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官商勾結
一直稱病在家休養的李善長,病愈後,被朱元璋派去主持修建臨濠(今安徽鳳陽)宮殿。臨濠是朱元璋的老家,出於對故鄉的情緣,朱元璋曾多次回臨濠考察。經過長達數十年的戰爭,臨濠一帶變得人煙稀少。這裏是很多反元領袖的故鄉,其中包括像徐達、湯和這樣的開國名將,所以臨濠對於大明朝來說意義非凡,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年時因為皇室先世陵墓所在,把臨濠建為中都。因為人煙稀少,朱元璋不惜大動幹戈,從江南遷徙十四萬富民於臨濠,加之李善長在主持修建臨濠宮殿,於是治理新民的任務也落到了他頭上。可是這些新遷徙過來的富民並不好管理,他們在江南的時候個個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在臨濠初來乍到,不但不習慣這裏的生活環境,對當地官府也抱怨連連。李善長雖說有智謀,善治理,但總有令他頭痛的時候。一些新遷徙過來的富民仗著自己財大氣粗,不把府衙中的小官吏放在眼裏,往往讓那些稱為官府的人吃閉門羹,時間一久,沒有人再願意去碰釘子。
不知情的朱元璋,以為臨濠有新民填充,中都應當恢複了繁華,可是傳來的消息卻是與之相反,這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於是他身邊的奸臣胡惟庸,又打起了壞心思,雖然他與李善長同流合汙,是栓在同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但是以胡惟庸的小人之心,但凡有利於他的事情,他可以六親不認,更何況對他隻是有提拔之恩的李善長。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李善長回朝,直接影響著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他心裏當然很不爽。借著這個管理新民無果的事情,胡惟庸旁敲側擊多次在朱元璋麵前提示李善長是因為年事已高,人老不中用了。不過讓胡惟庸失望的是朱元璋從不把胡惟庸說的這些話放在心上,李善長在他心中的地位穩穩的不能被動搖,胡惟庸心裏不服,但又無計可施,如果揭露李善長貪汙的話又擔心會把自己也供出來,想來想去,還是覺得見機行事的好。
修建臨濠宮殿,需要損耗大批財力,當初剛建立大明朝的時候,修建南京城經費的三分之一都是從當地富商手中征來。而如今,修建臨濠宮殿,朱元璋又想故技重施,一來可以減少朝廷的開支,二是削減那些財大氣粗的富民的銳氣。朱元璋就是這麽一個人,不允許功臣手握重權,也不許民間百姓家財萬貫,天下唯他獨尊,誰也別想比他強。
在朱元璋這樣的統治下,不僅使一些富商叫苦連連,也使朝中的一些官員擔驚受怕。為了維護皇帝的權力,他不惜弑殺功臣名將,這讓那些小官員們隻能小心再小心,能不讓朱元璋注意到就盡量躲著。
要從遷徙的富民中征收修建臨濠宮殿的費用,這一下子讓那些新民的抱怨聲更響。富民代表相約聚在一起商議此事,卻不巧被李善長的手下逮了個正著。士兵把茶樓包圍的水泄不通,任誰都插翅難飛。
李善長的部下質問那些富民代表,“百姓不能聚眾談論國家大事,你們難道不知道嗎?”
其中一個代表否認說,“我們沒有在談論國家大事,隻是相約出來談生意而已。”
部下指著那個代表厲聲嗬斥,“有人舉報,不容你們狡辯!”話剛說完,又一聲令下,揮手命令士兵,“把這裏的人統統抓起來!”
不容分說,這些代表們被抓進監牢。在監牢裏,他們一個個唉聲歎氣,有人說,“有這樣的統治者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又有人說,“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可是做事卻總要小心翼翼,這也不是辦法啊。”
剩餘的人聽了直搖頭。
民間對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朱元璋平定天下,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享太平,本是百姓之福,可是朱元璋卻對富人要求苛刻,使那些富人們財力上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所以,對朱元璋很難評價,他深受黎民百姓的愛戴,同時也受富商與貪官們的痛恨。
埋怨歸埋怨,日子總還要過,這些富民代表的家屬們手拿金銀財寶到李善長那裏贖人,李善長倒是樂不可支,把那些財物盡收囊中。
而那些富民們也學乖了,有的甚至反過來開始巴結李善長,送李善長好處,從李善長那裏得實惠,這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官壓商,商欺民,這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臨濠一帶的百姓至始至終都過著清苦的生活,有的隻是空有的一座豪華臨濠宮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