哪!”嫂子這麽一鬧,老實的王成一時沒了主意,隻得回房跟媳婦商量。

媳婦問:“相公,你可知道咱爹留有多少遺產?”

王成答道:“有一箱銀元寶,是我親眼看見的。”

媳婦想了想,說道:“你嫂子不講理,心又狠,聽說知縣宋清為官清正,判案無私,咱們去向他告狀。”

第二天清晨,王成便將狀子呈上縣衙,縣令宋清閱完狀子,問王成:“你爹死時,你有多大呀?”

“七歲。”

“那麽小,你怎麽知道你爹留下了遺產呢?”

“我記得爹的喪事剛完,哥哥就讓我幫他把滿滿一大箱銀元寶裝在一口大缸裏。”

“那缸在什麽地方?”

“不知道。後來,我再沒見過此缸。”

聽完王成的話,宋清叫王成先回去,並告訴他幾天後我一定能斷清此案。果然,僅僅三天,宋清就叫王成來到哥哥王立家,取回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遺產。

宋清是如何破的案呢?

謀略斷案——

宋清把王成打發走之後,三天之後的一天夜裏,便帶著一班衙差,忽然闖進了王立家,將王立拿住,宋清怒喝道:“有人檢舉,說你參與了鄰縣的殺人搶劫案!”王立夫妻頓時嚇得麵如土灰,連連喊冤,宋清板著鐵青的臉,喝道:“搜!”房前房後,一下子被衙役翻了個底朝天,終於在床底下浮土中挖出一口缸,打開一看,裏麵全是銀元寶。宋清說道:“這就是贓物。”王立連忙分辨:“老爺,這不是贓物,而是家父留下的遺產,請老爺明察。”宋清不相信他說的話,讓王立拿出證據。王立便說道:“這些錢,真是家父留給我和我的弟弟的!”宋清見王立說出了實話,讓他錄下了口供,然後,便派人叫來了王成,取走了自己的那一半遺產。

明朝的時候,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州城裏住著一個秀才,名叫鄭堂,這個人一向豪爽,且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皆通。為了廣交朋友。鄭堂在福州城繁華的鼓角雞口開了一個字畫店。由於它本身是個行家。所以,字畫店一開業就生意興隆。

一天,字畫店來了一個自稱名叫龔智遠的人,在與鄭堂寒暄了一會後,龔智遠從一個竹筒裏拿出了一幅畫,展開之後,鄭堂當即大喜,馬上脫口道:“這不是五代時期的傳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嗎?”

“對,就是這幅名作。不過我現在急等銀子用,你看,能不能暫時押給你,我隻要8000兩銀子,三天後,我來贖回,給你15000兩銀子!”龔智遠說道。

鄭堂略一沉思,當即答應,並馬上給了龔智遠8000兩銀子。

龔智遠剛一走出店門,鄭堂帶著興奮的心情,馬上又撲到畫前仔細地看起了畫。看著看著,鄭堂忽然覺得有點不對勁,他便拿出了放大鏡,再仔細一瞧,不禁冒出了冷汗,他斷定眼前的這幅名作是一張假畫,明擺著是自己受了騙,白白地被那個叫龔智遠的人騙走了8000兩銀子。

鄭堂畢竟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稍一調整心情,他便來到了府衙,把自己被騙之事呈報給了府尹。府尹聽完之後,在鄭堂的身邊悄悄的說了一番話之後。然後說道:“你放心,不出三天,我就讓龔智遠來到你的店裏,並給你把本金拿回來。”

果然,第三天,鄭堂剛把店門打開,龔智遠就來到了店裏,拿著15000兩銀子要求贖回那幅名畫。鄭堂便順利地收回了失去的8000兩銀子。

鄭堂是如何讓龔智遠能夠回到店裏來?府尹對鄭堂又悄悄地說了些什麽話呢?

謀略斷案——

府尹給鄭堂出了一個主意。讓鄭堂第二天在家裏辦了10桌酒席。遍請全城的名流名士和字畫行家聚宴,酒過一半,鄭堂把自己被騙的事情當場說出,並拿出了那幅畫,掛在大堂的當中,對大家說:“今天宴請大家,主要是想要告訴大家今後一定要注意識別假貨,避免上當。”在大家紛紛起立觀看那幅假畫之後,突然,鄭堂一把把假畫扯了下來,扔進了火爐中,很快,鄭堂燒畫的事情便傳遍了全城,龔智遠自然也聽說了此事,以為有機可乘,便來到了店裏要求贖畫。他以為鄭堂已經把畫給燒了,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鄭堂燒的是他複製的一張畫,原來的那張假畫,鄭堂根本沒有燒,而等著龔智遠來上鉤呢!

祖傳妙藥

有一年的中秋節,大明徽州府城出外經商的人都在紛紛趕回家鄉,準備與家人團聚共度中秋。知府馮祥也是喜氣洋洋,在府內張燈結彩,欲與家人好好過上一個喜慶團圓的良宵佳節。

就在這時,知府的差衙丁小山急急忙忙地來到府衙:“報告老爺,城門外有一人被殺,現在尚未斷氣。”

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差衙丁小山害怕妨礙知府大人判案,要將眾人驅散,就在丁小山驅散人的時候,馮祥眼前一亮,計上心頭,他忙製止丁小山,並說道:“讓大家看好了,我還有事要向眾人相求呢!”接著,他高聲對圍觀的百姓說道:“這個商人還未斷氣,尚有救活的可能,誰能救活此人,本府定有重賞!”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兩個人先後來為商人診治,但終因商人傷勢太重,他們都無能為力,隻好搖著頭退出人群。接著,又來了幾個人上前醫治,也都是束手無策。

這時,馮祥便當眾說了幾句話,留下丁小山然後就離開了。待他剛走,一個中年人便來到了商人麵前,隻見他俯下身來察看著商人的病情,一會兒功夫,他趁人不備,突然將手掌輕輕地按住了商人的喉嚨,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丁小山一把抓住了這個人的手腕,使他不能用力往下按,並大聲說道:“你這個強盜,還不束束就擒!”

丁小山的話音剛落,馮祥便來到了這個人麵前,手撚胡須地說道:“好你個圖財害命的家夥,本府隻略施小計,就將你抓了現形,你現在還有什麽話說?”

馮祥說了一句什麽話,就讓凶手立刻現形了呢?

謀略斷案——

馮祥當眾告訴眾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看來,隻好本府親自來救治這個商人了,本府深明醫理醫道,丁小山你在這裏好生守護,待我回家去取家傳的祖傳妙方。”說罷,他便向丁小山使了個眼色,然後自己就走出了人群。此時的凶手就在人群中,他以為知府真會醫道,害怕知府取回了妙方治好了商人,於是,便趁知府離開之際,以醫治為名向商人第二次下了毒手,可他沒有想到,丁小山正在一旁緊緊地注視著他,等他一動手,便被丁小山抓了個正著。

招兵抗倭

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天清晨,淮安知府範賈正在公堂上批閱公文,忽然聽見門外的大鼓“咚咚”地直響,便命衙役出門去傳擊鼓之人。

告狀者是一對老年夫婦,說他們的兒子大牛幾天前外出置辦彩禮時,突然失蹤,生死不明,懇請府衙派人出外去尋找。

範賈向老夫婦問了一些情況,立即排除了幾種可能,大牛與未婚妻秀英是鄉鄰,自小青梅竹馬,是不會逃婚出走的;大牛力大如牛,更不會被人輕易劫走。很有可能是大牛路遇了強盜,而強盜見他攜帶購買彩禮的銀子,便見錢眼開,將其殺死。所以當務之急,應該是找到大牛的屍體。

範賈查看了大牛的刀傷後得出結論,死者剛剛被殺,時間不會超過三天,他繞著大塘走了一個來回後,心中便有了破案的計策。

於是,他向在場的所有人員說了一番話,大家也都紛紛認可他說的話。之後,他便在大塘邊支起了幾案,辦起了公,當天下午,範賈讓人貼出了一個告示:因近期倭寇時常騷擾本地,為了保衛地方,防止倭寇再來燒殺搶掠,現擬招幕鄉勇100名,每名鄉勇將得銀元100兩。因淮安周圍此時不斷地遭到倭寇的侵擾,所以告示貼出後,大塘邊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報名者。

範賈見來了這麽多的應征者,十分高興,禁不住的一個一個的招見,並親加勉勵。突然,範賈在一個反穿棉襖的漢子麵前停住了腳步,兩眼緊緊盯住他的眼睛。那漢子被範賈看得不知所措,馬上局促不安地低下了頭。範賈厲聲問道:“你為什麽反穿棉襖?”

那漢子一時無以答對,怔了一下說道:“我因要趕來應征,不經意地就穿反了棉襖!”

範賈讓衙役將漢子棉襖脫下,發現棉襖的正麵沾有不少的血跡,便問道:“你這血跡是怎麽留下的呀?”

漢子閃爍其詞地回答道:“我也遇到了倭寇,與他們拚殺,便留下了血跡。”

“胡說!”範賈揭穿說:“倭寇三個月前曾來到我們淮安地區滋事,已被官府肅清,近日根本就沒有倭寇犯境,你身上的血跡,明明是新沾上的。”

漢子狡辯道:“聽說老爺曾宣稱塘中撈出的屍體是被倭寇殺害的,怎麽又說沒有倭寇犯境呢?”

範賈說道:“這就是我設下的計策,我故意布下迷陣,使得你這個殺人凶手放下心來,我再用重金作為誘餌,引你上鉤,你還有何話說?

漢子知道自己已無可反駁,隻得承認了是自己殺害了大牛。

那麽,範賈在查看了大牛的屍體後,當眾說了什麽話,使得大家都紛紛認同,並亦傳到了凶手的耳朵裏呢?

謀略斷案——

範賈看了大牛的屍體,馬上聯想到本地區是倭寇曾經出沒的地方,便想到了一個計策,故意說大牛是被倭寇殺死的,好讓聽到此話的人再傳出去,這樣凶手就一定會聽到,誤以為殺人之事不可能再追究到自己身上。當布告登出之後,又有重金的賞賜,凶手就自己主動地送上了門,盡管為了掩蓋血跡,反穿棉襖,也一定會被範賈認出。

午夜的偷聽者

王宗是明朝刑部的一名普通官員,一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天傍晚,王宗正在衙門裏值班,忽然,他的家中仆人來到衙門,顫顫巍巍報告說:“大人,大人,不好了,夫人不知道什麽時候被人殺死在臥室裏了!”王宗不禁大驚,隨著仆人飛速敢回家中,待他走進臥室一瞧,頓時如五雷轟頂,隻見夫人渾身是血,早已氣決身亡。

周用率人調查了數日,也沒有查到一點線索,便開始懷疑是王宗殺了自己的夫人之後,又假腥腥的報了案,於是,他將王宗抓了起來,嚴刑拷打,可無論周用用什麽刑具,王宗就是不從,辯解道:“大人,我那天正在當值,是家人來告訴我的,這是衙門裏所有人都看見的,我怎麽又能回去殺人呢?再說,我有什麽理由殺害我的夫人呢?”

周用見王宗硬是不從,便將手下的一位禦使楊逢春找來,讓他接手此案。

楊逢春斷案是出了名的,隻要他接手的案子,沒有審不了的,從周用手裏接下案子後,楊逢春對王宗的家裏以及此前審案的經過進行了祥祥細細的查訪,最後,他便叫來了一位心腹衙役,對其交待了一番之後,就讓衙役走了。

當天,楊逢春讓另一個衙役在刑部門口貼出告示,說定於今日晚上午時在刑部門房正式審理王宗一案,如有願聽案者,可來門房旁聽。

到了晚上,午時一到,楊逢春打開正堂,一拍驚堂木:“帶王宗!”

王宗被帶上堂來,楊逢春按照公式剛問了幾句之後,就見他派出去的那個心腹衙役急匆匆的來到楊逢春身邊,悄悄的耳語幾句之後,楊逢春突然大聲叫道:“來人,速速去門外,將兩位偷聽之人給我抓進來。”

衙役們很快就抓進來一高一矮兩個人。

楊逢春喝道:“你們兩個鬼鬼祟祟的偷聽是何原因?快快從實招來。”

“我們沒有偷聽啊?”高個子回答。

“沒有偷聽?衙役,你來說!”楊逢春招呼心腹衙役。

“是,大人,我裝做來聽案的人在外麵看了多時,發現這兩個人偷偷摸摸的直往裏瞧。”心腹衙役說道。

楊逢春微微一笑,“將這兩個人全部抓起來,這兩個人就是殺人凶手!”

一高一矮地兩個人知道不能再隱瞞了,就如實說出了他們溜進王宗家盜竊,被夫人撞見而殺人滅口的犯罪事實。

楊逢春命人將二人打入死牢,同時放了王宗。

謀略斷案——

楊逢春為了洗清王宗的冤情,設下了一個午夜審案的計策,他斷定隻有與自己相關的事的人,才能在午夜來偷聽審案經過,而這個偷聽的人一定是殺人凶手。

假犯人

明成祖朱棣的時候,禦史周新由於不畏強權,敢於揭發皇親國戚的貪汙行為,被朱棣派到了浙江做按察使,負責全省的司法工作。

朱棣剛一上任,就遇到了一個非常蹊蹺的案子:杭州府監獄一個關了好幾年的老囚犯,一天突然向主管官員告起狀來,說是有個叫範典的鄉民曾同他一起做過強盜,殺人越貨,強搶民女,罪惡十分深重。主管官員得到老囚犯的狀紙後,立刻就呈報給了杭州知府,可杭州知府一調查,發現那個叫範典的人一向規規矩矩,不可能是老囚犯所說的那樣的罪犯,因此,杭州知府感到此案十分棘手,正好周新上任,杭州知府就將此案呈給了周新。

還未等周新問話,範典就“撲通”一聲跪在了台階下,大聲的申辯道:“青天大老爺呀,我同那個強盜素未萍生,怎麽會有合夥殺人搶劫之事呢?”

周新仔細的觀察範典的言語神情,心中斷定,範典一定是清白無辜的。於是他便和顏悅色的對範典說道:“你別著急,一切由本官做主!”

周新馬上布置一番,然後將老囚犯押到了大堂。

老囚犯剛一跪在地上,周新突然對站在一旁的範典喝道:“範典,你的同案犯已到,你還不跪下!”範典便“撲通”一聲跪在老囚犯的身旁。

周新對著老囚犯指著範典說道:“你告他是同夥,他卻不認帳,你看是不是他?”

老囚犯望了望範典,很堅定的說:“周大人,千真萬確是他,他跟我一起搶劫,燒成灰我也認得。”

範典見老囚犯指認他,並沒有急,反倒問老囚犯:“你真的認識我?”

“沒錯,就是你,你就是犯典!”老囚犯肯定的說道。

周新見老囚犯確認跪在身旁的人就是範典,不僅哈哈大笑地說道:“你認錯人啦,他根本不是範典,你還是敢快說實話吧,是誰指使你誣告範典,快快從實招來,免得皮肉受苦!”

老囚犯見事情敗露,便一骨腦的把實情說了出來,原來是一個小吏與範典有仇,用重金買通了他陷害範典。

謀略斷案——

周新讓自己的一個衙役裝扮成範典與老囚犯對證,老囚犯誤以為衙役就是範典,故而原形畢露。

字跡的證明

明朝正德年間的清江縣,有一個生意人名叫朱鎧。一天,人們發現朱鎧被殺死在文廟之中,縣衙得知情況後,馬上立案調查,開始尋找凶手,可是,調查了一個多月卻沒有發現一絲現索。

就在人們苦無良策之時,一天,清江縣令殷雲霽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揭發縣衙裏的一個名叫王信的差人,殺死了朱鎧,殷雲霽便問身旁的幾位差人:“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說朱鎧是被王信所殺,你們認為這可能嗎?”

“可能,非常可能。”幾個差人回答道。

殷雲霽想了想說道:“我看不一定,仇人未必就是殺人者,這難道就不能是真凶嫁禍於人的一種手斷?好讓我們轉移視線,從而放鬆追查真凶嗎?”

殷雲霽看著手中的匿名信,突然問道:“縣衙裏都有哪些人平常與朱鎧非常要好呢?”

一個差人回答道:“有個姓姚的小吏,同朱鎧交往甚多。”

“好了,我可以找到凶手了。”殷雲霽高興的說道。

他馬上讓差人把全衙門所有的當差者都叫到大堂,然後,讓他們做了一件事,立刻殷雲霽便指著一個人說道:“姚明,你還不從實招來!”

案件在殷雲霽的巧妙布置下,終於破了,可殷雲霽是讓所有當差者做了一件什麽事?就讓凶手姚明露了餡呢?

謀略斷案——

殷雲霽讓所有衙門裏的當差者全都來到他的大堂,對他們說道:“本縣令因公務忙不過來,想讓你們幫助抄寫文章,現在你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呈上來,我好看看誰的字寫得好,同時,我又記住了你的名字。”當每人寫了字呈上來後,殷雲霽拿著匿名信一一核對,發現姚明寫的字與匿名信上的字相同,便認定姚明就是殺人凶手。

數茄子

一天早晨,一位菜農,挑著兩隻空筐往菜地走去。茄子長大上市了,他要摘一挑子到集上去賣。想到自己精心種植的紫盈盈的茄子開始收獲了,心裏美滋滋的。

走著走,他突然看到一個青年挑著滿滿兩筐茄子,從他的菜地裏走出來,向集市匆匆趕去。

菜農急忙趕到自己的菜地,一看,大個的茄子都被摘走了,有好幾棵連茄枝也給劈下來。他拚命跑著去追趕偷茄子的青年。追上後,伸手抓住吊筐的繩子,質問道:

“你怎麽偷我的茄子?”

那個青年卻說:“這是我自家的茄子,你怎麽說是我偷的?你怎麽誣賴好人?”

“我親眼看到你從我的菜地裏出來,我的茄子沒了好多!”菜農氣憤地說。

“你看到我,怎麽不在你的菜地裏抓住我?”那個青年用無賴的腔調說。

菜農見青年拒不認賬,便拉著他來到了縣衙。

縣令李亨是個善於斷案子的人。他先叫兩個人各自說了事情的經過,然後滿有把握地說:“這茄子是誰的,一看便知。”

他命令衙役把筐裏的茄子倒在大堂上,粗粗一看,就指著那個青年說:“這茄子分明是你偷的,還敢耍賴!”

大堂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困惑不解。

那個青年仍然堅持說:“縣老爺,這茄子確實不是偷的,是我自己的。”

縣令李亨笑笑說:“如果這茄子真是你自家種出來的,你怎麽舍得在茄子剛剛熟的時候,就把小嫩茄子也摘下來去賣?有幾個茄子,還是連嫩枝子一塊劈下來的。可見不是你自家流汗出力種出來的。”

這時,大堂上的人才注意到那堆茄子透出的秘密。

青年開始露出心虛膽怯的神色,但仍狡辯道:“那是因為天黑,看不清,才把小茄子也捋了下來。”

見年青人還不認罪,李亨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便說道:“你把這堆茄子分成大、中、小三等,數數看各有多少。不許數錯!數錯了,重打四十大板。”

李亨馬上把一個衙役叫到跟前耳語了一番,衙役便走了出去,不大一會兒,衙役回來又在李亨的耳邊嘀咕了一陣,然後,便指出了青年人就是偷茄子的竊賊。青年人見證據充分,便乖乖地認了罪。縣令李亨是怎樣讓青年人認罪的呢?

謀略斷案——

當青年人查完茄子數後,李亨便叫衙役到菜農的地裏去數摘掉茄子後留下的蒂把,結果,摘掉茄子留下的蒂把與青年人數的茄子數正相符。證明青年人是偷了菜農的茄子。

同案犯的罪證

明朝的一天,被通輯多日的盜竊頭目王和尚讓追蹤他的捕快給抓住了,捕快在初審他的時候,王和尚又供出了他的同夥李強、李福兄弟倆,於是,捕快又把李家兄弟抓捕歸案。

幾天後,知縣王陽明開始正式升堂審理此案,捕快先把王和尚帶上大堂,還未等王陽明問話,一進大堂內王和尚就跪在地上先開了口:“大人哪,小人有話要說,有道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以前所犯的所有盜竊事都是我一個人所幹,與李強李福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你們抓錯了人,他倆是無辜的。”

“什麽,他倆是無辜的,我來問你,李強、李福是不是你招供出來的!”知縣王陽明驚詫地問道。

“大人哪,那是我害怕捕快打我,說的假話,他們倆真是冤枉的。”王和尚狡辯的回答道。

王陽明見王和尚當庭翻了供,心裏不禁一驚,心想,如果王和尚拒不承認李強李福是同夥,自己還真治不了他們兄弟倆的罪,再說,這李強李福到底是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呢?現在還真就沒有直接證據。

正在他躊躇之時,一個差人走了進來,遞給他一封公函,王陽明拆信一看,是知府給他發來的一封信,信上聲稱李強李福很可能不是王和尚的同案犯,是被王和尚冤枉的。你要謹慎詳查,不要誣陷了好人。

王陽明讀完信,抬起頭看了一眼堂下的王和尚,又瞧瞧手中頂頭上司的信函,不僅犯了難。一會,他來到後堂,叫來負責看押的獄差,尋問這幾天在看押期間,有沒有人來探監。獄差告訴他,李家兄弟的親眷來探過監,而且還與王和尚接觸過。

“哦,李家兄弟的親眷來過。”王陽明一下高興起來,他在屋裏踱了幾步,突然眼前一亮,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叫來一個親信差人,在差人的耳旁說了一番話,然後差人便急匆匆的出去了。又叫來第二個差人,讓他把堂上的王和尚先帶到另一間屋裏去。

之後王陽明重新回到大堂上,繼續審案,他“啪”的一拍驚堂木。“把三個犯人帶上來!”話音剛落,王和尚,李強、李福三個人便被差人帶了進來。

王陽明不敢怠慢,抬腿就與差人走出大廳,去迎接上差去了。

這時大堂上隻剩下了王和尚,李強,李福三人,王和尚東望望,西望望,見果真沒有人,便對李強李福說:“二位兄弟,你們放心,我已翻了供,他們沒有證據就一定會放你們出去。”

“王大哥,你也放心,我家眷答應給你的好處,一定會兌現的,我想,我們倆也一定能被放出去,再說,我想我們家已經給知府送了好處費,知府也一定會給這個縣官施加壓力的。

三個人正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王陽明走了回來,隻見他一到公案邊便大聲說道:“李強,李福,王和尚,你們知罪嗎?”

“我們沒罪!”李強李福雙雙說道。

“好,我叫你們自己來認罪!”說完,王陽明叫了一個人出來,三人一看頓時傻了眼,便就認了罪,王陽明叫進來的是一個什麽人呢?

謀略斷案——

王陽明在台上叫了一個差人的名字,那個差人便從公案的桌子底下鑽了出來,所以三人立時傻了眼,因為他們三人說的話,藏在公案底下的差人全都聽了去。

尋找嫁妝

明朝的時候,有一戶姓李的富人家,養了一個寶貝女兒。女兒漸漸長大了,到了出嫁的年齡了,夫妻倆托媒婆,為女兒找了一個婆家,也是一戶富裕人家。他們想,我們是有錢人家,女兒出嫁的時候,嫁妝一定要顯出派頭,不能讓婆家笑話。

女兒出嫁前的那天晚上,他們連夜準備嫁妝,一箱箱的名貴衣服,一條條的綢緞被子,多得數也數不清。屋子裏裝不下了,就推放在院子裏,準備第二天再裝上彩車。誰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們發現有一個箱子空了,放在裏麵的衣服都不見了,那都是女兒上花轎前要穿的呀!他們問了仆人,都說沒有拿過,四下裏尋找,也不見衣服的蹤影。李家隻好到縣府報案,並且請求馬上抓到盜賊,不影響女兒晚上的婚禮。

縣官聽了案情,為難地說:“縣城裏有這麽多的人,要是一家一戶查起來,得好幾天啊!”這時,有個叫劉炎澤的州官,正好到縣裏來視察,聽說了以後,對李家夫妻倆說:“今天日落之前,我保證讓盜賊自投羅網!”他先讓文書寫了一張公告,公告上寫著:“城裏某戶人家失竊一箱衣服,為捉拿盜賊,明天上午各戶居民務必等在家裏,等候官兵前來搜查後,方可離開。”然後,他吩咐手下人馬上到處張貼,最後,他又對守城門的官兵關照了幾句。

這天日落之前,在縣城門口,那幾個偷衣服的盜賊,真的自投羅網了。守門官兵在他們的身上,搜出了很多女人的衣服,都是被偷的嫁妝。

謀略斷案——

劉炎澤估計,盜賊看了布告,因為害怕第二天被查出來,會馬上把偷來的衣服運出城外,而整箱衣服目標太大,他們會把衣服穿在裏麵,分幾次穿出城。劉炎澤關照士兵,看誰反複進出城門的,就扣留搜查。

大牢與小牢

崇禎皇帝的時候,山西一帶盜匪猖獗,一股股的強盜結成了多個幫派,他們攔路搶劫,殺人越貨,把個好端端的山西攪擾得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為了打擊匪患,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太原知府組織了一支強悍的隊伍,向各路土匪強盜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終於一股民憤極大的強盜被活捉了。

太原知府十分高興,開始公開審理這夥強盜,可是本以為好審的案子,卻偏偏碰上了釘子。這夥強盜不僅組織嚴密,而且有不怕死的幫規,任憑知府如何審理,他們就是不招供,甚至向知府叫板,說他們無罪。

眼看著沒有定罪的線索和直接證據,太原知府不禁急得一籌莫展,手足無措。

這時,太原府的一位足智多謀的師爺向知府獻了一計。知府聽罷,不禁連連稱好。

很快,知府升上大堂,命令衙役把強盜們一個一個的單獨帶到堂上進行審問,然後把其中的幾個人帶進大牢對麵的小牢裏,其餘的人押進大牢裏。這樣帶進小牢裏的強盜馬上又被單獨的進行了提審,而提審之後,衙役們就會給他們送去酒肉。與此同時,關進大牢裏的那些強盜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這樣進行了兩天後,知府開始提審大牢裏的強盜,在審問時,非常鄭重的告訴他們已經有人揭發了你們的強盜行徑。

很快,大牢裏的強盜就主動地交待了罪行,這夥強盜的所有罪惡便全部暴露了出來,使知府順利的破了此案。

這位師爺獻的是什麽計策呢?

謀略斷案——

師爺獻的是離間計。他讓知府把強盜分別關在大牢和小牢裏,並給小牢裏的強盜吃好酒好肉,給大牢裏的強盜吃粗茶淡飯,目的就是讓他們互相猜忌,狗咬狗,從而互相揭發,達到破案的目的。

被扔進荷塘的男孩

有一戶人家,姐姐和她娘家弟媳同時懷了孕,可天有不測風雲,突然間姐夫和內弟都相繼得病死去。

十個月之後,姐姐和弟媳又同時生了孩子,一個女孩,一個男孩。滿月後的第三天,弟媳來到縣衙告狀,說婆家姐姐在回娘家時把她的兒子換成了女孩。

知縣孔鐵林接案後,連審兩堂也沒問出頭緒來。兩方互不相讓,兩方證人都分別證明二人生的是男孩。

這下可真讓孔鐵林犯了難。這天夜裏,孔鐵林猛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傳話明天晚上再審。

第二天晚上,月色朦朧,孔知縣端坐在西花廳上,緊靠花廳的欄杆外邊就是一個半畝大的荷花塘。原告、被告和證人帶到後,雙方還是各執一詞,吵得孔鐵林心煩意亂,一甩袖子,回內室去了。

片刻,孔鐵林走出來繼續問案,依然問不出啥名堂來。他頓時火冒三丈,手執驚堂木,在案桌上拍得“啪啪”震天響。

正在這時,傭人把小孩子抱出來了,說是夫人已經看過。孔知縣隨手接過來,怒氣衝衝地指著孩子道:“為你這乳臭未幹的小兒,累得我連審兩天,還未審清問明,像你這種嬰兒,白白給大人添了煩惱,要你何用!”

說罷,兩手一揚,就把小孩子扔進了荷塘,隻聽撲通一聲,那小孩子在水麵上躥了兩躥,就沉下水底。這一下,頓時嚇呆了原告、被告、衙役和證人,花廳裏立刻亂起來。

姐姐跑到塘邊,捶胸頓足地呼叫起來:“快撈人哪!可別淹壞了俺的孩子喲!”而弟媳婦一聽見響聲,就疾步躥到塘邊,撲通一聲和衣跳進荷塘,撲到水裏去救孩子。

案子就這樣輕鬆地破了。你猜到底誰是孩子的親生母親呢?

謀略斷案——

孔知縣讓人將弟媳婦救起來,此時,花廳裏添燈加亮,如同白晝。

孔知縣再次升堂,手捋胡須,威嚴地說:“此案已明,本縣心中有數。”命姐姐如實招供,若再謊言狡辯,一定嚴懲不貸。姐姐隻得如實招供了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的“奪子之計”。

而那扔在荷花塘裏的小孩,則是用紅綢裹著一條5斤重的大鯉魚,孩子在夫人**睡得正香呢!

智破賴賬案

明朝的時候,有個著名的文學家叫湯顯祖,家在江西臨川,人們尊稱他“臨川先生”。他在浙江遂昌縣做知縣的時候,曾經審理過一個案子。

與遂昌縣相鄰的龍遊縣裏,有個叫卜為仁的人,家裏很富,長年放高利貸。有一回,商人呂豆明向他借了兩千貫錢。借約上寫明,用房產、土地作抵押,借期一年,一年期滿用本利贖回。

呂豆明的買賣做得很順利,在第八個月的時候,就提前去還清借款。到那裏一數,隻帶了1800貫。他就先還了1800貫,約好第二天交清欠款,取回供約,因為隻有一夜之隔,又互相熟悉,所以也就沒有寫收據,也沒有在借據上注明。

第二天,呂豆明拿了錢去取借約時,卜為仁竟不承認昨天還錢的事。呂豆明一氣之下,到龍遊縣衙去告狀。但因沒有憑證,反被判誣陷罪,後來花了許多錢,才免受處罰。

呂豆明有口難辯,憤憤不已,又無可奈何。這時,他聽說在遂昌縣做知縣的臨川先生,能秉公辦事,善斷疑案,便星夜投奔而去。

臨川先生問明情況後,覺得事關鄰縣,不便越權審理,便要呂豆明回龍遊縣解決。

差役把卜為仁捉來後,臨川先生幾句話就讓卜為仁招認賴了呂豆明的1800貫錢。

臨川先生說了什麽話就讓卜為仁承認賴賬了呢?

謀略斷案——

臨川先生說:“捕到的強盜已招認,贓物在你家窩藏著,我馬上派人到你家搜贓,你把你家的主要財物當堂講明,以便查對。”卜為仁便把自己家有多少牛羊、布帛、糧油一一說出,最後說還有鄰人還債的1800貫錢。

巧稱黃金的文官

明朝的朱棣皇帝準備在渭河上新建一座堅固美觀的石橋。為了解決建橋的經費問題,他派出十名使臣,要求他們在十天之內每人征收黃金千兩。

十天後,十名使臣全部按期回朝交差了。黃金都是按皇帝的旨意裝箱的:每塊黃金重一兩,每一百兩裝成一箱,每個使臣上交十箱。

誰知,就在使臣們交上黃金的當天夜裏,皇帝忽然收到一封密信,說有一個使臣在每塊黃金上都偷偷割了一錢,用肉眼看不出來。皇帝讀完這封信,非常生氣,決心查出貪汙黃金的使臣。

第二天上朝,他吩咐內侍取來一杆十斤的盤秤,然後對滿朝文武官員說:“誰能一秤稱出是哪個使臣的黃金不足,定有重賞。”說罷命令那十名使臣各自站在自己交的十箱黃金跟前。

這下子朝廷上的氣氛馬上緊張起來了,文武官員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不說話,皇帝正要大發雷霆,一個年輕文官站了出來,說願意試上一試。皇帝點了點頭。隻見年輕文官在第一個使臣的箱子裏拿了一塊黃金,又在第二個使臣的箱子裏拿了兩塊黃金,第三個拿了三塊、……第十個拿了十塊,都放到秤盤上,用秤一稱,馬上指著第三個使臣的鼻子報告皇帝說:“是這人貪汙了黃金!”

這個文官根據什麽說第三個使臣貪汙了黃金?

謀略斷案——

原來,年輕文官在十個使臣的箱子裏依次取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塊黃金,隻要稱一下缺了幾錢,就可以查出是哪個使臣貪汙了黃金。年輕文官稱黃金時發現少了三錢,便斷定貪汙黃金的就是第三個使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