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暗道天尊教挖洞好本事
走了約有半個時辰,背著虞枚的兵士終於在一棵毫不起眼的榆樹邊停了下來。虞枚回頭見軍營已離自己頗遠,大大鬆了一口氣,略略提高聲音說道:“徐師弟,我們到了。”說罷,讓“徐甲”將燈籠拿近,又在草叢亂石之間摸索了許久,這才找到洞口。
儀之仔細觀察,見這洞口隻能供一人進出,隱藏在半人高地深草之下,想必就是知道此處有個洞穴,一時半刻也無法找到。正在感慨間,卻聽見虞枚催促道:“徐師弟快快跟上,莫讓官軍發覺了。”隨後又聽到沉悶地一聲“啊呀!”喊叫。
儀之料是這虞枚兩腳吃不得力氣,不慎跌進洞去,連忙用燈籠照亮了洞口,小心翼翼地探到洞內,使勁將他攙起。環顧四周,卻見這隧道內部卻比洞口寬敞了許多,並排可供兩人進出,但高度僅夠一人站直行走,不能再讓人背著虞枚向前了。
於是儀之重又爬出隧道,命軍士砍了兩棵碗口粗細的小樹,做成一副簡易擔架,讓虞枚坐在上麵,由軍士輪流抬著行進,倒比背著他走輕鬆了許多。
隧道果然甚長,幾隻燈籠發出地光,隻能照出幾步遠,讓在洞內行走地這十二個人完全不知會有多長距離,隻覺得這隧道內地地勢時而高低起伏,時而迂回婉轉,不知通往何處。
眾人盲人瞎馬般走了有半個時辰,坑道終於不再向前延伸,而是變為一級級的石梯,層層疊疊、盤旋而上。
儀之停下腳步,高高舉起燈籠,倚靠著燈籠發出的昏暗的光,隻見這樓梯均用齊整的條石鋪成,石頭上鑿痕曆曆可見,與那些名山大川中被遊客鞋底磨平的石階大不一樣——可見這條通道極少有人使用。
儀之沉思了半刻,令眾人停下休息,又對已被放在地上的虞枚說道:“想必我等已到了伏牛山腳下,通過這段石階便可直上毓璜頂了吧?”
“徐師弟果然聰明,師兄我正是從此下得山來。”這虞枚被抬著走了許久,搖搖晃晃、昏昏沉沉間睡了一覺,又吃了秋儀之隨身帶來的幹糧,精神比剛從軍營“逃”出時候又好了很多,說起話來搖頭晃腦的。
“倒要請教虞師兄,不知還要走多長時間?”
“這個……師兄從山上下來,走了也有兩三個時辰,現在要從下往上爬上去麽……”虞枚拖長了聲音,又自問自答道,“恐怕也要有三四個時辰吧。”
儀之點頭道:“好在毓璜頂守衛森嚴,官軍一時半刻難以攻下,我等慢慢地走,想必也誤不了什麽大事。”
虞枚聽了頷首道:“師弟此言不虛,隻是師兄我腿腳不便,苦了這幾位抬我的兄弟了!”
這隨同的十人,均是儀之從自己親兵衛隊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親信,無不隨了主將的性子,十分精明,紛紛答道:“不妨事的,不妨事的。”
虞枚聽了反倒不好意思,坐在地上向眾人拱手作揖。
儀之見他的模樣做派,像極了三家村裏的老學究,想他雖然中不了舉,且憑著秀才的身份,種幾畝免稅的薄田、教幾個村裏的孩子,溫飽還是綽綽有餘的,怎麽就莫名其妙信了天尊教了?
歇息片刻,儀之便令眾人出發。
抬著一個成人向上攀登樓梯果然十分艱難,饒是這在精銳的幽燕軍中亦可稱之為精銳的十個人,也抬得氣喘籲籲。儀之見狀,便讓其分為五組,每走三百級台階就停下輪換,稍事休息後繼續前進。
如此這般輪換了有五次,長若盤龍的石階終於走完,進入一間隻有一丈見方的石室。石室之內空無一物,隻盡頭有一扇木門。
虞枚剛被抬進室內,便匆匆跳下擔架,兩腿一軟,一屁股坐在地上。也不等人去扶,支撐著站了起來,踉踉蹌蹌地快步走到那扇木門前,使勁地拍打,口中大喊:“來人哪!來人哪!虞枚回來啦!”
喊了半天,直喊到虞枚聲嘶力竭,這扇木門才緩緩翕開一條細縫,露出一絲光亮。虞枚見了,將手指亟不可待地插入縫隙,用力將門拉開,頓時狹窄的石室被照得通通透透。
在黑暗中苦苦攀登了許久的眾人刹那間被太陽明麗的光線刺激得睜不開雙眼,過了好一會兒才適應過來,卻見門外不知圍了多少人,個個手持鋼刀,望著自己。
虞枚站在門口,見這般陣勢,嚇得倒退了半步,道:“眾位師兄為何這般模樣?莫不是忘了我虞枚嗎?我回來搭救大家了!”見眾人均是一臉茫然,忙問:“史執事呢?史執事在這裏嗎?我要見史執事!”一邊說,一邊手搭涼棚,在人群之中尋找。
這才有個白發老者分開人群,急匆匆地走到虞枚跟前,將他上下打量了幾番,終於說道:“唉~你去了這幾天,杳無音信,我等以為你不是被官軍殺了,就是自己跑了……沒想到你去而複返,不枉了老夫的信任啊!”說著,眼角竟擠出幾滴淚水來。
虞枚見他傷心,連忙勸道:“眼下不是我等訴苦的時候……來來來,我來為史執事引見一人,這回我能從官軍牢中逃出,全靠這位徐甲——徐師弟!”
說著,就將這自己同“徐甲”這兩日來的經曆添油加醋地和盤托出,又讓“徐甲”取出聖女賞賜的銅鏡讓眾人傳看。如此這般,這群困守在毓璜頂上的天尊教徒已是相信了大半。
史執事卻是若有所思,慢慢走到化名為“徐甲”的秋儀之跟前,遞過銅鏡說道:“如今我聖教總壇危如累卵,這位兄弟能在此時上山相救,真是我聖教的忠實信徒啊!”
儀之見這“史執事”再年輕也已年過天命,滿頭白發,五縷長須也是雪白,直留到胸口,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氣象,於是接過銅鏡道:“這本是我教中弟子應有之義,弟子怎擔得起史執事這般謬獎呢?”
這史執事輕撫著胡須,一雙三角眼眯縫了起來,說道:“好說好說。隻是不知這位師弟是何時入的聖教?又是哪位師兄作的引見?”
這般質問,儀之在營中早已準備許久,郎朗答道:“弟子本是孤兒,入教之事尚且少不經事,乃是廣陽城中汪壇主親自引見,親自安排安插於幽燕軍中的。”
史執事聽他說的無非是“死無對證”四個字,卻也挑不出什麽毛病,卻要問他天尊教的切口暗號。
正在這時,不知何人嚷了一句:“官軍攻上來了!”
眾人聽了,頓時大亂,哪有功夫再去核對這“徐甲”的身份,紛紛四散開來,爬上城頭觀察。
原來昨日儀之同兩位兄長商議之時,便估算著通過隧道的時間,要鄭森在次日卯時發動進攻,好迫使毓璜頂上頑匪中計。沒想到這鄭森心思粗率,將儀之所說的卯時發動進攻,誤解成了卯時出發進攻,因此攻擊毓璜頂時已近辰時。偏偏儀之的行動因要抬著腿腳不便的虞枚行動,故而延遲了一段時間。當巧不巧,時間竟配合得天衣無縫。
這鄭森雖然粗魯,卻不愚笨,知道毓璜頂能否攻打下來,就在此一舉。因此親自領軍督戰,讓士兵五人一組,抬著兩麵“當矢營”專用的巨盾,阻擋對方弓箭檑木,自山道之上緩緩推進。如此居然直抵毓璜頂門外,但這山路狹窄,無法攜帶攻城器械,對這厚重城門依舊是束手無策。隻是官軍此前攻擊從未有如此進展,一時間抵住大門,刀砍斧剁、縱火焚燒,聲勢極大。
這天尊教起事之初,戰事頗為順利,攻下數座城池,把河南官軍逼得好似縮頭烏龜。但自幽燕大軍南下平叛,天尊教軍隊便如大水衝沙、利刃剖竹,沒有半分抵抗之力。因此這毓璜頂總壇雖然依舊固若金湯,其中的教徒卻已是驚弓之鳥。
秋儀之雖然年輕,但自小就雖幽燕王在軍中走動,立時就感受到了這總壇山寨之中不安的氣氛,於是抬高了聲音說道:“幽燕大軍前幾日已會和一處,總計兵馬有四萬之眾,便要不計傷亡損失,全力攻破總壇,將我聖教弟子……”
虞枚是從官軍手中“逃脫”的,最怕重又被抓,再吃二遍苦頭,還沒等儀之說完,就忙對史執事說道:“眼下形勢急迫,困守總壇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還請執事早作決定!”
正在史執事猶豫之間,身邊一個天尊教徒突然扔下手中鋼刀,擠入石室,便要往暗道之中逃跑,卻被儀之帶來的十個親信堵了回來。
秋儀之二話不說,抽出腰間寶劍,一劍就將那人刺死,不等旁人反應過來,便走到史執事耳邊,低聲說道:“眼下總壇已岌岌可危,弟子又擔心著暗道出口被官軍發現。為今之計,隻有盡早撤離才是明路。隻是這暗道又窄又長,若是大家一哄而散、互相踐踏,就無異於自相殘殺。因此弟子想著,由此總壇之中的壇主、執事、知兵等先行撤離,其餘教眾繼續抵抗官軍,漸次逃逸,這才是上上之策啊!”
這史執事聽了,尚在細細回味之中。儀之卻不等他考慮清楚,又催促道:“此事迫在眉睫,不容有半分猶豫,還請史執事同諸位師兄速速商議,早作決斷,以免弟子此番冒險功虧一簣啊!”
史執事終於再不遲疑,扭頭就走,隻離開片刻,就領著五六十人走到“徐甲”及虞枚跟前,說道:“這五十八人連同老夫,均是教中職位在壇主以上的師兄弟,均願聽兩位師弟的安排,撤離總壇,以求東山再起!”
虞枚在天尊教中的職務,若放到官府之中,不過是小小一個縣衙書辦,見這群平日從未將自己放在眼中、還要逼著自己冒險下山探查的教中骨幹,如今卻對自己惟命是從,不禁異常興奮,拱手道:“不敢當!小弟願在前頭領路!”
儀之卻抬手製止道:“不可!虞師兄腿腳不便,行動甚是緩慢,唯恐耽誤了大計,還是由小弟領頭,帶領眾位師兄撤退吧!”
這條建議正合大家盡快撤離這死地的心意,眾人重口稱是。
眾人又準備了一個多時辰之後,儀之帶了四名隨他上山來的親兵,領了這近六十名天尊教的骨幹,自隧道下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