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瘋狂的戰車:二征高麗

隋帝國的臉被丟盡了,肯定要有人來為帝國遭遇的這場重大損失買單。

首當其衝者,當然非工部尚書宇文愷莫屬。就是這家夥在戰場上製造了垃圾工程,才導致隋軍首戰失利,不但損兵折將,而且士氣大挫。所以,宇文愷罪無可赦。

可讓人意外的是,九月十三日楊廣才回到洛陽,十月八日宇文愷就死了。

他並非死於楊廣之手,而是自己病死的。沒有人知道他的死是否與重大失職導致憂懼成疾有關,隻知道他死得非常及時,不僅避開了皇帝的屠刀,而且保全了身後子孫的福祿。

相比之下,尚書右丞劉士龍就沒那麽幸運了。他是堅決主張放歸乙支文德的人,而隋軍最後就是被乙支文德打敗的。所以楊廣認為,不殺劉士龍,無以謝天下。

這一年十一月八日,劉士龍被斬於洛陽鬧市。同日,宇文述和於仲文被罷黜所有官爵,貶為庶民。隨後於仲文又被楊廣投進了監獄,不久後便抑鬱而終。

該殺的殺、該貶的貶了,楊廣總算出了一口惡氣。至於說他本人是否應該為這次失敗承擔什麽責任,那是他連想都沒有想過的。

身為大隋天子,不辭勞苦禦駕親征,深入前線指揮戰鬥,有錯嗎?

諄諄告誡軍隊,恪守義兵義戰的原則,發揚王者之師的風範,嚴禁沒有必要的屠城和殺戮,有錯嗎?

為士兵準備最充足的給養,提供最全麵的裝備,有錯嗎?

為了防止前方將領獨斷專行,為了杜絕個人英雄主義,讓將領們相互製約、群策群力,充分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有錯嗎?

沒錯,都沒錯!

錯的是高麗人,他們狡詐成性,背信棄義,不知好歹!錯的是士兵們,他們違抗命令,丟棄軍糧,所以自食其果。錯的是將領們,他們隻顧個人榮辱,無視全局安危,才讓敵人擊中了軟肋……至於楊廣本人,當然是沒有錯的。

一貫偉大、光榮、正確的楊廣,怎麽會有錯呢?!

所以,這個剛剛從灰頭土臉的失敗中爬起來的楊廣,很快就作出了一個新的決定。他決定繼續開動他的戰車,不惜一切代價二征高麗!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一道征調天下軍隊齊集涿郡的詔令,再次從洛陽飛出,立刻傳遍了整個帝國。

不滅高麗,楊廣誓不罷休!

接到詔令的隋朝各級官吏,不約而同地在心裏生出了一個問題——皇帝是不是瘋了?這場傾盡全國之力、竭盡天下之財的戰爭剛剛遭遇慘敗,數百萬民眾因為這場戰爭而掙紮在破產和死亡的邊緣,數十萬帝國將士剛剛捐屍沙場,這個瘋狂的皇帝竟然還想不顧一切地讓這一幕重演?!

官員們傻眼了。

而人民憤怒了。

大業九年,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除了王薄、劉霸道、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之外,齊郡(今山東濟南市)人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人郭方預、平原郡(今山東陵縣)人郝孝德、河間郡(今河北河間市)人格謙、勃海郡(今山東陽信縣)人孫宣雅等各自聚眾起兵、四處劫掠,其部眾多者十幾萬,少的也有數萬,在山東(崤山以東)地區縱橫馳騁,令各地官兵聞風喪膽,焦頭爛額。

叛亂的烽火在急劇蔓延,可楊廣卻不以為意。

按照楊廣對曆史的領悟,幾百年來的中國政治一直是門閥世族在玩的遊戲。正所謂“天下以智力相雄長”,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從來隻掌握在少數貴族的手中,農民們要麽是這場遊戲中無足輕重的配角,要麽純粹就是跑跑龍套、當當道具而已,絕對成不了氣候、翻不了大浪!而眼下,各郡縣長官心急火燎呈上來的奏報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什麽“盜賊蜂起”,什麽“賊兵勢大”,根本就是這些貪生怕死、敷衍塞責的的地方官吏替自己的無能所找的借口。楊廣覺得,所謂的叛亂不過就是一些窮瘋了的暴民在聚眾搶劫而已,等他滅了該死的高麗,回頭再來收拾這些小毛賊也為時不晚。

由於各地民眾紛紛逃避兵役,致使東征軍隊遲遲未能集結,左右趁機勸諫皇帝緩圖高麗。楊廣大怒說:“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海移山,猶望克果,況此虜乎?!”(《資治通鑒》卷一八二)在此之前,楊廣已經再度起用了他的寵臣宇文述。楊廣在詔書中稱:“宇文述因兵糧不繼,致使王師陷於困境,此乃軍吏調度不善之過,非宇文述之罪,宜複其官爵。”隨後宇文述不但恢複了所有官爵,而且還被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這就是寵臣。即使在戰場上一敗塗地、損兵折將,也不妨礙天子替他回護開脫,甚至是給他加官晉爵。

大業九年春天,楊廣再度禦駕親征,於三月初四率領百萬大軍進抵遼東,拉開了第二次東征高麗的序幕。四月二十七日,楊廣車駕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楊廣命宇文述和上大將軍楊義臣再次繞過遼東奔襲平壤,命左光祿大夫王仁恭進攻新城(今遼寧撫順市北),楊廣自領各軍從正麵猛攻遼東城。

這一次,楊廣汲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遙控指揮,也不再裝腔作勢地充當什麽“王者之師”了,而是讓各軍將領自己拿主意——隻要能把遼東城這塊硬骨頭啃下來,愛怎麽打就怎麽打!

於是,將軍們開始撩起袖子各顯神通。一時間,隋軍不但用上了飛樓、撞車、雲梯等大型攻城器械,而且挖掘了多條地道,夜以繼日地從四麵八方向遼東城發起空前猛烈的進攻。

然而,遼東城中的高麗守軍卻再次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堅韌和頑強。

隋軍一刻不停地強攻了二十多天,雙方傷亡慘重,可遼東城卻還是沒有陷落的跡象。

楊廣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他命人趕造了一百多萬個大布袋,在裏麵填滿泥土,準備從城外的平地開始堆築,一直堆築起一條與遼東城牆等高、寬三十步的大道,然後讓步兵往上衝鋒;同時製造多輛裝有八個輪子、高出城牆的巨型樓車,夾在“布袋大道”的兩側,命弓箭兵在樓車上居高臨下地射擊城頭上的高麗守軍,配合步兵的衝鋒。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創意——一個完美無瑕、穩操勝券的作戰計劃。

楊廣不禁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奇思妙想而大感得意。一股提前到來的勝利的喜悅洶湧地激**在他的心間。楊廣忽然詩興勃發,立即策馬躍上遼東城外的高崗,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被後人長久傳頌的“樂府體”名作《白馬篇》:白馬金具裝,橫行遼水傍。問是誰家子?宿衛羽林郎。

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山虛弓響徹,地迥角聲長。

宛河推勇氣,隴蜀擅威強。輪台受降虜,高闕翦名王。

射熊入飛觀,校獵下長楊。英名欺衛霍,智策蔑平良。

島夷時失禮,戎服犯邊疆。征兵集薊北,輕騎出漁陽。

進軍隨日暈,挑戰逐星芒。陣移龍勢動,營開虎翼張。

衝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湯。塵飛戰鼓急,風交征旆揚。

轉鬥平華地,追奔掃大方。本持身許國,況複武功彰。

曾令千載後,流譽滿旂常!(宋·李昉《文苑英華》)直到十幾年後,李世民與魏徵等大唐君臣對楊廣這首大氣磅礴、意象瑰麗的上乘之作依然津津樂道,讚不絕口。

可令人遺憾的是,楊廣雖然在遼東留下了自己文學生涯中的這首經典之作,到頭來卻依舊未能收獲他一直在期待的這場高麗戰爭的勝利。

換句話說,楊廣高興得太早了。

隨著各項準備工作的順利進展,楊廣胸有成竹地確定了總攻日期。他堅信,一旦發起總攻,這座又臭又硬的遼東城必定一戰可下,而整個高麗的滅亡也必定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遼東城頭上的高麗守軍看著忙忙碌碌的隋軍士兵,很快就明白了隋軍的作戰意圖。他們睜大著恐懼的雙眼,預感到遼東城的末日馬上就會降臨。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命運之神再度棄楊廣而去,又一次站到了高麗人那邊。

大業九年六月末的一天,一封來自國內的信件——不,準確地說,是一道來自洛陽的加急戰報送抵遼東的天子行在。

接到戰報的那一刻,楊廣如遭電擊。他感覺仿佛有一把利刃猛然從他的後背刺入,並狠狠地穿透了他的心髒。

什麽消息令他如此震驚?

楊玄感造反了!

如果說,遍及各地的農民起義在楊廣眼中隻不過是蚍蜉撼樹的話,那麽楊玄感的叛亂則無異於一場政治地震,讓楊廣立刻感到了統治根基的搖晃。因為楊玄感是貴族,是楊廣心目中最有資格、最有能力玩政治的貴族。

楊玄感是楊素的長子。大業二年,楊素病逝,楊玄感襲爵楚國公。造反前,他的職務是上柱國、禮部尚書,在帝國的政治高層擁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楊廣很清楚,這樣一個根深勢大的重量級人物起兵反叛,必將產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可怕效應,從而引發巨大的政治離心力,促使更多的門閥世族和元勳顯宦激生出謀求天下的政治野心!

楊廣的擔心是對的。

戰報中說:楊玄感自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後,四方紛起響應,短短時間部眾就達到十幾萬人。就在楊廣圍攻遼東的同時,楊玄感已經迅速兵臨洛陽城下,對帝國的政治中樞造成了嚴重威脅。此外,楊玄感圍城不過數日,洛陽城中的貴族和高官子弟竟然有四十多人出城投降,如韓擒虎的兒子韓世咢、觀王楊雄(楊堅族侄)的兒子楊恭道、來護兒的兒子來淵、周羅睺的兒子周仲、虞世基的兒子虞柔、裴蘊的兒子裴爽、鄭善果的兒子鄭儼等等。楊玄感為了收攏人心,一律對他們委以重任。

看著這一大串熟悉的人名,楊廣的心頭不禁掠過一陣強烈的恐懼。

這是他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對於皇權失落的恐懼。

楊廣即刻下令逮捕隨軍出征的楊玄感的兩個弟弟:虎賁郎將楊玄縱和鷹揚郎將楊萬石。

但是,楊廣遲了一步。

早在數日前,二楊已經接獲兄長密信,然後在楊玄感的密友、兵部侍郎斛斯政的幫助下暗中逃離了軍營。此時,斛斯政已經暗中投奔了高麗人,而楊氏兄弟也正飛奔在南下東都的路上。楊廣勃然大怒,一邊下令在軍中徹查楊氏同黨,一邊快馬傳書,命各地官吏嚴密盤查過往行人,務必捉拿楊氏兄弟。

數日後,楊萬石在高陽郡(今河北定州市)被抓獲,隨後押至涿郡斬首;隻有楊玄縱成功逃回了楊玄感的駐地。

大業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深夜,二更時分,隋朝東征大軍的所有將領被秘密召至天子禦帳中,準備接受最新的指令。

楊廣反剪著雙手背對眾將領。在一陣長久的沉默之後,眾將看見麵白如紙的皇帝緩緩轉過身來,艱難地從嘴裏吐出了兩個字:班師。

一場一百萬人的大撤退,就這樣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進行。所有人都接到了一個相同的命令:除了隨身武器之外,任何人不準攜帶任何一件多餘的東西。

第二天清晨,當遼東城中的高麗偵察兵躡手躡腳地接近隋軍營地的時候,眼前的一幕讓他們目瞪口呆——所有武器、糧草、裝備、帳篷、輜重、攻城器械,外加一百多萬個已經填滿泥土的大布袋,全都原封不動地堆在那裏,而整座隋軍大營則靜悄悄地空無一人。

一夜之間,一百萬隋軍士兵就仿佛人間蒸發了,一個也沒有剩下。

這唱的是哪一出?!

用了好長時間,高麗人才回過神來——原來一場滅頂之災已經和他們擦肩而過。

高麗軍隊在城中敲鑼打鼓,慶賀他們絕處逢生。不過整個上午他們都還心有餘悸,不敢貿然出城,直到午後才派出更多偵察兵往各個方向去查看,但仍然擔心隋軍在使詐。兩天後,當高麗軍隊確定隋軍已經撤離,才出動騎兵一路尾隨,在隋軍橫渡遼水的時候發動攻擊,砍殺了數千隋兵。

隋朝大軍無心戀戰。他們拋下遭受圍攻的殿後部隊,頭也不回地朝本國邊境狂奔而去。

第二次東征高麗就這樣無果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