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慈雲稽首返生香

盧雨嬋的死,給幾乎沒怎麽經曆過挫折的納蘭容若最沉重與致命的一擊,也讓他徹底明白,命運的可怕之處便是人在命運麵前,永遠隻能低頭。

這段時間,納蘭容若一直待在停著盧雨嬋靈柩的禪院之中,暮鼓晨鍾為伴,他也開始研究起佛經,曾寫詩道:“佛說楞伽好,年來自署名,幾曾忘宿慧,早已悟他生。”佛教認為,人生一切皆苦,人間是火宅,是苦海,人在其中受盡煎熬,苦不可言。納蘭性德的詩詞也反複吟詠了對人生之苦的深深感歎:"悠悠複憂憂,人生胡不樂。"

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去世以後,漢武帝思念不已,於是請得道士招魂,相傳道士手中是用返生香將李夫人的魂魄從冥界給招了回來。

納蘭容若一直都知道這個典故,不僅守著自己愛妻的靈柩,也日日祈求著菩薩能夠大發慈悲,還專門到慈雲寺,向佛祖行稽首之禮,希望佛祖也能賜給自己返生香,讓他心愛的妻子起死回生。

終於有一天,他的誠心感動上天,納蘭容若在夢中與愛妻相見,他夢見自己和盧雨嬋大婚的時候,盧雨嬋還是一臉嬌羞,滿含微笑,他拉著她的手對她輕輕說道:“雨嬋,我早就認識你,我們前世便是夫妻。”

盧雨嬋一臉訝然:“爺,你在說什麽傻話?”

納蘭容若忽然抱緊她痛哭道:“雨嬋,上一世你陪我的時間太短了,這一世,我們相伴白頭好不好?”

後來納蘭容若在夢中哭醒,**隻有他一人,冷月淒涼。

對相府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噩夢,他們的大少爺從風度翩翩,溫潤如玉的絕世佳公子成為一個經常喝的醉爛如泥,不修邊幅的瘋子,他們會驚恐,更害怕他就這麽去了。

而對納蘭容若來說,整個相府裏,到處都是盧雨嬋的影子,她睡過的床,走過的路,撫過的花,翻過的書,研過的磨,還有她遺失在庭院的玉簪,屋內布置得還和當初一模一樣,卻早已物是人非。

一年之後,當納蘭明珠再次給他提起將盧雨嬋的靈柩下葬的時候,納蘭容若沒有拒絕,隻是靜靜得看著自己的妻子的靈柩,一聲不吭,他知道他的妻子終究不能永遠停在雙林禪院,他已經打擾她很久了,她需要入土為安。

盧雨嬋的靈柩下葬的那一天,連天空都下著雨,像極了納蘭容若潮濕的心情,他將自己這一年所寫的悼亡詞一張一張燒給盧雨嬋,紙灰在冷風中飛揚,在雨中,到處都是納蘭容若的詩稿,後來隨風飄得越來越遠。眾人看著這一幕,都不禁淚流滿麵。

納蘭容若燒完詩稿後就嚷著要在盧雨嬋下葬墓地附近的雙林禪院出家,納蘭海亮剛剛滿一歲,他連路都不會走,被赫舍裏芳兒抱著,他是個早產兒,盧雨嬋懷胎七個月就將他生了下來,雖然他存活了下來,可不幸是,他的額娘卻為生他死在了葬花天氣,而他也從來沒有得到自己阿瑪的任何疼愛。

雙林禪院的主持看著納蘭容若歎息一聲:“施主,你塵緣未了,不能出家。”

納蘭容若卻搖搖頭,一臉執著:“可是大師,我太苦了,也太痛了,還請大師發發慈悲救救我。”

雙林禪院主持的眼睛中滿含悲憫:“施主的苦與痛皆在一個情字,然施主這一生還有兩字未了,那便是責任二字,施主看破紅塵想靠出家逃避苦痛,可惜施主愛妻已逝,與其終日醉生夢死,不如好好珍惜眼前人。”

納蘭容若卻不依不饒,非要出家不可。

赫舍裏芳兒抱著納蘭海亮怒斥道:“納蘭容若,雨嬋將你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可如今你卻這樣糟蹋與踐踏自己,你這樣做,讓雨嬋知道了該如何自處?雨嬋又該有多心疼?雨嬋明明走了,你卻還是讓她連死都不安心,這便是你所謂的愛嗎?”

納蘭容若聽完很激動,雙眼通紅:“別說了,別說了……”

赫舍裏芳兒的雙目也已通紅:“我不說,就沒人肯說了,他們怕傷害你,怕你尋短見,可你現在和死人又有什麽區別,雨嬋明明有活著的機會,她卻寧願放棄自己的性命也要生下你和她的孩子,你就是這樣對待她所珍視的一切嗎?你一向至誠至孝,現在卻要拋卻生養你的阿瑪額娘,丟下才一歲大的孩子,拋卻你的理想與抱負,丟下你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你這樣做,根本不配為人,又談何說愛?”

納蘭海亮似乎也受了刺激,在赫舍裏芳兒懷中大哭起來。

赫舍裏芳兒邊哄著納蘭海亮,邊對納蘭容若說:“納蘭公子,你好好看看這個孩子吧,他多可憐啊,一出生就沒了額娘,他不能再沒有阿瑪了,你若真愛雨嬋,請好好愛你自己,好好愛海亮。”

納蘭容若醒悟過來,將納蘭海亮抱到自己懷中,和海亮一起哭了起來。

官氏番外

終於有一天,我的夢也成真了,我竟然嫁給了他,那個讓我傾慕已久的男人—納蘭容若。

我不知道他是為了成全他阿瑪的家族利益娶了我,還是為了能讓海亮有一個額娘照顧而娶了我,可無論是哪一種,隻要能待在他的身邊,多苦都是甘甜的。

我雖是將門虎女,和盧氏這樣的大家閨秀不同,但盧氏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

我也會學著盧氏一樣,為他收拾著書房,整理著書案,在他讀書到深夜的時候,為他送上我熬著的羹湯,也對海亮如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以前他心裏有他表妹的時候,盧氏的隱忍付出不是照樣得到了他的愛麽?我以為隻要我堅持,隻要我等待,總有一日,他也會對待我像對待盧氏那樣。

可我錯了,愛情從來都不是公平的,讀他的詩,便知道他是個深情的男人,可惜他的深情隻對一個人,他不是不顧我的感受,恰恰相反,他對我很客氣,很尊重,無論我付出什麽,他都會對我說許多客套的話,諸如麻煩你了,你辛苦了,以後不用熬夜照顧我,我不需要,謝謝……

我連跟他說上幾句話都成了奢望,我甚至覺得自己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他的麵前,還不如他手中輕輕摸著盧氏的畫像。

他的書房中到處掛著思念追憶盧氏的悼亡詞,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淚咽卻無聲,隻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鰈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

我看到他寫這首詩詞之前,曾經想為盧氏再畫一幅畫,沒想到墨已研好,紙也鋪開,他卻不知從哪處落筆,一陣酸楚湧上心頭,淚已決堤,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他到底是有多痛,才流那麽多的淚。

後讀他寫的一首:”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決,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他詩中的荀粲,與妻子感情深厚,荀粲的妻子高燒不退,荀粲不惜在冰天雪地中讓自己的身體先凍冷,再回到室內將冷身貼到妻子身上,後來他的妻子不治身亡,荀粲也鬱鬱而卒,而他用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希望自己死後也能與盧氏一起化為蝴蝶,雙棲雙宿。

我不由悲從中來,到底是怎樣炙熱濃烈的愛,才讓他如癡如狂,他將此生最美好的記憶與靈魂給了她,連死後也想著要和盧氏在一起,卻吝嗇將自己一絲一毫的情感再給任何人,我麵對的隻是他的軀殼,而他給我的隻有殘忍。

開始我是不甘心的,他不是眾人眼中的謙謙君子麽?我到底做錯了什麽要如此懲罰我?我生性驕傲,卻為了他努力收斂鋒芒,盡心盡力做一個溫柔賢惠的好妻子,可他憑什麽要這麽狠心對我?我如花年華隻能對著鏡子長歎,我一腔柔情卻隻能在庭院中顧影自憐,我隱忍付出卻隻能得到他客氣的感謝,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更沒人任何多餘的表情。

當我再讀他寫的一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我從開始的不甘心變得釋然了,也許我是前世欠他的吧,今生我隻是找他來還債,而他與盧氏才是命中注定的伴侶,命中注定的相愛,可惜天公不作美,多情的才子,薄命的紅顏,我都忍不住替他感傷起來。

嫁給他六年之後,他通過他的好友顧貞觀引薦,結識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雖身世飄零,但天生傲骨,才華橫溢,備受他讚賞,他們吟詩作對,惺惺相惜,沈宛慢慢走近他的生命,成為了他的紅顏知己,他也不顧家族反對,堅持要納漢人之女為妾,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終於見到了沈宛,隻見了一麵,我才明白了,原來沈宛與畫中的盧氏像極了,舉手投足之間,一樣的嫻靜溫婉,可唯一不一樣的是,盧氏的眼睛無比純淨,清澈與溫暖,我雖沒見過,可他將盧氏畫得尤為傳神,見畫仿佛如真人一般,而沈宛的眼睛中透著深深的疲憊與滄桑,渾身散發著濃烈的憂鬱氣息,像極了他,難怪他們會結為知己,同是天涯淪落人,他懂她的悲,她亦懂他的傷。

沈宛無意間也看到了盧氏的畫像,我第一次看到她落淚,那眼淚止都止不住:“雖然我命如紙薄,但一向都心比天高,我以為我找到了知心人,不曾想,還是做了他人的影子。”

我忍不住上前擁住了她,仿佛擁住了自己一般,她需要安慰,我何嚐不是呢,其實我們都愛上了一個如皓月星辰的男人,他痛苦的是盧氏已不在自己身邊,我和沈宛痛苦的是,我們被自己深愛的男人,一個當可有可無的存在,一個當成盧氏的影子,看著他每日每夜思念與追憶著盧氏,永無止息。

後來沈宛不願意再委曲求全,想找回自己的尊嚴,還是和他訣別,我記得我愛上他,一直想嫁給他,就是看中了他的至情,可也正因他的至情,注定讓我孤寂一生。

記納蘭容若

對於納蘭容若,我有著很深的情感與執念,可謂持續了十年之久,我初中時期就開始接觸到了納蘭詞,那個時候,隻記得《納蘭詞》特別貴,攢了大半年的零花錢終於買上一本他的書,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這位絕世佳公子。

剛開始決定下筆寫他的時候,這本小說名為《納蘭殤》,可我發現以他為主角寫下來,明顯有些吃力,以納蘭容若為男主的小說,我讀過不少,有寫武俠彰顯他俠骨柔情的,有賞析他詩詞的,還有記述他一生的,都讓我望塵莫及,不僅是有珠玉在前,還有我對納蘭容若的那份喜愛,讓我不想因自己粗淺的文字輕易就毀了他,他不僅是我最喜歡的曆史人物,也是我最喜愛的一個詞人。

王國維曾評價他: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所以我隻能忍痛將他寫成配角,而我小說中有關納蘭的點點滴滴,都是從他寫的詩詞衍生出來的,他和他妻子相處的情節,也是依靠他的詩詞進行想像。

喜愛納蘭的人不在少數,我也發現無論是寫現代言情作者還是寫古代言情作者都喜歡以他寫的詩詞來給自己的小說命名。

我初中讀納蘭,隻讀到他的愁,卻不知他的愁從何而來,就如同他的好友曹寅說過,人人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那個時候就是不懂他的愁,卻心疼他的愁。

後來越大越大,越能慢慢理解,乾隆曾說《紅樓夢》一書是寫明珠家事,所以讓很多人以為賈寶玉的原型便是納蘭容若,我記得以前也看到一本寫納蘭容若的小說,專門模仿《紅樓夢》的賈寶玉來寫,將納蘭容若的表妹寫成林妹妹的性格,將納蘭容若的妻子盧氏寫成薛寶釵,還有一個如襲人那樣的妾室,不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當我深入了解納蘭詞與他生平相關的一點一滴後,我承認納蘭容若與賈寶玉有相似之處,但我看到的卻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

賈寶玉備受賈母與王夫人疼愛,喜歡在胭脂堆裏待著,賈寶玉對官場深惡痛絕,被他們稱為混世魔王,甚至到後來差點被賈政打死,而納蘭容若是長子,是家裏的小大人,從來就特別懂事,也十分孝順,不僅照顧自己的弟弟,還在雙親生病之時,侍奉於跟前,比自己生病了還要難過,納蘭明珠和覺羅夫人對於納蘭容若是非常滿意的,納蘭容若也不像其他紈絝子弟流連於花街柳巷,吃喝膘賭,整日裏隻知玩樂與鬥蛐蛐,他出身高貴,卻嚴於律己,他有很好的條件,卻沒有浪費時光,從小苦練武藝和用功讀書,對自己的老師格外敬重,虛心求教,對待比自己天資愚鈍的王孫子弟也十分謙虛,沒有半點狂妄的態度,這也和納蘭明珠平時的教育分不開,如果說他當時是八旗子弟中最出類拔萃的,也不為過。

納蘭容若與賈寶玉的相似之處之一在於對於功名利祿與榮華富貴的淡薄,對他們而言,這一切如過眼雲煙,眾人苦苦所求,他們卻不屑一顧。納蘭容若雖然對這些視如糞土,但和賈寶玉不一樣的是,納蘭容若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讀他的詩詞,他心裏是渴望做官的,別人做官有的是想光耀門楣,有的是想拿著朝廷俸祿來迎娶美嬌娘,還有的是想在官場步步飛升,而納蘭容若做官,卻並非為一己之私,他曾有過一腔熱血,有過豪情萬丈,他想為百姓做好事,謀福利,他打心裏喜愛杜甫說得那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可他的性格注定和官場無緣,很多學者分析納蘭的懷才不遇,是由於納蘭明珠造成的,明明納蘭容若是全才,康熙卻因忌憚納蘭明珠的權勢,才將他一直留在自己身邊做侍衛,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更傾向於這樣理解,康熙雖然有過一段時間,一些事情冷落過納蘭,但在康熙心中,是很重視這個表弟的。

康熙也許正因為知道自己的表弟品性高潔,和他阿瑪納蘭明珠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納蘭明珠之所以能在官場混得如魚得水,因為他精通人情世故,能夠八麵玲瓏,他會揣摩,會隱忍,會算計,能進亦能退,而納蘭容若性格耿直,就如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受不得半點汙染與褻瀆,寧可玉碎,不為瓦全,他這樣的性格去地方上做官,不僅會被同僚怨恨,也會被自己的上司與手下怨恨,康熙深知這一點,對於納蘭容若,才大材小用。

納蘭容若與賈寶玉的相似之處之二在於他們對於朋友都是重情重義,俠肝義膽,不問對方出身,隻為交心,在納蘭容若時期,貴族子弟交友都緊緊和自己的利益掛鉤,曾經有很多貴族子弟想巴結納蘭容若,與他為友,都被他拒之門外,他並非瞧不起人,隻是覺得他們沒帶真心,所以納蘭容若更願意和與自己趣味相投,品性高雅的漢人相交,無論他們出生貧寒,還是為官潦倒,納蘭容若將他們放在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也非常珍視與他們之間的友情,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家族如何反對,納蘭明珠如何反對,都沒有動搖納蘭容若真心交友,真誠待友的決心。

納蘭容若與賈寶玉相似之處之三在於都是多情公子,溫潤如玉,林黛玉死後,賈寶玉心如死灰,後來家族敗落,他出家為僧,他和林妹妹這段淒美的愛情很感人,相愛卻不能相守,情深卻終究緣淺,可我在讀《紅樓夢》的時候,為林黛玉倒是流了不少眼淚,對賈寶玉實在無感,因為我怎麽讀,我都很難喜歡上賈寶玉的性格,不知為何,他給我更多的感覺隻是柔弱,尤其是對待感情的柔弱,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生活在女人堆裏,所以少了一個男人的陽剛之氣,而納蘭容若,他雖渾身都散發著憂鬱的氣息,但我看到的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魄力,文武雙全,情深似海的大男子形象,所以我更認為賈寶玉的人物形象是在寫曹雪芹自己。

以上都隻是我自己的拙見與個人看法,有一句經典的台詞曾說,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我想說,因為納蘭,我喜歡上了與他同時代的這段曆史,因為喜愛納蘭,我也第一次勇敢地寫起了與曆史相關的小說。

記皇太子胤礽

以往的影視劇和小說很喜歡黑這個太子,還樂此不疲,以至於讓很多人給這位太子定義的標簽為無能的草包,扶不起的阿鬥,隻會貪圖享樂的敗家子,連毒蛇心腸與腹黑殘忍都隨之用到他身上了,很多寫清朝的小說中,潑他髒水隻不過是想襯托他(她)們筆下男主的優秀,總有一個炮灰要背鍋,不通過鮮明的對比,怎麽能凸出男主完美的性格呢?還有自古成王敗寇,值得很多人寫的也應該是勝利者的事跡,誰又會為一個失敗者來浪費太多的筆墨,胤礽可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廢太子。

畢竟小說是小說,總帶著作者的個人情緒,比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很討厭曹操,很喜歡諸葛亮,就將曹操的醜惡嘴臉刻畫得入骨三分,又將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描繪的跟神一般,魯迅先生說是近妖,而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絕世之才,連周瑜這樣的一代風流人物都要背鍋,而自己竟然是因為諸葛亮的聰明才死的,還是被氣死的。

可曆史是曆史,史學官對每一個曆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公正的,就像李淵的兒子李建成,無論李世民後期如何粉飾太平,都無法抹去前期李建成是個睿智與賢明的太子,他心懷仁義,李淵當初想傳位給李建成,不僅僅因為李建成是長子,也是因為他的仁慈,相比較而言,李世民好武,很多人分析李建成之所以敗給李世民,也是因為這份仁慈,其實李建成有多次殺李世民的機會,可李建成最終成為他弟弟的魚肉,敗在猶豫不決,他的優柔寡斷在於,他想要皇權,又不想殺害自己的弟弟,於是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一點,李世民比他果決,皇權之下無手足。

這讓我不由想到了明朝最殘酷的叔侄之戰,朱允炆是個和他父親朱標一樣仁慈賢明的人,在這場戰爭中,朱允炆如果稍微心狠一些,他不至於被自己的叔父奪權,最後落得個淒慘下場,其實朱允炆手下的將領差點就可以將朱棣置之死地,可朱允炆多次告誡他們千萬不要傷害自己的叔叔,他不願背上殺害自己叔叔的罪名,然而朱棣奪權後,卻並沒有善待朱允炆,這是典型農夫和蛇的故事,不禁讓人毛骨悚然,其實帝王之爭曆朝曆代都是極其殘忍的,特別是一個帝王的兒子們都特別優秀的情況下,那真的就叫一個慘烈,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寫雍正的小說確實多得讓你看不過來,不過也有真心喜愛這位廢太子並寫下他的小說,如同楚漢相爭中,劉邦是勝利者,很多人讚美與歌頌,但也有人對西楚霸王深深的懷念與喜愛,連一代女詞人李清照也感慨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覺得最貼近這位太子人物性格的影視劇是我小時候看過的《皇太子秘史》,裏麵康熙與胤礽的父子之情真摯感人,而胤礽與眾兄弟之爭尤其激烈,也符合曆史的真實,不過胤礽的感情路線有些狗血,我就不多說了,畢竟隻是電視劇。

西方傳教士白晉評價胤礽:可以說,此刻已23歲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儀表在北京宮廷裏同年齡的皇族中是最完美無缺的,他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宮廷中沒有一個人不稱讚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親一樣,成為中華帝國前所未有的偉大皇帝之一。

《清史紀事本末》:①太子性仁弱,率易任情,無矯飾。②胤礽居儲位,會聖祖親征準噶爾,胤礽奉命監國,以性仁弱故,為政務寬大。

徐世昌:(胤礽)詩載文穎,中述祖勤民,其言悱惻,固未嚐有不克負荷之征,(其詩)亦複斐然可誦。

王鍾翰:在皇太子未廢以前三十多年,康熙外出遠征期間,讓皇太子試之以政者再,太子按章辦事,均無差錯。

康熙:①胤礽乃皇後所生,朕煦嫗愛惜。②皇太子自幼讀書,深明大義,必然謹慎。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朕不勝喜悅。

胤礽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際,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太子心思縝密,無論皇太子寶巨細皆一一詳詢,直到父皇滿意為止;其克盡厥職,不負眾望,“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

父子情深:康熙十七年,胤礽染上天花,康熙為了照顧兒子,下令把奏章都送到內閣,自己陪著太子胤礽一同度過了危險期,太子痊愈之後,康熙還專門祭掃太廟,向天下公布這一喜訊。康熙屢次外出,皆不忘問候留在宮中的愛子;有時胤礽可能對於給父皇寫信的事不太重視,康熙便十分焦急,在他心中,太子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曾言“情之最親者,莫如父子”。有一次他甚至給太子的書信中說“此間爾請安文書隔絕,朕內心不安。”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臥不寧、寢食難安。父子相互依戀,在康熙出征塞外時,胤礽曾奏“臣從來依戀膝下,習以為常”,康熙更是考慮周全,在塞外凡遇新鮮事物皆不忘寄送京中太子,乃至諭旨太子寄去幾件舊衣服以達睹物思人之效;康熙40歲時突患瘧疾,外國傳教士建議使用奎寧,但奎寧服用後的效果還沒有準確的結論,胤礽非常焦急,他嗬斥索額圖等人粗心大意。索額圖等在皇太子的指責下情急之中當場服用奎寧,胤礽這才放心地將藥推薦給康熙。

曆史評價:胤礽是為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聰慧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緊序有秩;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擷芳殿:胤礽之宮人居所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皇太子廢而複立,繼而再廢,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

常言道,詩詞是寫詩之人靈魂的表達,來看看胤礽所寫詩詞一《入山左境,見流移歸複,宿麥被壟,喜而有作》:維皇育萬物,湛恩遍嘉師。饑溺若在已,幽莽必洞知。昔年齊魯境,積潦民其谘。老贏莫自保,載道多仳離。至尊惻然念,明詔下所司。蠲祖數百萬,截漕為儲糜。猶恐守士吏,不免侵漁私。特選廉辨才,俾往監蒞之。精謬出內庫,車乘絡繹馳。大小量口給,饔飧計日支。其有未歸裏,部鬆罔或遺。災黎家室聚,賜以庾廩資。頓起溝中瘠,白骨重生肌。戶版悉登複,東作勤耕蓄。茲來侍禦蹕,道經衛水溜。但見四境中,鼓腹群熙熙。二麥被原野,出土揚青蕤。昔無藜可糝,今有酒可酥。晨驅犢想壟,墓逐雞樓塒。父老羅道旁,感極翻涕淒。億兆得再活,實賴聖恩慈。恩深難報答,坭首呼蒼隻。敬祝無疆壽,福履永之綏。臣於同視暇,獲睹天顏怡。紀實無百一,願賡豐年詩。

胤礽所寫詩詞二《塞垣對月》:赤烏縛下黃金丸,碧霄飛上白玉盤。邊城盛夏無暑氣。涼夜清露何溥溥。長空萬裏浮雲淨,圓光素影如懸鏡。行宮此夜滿瓊瑤,人間天上相輝映。詞客漫言邊月苦,白草蕭蕭塞上土。隻今四海為一家,雁塞龍沙駐翠華。但見居民安本業.曾無戍卒憶天涯。寒輝頓覺炎威失,仿佛珠光射銀闕。今宵心跡喜雙清.試詠新詩對明月。

胤礽的詩詞還有恭和禦製見龍行,上苑觀燈,塔山,過開山廟,黃河,淵鍾齋觀魚,太液新柳,陪駕幸五台山,金蓮花等眾多詩詞,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主要看他寫的前兩首詩詞,都為這個皇太子有一顆愛民如子的心而深深感動。值得一提的是,胤礽幼時寫得的字也非常好看,被他老師經常誇讚。

康熙因為深愛赫舍裏皇後,又加上赫舍裏皇後早逝,所以對胤礽不分輕重的驕縱和溺愛,最終讓康熙與胤礽都嚐到苦果:康熙默許索額圖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隻有尺寸有些許裁剪);康熙規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並避太子名諱;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不惜罷斥重臣納蘭明珠;縱容兒子揮霍浪費,如曆次外出巡遊,太子所用皆較皇帝上乘,東宮內花銷亦高於皇帝;後期太子(人格分裂所致)脾氣暴躁,任意鞭撻諸王、眾臣,康熙卻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則”處置忤逆太子的人;總之,皇太子胤礽的一切過錯在康熙處均能得到包庇,康熙不厭其煩地選撤太子的侍從,因為他堅信自己的兒子無甚過錯,唯有兒子身邊的小人教壞了太子,導致後來康熙帝更是訓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訓。”

在康熙過分的保護下,胤礽從小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挫折,也因為他皇太子的高貴身份和康熙的極致寵愛,讓所有阿哥都眼紅到嫉妒,後期胤礽被他的幾個兄弟仇視怨恨,甚至他們經常拉幫結派陷害於他,也在康熙麵前詆毀汙蔑胤礽,除了三阿哥和四阿哥胤禛,沒有一個阿哥希望他活著,都希望他死,連大阿哥都使用魘鎮之術來詛咒他,八阿哥也經常在康熙麵前說胤礽的壞話。

胤礽最初的時候也想做一個好哥哥,想著兄友弟恭,可後來他的弟弟們越來越大,胤礽被迫卷入了一場兄弟們團結一致,隻針對他的廝殺中,胤礽痛苦難忍,前期還願意在康熙麵前辯解,後期不僅懶得辯解,也對兄弟之情深感絕望與厭惡,其實國家大事,胤礽絲毫不敢懈怠,處理得井井有條,也備受朝臣讚譽,可每天麵對一心想要他死,想害他的兄弟們,胤礽終於崩潰了,他的行為變得越來越瘋癲,性格也越來越暴躁,我都能想象他甚至害怕所有人靠近,因為也許每個人都想置他於死地。

值得慶幸的是,最後是胤禛登基,如果是八爺黨中的其中一人登上皇位,胤礽也許都將死無葬身之地,而他的後代也不可能善終,胤禛嫉惡如仇,睚眥必報,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他恩怨分明,在他登基之後說過一句這樣的話:朕就是這樣皇帝!就是這樣秉性!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駕崩第二天,雍正就封侄兒弘晳(胤礽兒子,正史上也是康熙最疼愛的孫兒,第一個被接進宮中,由康熙親自撫養的孫子輩)為郡王,累加多羅理郡王爵,野史上說乾隆才是康熙最愛的孫子,康熙之所以傳位給雍正,也是因為乾隆,講真,乾隆是個特別喜歡自誇的皇帝,對於乾隆,我並不想多言,隻能笑而不語。

雍正二年十二月胤礽病死後,雍正諭以和碩親王例下葬,令弘晳得盡子道,出殯時,每翼派領侍衛內大臣各一員、散秩大臣各二員、侍衛各五十員擇定出殯日期,送至鄭家莊,設棚安厝;封弘晳之母李佳氏為理親王冊妃,由其子贍養,胤礽其餘妾室隨個人意願擇定居所,“豐其衣食,以終餘年”;後雍正親往五龍亭,哭奠理親王胤礽。

雍正六年,弘皙晉封理親王。他對雍正帝以皇父相稱,很是感激愛戴。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在外藩蒙古為第二等爵,位在汗下。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胤礽的一生共有妻妾十五人,育有子女二十六個。得以活到雍正年間的有七子五女,他的五個女兒都被雍正帝封為郡主、縣主,嫁給蒙古的台吉為妻(其中和碩淑慎公主為雍正帝養女)。七個兒子中,弘晳因在乾隆年間圖謀不軌被革去王爵,其他諸子皆得封輔國公爵位,胤礽第十子弘?被乾隆帝冊封為多羅理恪郡王。

雍正對胤礽和胤礽的孩子們確實很好,很多人說這隻是懷柔政策,也是康熙臨終前特別囑咐過雍正的,那我們來分析一下,胤礽是廢太子,被康熙圈禁,已無權無勢,若真無兄弟之情,胤禛隨便敷衍一下就好,他是一個皇帝,又何必要裝,裝得連胤礽的兒子弘晳都忍不住叫他皇父,胤礽死後,還哭祭,若胤禛對這個哥哥沒有感情,又何必專門跑一趟再流一下眼淚呢?

還有康熙雖最疼愛胤礽,但都是自己的兒子,如果真有囑咐雍正好好照顧胤礽,也肯定會順帶囑咐雍正也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兄弟,這是一個父親的本能,雍正若真是聽他皇阿瑪的話,怎麽單單對胤礽和他的子女那麽好,將八爺黨的阿哥們,卻整得一個比一個慘。

我讀了很多關於這段曆史的資料,我更傾向於這樣理解,胤禛和胤礽是有兄弟之情的,胤礽第一次被廢,眾阿哥都希望康熙嚴懲胤礽,煽風點火,想置胤礽於死地,隻有胤禛肯為胤礽說話,為自己的哥哥申辯他絕無謀逆之心,是被冤枉的,這也讓康熙第一次感到很欣慰,也注意到了他的第四子。

很多人總覺得雍正居心叵測,說這也是一種策略,我無言以對,第二次胤礽被廢的時候,胤禛仍是希望胤礽複立,也為胤礽爭取過,以至於讓很多人都以為胤禛是太子黨,其實胤禛自己曾說,隻是做了身為兄弟該做的,否定了太子黨一說,當所有阿哥為了權勢,將胤礽當成仇敵的時候,也隻有胤禛保持著那顆初心,他最後有奪權的想法,也是看到胤礽真正複立無望,可以想象,胤禛當時心裏究竟有多麽的不甘心,眾兄弟怎麽對胤礽的手段,胤禛領教過了,他不僅替胤礽感到悲哀,更替皇家的兄弟之情感到心寒,甚至到後來胤禛對八爺黨也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