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和解:成長之痛後的醒悟
閻真
認識彭海燕是十三年前。說是以文會友,她跟我的寫作領域卻不一樣,是個有才氣的詩人,又是電視台忙碌的編劇。從來沒聽說她轉移了寫作領域,突然就捧出了這一部長篇,又寫得這麽好,讓我吃了一驚。彭海燕的文字幽默而富於想象力,即使是在講述一個悲劇,她也能用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輕鬆地化解。
如火如荼的拆遷現場,深藏愛恨的男女主人公狹路相逢,一個是前來督陣拆遷的官員,一個是被拆遷戶的獨生女兒。
編劇出身的作者開篇就將人物推向了絕境,然後筆鋒一轉,故事回到充滿了跨世紀情結的2000年,那時候,主人公梅一朵剛剛穿上婚嫁的紅裙,為了進電視台,她這個師範大學的校花親點又錯點了自己的鴛鴦譜。
由此,主人公的情感之路與職業生涯的多米諾骨牌開始傾倒,一錯再錯,許多的人生與情感的岔路口,她做出了種種不同常人的“擰巴”的選擇—明明顏值高,卻要拚才華;師範畢業,偏不去教書;實在是不愛,又托付終身;邂逅真愛,卻隻肯清談感情……
隨著故事的深入,我們看到了根上的原因—她不認同自己“鳳碼頭風流寡婦”女兒的出身,她想在男權社會裏,像個男人一樣有麵子地去愛,去成功。
螳臂擋車般的較量,結局似乎不妙,然而看到最後,也沒那麽不妙,當她經曆了幾個能左右她職場命運的關鍵男人之後,終於捂著血流汩汩的傷口明白過來,男人看重的,永遠不是她自鳴得意的才華,而隻是她紅裙之下的**;活得是否有尊嚴,不是別人的看法與說法,而是生命本體的思維角度,這些年的痛,都來自於她自己跟自己較量。
夢醒時分,她終於在心裏,與母親,與自己的出身和解。
這本書所呈現的飽滿的信息量與深厚的刻畫功力,也讓人浮想聯翩:關於人物,我想到了《紅與黑》裏的於連、《項鏈》裏的馬蒂爾德、《長恨歌》裏的王琦瑤,他們的命運有些相似,卻又因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關於愛情故事,我想到的是《霍亂時期的愛情》,都是變化無常卻貫穿生命的愛情命數,都因一場與愛情的症候類似的流行疾病而有所感悟,不同的是,迥異的人物性格,導致了迥異的結局;而關於知識分子的堅守與放棄,以及小學教育現狀的描述,又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我自己新近的長篇《活著之上》,彭海燕因為浸**小學教育十幾年,對這一特定環境的揭示,更是入木三分。
總之,讀這部小說,你會不自覺地融入到主人公的世界裏,體會他們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生活是美好的,但又是殘酷的,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它會在你麵前開出絢爛的花朵,也許就在暴風雨之後。你可以不認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你必須學會接受它,因為你我都生活在這殘酷的現實之中,說不定當你經曆過一切再回首時,每個人都會發現,小說中隱約閃動著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