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過戶

第14章過戶

“何事?”曲行首轉過身不悅的看著呂氏,似乎是在責怪她為什麽要將自己喊住。

呂氏走到曲行首身邊,從身上掛著的錢褡中摸出一個鐵袋,拿出了半吊錢悄悄塞到曲行首的袖子裏。“奴家大姐和大郎因身帶重孝,不能進衙門,所以想托曲行首幫著看看,李戶長和耆長有沒有幫大郎把紅契辦好。”

曲行首看到呂氏向他提的要求並不過份,而且又舍了半吊錢給他,便麵露愉快之色,笑道:“有何難處?待我進去打聽打聽,若是辦好我差人來傳話給你。”

呂氏急忙道謝,低身福了福。

待這個曲行首進了衙門,安木才問道:“呂嬸嬸,這個曲行首是做何勾當的?”

呂氏看了看左右無人注意他們,便低聲道:“這個曲行首是開拆司的行首,為人雖然貪鄙了些,可是倒還有一些義氣。”

安木點點頭,她知道開拆司的職務範圍,主要負責接收上下官員的文書,如果百姓遞交訴訟的狀子也是必須交到開拆司那裏才可以。想必是曲行首見到她們一身重孝,還以為是來告狀的,告狀的油水那可大了去,曲行首當然不會放過他們的。

“大姐,你給我那些銀子根本就不能使用,若是拿去銀樓換成銅錢也不知要折了幾成。”早上的時候安木塞給呂氏一個小包,呂氏看到小包就苦笑著搖頭。

安木一想到錢的問題也是萬分頭痛,她忘了當世購買任何東西都是隻要銅錢,直到明朝白銀才變成了流通貨幣,現在隻是富貴人家用來壓箱底的,怪不得那些賊將錢偷走了卻不偷銀子。

低聲說道:“這次勞煩嬸嬸拿出自家的錢來貼補兒,兒日後定會加倍報答。”

呂氏急忙擺手,“哪裏就用得著你們的報答,這些錢也是當初舉人賞給我們的,如今用在你們身上,也是正理。更何況等到田契房契要回,將打的糧食賣了那不就是錢嗎?咱家也就是苦幾個月罷了,等過了夏收就有好日子。”

她們在衙門外麵低聲議論著,戶科院子中李戶長笑吟吟的和戶監說話,耆長籠著袖子站在旁邊,表情木然,也不知在想什麽。

“……兩個小兒女,家裏連個看守門戶的人都沒有。我剛剛幫他們辦完了喪事,就把田契和房契給弄丟了。這以後可怎生得了哇?”李戶長歎息道。

戶監正在契約上將安家的田產重新填寫田畝數和貧瘠膏腴,聽到他這樣說,便抬頭笑道:“今日若不是你在這裏,我是斷不肯這麽快幫他們補辦,怎麽樣也得撐他們一兩個月不可。兩個小娃子懂得甚?這個情還不得你來承?今日你幫他們補辦了紅契,萬一再丟了怎麽辦?難道要你一次一次的來補辦嗎?”

李戶長露出一臉難色連連搖頭,嘴裏不停的歎息,若是安舉人還在那就好了,哪裏用得著他來操這份心。

戶監不置可否的笑笑,低頭繼續寫紅契。聽到李戶長咳嗽幾聲後才像是剛剛想起來似的,“依我之見,不如你替他們將田契房契收著,等到安家小郎成年之後再將紅契交給他。也省得他們看顧不好,白白地便宜了拾走的人。”

“使不得,使不得……”李戶長立刻做正氣凜然狀,連連擺手,“我與安家無親無故,我怎能替他們看守如此貴重之物?我看不如還是暗暗的尋訪安家長輩,到時交與他們才是正經的道理。”

戶監哈哈大笑,讚揚道:“世間人若是都象李戶長這般誠意待人,那我們這些官員可就清閑的多嘍。”

“過獎,過獎……”李戶長臉上露出忸怩之色。

“行了!”戶監將監利縣戶稅的印信蓋在署名為安大郎的紅契上,笑道。

“多謝,多謝!”李戶長彎下腰伸出手欲接紅契,可是等了半晌也沒有見戶監伸手遞給他。抬起頭卻見戶監端坐在交椅中拿手輕敲桌麵,似笑非笑的看著他。

李戶長恍然大悟,急忙從鐵褡裏拿了兩貫錢恭敬的放到桌案上,看到戶監一動不動,咬咬牙又添了兩貫。

戶監這才打著哈哈,將紅契遞到他的手中,“縣裏對舉人之後多有優待,此次過戶便不收你們契稅了!”將手在桌案上一拂,四貫錢嘩啦啦地落到了他的抽屜裏。

李戶長聽到這句話,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你收了四貫錢才說不用交契稅,我就是替安家交了契稅也不過就是百之二罷了!太黑了吧!

卻說安木這時正在縣衙門外等的心急,見到一個小雜役勿勿的從便門處跑出,到她們麵前說了一番話,喜的呂氏賞了他兩文錢。

“無量天尊,道祖保佑,終於辦好了!”呂氏莊重的合掌向東方拜了拜。

安木撫了撫藏在孝衣裏的《宋刑統》,嘴裏卻露出一絲冷笑,說道:“嬸嬸,隻怕契約辦是辦好了,卻落不到兒和大郎手裏。”

呂氏不相信的看了眼安木,道:“剛剛的小雜役也說過,上麵寫得是大郎的名字,怎麽會落不到大郎手裏?”

“嬸嬸若不信,隻管拭目以待!”安木道。

呂氏這才害怕,著急道:“若是落不到大郎手裏,這可怎生是好?”

安木安慰她:“嬸嬸不必著急,您忘了李進叔是做什麽去了?”呂氏聽了這話方才轉憂為喜。

安木牽著大郎的手,低聲問他,“阿姊讓你背的那首詩可記得了?”大郎嗯了一聲,用力的點點頭。

“好,一會若是阿姊抬起右手揉眼睛,你就開始大聲的背誦,懂了嗎?”安木做了一個揉眼睛的手勢讓大郎記著。

呂氏則是在一旁嘀嘀咕咕的,“背一首詩就能讓天下所有人同情我們?哪裏有這麽好的事情哦……”

安木低聲道:“嬸嬸莫要小瞧這首詩的威力,隻要是讀書人聽到,皆會同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