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邊塞烽火:不安分的突厥

楊堅滅陳之後,把陳叔寶用過的一副屏風賜給了突厥的大義公主。此舉的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想告誡公主:不管是北周還是陳朝,都阻擋不了隋朝統一天下的腳步,所以你最好安心當我楊堅的“義女”,別再七想八想。

遺憾的是,楊堅此舉適得其反。他送過去的那副屏風不但沒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勾起了大義公主的傷心往事。她一想起已然灰飛煙滅的北周王朝和宇文宗室,每每痛徹骨髓、悲不自勝,而又無由排遣,隻好賦詩寄哀:“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何在,實事寫丹青。……餘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楊堅看過大義公主的《題屏風詩》後,大為厭惡,從此對其恩禮漸薄。

當時,突厥的形勢較之開皇初年已有了一些變化:沙缽略於開皇七年病卒,將可汗之位傳給了弟弟處羅侯,是為葉護可汗;此後,葉護興兵擊破阿波,又大舉西征達頭,不料中流矢而卒;沙缽略之子雍虞閭繼立,是為都藍可汗。都藍上位後,表麵上延續了沙缽略的親隋政策,“每歲遣使朝貢”,但心裏卻一直想擺脫對隋朝的依附,重振突厥昔日雄風。

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開皇十三年,機會終於來了。隋朝有個被流放的犯人,名叫楊欽,這一年逃亡到突厥,為了改變生存處境,就費盡心機地設計了一個彌天大謊,然後向都藍密報,聲稱隋朝彭國公劉昶(娶北周宗室女),與殘餘的宇文族人正在密謀,準備推翻楊堅,並派他來與大義公主聯絡,希望突厥發兵襲擾隋朝邊境,與劉昶裏應外合,顛覆隋朝。

都藍聞言,雖然有些懷疑,但最終還是相信了楊欽的話。隨後,都藍對隋朝的態度大為轉變,不但不再朝貢,而且經常發兵劫掠隋朝邊境。楊堅隨即命長孫晟出使突厥,看看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長孫晟抵達都藍王庭後,跟大義公主見了麵,發現她言辭不遜,感到事情不妙。然後,長孫晟經過暗中調查,得知大義公主與情夫安遂迦天天跟楊欽計議,極力煽動都藍與隋朝為敵。長孫晟意識到事情緊急,立刻趕回長安,向楊堅作了稟報。

楊堅命長孫晟再往突厥,務必逮捕楊欽,押回長安問罪。長孫晟遂返回突厥,找都藍要人。都藍兩手一攤,說:“我對境內所有的外國人都作了清查,沒有你說的人。”長孫晟笑了笑,沒再說什麽。當天晚上,長孫晟就帶上重金拜訪了一個突厥高官,探聽到了楊欽的藏身之所,然後連夜突擊搜查,將其抓獲,徑直帶到了都藍麵前。

事已至此,楊欽不敢抵賴,隻好交待了所有事實,並揭發了大義公主與安遂迦的奸情。一時間,突厥國內輿論大嘩,人人深感羞恥。都藍又愧又怒,馬上逮捕了安遂迦,跟楊欽一塊交給了長孫晟。

長孫晟功成回國。楊堅大喜,當即加授其開府儀同三司,並準備命他三往突厥,逼迫都藍廢黜大義公主。

這個可憐的公主,此刻已經成了隋朝和突厥兩方都一致鄙棄的人,她的存在無論對誰而言,都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在此情況下,楊堅僅僅想把她廢黜,可以說已經是手下留情了。但是,大義公主最終的結局,卻比廢黜慘得多。因為,楊堅剛剛宣布讓長孫晟第三次出使突厥,時任內史侍郎的裴矩就站了出來,自告奮勇要替長孫晟走這一趟。

裴矩為了建功,當然要把此行的難度係數提高一些,於是便向楊堅建言——鑒於大義公主背信棄義,應予以誅殺!

楊堅采納了裴矩的建議。

當時,都藍的堂兄弟染幹(處羅侯之子)已被封為小可汗,號突利,位居北方。因突利早年便與長孫晟交好,一心親附隋朝,所以不久前剛剛遣使入朝,請求迎娶隋朝公主。現在,楊堅既然想殺大義公主,便以此為交換條件,讓裴矩去通知突利:“要娶隋朝公主不難,但前提是要說服都藍誅殺大義公主。”裴矩抵達突厥後,向突利表明了隋朝的意思。突利遂極力遊說都藍,曆數大義公主的種種過失。都藍越想越怒,遂斬大義公主,然後遣使上表,要求再迎娶一位隋朝公主。

兩個可汗都提出了相同要求,而都藍是大可汗,突利隻是小可汗,楊堅和多數朝臣當然都傾向於都藍,隻有長孫晟持有異議。他說:“據臣觀察,都藍此人反複無常,沒有信義,他現在之所以仍依附我朝,隻因與西麵的達頭可汗結怨太深,需要借助我們的力量。所以,就算我們現在把公主許配給他,他總有一天也會反叛。而且他一旦勢大,達頭和突利也不是他的對手,這樣對我朝將極為不利。依臣看來,處羅侯之子突利對我朝一向順服,兩代人皆是如此,不如將公主許配給他,命他南遷,以此牽製都藍。”楊堅深表讚許,遂讓長孫晟出使突利王庭,同意了他的請婚要求。

開皇十七年,突利親自入朝迎娶隋宗室女安義公主,楊堅為了進一步離間他與都藍的關係,給了他非常高的接待規格,禮遇甚隆,賞賜極豐。成婚後,突利乖乖聽從隋朝的建議,帶著整個部族向南遷移,定居都斤山(今蒙古杭愛山)。

隋朝這麽做,顯然根本不把都藍放在眼裏。都藍怒不可遏:“我一個堂堂大可汗,反而不如小小的染幹嗎?!”從此,都藍便與隋朝正式決裂,屢屢縱兵入寇。

而突利則成了隋朝安插在突厥的一顆釘子。都藍每次出兵,他必先把情報送出,故隋朝邊防極為嚴密,總是令都藍無機可乘。

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春,突利又通過長孫晟向隋朝遞送了一條加急情報,稱都藍正大肆製造攻城器械,準備進攻大同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楊堅立刻下令出兵,分三路北伐:高熲率部出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楊素率部出靈州(今寧夏寧武市),燕榮率部出幽州(今北京市),同時對都藍發起進攻。

都藍一看自己還沒有動手,隋朝便已大舉出兵,料定又是突利提供的情報,終於忍無可忍,決定消滅突利。

但是,突利有隋朝撐腰,單憑都藍的力量,還不足以一戰擊潰突利。隨後,都藍立刻派人與達頭可汗聯絡,用大量牛馬換取了達頭的支持,隨即二人聯手,大舉進攻突利。突利猝不及防,在長城腳下被打得大敗,部眾全部潰散。

都藍將突利的兄弟子侄殺了大半,並乘勝南下,兵鋒直指蔚州(今山西靈丘縣)。

突利與都藍交戰時,長孫晟恰好在突利帳內。突利潰敗後,帶著五個親兵跟長孫晟連夜南逃,一夜之間狂奔百餘裏,到了淩晨時分,才陸陸續續收集了幾百名殘部。驚魂甫定之際,突利與部下商議,說:“如今兵敗入朝,我隻是一個沒用的投降者,大隋天子憑什麽還要對我以禮相待?這一仗雖然達頭也參與了,但我和他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相信如果投奔他,他還是會收留的。”遂與部眾商定,準備天一亮便轉而向西,投奔達頭。

突利的話,一字不漏地落入了長孫晟的耳中。

跟突利打了這麽多年交道,他自然早就在突利身邊布下了眼線。得知突利的計劃後,長孫晟頗感憂慮。因為突利是他花了好多年才扶植起來的一支突厥勢力,如今雖說兵敗,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要是突利與他分手,即便半道上不被都藍的人截獲,到了達頭那兒,也不見得能安全。萬一達頭把突利出賣,此後再無人牽製都藍,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對突戰略,豈不是要毀於一旦?

思慮及此,長孫晟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突利帶回長安。

但是,突利心意已決,怎樣才能讓他回心轉意呢?

長孫晟眼珠一轉,計上心來,馬上暗中派了一個人,命他火速前往離此最近的一座隋軍要塞,讓守將即刻點燃烽火。

片刻後,遠處即有四柱烽火熊熊燃起。

突利愕然,驚問長孫晟是怎麽回事。長孫晟眯起眼睛,看了半天,才慢條斯理地對突利說:“該要塞位於高處,我們處於凹地,所以他們能看到的四周形勢,我們都看不到。據我估計,一定是守將遠眺,發現了大量敵軍。按照我朝的規定,若敵軍人數不多,便點燃二烽;敵軍人數稍多,點燃三烽;若有大隊人馬逼近,就要點燃四烽。照現在的情形看,烽火足有四柱,必定是有大量敵軍殺到,而且距離很近。”突利聞言,嚇得腿都軟了,慌忙對部眾說:“趕緊往南走,找最近的城池躲避。”長孫晟在心裏一笑,隨即帶著突利一行向南疾馳,找到一座隋朝城池後,把突利部眾安頓在內,然後帶著突利坐上驛車,直奔長安。

突利入朝後,得到了楊堅的厚待。長孫晟也因保護突利之功,被擢升為左勳衛驃騎將軍(正四品上)。

與此同時,隋朝的北伐大軍也與都藍可汗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高熲的北伐中路軍一路北上,其前鋒大將趙仲卿率三千部眾進抵蠡山(今山西大同市北),與突厥前鋒遭遇,雙方會戰七日,隋軍大勝。突厥敗退,逃至乞伏泊(今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隋軍追至,雙方再戰,突厥又敗,被俘千餘人,同時被俘獲的各種牲畜數以萬計。

此時,突厥的大部隊趕到,趙仲卿命部眾結成反陣,四麵拒敵,雖然敵眾我寡,但隋軍卻頑強地抵抗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高熲率主力趕到,遂與突厥軍展開決戰。

一番大戰後,突厥軍再度潰敗,向北逃竄。高熲率部窮追不舍,一直追過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然後翻過秦山(今陰山山脈東段大青山),又追了七百餘裏,才勒住韁繩,班師回朝。

北伐的西路軍由楊素率領,他的對手是達頭可汗。

過去,隋軍與突厥人交戰,一向畏懼縱橫奔突的突厥騎兵,所以長期采用消極防禦的戰術,讓步騎兵與戰車一起結成方陣,四麵用鹿砦圍成防禦工事,把最精銳的騎兵包在了最裏層。以此陣型戰鬥,自保固然有餘,但戰鬥力一點都發揮不出來。

因此,楊素此次便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戰術。他把騎兵置於部隊的最前方,命他們結成騎陣。突厥人曆來自恃騎兵天下無敵,聽說楊素改變打法,不禁竊喜。尤其是達頭,更是欣喜若狂,大笑道:“天賜我也!”然後下馬仰天而拜,旋即親率十幾萬騎兵直撲隋軍。

由於達頭根本不把隋軍放在眼裏,所以呼嘯而出的十幾萬騎兵就像是在草場上打獵一樣,根本沒有一個像樣的陣型。

此時,陳朝降將周羅睺也隨部出征。他為了建功,便向楊素請戰:“敵軍陣形混亂,末將願予以迎頭痛擊!”楊素同意。周羅睺遂率領一支精銳騎兵衝向突厥軍,楊素率主力隨後投入戰鬥。

直到兩軍絞殺在一起,達頭才第一次領教了隋朝騎兵的戰鬥力,包括他的部眾,也一時都反應不過來。他們不禁為自己的大意輕敵而懊悔不迭。然而,此時雙方已陷入混戰,達頭要想改變戰術、重整陣形也已經來不及了。

兩強相遇勇者勝。一邊的隋軍鬥誌昂揚、越戰越勇;另一邊的突厥人卻軍心散亂、越打越沒有底氣。很快,突厥大軍就被隋軍打得七零八落,完全喪失了建製,繼而全線潰敗。

混戰中,達頭可汗身負重傷,在貼身侍衛的保護下左衝右突,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圍,倉惶北遁。而他的十幾萬軍隊則大部被殲,殘餘部眾一邊哀號痛哭,一邊追著達頭的煙塵紛紛逃竄。

隋朝兩路北伐軍相繼大捷。幽州的東路軍並未遭遇突厥人,故很快收兵。

經此大戰,都藍和達頭的實力大為削弱,而隋軍則一舉打破了對突厥騎兵的畏懼,全軍上下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氣。

開皇十九年十月,隋朝冊封突利可汗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簡稱啟民可汗),漢語意思是“智慧勇猛的元首”。本來已經被打成光杆司令的啟民,招集了散落各地的突厥軍民一萬餘人,總算恢複了一點元氣。楊堅命長孫晟率五萬人,在朔州的轄境內,專門為啟民修築了一座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作為他的根據地。

突利娶了隋朝的安義公主後,公主未及兩年便病逝了,於是啟民再向隋朝請婚,楊堅遂再度把宗室女義成公主嫁給了他。

雖然啟民及其部眾已經有了一個安身之所,但是在長孫晟看來,此地還並不是很理想。他上疏楊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啟民的原有部眾,現在回歸的已越來越多,但總體實力仍遠遠不及都藍;此外,大利城雖位於長城之內,但仍然無法避免都藍的劫掠攻擊。臣建議,將他們遷移到五原(今陝西定邊縣)一帶,這樣除了長城之外,還可以多出黃河這一道屏障。同時,在南起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至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起黃河中遊、西至黃河中下遊之間,開鑿一條方形的深溝,作為第三道屏障,然後把他們收容在裏麵,才能令他們安心畜牧,避免遭到都藍的攻擊。”長孫晟給啟民劃定的這塊保護區,就是河套地區,亦即黃河“幾”字形的突出部。這裏水草豐美,再加上有長城、黃河、深溝這三道屏障,足以讓啟民及其部眾在此繁衍生息、壯大實力。

楊堅不僅立刻批準了長孫晟的計劃,而且還給啟民又加了兩個保險措施:一,命上柱國趙仲卿率兩萬人進駐河套地區的西麵,防禦達頭進攻;二,命代州總管韓洪率步騎一萬,進駐恒安(今山西大同市),負責防禦都藍。

開皇十九年十二月,為了徹底消滅都藍,楊堅又集結了四路大軍,分別由楊素、韓僧壽、史萬歲、姚辯率領,準備大舉北上。就在這時候,從突厥傳來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消息:都藍被部下刺殺,達頭自稱大可汗,突厥國內一片混亂。

長孫晟趕緊向楊堅建議,趁突厥內亂之機,命啟民派人分道招撫突厥各部,這樣要遠比出兵收獲更大。楊堅同意。隨後,突厥各部果然紛紛南下,歸降隋朝。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四月,達頭穩定了突厥的內部形勢後,再度南下,兵分兩路入侵隋朝。楊堅命晉王楊廣、楊素、長孫晟從靈武出兵,命五子漢王楊諒、史萬歲從馬邑(即朔州)出兵,分別迎擊達頭。

可笑的是,達頭這一次南侵,根本沒和隋軍交上手,兩路大軍就都被嚇跑了。

先來看楊廣這一路。

此路隋軍以長孫晟為前鋒。由於長孫晟非常熟悉突厥人的生活習慣,知道他們出門從不帶水,一路上都是以河水解渴,所以當他向西進至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時,便命人在多條河流的上遊投毒。很快,突厥的軍民和牲畜便大量死亡。突厥人大為恐慌,以為這是上天降下毒水,要滅亡他們,慌忙撤退。長孫晟立刻率部追擊,追斬了一千餘人。

再來看楊諒這一路。

此路以史萬歲為前鋒,當他向北挺進到大斤山(今陰山東段大青山)時,與達頭的主力部隊正麵遭遇。達頭很早就聽說過史萬歲的威名(史萬歲在高越原一個回合就將突厥第一勇士砍落馬下,此事早在突厥人中傳得神乎其神),這次風聞隋軍前鋒是他,不免心中惴惴。為了證實這一點,達頭特意派人到隋軍營門前喊話,問:“隋將為誰?”隋軍士兵答:“史萬歲。”那人又問:“莫非就是當年的那個敦煌戍卒?”答:“正是。”來人不敢再問了,趕緊拍馬回去向達頭稟報。達頭一聽,立刻下令拔營北撤。

得到突厥撤兵的消息,史萬歲馬上率部追擊,一直追出了一百餘裏,斬殺數千人。這一來,突厥人更是嚇得尿褲子,於是沒命地向北逃竄。史萬歲又一口氣追進了沙漠,直到追出幾百裏後,連突厥人的影子都見不著了,才意猶未盡地班師回國。

數月後,不甘心失敗的達頭又派侄子俟利伐對啟民發動了一次試探性進攻,結果又被隋軍打了回來,從此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在隋朝不遺餘力的支持和保護下,啟民及其部眾就像是生存在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網和防護罩中。啟民為此感激涕零,上疏向楊堅拜謝,發自肺腑地說:“大隋聖人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幹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為大隋典牛馬也。”(《資治通鑒》卷一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