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苦難中重生

這是巴黎南郊的一個公園,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玫瑰花園”。

公園麵積很大,一眼望不到邊。晴天裏,綠瑩瑩的草地,在太陽的照射下,閃爍著縷縷銀光。它們被幾條小石塊與水泥混合製成的小路和一些樹叢分隔成幾大塊。有的成了足球愛好者的練習場地;有的成了喜歡日光浴人們曬太陽的好去處;有一大塊則鋪上淡黃色的細沙,上麵專門安放了一些滑梯和轉輪,成為兒童們平日玩耍的娛樂天堂。公園裏還栽有不少槐樹和野栗子樹。這些樹,樹幹粗壯,樹枝參天,枝葉茂盛。在遠處眺望,它們傲然聳立的雄姿就像一個個守護公園的武士;在近處仰視枝葉婆娑空隙中的一片片藍天,你則像是在天際中漫遊。此時身處其境,你就知道這個公園久遠的曆史年份了。

這個公園不同於其他公園的一個特殊地方是,它在公園入口處的左邊,特別辟出了一塊長方形的約五百平方米麵積的土地,劃成大小不一的許多個方塊,種植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幾百個品種的玫瑰花。這裏平時大門是關閉的,但是每年從四月底、五月初開始,當玫瑰花開始含苞吐蕊,繼而舒展花瓣、競相綻放的時候,這裏就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各方前來觀賞的遊客,但要收取一定的入場費。在這裏,人們可以盡情觀賞到千姿百媚、色彩紛競的各種玫瑰花。除了人們常見的紅色、白色和黃色之外,還可以看到粉紅色、紫色和金色等等平時少見的色彩。這些豔麗的玫瑰花,怒放在人工搭起來的空中花架上,迎風搖曳,似是笑臉迎客,似是鼓掌歡迎。觀賞者親臨其境,猶如徜徉在花的海洋之中……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特色,所以整個公園就被命名為“玫瑰花園”。

整個“玫瑰花園”一年四季都是對公眾免費開放的。隻要不下雨、下雪,來這裏散步、晨跑、健身,或就是為了來這裏呼吸新鮮空氣的人們,絡繹不絕。

除了寒冷的冬天和下雨、下雪天,每天清晨,總能看得見一對八十歲左右亞洲麵孔的夫婦,手挽著手,在公園的小路上不慌不忙、優雅地度著步。他們時而抬頭眺望樹梢上的綠葉,盡情呼吸著公園裏清新的空氣;時而靠近身軀,在低聲地交談著什麽。

這是一幅多麽溫馨的畫麵!

這是隻有在和平的環境裏才能拍攝到的一個個優美的生活鏡頭!

這兩位老人,男的名叫林海毅,女的名叫應美妮,他們是早年來自柬埔寨的一對華僑夫婦。屈指算來,已經在法蘭西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多年之久。剛到法國時,林海毅還差三個月才到三十七歲,正是充滿活力的青壯年;應美妮則小他五歲,剛過“而立之年”。而今,他們倆都已是邁入遲暮之年的老年人了。歲月的飛逝讓人歎息,而前半生與後半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經曆,更讓人至今回想起來恍若夢中。

值得欣慰的是,自從他倆退休後,按照他們的意願,在兒女們的安排下,就在巴黎南郊靠近“玫瑰花園”的一個安靜的小市鎮買下了一座小別墅,過起了安逸的退休生活。

這座別墅上下兩層,地下一層有一個客廳、餐廳和廚房。樓上一層有兩個臥室和一個洗澡房。另外,每層還各有一個廁所。別墅後麵還有一個十多平方米的小園子,可以曬曬衣服、被子。房子雖然不大,但是平時隻有兩位老人居住,也是足夠的了。房間不多,打掃衛生和收拾起來也方便,前幾年都是他們自己動手做的。從去年開始,孩子們說他們年紀大了,再自己搞清潔衛生,怕一不小心跌倒,會出現意外,就一致決定不讓他們自己做了,每星期兩次、每次二小時,請了鍾點工來幫助他們完成這個打掃、清潔房子的工作。一開始,老倆口還不同意,說房子地方不大,這麽一點清潔衛生的事他們自己完全可以做。但是在孩子們的一再堅持下,他們也就讓步了,同意請人來幫忙做清潔衛生工作。但是一日三餐卻堅持要由他們自己來做,說是叫他人幫忙做飯不合他們的口味,自己做才吃得香,吃得舒服。

就這樣,林海毅、應美妮這一對華人老夫婦,在巴黎郊區小市鎮的這座小別墅裏,過著寧靜而舒適的晚年養老日子。隻要天氣允許,到附近公園裏散散步,成了他們每天中的一個重要節目。

隻有到了星期天早上十點鍾後,這個別墅裏才會一下子熱鬧起來。因為這一天,老人的兒女們會帶小孫子、小孫女來看望他們,用他們帶來的食物準備豐盛的午餐,然後一家三代人圍坐一桌,喜氣洋洋地享受大家庭的天倫之樂。而這樣的歡樂時光,往往就成了倆位老人在退休生活中最盼望的日子。

林海毅、應美妮夫婦,一共有三個孩子,一男兩女。他們都是在柬埔寨出生的,還都是在年幼的時候,跟隨父母為了逃避戰亂,曆盡千辛萬苦才來到法國。剛到法國時,他們都還小,就被安排進入法國的小學和幼兒園學習。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接受了法國的係統教育。就這樣,一男兩女在法蘭西的土地上一年年成長起來。現在他們都已長大成人,先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成家後,就各自出去住了。隻有到了每個星期天或者公共假日,他們相約或三家一起,或兩家一起,帶著孫子、孫女來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看望老人家,給這個平日安靜的別墅和兩位老人帶來滿屋的笑聲,帶來無盡的歡樂。

認識林海毅一家的親戚、朋友們,講起他們一家,都會用羨慕的口氣說:這既是一個快樂和諧的家庭,也是一個國際家庭。

說這一家子是個國際家庭,一點也沒有錯。

兒子林大龍當年在一所醫學院畢業後,在一家法國大醫院工作。妻子陳世英幾乎是與他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學的也是醫學,畢業後同樣當了一名醫生,兩人結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大女兒林舒婷大學畢業後,在法國的一家銀行工作,嫁給了同行業的一位法國人,有了兩個男孩。小女兒林舒雲在法國大學畢業後,轉到英國一所金融學院進修,考取金融專業碩士文憑後,進入一家英國的金融公司工作,並與一位英國青年結了婚,生了一位千金。

這一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之間有時講法語,有時講英語。但是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話的時候,大人與小孩又必須要講中文。中文成了這個國際大家庭的共同國際語言。一大家子歡聚的時候,林海毅當著全體家庭成員的麵反複強調過:小孩子們的學習和將來專業的選向,你們父母怎麽管,怎麽要求,我們沒有什麽意見。我們唯一的要求是,必須安排一定時間讓他們學習漢語,他們每個人必須都能夠聽中文、講中文。我們雖然生活在海外,但是不管我們走到哪裏,我們血管裏流的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在下一代的身上消失了。

兒子林大龍一家、大女兒林舒婷一家和小女兒林舒雲一家,都遵照老爺子的要求,從小就要求小孩子們學習漢語、學講中國話。所以,林家的第三代雖然都是在法國或英國出生,也都是在當地的學校上學,但是他們卻都能講一口流利的中國普通話。孫子輩能做到這一點,一直是林海毅引以驕傲的一個大資本。有時與朋友們聊天時,有的人為第三代不會講中國話而苦惱時,林海毅卻往往喜上眉梢,說,我的孫子、孫女個個都會講中國話,而且還是很標準的普通話!

剛到法國時,林海毅還是身強力壯的壯年人。強烈的好勝心和創業勇氣,驅使著他沒日沒夜地拚命幹活。當事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後,他又開始熱心僑社的公益事業,出錢出力毫不猶豫,還曾長期擔任過一個僑團的主要負責人。現在年紀大了,一般的僑界活動已很少去參加了,但是一個星期也總有一、兩次要出門,與二、三知己、好友約在巴黎十三區華人街中餐館,吃碗麵,聊聊天;或約在咖啡吧喝杯咖啡,天南地北地交流從中國那邊傳過來的各種訊息,暢談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小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在法國這塊土地上,日子是一天天的過去,自己也一天天的老去。但生活過得充實,過得有滿足感。回想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戰亂中的柬埔寨,所幸自己和家人沒有被戰火燒死;在沒有人煙的叢林中沒有被疾病擊倒,盡管一段時間裏隻能靠吃野菜、吃樹葉充饑,所幸沒有餓死。感謝法蘭西民族敞開仁慈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一家,得以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獲得重生,開始新的生命曆程。剛到法國時,抱著忐忑的心情,麵對完全陌生的環境,曾經害怕過,迷茫過,甚至絕望過。但是,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慢慢站穩了腳跟,有了自己的事業,並成功地融入了當地社會。

花開花落,歲月輪回。孩子們都已長大,且有了各自的事業;而自己卻也慢慢地老去。林海毅常常笑對老伴應美妮說:“現在,我每天還能幹的活兒就是扶著你到‘玫瑰花園’裏去散散步,看草看花,呼吸點新鮮空氣。朝迎霞光,晚送夕陽。少去回憶往事,也不要多想未來,這就是我們幸福的晚年生活了。”

說是這麽說,實際上做起來卻並不是那麽容易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雖然閉上了眼睛,思緒卻在腦海中翻滾不停,越來越精神。往事並不如煙,往事總是曆曆在目,揮之不去……

人們都說,年紀大了的人,近事愛忘記,一、二、三、四記不住,講起來常常丟三拉四;而陳年往事卻總是記得清清楚楚,回憶起來還能說得頭頭是道。

林海毅正是這樣。在柬埔寨的童年生活,青少年時的求學之路,戰亂中的逃難生涯,總是揮之不去。曆盡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到了法國,快四十歲的人了,一切又都要從頭開始,學語言,學手藝,學生活,到後來學做生意,人生的畫麵,一頁頁翻得既艱難困苦,又豐富多彩。有時,林海毅與兒女和孫輩們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回憶起過去的歲月,他總是說:“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所經曆的人生,你們在法國長大的孩子們是怎麽也想象不到的。我們為什麽背井離鄉、雙手空空來到萬裏之遙的法國?發生在那個特殊年代的那場東南亞風暴,恐怕你們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的人是再也見不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