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

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學時代。然而,我的大學時代,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無聊,很無聊,非常無聊。

小說裏那些故事,我一個也沒能經曆,包括我身邊的同學舍友,他們有他們的故事,但是,沒有一個,和故事裏完全相同。

拉扯這麽多,並不是為了“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撇清嫌疑,而是說,它記錄的是青春的故事和心情,雖然麵貌各異,卻似曾相識。

我已經忘記了故事發生的具體細節、時間、地點,卻清清楚楚記得當年的羞澀、酸楚、落寞、沉寂,仿佛一支懸在時空裏的筆,洇染了歲月的墨汁,寫下的,卻還是最初的心動。

那一些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思,那一句句沒能出口的遺憾,還有那一樁樁來不及彌補的悔恨,都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青春。

因為那時,我們還年輕。而現在,我們雖然老去,青春的記憶,卻永遠不老。

(二)

《長安慢》是我的第一部小說,是三十歲時突發奇想的一個願望,寫一部小說,願望雖然實現了,但完成的不很理想。但它是一個好的開端,它讓我相信,自己是可以動筆的。《長安慢》有幸上架,更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因此,才有了之後的《等心》,有了現在你們看到的《七分之一》。

《長安慢》的番外比小說正文要好一些,當時就有好友建議我,不如寫寫大學裏的事,我於是動筆寫了《七分之一》的開頭,《等心》上架的時候,又有讀者建議我,把那些冗長的番外融合到正文裏去,因此在寫《七分之一》的時候,我也吸取了這樣的經驗,把人物的過往融合在正文裏。這是我第三部小說,希望比之前的更好些,也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