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陳友定失人心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這是很關鍵的一年,呂珍死,李伯升被俘,張士誠失去左膀右臂,再不敢輕易出兵,而是很老實的躲在平江老窩。

針對下一步作戰計劃,朱元璋找來太史令劉基商討,劉基老早就分析好了當今局勢,他給朱元璋解釋說:“各股勢力都有被削弱,陳友諒死;張士誠失去左膀右臂;而其他起義軍內部搞分裂;至於陳友定,他雖坐擁八閩,隻可惜手下士兵跟他不一心,所以將來也會是敗兵之將。”

聽了這個結果,朱元璋非常高興,他滿意的點點頭笑說,“張士誠龜縮在平江,我已視他為囊中之物,依我看,一統江山的大計很快就可以塵埃落定了。”

劉基上前一步,躬身道,“就今形勢,大王可以先消滅其他起義首領,然後再對付陳友定和張士誠。”

朱元璋聽取劉基的建議,首先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其他起義軍,在這股勢力裏,方國珍的勢力比較突出,無異就成了朱元璋要討伐的對象。

收到消息後,方國珍大怒,當著眾將士的麵大罵朱元璋不講義氣,方國珍的副將跟著附和,“早知道朱元璋不會這麽好心。”

隻有方國珍的謀臣在一旁歎息,“此乃天意。”

想當初,朱元璋找方國珍聯盟,說要攻打陳友諒,要方國珍按兵不動。謀臣偷偷告訴方國珍說,“這是朱元璋的計謀,一旦陳友諒被殺,他就會反過來對付你。”

方國珍不信,笑著回道,“朱元璋乃是正義之人,大家同為起義軍領袖,本應該互相支持。”

謀臣追問,“難道陳友諒就不是起義軍首領嗎?朱元璋還不是一樣要攻打他?”

一聽陳友諒三個字,方國珍沉下臉說:“陳友諒是小人,他弑殺舊主,自己稱帝,是不忠不義之人,人人討而株之,是罪有應得。”

見方國珍如此固執,謀臣無奈,隻好搖搖頭退下。

如今正如謀臣所說,朱元璋不念舊情向方國珍發兵,方國珍後悔當初沒有聽謀臣的話,慌亂之際,詢問謀臣,是否可有解決危機的辦法。

謀臣搖頭說,“事到如今,天下是朱元璋的,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哼,我就不信這個邪!”方國珍的副將大聲嚷嚷。

謀臣沒好氣的看了副將一眼,隨後朝方國珍躬身,之後退下。

副將看著謀臣下去,氣鼓鼓的問方國珍,“大帥,難道我們就這麽算了嗎?”

方國珍咬牙切齒地說,“不能就這麽算了,我要與他朱元璋決一死戰!”

可是一上戰場,方國珍軍被朱元璋軍打的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徐達乘勝追擊,一舉攻下方國珍的老窩。

陳友定那邊,為了防止朱元璋入閩,他大招工匠,修築防道。可是告示一出,三日內竟無一人報名,陳友定怒拍桌子,吼道,“都是膽小鬼,我修防道,還不是為了保護福建。”

軟的不行,陳友定就來硬的,再次出兵上街抓人,上次是征兵,這次是征工匠。十天過去,陳友定去視察,見到征來的工匠後,差點被氣死,他指著指揮官罵,“我讓你征工匠,你卻給我征來七八十歲的老頭子,你不想活了是不是?”

可不是嘛,難怪陳友定會那麽生氣,十天僅征來近百人,並且百人中還有十幾位頭發已經花白的老者。

麵對這種情況,指揮官隻能低著頭,小聲說:“可是城裏的工匠上次都被抓來當兵了,我隻能去偏遠的地方找一些上了年紀的來充數。”

陳友定不管這些,依然對著指揮官大罵,“我不管你用什麽方法,總之限你三日之內再給我征來一百個人來,完不成的話,我就要你人頭落地,不對,是要你全家人人頭落地!哼!”說完拂袖而去。

留下指揮官一臉愁容。

第一天,指揮官挨家挨戶的找人,最後隻抓來三名工匠;第二天,再次挨家挨戶的找人,工匠總共下來不到十人。看到這種結果,指揮官悲哀的搖搖頭。

晚上回家,妻子與兩個孩子在餐桌旁等他吃飯,看到家人,指揮官竟然輕聲凝噎起來,妻子打發兩個孩子去別的地方玩,然後上前詢問丈夫發生了什麽事。剛開始,指揮官隻歎氣不說話,善解人意的妻子拿來一壺酒,給丈夫倒上,然後舉杯邀他一起喝。

指揮官連飲三杯,之後握住妻子的手說:“我有三日之期,必須在三日內找來一百名工匠,可是兩日過去了,我一共找來不到十人,明日就是第三天,如若再完不成任務,陳友定就讓我們全家人人頭落地。”

妻子一聽嚇的手中酒杯掉在桌子上。

指揮官看著妻子說:“前陣子陳友定四處征兵,壯丁都被他抓來了,工匠也包括其中,現在能去哪兒找工匠?年齡大的又不行,這次我們真的死定了。”

妻子冷靜下來,握住丈夫的手,“別著急,總會有辦法的。”

指揮官站起身子背對妻子,看著牆壁大吼,“不可能的,明天期限就到了,我去哪兒把剩下的九十多人找回來?”

妻子想了想說:“不如這樣,反正是死,我們幹脆投奔朱元璋。”

“投奔朱元璋?”指揮官回身盯著妻子看。

妻子上前一步,認真的說:“是啊,投奔朱元璋是逃生的出路,再說這朱元璋勢力越來越大,我想那陳友定將來肯定要被朱元璋製服,到那時我們依然要投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投奔,還能挽救我們的性命。”

指揮官沉默,這的確是一條生路。逼不得已,指揮官隻能這麽做。

指揮官投靠朱元璋後,陳友定管理部下更為苛刻,工匠征不到,他就從軍營裏拉出幾百士兵,讓士兵去修防道。而他自己也時不時的親自監督防道的修築進程,隻要士兵稍有怠慢,他就軍法處置,讓對他不滿的人越來越多。

除了修築防道,陳友定還在九龍灘上花心思。這要從一位老和尚身上說起,那老和尚自稱是得道高僧,他找到陳友定說,“你四處修築防道,防止朱元璋入閩,可是你有沒有想到將來這些防道有可能也會拖累於你?”

陳友定對這老和尚很尊重,於是謹慎的問,“大師什麽意思?我不是很懂。”

老和尚回答,“你修防道是為了保衛家園,但是朱元璋勢力廣大,如果他們硬是從防道上攻下來呢?到時候你們連逃的地方都沒有了。”

“這個……”陳友定隻想著防守,沒想過要逃。

老和尚給他分析說,“陸地都被你修了防道,隻有九龍灘被擱置下來,我建議你鑿開九龍灘的清流,這樣可以通船,以防萬一,將來也可以有一個逃生的機會。”

老和尚言之有理,陳友定采取了老和尚的意見,再次從軍隊裏調兵去鑿開九龍灘的清流,而老和尚也被陳友定留下來,每天大魚大肉的伺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