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一將功成 紅顏枯骨

他們找到時間和機會,在湖畔河邊,見了施夷光父母兄長最後一麵。

十多年的一別,十多年了。十多年間,越國都再沒有越人施夷光的消息。

父母哥哥們,憔悴的憔悴,滄桑的滄桑,誰都不是當年的誰。

不變的還是當初的情形,是西施帶著範蠡一起回來了。這讓一家人喜不自勝,果然,範蠡沒有負了他們家的姑娘夷光。

左看看右看看,西施被家人圍著上下轉悠,苦苦笑笑。深切地感到,活著的一時一刻,自己再不屬於自己。

人世弱水三千,她明明二十多歲還涉世未深,卻已被迫走上懸崖高樓,閱盡滄桑。

這趟旅程,火車站點,該即將到站了。

結局讓他們放心了,她自己也就放心了。

真像是帶個假男朋友回家見爸爸媽媽的感覺,說起來幼稚而可笑,可她再笑不出來了。施夷光告訴他們,我很好,但是必須要和範蠡離開了。

為了逃難,同時,這樣也可以避免牽連他們。

如果是舉家需要顛沛,他們不怕,且一定會竭力挽留。但是父母兄長沒有這麽做,是打從心底為了夷光的安全,所以不得不忍痛揮別。

那幾日。爹娘與大哥放下手頭所有的活,殺雞宰鴨,忙前忙後,不顧大汗淋漓,給西施和範蠡二人擺了一桌子的菜,總是叫道‘快吃,快吃,你看看你們兩個都瘦成這樣了。’

麵對一張張熱切的笑臉,施夷光的眼淚一次次哽咽,手中舉起的筷子也次次欲舉又止,近在咫尺的飯菜明明很近,很近,卻怎麽也夾不起來。

家人的關切聲音,又漸次響起。西施更加不知道該怎樣麵對,麵對,這樣的生死離別。猛地破門而出,喊道‘別追來’,大哭一場,平複情緒。

回來後用盡全身力氣,賠了個笑臉,讓他們別擔心,她隻是太過開心,才控製不住心情。話聽起來輕而易舉,而耳邊鳴起的痛苦的勝利號角聲卻一陣一陣。

自古情深難自舍。

山河寸土,風雨蕭瑟,立盡殘陽。

前因後果細細道來,越國現在複國了,這時候西施的功績才私下裏被暗暗地流傳開來,故事繁衍出了許許多多的版本。人們才知道原來苧蘿村子裏的西施姑娘是一個不顧個人安危,願意為國獻身的女子英雄,因為有了她,吳王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誤了國家。真是越國之福。

順理成章的很多事情,一線一線串聯。

是一個天氣晴好的天,他們兩人走的時候。村子裏的人都出來一路相送,大喊著,要幸福。

願你安好,是這些淳樸的村民最簡單的祝福。

即使麵對的眼前的人非親非故,他們每一個人卻因為同村、同國而有了一些相似的牽掛,相同的情誼。很多感觸慢慢隨著眼淚生出。

離別,終於還是來了。卻隻是一個開始。

兩個人乘著風,泛舟江上,準備四海之內,有容身之處,就地落家。

數日之間,他們已經來到了五裏湖亭畔。

“範蠡,你去鎮上買些幹糧吧。”她努力地笑笑,他看不出來那笑容背後的勉強。

是正好糧食用盡了,西施讓範蠡去岸上添置些幹糧。

他欣然前往。

這江岸邊,離熱鬧繁華的集市說不得很近,是好幾個時辰的距離。腳步再快,一去估計又是得好久。

更何況,去了市集上範蠡就被眼前五花八門的東西吸引住,不僅挑了夠吃上幾天的食物,而且還特意選了一隻精致的笄飾,想要給她一個驚喜。為此又耽擱了好些時。

回來後,他歡喜地跳登上船,急趨走入船艙,拿出準備好的袋中的幹糧,也偷偷藏起那隻笄,置於背後。

等來他的,不是西施的笑靨,不是西施對她看似嗔怪,實則驚喜地道一聲,你怎麽還買這個。

而是手中的幹糧碎了一地,笄落下了腰間。

她離開了。她不見了。她去了哪裏。

隻剩下他驚訝的麵龐與大地土色交相輝映。

寂寞艙沿,空洞的眼神,越來越無助。細雨微風,春欲晚。

瘋狂地一陣尋找。出了艙口,返回艙口,又出了艙口,再返回艙口,來來回回,他也不知道是多少次了。還是沒有。

西施早已不見,連個人影也沒有尋到。

本能地想,她是不是遇到了危險?

但第二秒的反應陡然嚇了他一跳:還是她其實原來就做好了打算,等著我離開,等著甩開我。

是我被這安穩衝昏了頭,還以為,她願意追隨我去過平靜的日子。

找不到她,找到了孤零零待在一旁的幹糧。

原來這幹糧並沒有吃盡,先前那些話果真都是為了哄騙自己離開的,這印證了他腦海裏的第二條想法。

或許是知道範蠡會發了瘋到處找她,會找到這突兀的幹糧,所以她在幹糧的縫口留了一張紙條。

範蠡看到幹糧旁出現了一張白色的東西,翻開去看,言猶在耳:“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要來找我,你也找不到我的。去做些生意吧,你會為後世所景仰的。”

錯過了。這話好熟悉。

原來從帶上夫差屍體的那一天,她所做的都是為了他,而自己所想、所做,全都是一廂情願。

他還以為他為她衝破了這天際的束縛,越國的牢籠,可以換來一個回心轉意。還以為。

哪怕她受盡千夫所指,吳人的唾罵,他也不在乎。當下,他覺得他愛她,犧牲了這麽多,她怎麽還要離開他。

可惜他不懂得,愛是不問回報的。

範蠡在岸頭足足待了七天七夜,不死心地期盼、奢望西施有天會回來,她隻是調皮離開了幾日。

至始至終,還是沒有等到。

在愛裏範蠡迷過路,回過頭,又走到了一開始的地方。

即使到十多年後他生命終結的時候,他也不能明白西施對夫差是怎樣的愛。

在他的世界裏,他以為愛很容易,愛是不會變的,所以當年能那樣輕而易舉地讓西施愛上他,後來也能輕而易舉地抽身。這些畢竟隻是他的情愛觀。是和非,都無從去下定論。

隻有真正愛過的人,才會知道失去了對方,如同一雙翅膀失了另一半,無法飛翔。

而西施失去了她的翅膀。

他們這一對戀人,最好的結果,是西施陪著夫差的屍體孤寡一生,最壞的結果,是西施為了夫差殉情喪生。

勞燕分飛,雁丘悲鳴。這樣的情愛,比範蠡想象得深得多,夫差死的一刻,西施的心也隨著落了土入了骨。

若範蠡知道,西施沉湖了,必定是他一生的遺憾。

那天目睹範蠡的背影漸遠,她就坐上了旁邊漁夫的船,駛向遠方。忐忑的心一直到了很遠很遠才塵埃落定。

想起很多過往,也終於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心了,不再是從前的她,在天平左右搖擺不定。現在,她即使知道可以和範蠡在一起,也毅然選擇了夫差。

我知道,你已經回頭了,和你再一起生活下去會很幸福。但那就像是門當戶對的階級愛情,不是奮不顧身的愛情。

而我不願這樣。

更何況,我已經不再愛你。

和你一起是對你的不公平,更是對我們彼此的不負責任。

我虧欠了夫差一生,太多,太多了。如果不是我的到來,或許很多事情都不會改變,既然緣起是你,緣滅也止於你吧。

每當我看著你,我就會想到多年前被你哄騙時初嚐情愛禁果滋味的時候。為了你,到了吳國,為了你,遞送了許多情報給你,因為你,先前負了他,因為你,他一生的結束都不得善終。

大夢一場,西施已近三十歲。如果回到當初的時代,她大約四十多歲了吧,又會是什麽樣呢。

現在的生活,真正平靜了。她是成了一無所有,卻也擁有了最好的一切——夫差。

靠了岸邊,別了漁夫,便隻剩下她和夫差兩個人,很靜,很靜,心如平地,不再起什麽波瀾。

像是時光停在原點。驀然之間,仿佛又看見,那年,那天,他從那條穿破時空的最完美的河中救起她,像個蓋世英雄,朝她而來。

回憶起來,原來最初,那個時候,就愛上他了吧。

卻一直不肯理清這一切。固執地不願承認這一切。

如果早一點和他坦白,是不是在一起的快樂還會有機會多一些。

這多月來一直暗地給他服用最好的冰蠶丸,保住他的屍身不腐朽。現在,無論他是生是死,無論他是不是失去雙眼,她都不在乎,也不需要在乎。

因為這一刻,他們不用再忌諱世俗,不必再擔驚受怕,終於可以真正地在一起了。

相伴了一夜,看繁星綴了漫天,日光一道道落了下來,安詳平和,一個日子的年輪,永恒如千萬光華。

她覺得在這人世的時間已夠了。

熱了一壺酒,灑下江麵。投了一把短劍,掛著他最愛的流蘇。像一個盛大的儀式。

像用盡了這一生的運氣,遇見他,目睹他離開。一件一件事情都完成了,她終於可以毫無顧忌地推下夫差的屍身到那湖中,到最偏僻的地方,不受世人打擾的地方。

自己亦重重地躍入水中,隨他而去。

水麵激起一圈圈的漣漪,見證一對離人的相守,塤聲起,天地一瞬,為離人合奏。

回憶撲麵而來,生命戛然而止。

夫差,我不要隻是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我要陪著你到天荒,到地老。

你看,我為你進行這湖葬,比火葬還貼合你的心性,你向往自由,卻一生也不得。

你總說你沒有愛情,很難擁有愛情,也遇不到愛情,但從今以後,你會一直有我。

你也總是一個人,到死,也還是一個人。

在你死後,那些失落過的都不會再有了。

我和你一道沉入這海底,永生永世,不會讓你孤單。我們也不會再分離。

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她終於得了一個和他相守的夢,不會醒來的夢。

而昔日以為能得她相伴的範蠡,則自此譜寫了新的結局。

後來失去了西施,他也沒有失望糊塗到把自己弄得失了三魂六魄,毀了生活的重心,隻是像丟了心愛的舊物一樣,心痛了一陣子。

會心尖上永遠缺了那麽一塊,卻不會就此不振。

行走天下,逍遙自在,本是他一生所求。很多情,到了一個份上,才知道究竟有多深摯。

入世之士人,向來是有智,卻沒那麽多情。師從老子的範蠡,融匯了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和治國治身的理論,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生忠智兩全,沒有掛礙,在情愛方麵也是如此,自然衍生了他的不鑽牛角尖的情愛觀。

最後,他隻是想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吧,也把自己整個人變得更好。

帶著西施給她的那封書信,帶著她的願望,他遷徙到了定陶。化名鴟夷子皮,為了紀念昔年葬身湖底的伍子胥,開始做起了小生意。

定陶這個地方,居於天下混元正中,連結四方往來,齊魯、晉燕、秦鄭、楚越物華天寶盡收囊中。範蠡自從開辟了這個南北貿易的絕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順應天時,把握時機,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著名如薄利多銷的理論,經營生產,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積資厚利,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

錢越積越多,他一人也花不完。因為這些原本也隻是西施的期望,並不是他所汲汲以求的,能夠發展起來到今天這個地步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所以他就時常散些家財回饋鄉裏,與此同時收獲了諸多美名。

有了經濟實力,他的生活更加豐富起來。一些事情都有人管理以後,他閑來無事便會把自己的經商之道付諸筆端,因此寫就了《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等傳世佳作。還偶爾研究研究草藥之類,寫了本《盧氏本草經》。富庶之餘,又娶了一個不知名姓的孤女,為了紀念西施,把這孤女也起名為西施。

兩人定居於西湖,共賞湖光山色,大好人間,男耕女織,兼營副業,成為一對佳話。

多年以後,他被後人追稱為商聖範蠡。

精彩而沒有波瀾的一生種種,這是他美名遠播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範蠡的後半生裏,還有一段插曲,那就是他的好友文種。

他曾經輾轉三遷定陶,期間流轉到過齊國。在那裏,他的賢才受到齊王賞識。

齊王看重他一手破吳的功業,所以他被延請至齊都臨淄,享有無上榮光,賜封相國,主持一切日常政務。

他這才終於安定落腳,覺得終於可以不用再四處漂泊。

後幾日,齊王問起,可有昔日的好友文種的近況消息。畢竟這對左膀右臂,有機會齊國都應該拜會。

他這才,想起了好友文種。當時隻顧著自己和西施離開,卻忘記了這個老朋友,聽說他還在越國沒有離開。若再不加勸阻,如此決計他會走向死路。

死路。這兩個字,血淋淋。

就在此時,那種感覺又回來了。富貴榮華,集於一身,太過虛幻,不日就是不期而遇的死期。

想起伯嚭的高位換來的下場,勾踐的絞殺功臣的心性。伴君如伴虎,覆住全身冰骨。

那夜,他手書一封,寄予文種。緊接著,三日後便交還相印,不帶半分留戀,揮手作別齊王。

明哲保身,卸了功名,繼續雲遊。

信很快到了,由齊到越。

先前得了場病,還沒大愈,此刻靠在臥榻上的文種接到了門人的話,“文先生,有封你的信。”

“這會兒,還能有誰,必是範蠡了。拿來我看看。”

他欣然起封,感覺到言語間的冷峭,筆鋒的遒勁,在訴說著一件認真的事情。

“一別雖數載,但情義依舊。如今字字,望君珍視。昔年我同越王共飲共食,深知其人。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為人看似不喜不悲,實則殘忍善變,非你我所能駕馭。伯嚭之死,足以見勾踐絕非善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與我等隻可同甘,不能共苦。願君速速離去,來日我們當能狂歌痛飲,否則,便是黃泉不歸路。”

倔強脾氣的文種收起信,開始了一番思考。回顧過去,自己從來有功無過,不是嗎?

看了範蠡的話,病中的苦痛積累下去,又鬱結了三分。雖有些擔心事情會發生,卻不願去相信,“越王,真會如此嗎?”

他追隨他那麽多年,從一無所有,代掌越國,到看著他一舉破吳,名滿中原,難道這些都敵不過猜忌之心嗎。

若說,文種還不肯走,留戀的並非權力,而是昔日的那份情義。

他又怎知,一朝貴為君王的,終生無情。

與此同時,朝中已經多有不滿文種傲氣之人,為滿足一己之私,三番五次說道文種意欲犯上作亂。

看似一番忠心進諫,實則隻是為滿足進讒言的欲望。

在上位,身為君王,哪怕再相信臣下,也終歸會按捺不住這顆懷疑之心。更何況,隻要是君王,就無法忍受功高震主。文種在的一天,他就不會有安穩覺可以睡。

如今文種的國策想法已經與自己背道而馳,何不趁此機會,剿滅了他。

“文種,別怪寡人。怪隻怪你的功勳卓著,政績表彰,無人可出其右。”勾踐對著那把從吳宮裏繳上的屬鏤劍,詭笑道。

刀刃鈍了些,卻依然能夠掌生死,滅忠臣。

還是相同的劍,死亡卻屬於不同的人。

這一次,它要用在文種身上了。

古語道,自古王道與人性難共存。實則,王道應與人性共存。欲要成君王者,太有人情,便為所累,無情無義者,能保一時之位,卻也無法千秋萬世。

唯有曉諭王道,兼通人情,方得始終。

主宰命運的,或許是君王。但或許,君王自己也在被命運主宰著。

大雨之夜,飄搖如這局勢。文種仍然在臥房中修養,沒怎麽下床,衣食住行都還靠門人打理。

沒想到一切來得這麽快,勾踐來看他了。

帶著一把劍來看他。

他正要起身還迎,哪怕拖著病體,也要強裝生龍活虎的樣子,為的是免君上擔心,卻反而惹勾踐臉上掠過一絲陰雲。

難道真如他們所說,你身體並未抱恙,稱病在家是為了謀劃忤逆之事?

他來,隻是為了確認這一件事情,確認是否有足夠的理由,下決心殺了他。

看到文種的樣子,勾踐做出了選擇。

勾踐自有一番打算,可是文種不同,他滿腦子都是昔日的情分。伯嚭的事情,沒有讓他看清。

但,當下,令文種寒心如鐵,還沒有聽到一絲安慰的話語,勾踐已經將劍撩在了他的身前。

“這——這是,屬鏤劍?賜死伍員的那把……”文種顯然還是不敢相信,是不是病得糊塗,遊離幻境中去了。

“是它。”

這話戳破了一切先前凝滯的靜謐。

文種的眼角流不出眼淚了,虛無慘白的臉,呆滯的雙目,“你可還記得十多年前,我和範蠡為你餞別時的場景?我們當歌對酒,說,悲戚相關,生死與共。”

“不記得了,”,勾踐還是沒有表情,無喜無悲,“我記得的是我重回君王位時,你進獻與我的滅吳九術。九術還未用盡,你可繼至地府用其餘之術,為我破吳人陰魂,效餘生之忠。”

“是啊,我忘了,你已經重回君王之位了,哪還能記得我們。你若能好好埋了我,便是莫大的恩寵了。”

可笑,真是可笑。事到如今,文種隻能這樣笑自己。

勾踐走了。雲淡風輕。

因為勾踐心裏清楚地知道,以文種的性子,受了恥辱,無需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會自盡。

三個人的友誼,在這把劍的喻示下,早已經分崩離析。文種起身,緩緩踱步,用這把劍,為過往之情誼殉葬。

最後一刻,無聲的血,他才滴過了無聲的淚。

故事裏的女人悉數香消,故事裏的男人徒剩下三三兩兩,沒有誰得一個善終。紅顏玉殞,忠臣落幕。

帝王家,不容有愛情,原來更不容有兄弟情。

跋:一世榮辱悲戚

一、初衷——夜闌臥聽春秋意

翻開曆朝曆代的青史冊子,若幹盛世王朝,唐、宋、元、明、清,幾乎是被人寫得濫了、研究得濫了。拿一個清朝的九龍奪嫡來說,已不知衍生了多少故事,滌**在歲月之中。

而春秋,卻很少人涉及。

我們古老的禮製文化誕生於那個年代——周,不論後來是不是天子政權下移,諸侯相爭,是不是烽火不休,亂世沉浮,這一點是亙古不變的。

也正是這一點,使我寫東周春秋末期的吳越之爭有了意義。

春秋、西施、吳王夫差、吳王闔閭、伍子胥、戰爭、越王勾踐,這些字眼,反複在我腦海裏縈繞,我知道,終究會成為一個故事。

既然是個故事,就必然要有結局。曆史上西施的結局眾說紛紜,直到我結局之前,其實我都還拿不準要給西施一個怎樣的結局。怎樣,或許都是不對的,怎樣,也都難以完美。到了最後,和我初定的結局已相去甚遠。

西施陪伴夫差那些年,從不愛到真正地愛上,也是我始料未及的一件事。原想寫的是她回到範蠡身邊,寫到中途,便覺得那樣太愧對了夫差的愛,也是不合於愛情的軌跡的。

夫差這樣一個全心全意付出的男人,西施如何不會愛上他呢?

一開始處心積慮地被安排到他身邊,對之嗤之以鼻,卻在相處以後慢慢增進了朋友之情誼,最終為其感動。如此,如此。而已。說來也簡單,故事卻曲折。

寫到後來,他們已經相愛,也就始終想不到該給他們一個什麽樣的結尾,也很難刻畫他們的離別。

終於隻是一個看似悲劇,實則圓滿的結尾。

施夷光和夫差,是我覺得最難得、也最值得感動的兩個人,夫差的自刎、西施的悲戚,總令我感似霸王虞姬的契合。

寫盡了他們的曲折悲歡,曆經種種,卻不知該怎樣給他們留一個怎樣的結尾。到最後,自己的腦子裏卻是一場空。

他們曆經了多少,反而記不得了,即使還有片段,也都記不是很清了。

聽起來是有些荒唐,但確確是我當時的狀態。

貫穿始終,人生不過幻滅,活到最後的是那些平凡之人,不為所困的人,算來真得幸福的也不過隻範蠡一個。

這是一場愛的救贖,複仇與臣服,霸主與春秋。江山還是美人?我們無法左右的曆史給出了一個結局,也給出了一個答案。

但這答案,千人千思,沒有定準。

二、恥辱觀——三千越甲終破吳

越王勾踐,在悠悠幾千年裏,始終被作為忍辱複仇的榜樣,所以他遭受的恥幾乎人盡皆知。環繞著的氛圍,那是他所身處的那個時代的大主題。

整個吳越的爭霸過程都包裹著一個恥字,於吳國於越國,核心都在於此。兩國君主一開始所走的路如出一轍,隻不過笑到最後的越王勾踐罷了。

對於吳地:

伍子胥,輔佐先王闔閭破楚,挖墳開棺,鞭屍三百,是為報父兄的仇;

吳王夫差,讓門人終日提醒自己,不忘檇李一戰,誓報父國被滅之恥;

對於越地: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是要報越遭吳辱之仇;

西施踏上吳國路的時候,也不過是要報家國之恥,即使這不過是一個不屬於她的念頭。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個人恥,家恥,國恥,無一例外地都驅逐著他們努力向前,不惜一切地去複仇。沒有恥辱,就沒有進步,一個偉大的華夏民族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南京大屠殺,鮮血的教訓,近代的中國被鐵蹄踏過無數次以後,已經印證了這一點。我認為,這正是促使社會進步的一個源泉。

所以,最後勾踐憑借著頑強的毅力,靠著這份滔天恥辱苟且偷生,熬過了十餘年,磨平了自己的棱角,在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中,於生死的夾縫中存活下來,是不令人意外的。

三、宿命論——大夢初醒空一場

滄海飛逝,桃花落了一地,世間一盞孤燈,誰逃脫得過命運的掌紋。興衰轉瞬之間,無法永恒。永恒的唯一,是變,是動。變動的格局,牽引著宿命之線。

宿命論,是我灌注在這部小說裏的一個核心的東西,而它又全麵體現在西施身上。

穿越作為一個引子,帶著現代的張靈歌走向春秋之越,她成了西施。在冥冥中走向屬於西施的命運,亡吳國,離忠臣,失去夫差。

這個西施,她不信命運,抗爭命運,卻最終又妥協於命運。西施還是走向了那個結尾,這是我在寫作時緣著宿命論不由自主的設定。

宿命論有積極與否,在積極的泛化圈中並不否定後天的努力,我們的漢民族講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非哈代的悲觀宿命論,即從一開始就界定這個世界是永恒悲觀的。

所以盡管體現在西施身上的有宿命論的影子,但那是積極的,西施曾做過努力,隻不過終究無法擺脫罷了。

一、夫差二十三年——二十三年的為政生涯

讀者初一看可能會對書名存有疑惑,其實夫差二十三年倒沒有什麽特殊的含義,夫差即位了二十三年,便是本書的書名由來。

夫差當政了二十三年,本書寫的是他全部生涯的故事,故而我覺得取此名顯得更為直觀。或有聯想到近幾年的《萬曆十五年》,自感幸運,黃仁宇先生的作品我的確也誠為拜讀過。

闡釋書名,以上是為其一。

其二,這同時也是貫穿著全書的線索。

故事按時間線展開,很規矩地走了時間順序,書中有明確寫定的紀年大多都是一個重要事件,也會在書中點明,諸如檇李之戰、夫椒之戰、黃池之會。當然部分存在爭議的時間點並不苛求準確,譬如艾陵之戰。

話說回來,說是二十三,實際上本書記敘了二十四年間的事情,記載從公元前496年到公元前473年吳國被滅時的事情,如果自夫差即位的前一年算起是二十四年。

終了,除去序言與跋成品也是二十四萬餘字,兜兜轉轉,不離二十四,是令我頗為驚喜的一件事情。

二、成書過程——何以破蛹成蝶

固然我對曆史有部分興趣,但作為學習文學專業的人,成書的過程仍然艱難。

因為多要參勘曆史,以保證盡量不誤人子弟,但又不是全盤照搬,是在史實的基礎上糅合自己的東西,所以自己對細節的把握要求得很高。

出於這曆史的緣故,使得寫作常常不能一氣嗬成。

另外,做起事來我又是一個極為較真的人。結束之後要對字句進行推敲,自己進行了二次校對過程,除了修改錯字與不佳的句子,亦有對原來字句的部分改動以更好地符合當時情境。

二十多萬字,若要較真,一字字閱去,也很累人。

幸而,因為熱愛,所以從容,樂此不疲。寫作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很高興這本書與你相遇。

誠然,一雙眼睛必有力所不及之處,可能書中仍然有錯漏,也因鄙人才疏學淺,若有訛誤的地方,望廣大讀者多為海涵,不吝指出。

另外再談談曆史與小說的界定。

劃其為曆史演義,題材是小說,也就表明了本書的屬性。既然是演義,既然是小說,那麽,我想這是一本可嚴肅作半部演義史書看的,也可放鬆作半部情愛小說觀的小說,取決於有心人如何來欣賞它了。

談論這點,一來期望讀者不要在曆史內容方麵太過認真,損壞了自己的心情,於身心無益;二來盼望在清晰說明以後,此可作為讀者使用此書的參考手冊。

三、史書參照——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著述期間,除了雜的資料以外,多有參考《吳越春秋》,《春秋列國誌傳》,《越絕書》,《史記》等,其中最主要的故事情節來源於《吳越春秋》。由於部分書籍並非傳統正史,以故書中也會帶有些神話色彩,此處暫且不論。

書中出現的經典情節,一些基於史實演繹,一些則經過史實之上再加工,還有一些則是虛構之作。自詡六分史實,四分敷演,前半篇在於權謀,後部分亦有情愛。

不敢媲美《三國演義》對於《三國誌》的再造,但這部小說的完成多多少少對於自己是一個肯定,且自感滿意。當然,或許過些時日,又會有不同的要求,對於自己當時的成品,苛刻瑕疵會再有的。畢竟,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最好的作品從未寫就。

以上是對所引的史料以及曆史性略作一番說明。

再來是關於人物的形象。

在書中,我力圖把那些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角色塑造得更加立體與豐滿。這尤其可以從夫差這個角色上可以看到,他是多麵而複雜的,他展現出來的性格成分多是源於童年時期的環境遭遇。還有他的對手勾踐,失去家、國,受夫差之辱,嚐夫差之糞,諸多因素導致他的內心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陰暗麵。

發生,源於外因和內因的雙向結合。有因,有果,性格導因決定了事件的發展,相輔相成,整個故事才得以進行。我又通過多方印證的史料事件、當下人物的心理刻畫等,使得形象更加符合人性的複雜麵,而非刻板的扁平人物。

四、致謝——感謝遇見掌閱

這是我的第二部作品。而第一部書《河畔青蕪堤上柳》是兩三年寫的處女作,雖說當時也嘔心瀝血,情感真摯,但不免稚氣未脫,亟待更好。

在去年,正好有了掌閱首屆征文大賽這個機會,得以入圍,在掌閱書城上架。

今年的第二屆如約而至。

無論結局是否完滿,至少對自己有了一個交代。隻要願意向前走,總會迎來光亮的。

感謝這些年遇見了掌閱,豐富了我自己的人生,開拓了我的眼界;

感謝自己一直以來的筆耕不輟,如果不是你,我還不知道要流浪多久;

也感謝所有關注這篇小說的讀者,哪怕是一個,都值得感恩,其中最謝謝的是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