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朱警官要結束這次訊問,問到最後一個問題:“羅迅覺得,是莫曉曉在告發他殺害了錢教授,你覺得呢?”
“絕不可能,”孫艾說,“曉曉可能會用這種話去刺激羅迅,但絕不會向警方舉發。這其中定有隱情,做此事的人,不僅想害孫艾,也想害曉曉。”
“那麽隻有找莫曉曉本人查個清楚了,”朱警官對郝濤說,“麻煩你跑一下,請莫曉曉來一趟吧。”
“請?”郝濤狐疑道。
“廢什麽話,辦拘留證,正式拘留。”
看到孫艾不安的樣子,朱警官安慰道:“放心,拘留不代表有罪,您現在不也是被拘留,等我們查清了,自然沒事了。”
孫艾茫然道:“我不知道我講出這些來,算不算出賣了曉曉,違反了守密規定……”
朱警官說:“我們是警察,你別無選擇,而且……一個人做什麽,有時候不在於外在的規矩,是要聽聽心裏的那個聲音。”
孫艾回招待所休息去了,在朱警官的眼裏,她長長的背影拖著,像一道漢字筆畫。
但郝濤沒有找到莫曉曉。
M大圖書館的人說:“莫曉曉有好幾天沒來上班了,電話也不接,我們已經把她的值班時段暫分給了別人。”
除了學校單身宿舍,郝濤還找到莫曉曉租住的居民區,也沒有蹤影。
鄰居說:“很多天沒見過她了,估計是回老家之類的了。”
但學校圖書館的同事認為她不大可能回老家,她似乎對故鄉沒有任何思戀之情。在一番諱莫如深、欲言又止後,圖書館的同事告訴警察,莫曉曉從小家庭破裂,好像很小就基本不跟父母打交道了。在家鄉如果連父母都不來往,更沒有回去的必要了。
同事說:“好一陣子不見人,已經在校保衛處掛了號,準備要報警了,剛好你們來了。”
這種情況,可以有基本的結論——莫曉曉失蹤了。
莫曉曉在這個節骨眼上失蹤,作為警察,不可能不聯係到正在進行的案情調查。當孫艾講出莫曉曉是上線輔導員時,警方必然會前往詢問時,她就不見了。
回到分局,郝濤有些忿然:“孫艾說要考慮,拖了好幾天,明顯是拖延時間,讓莫曉曉逃匿,咱們是不是被這個女人耍了。”
朱警官搖搖頭:“這個不是重點……還是要繼續找到莫曉曉。”
學校圖書館和居民區的人說,莫曉曉在這個城市裏似乎也沒有什麽朋友,雖常有跟男人有染的跡象,卻沒有固定的男朋友,獨來獨往,因此也沒有什麽人可以投奔,或供警方調查詢問。
這樣,唯一跟莫曉曉有著密切關係,可能提供線索的,隻剩下孫艾和羅迅夫婦了,羅迅是不了解也不願了解莫曉曉的具體情況的,隻有回過頭去重新詢問正在拘押中的孫艾。
“我真地不知道她會那裏,她怎麽會不見了呢?”孫艾有些坐立不安,很擔心閨蜜的去向和安全。
“不要急,好好想一想,她可能去哪裏,去找什麽人?”
孫艾說:“曉曉性格確有些孤僻,嘴上很刻薄,不不大會與人相處,我實在想不出她會去哪裏?”
“會不會回老家呢?”
“更不會,我們的家鄉是她傷心之地,在二十歲之前,她就連父母都不聯係了,她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故人,”孫艾說著,掉下了眼淚,“故鄉也是我的傷心之地,我家本來……”
郝濤為她遞上了一張紙巾。她難免想起早逝的父親和失智的母親,大家都不願意陷入這樣一種氛圍。
在孫艾離開後,朱警官仍然叮囑郝濤:“他們的家鄉城市還是該去找一下。”
郝濤第二天就搭機前往那個小城,搜尋了幾天,沒有找到莫曉曉,這個結果都在他和朱警官意料之內。
在當地的戶籍檔案裏,莫曉曉、孫艾和羅迅的家庭基本情況都能厘清,但這個城市改造力度大,物是人非,人員居住地點都完全與當年不同了。三個家庭難覓蹤跡。羅迅的父母早已隨他的哥哥去南方生活了。孫艾的父親早年病故,母親患有老年疾呆症,對親人和朋友都倍加關懷的孫艾為什麽沒有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而是留在了小城的養老院,郝濤不得而知,家家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吧。莫曉曉的父母還在這個城市,但早在她小時候,這個家庭就崩解了。
莫曉曉的父親拒見警察,郝濤也沒有運用警方身份強行見麵。莫曉曉的母親終於露了麵,漠然地說:“我不知道她去哪裏了,其實早就不知道了,快二十年沒見麵了。”
“這些年你們從來沒有聯係過?”
莫母微微動容:“小時候確實是我們不好,後來我想找她,但她從來不見麵,打電話也不接。我雖然改了嫁,可我忘不了,她也是我的親骨肉呀。她不願認我,我也沒臉皮非去相認、見麵。”
莫母請郝濤看一張莫曉曉小時候的照片,那是她保存的最後一張女兒的照片,攝於十二歲,當時還是用膠卷洗印,莫母翻拍在手機裏,有時候會拿出來一邊看,一邊流淚。
郝濤覺得,莫曉曉小時候的樣子跟現在相比變化很大,不過還是能看出大致的眉眼輪廓。
從小城返回後,郝濤向朱警官匯報了此行了解到的情況,與此前已經掌握的一些材料一一印證,基本上能勾勒出莫曉曉和孫艾的經曆,當然,這其中不可能包括她們成為小野係統輔導員的情形。
“就這些。”朱警官習慣性地補問了一句。
郝濤總覺得還有什麽沒想清楚,要補充,但又想不大清楚,快離開時,才在門口回頭說了一句。
“朱隊,我從莫曉曉他媽那裏見到一張她小時候的照片。我怎麽覺得,她小時候的樣子很像孫艾呀。”
“小孩子,尤其女孩的樣子,變化很大,女大十八變,”朱警官說,“你是最近這段時間看孫艾看太多,順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