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王將軍巧計殺主 魏丞相私訪遺孤
兀亨、元方兄弟二人,自幼和太宗十分親近,天真爛漫,太宗看幼年弱弟,也很是顧憐他。但自從世民即了皇帝位以後,張、尹二妃,退處別宮,母親愛子心切,隻怕受太宗的欺淩,便和郭婕妤商議。郭婕妤自承高祖臨幸以後,早年得子,便是徐康王元禮。這元禮年紀已有四十八歲,在弟兄輩居長,生性持重,太宗很是看重他。張、尹二妃,便托郭婕妤把元亨、元方兄弟二人,寄在徐康王府中,請元禮保護管教著!
誰知元禮有一個不成材的兒子名茂的,受封為淮南王,他是元禮的長子,便另立府第。這淮南王卻常來徐康王府中,和元亨、元方二人盤桓著;有時騎馬射箭,有時鞠球擲梟,凡是奸暴邪僻的事體,都是淮南王引導他們的。這元亨、元方二人,也漸漸跟著學壞了。他兄弟三人在府中,常常瞞著徐康王,和那班年輕的姬妾們通奸。那姬妾們隻貪他們年輕貌美,便也把倫常大禮丟在腦後。
日子久了,這淮南王漸漸地和府中的趙姬勾搭上了。這趙姬原也生有傾國傾城的姿色,是徐康王新納進府來的。和淮南王兩人,一見傾心,背著人偷偷摸摸地弄上了手,隻瞞了徐康王一個人的耳目。那元亨、元方弟兄們見了,並不避忌,常在一處調笑取樂。這風聲傳播出去,那建成的幾個兒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義,也常常到徐康王的府中來鬼混。徐康王看他們都是無父之兒,便也格外看顧些。
有一天正是盛夏的時候,徐康王午睡醒來,也不喚從人,獨自一人步到花園中去納涼,瞥眼見那大花廳上,這班王爺,每人擁著一個府中的姬妾,在那裏調笑戲弄;最惹眼的,見他兒子淮南王懷中卻擁抱了一個他最寵愛的趙姬。徐康王大喝一聲,這一班男女,各各抱頭竄去,獨有那淮南王站著不動。徐康王擄袖揎拳,要上去揪淮南王打時,那淮南王力氣極大,順手向他父親胸著推去,徐康王一個站腳不住,倒下地去,被椅子絆住了腳,那額角碰在柱子上。徐康王心中又氣又痛,胸中一陣痰湧,便昏迷過去。
待清醒過來,自己身體睡在床席上,睜眼看時,屋子裏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徐康王覺得口幹舌燥,意欲喝一杯水潤潤喉,直著聲嘶喚著,卻不見有人走進屋來。自己掙紮著起來,一個眼昏,又倒下身暈過去了。停了許久時候,悠悠醒來,已是夜半,滿院子靜悄悄的,屋子裏也不點燈火,正萬籟無聲的時候,忽聽得隔房傳來一陣男女歡笑的聲音,徐康王留神聽時,分明是淮南王和趙姬在那裏做無恥的勾當。
徐康王一股氣湧上喉嚨口來,便也昏昏沉沉地睡去。好不容易,挨到天明,隻見一個小奴婢,踅進屋子來。徐康王喚住她,倒一杯水喝下,又命她去把淮南王喚來。眼巴巴地望了半天,才見淮南王走進屋子來,遠遠地站著。徐康王顫著聲說道:“你看俺父子一場份上,如今我病到這步田地,也該替我喚一個醫官來醫治醫治。”
那淮南王聽了,卻冷冷地說道:“為王五十年,也心滿意足了,何必醫治,老而不死,反叫俺看了討厭!”
一句話氣得徐康王哇地吐出一口血來,又暈厥過去了。從此徐康王睡在**,奄奄一息,饑寒痛苦,也沒有人去照料他。這淮南王依舊和元亨、元方、承德、承道一班荒**的弟兄,在府中和一群姬妾,尋歡作樂。那徐康王挨到第八日上,竟活活地餓死。
這消息傳到太宗皇帝耳中,十分震怒!當即派司徒校尉,帶領禦林軍,直入徐康王府,把一群王爺捆綁著,捉進宮去。
太宗皇帝親自審問。淮南王無可抵賴,便一一招認。太宗吩咐打入西牢,第二天聖旨下來,把淮南王充軍到振州地方去。元亨、元方,恕他年幼無知,便永遠監禁在西牢中。獨有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義五人,因他是叛逆之子,如今又做出這荒**倫的事體來,二罪俱發,著司徒校尉,押赴南郊去斬首。宇文士及進宮去奏說:“陛下如今殺建成之子,那元吉之子心中不安,怕旦夕要做出叛逆的事體來,不如斬草除根,趁此把元吉的兒子一並捉來斬首,免卻後患。”
太宗依奏,接著便去把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一齊綁赴校場行刑。那侯君集又開了一張東宮餘黨的名單一百多人,請太宗按名捕捉。還是尉遲敬德當殿竭力勸阻,說罪魁隻有二人,今已連後嗣一齊誅滅,不宜再事株連;倘追求不休,恐反激成禍亂。太宗皇帝便依奏下詔大赦,反把那東宮餘黨,揀幾個有才學的,加他的官,進他的爵。獨有那舊太子洗馬官名魏徵的,不肯受官。
這魏徵是唐朝有名的忠義之臣,他平日見高祖或太子有過失時,便盡言極諫。高祖和太子被他說得老羞成怒,要下詔殺他。他卻毫不畏縮,依舊勸諫不休;因此高祖在日,見了魏徵,也有幾分害怕!後來做了建成太子的洗馬官,他見世民功高勢盛,便有壓倒東宮之勢,卻暗暗地勸建成須早早下手,除去世民,免卻日後之患。如今建成果然死在太宗手裏,他便逃回家鄉,隱居不仕。太宗皇帝卻派人四處尋訪,把這個魏徵尋來。
那魏徵入朝,見了太宗,長揖不拜。太宗喝問:“何得在先太子跟前,斥寡人為奸險之徒,離間我兄弟?”
魏徵聽了,冷笑一聲說:“先太子若肯聽臣言,何至有今日之禍。先太子秉性拙直,不如陛下之善於逢迎取巧,能得人心。然直者為君子,巧者為小人,竊為陛下不取也。”
太宗見魏徵直斥他是小人,不覺勃然大怒!說道:“汝說寡人逢迎取巧,有何憑證,快快說來?若有半點差池,休怨寡人辣手。”
那魏徵不慌不忙地說道:“陛下殺死先太子以後,深恐太上皇加罪於陛下,陛下在延德宮見太上皇之時,正當盛暑,太上皇坐在東軒,開胸納涼。陛下跪在太上皇膝前,太上皇隻說得一句:‘骨肉相殘,可恨可悲!’陛下無言可對,隻以口吮著太上皇**,假作悲泣,這便是逢迎取巧之道,這情形陛下猶記得否?”
魏徵話才說完,宇文士及接著說道:“先太子今已無道伏誅,萬歲神聖聰明,誰不敬服,汝何得當殿無禮?”
魏徵大聲說道:“昔管仲為子糾臣,曾射桓公中鉤,今臣僅為先太子分辯了幾句,何得謂臣無禮?”
太宗見魏徵如此剛直,即轉怒為喜,忙以好言撫慰。即下旨與王珪同領諫議大夫之職,以後如遇有朕不德之事,許汝盡言極諫,當即退朝回宮。
接著便有侯君集進宮來請見,太宗在書房召見,問有何要事?侯君集當即從衣袖中獻上一封密書來,太宗接在手中看時,原來是廬江王璦,寄與先太子建成的密書;信上麵的話,是唆使建成、元吉二人,速速謀害太宗的話。太宗看了大怒說道:“此人不可不除。”
侯君集奏說:“陛下不如著人去悄悄地把廬江王喚進京來,再明正其罪。”
太宗便打發通事舍人崔敦禮,捧著詔書,馳赴幽州,見了廬江王,隻說太宗有要事相商,速即入朝。
那廬江王自己做下虧心事,終覺心中不安。他一麵安置崔敦禮,一麵退入府中,忙去召王將軍進府來商議。這廬江王璦,原是太祖的孫子,高祖的從弟,太宗的從叔,依例得封王爵。
從前曾奉高祖之命,與趙郡王孝恭,合力征討蕭銑,又調掐州總管。因劉黑闥勢大,不能安守,便棄城西走。高祖改任璦為幽州都督,又慮璦才不能勝任,特令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幫助他看守城池。這王君廓原是一名大盜,勇猛絕倫,投降唐朝以後,頗有戰功。廬江王依他為心腹,把妹子嫁與王將軍,原是聯絡交情的意思。從此廬江王遇有機密事體,便與王將軍商議。如今見太宗召他入朝,便也去把王將軍喚進府來商量著。
在廬江王的意思,從前自己是反對太宗的,曾有信劄和先太子來往著,說著謀害太宗的事體。如今太宗忽然來召喚,怕是舊案重翻,當下便把這個意思,和王將軍說了。誰知王將軍聽了廬江王的話,心中忽然變了主意,當下便說道:“當今皇上,居心叵測,事變之來,原不可料;但大王為國家宗親,受命守邊,擁兵十萬,萬不能輕易入朝。大王如決欲入朝,恐不能免禍。”
廬江王原存著滿肚子疑心,如今聽了王將軍的話,便憤然作色道:“事已至此,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計已決矣。”
當即傳下命去,把崔敦禮拘禁起來,起兵為先太子報仇。一麵召北燕州刺史王詵,合兵一處,共主軍事。當有兵曹參軍王利涉在一旁勸諫著說道:“王今未奉詔敕,擅發大兵,明明是造反。諸刺史若不遵王令,王便立蒙其害。臣今有一計,山東豪傑,嚐為竇建德所用,今皆失職為民,不無怨望。大王若傳檄山東,許他悉複舊職,他們必願效馳驅。一麵再令王詵,外連突厥,從太原南蒲趨絳,大王自率大兵,直驅關內,兩下合勢,不出旬月,中原可定矣。”
廬江王聽了甚喜!當即與王君廓商議。王將軍道:“利涉之言,未免迂遠。試思大王已拘禁朝使,朝延旦夕必發兵東來,如今大王尚欲傳檄山東,北連突厥,隻恐急迫不及待矣。臣意乘朝廷大兵未至之時,即出兵西攻,乘其不備,或可成功。末將願率一旅之師,為大王前驅。”
廬江王聽了王將軍的話,信以為真,便道:“我今以性命托公,內外各兵,都付公調度便了。”
當即將兵符印信,一齊交與王將軍。王將軍接了印信,匆匆出府。
王利涉得知了這個消息,急急趕進府去,對廬江王說道:“王將軍性情反複,萬不可靠,大王宜將兵權交與王詵,不可委托王將軍。”
廬江王聽了這一番話,心中正疑惑不決的時候,忽有人報進府來。說王將軍用兵符調動大軍,誘去王詵,已將王詵殺死。”
廬江王頓足歎息,連說我中了奸計也。正慌張的時候,又連連報進府來,說朝使崔敦禮,已由君廓從獄中放出,滿城貼著告示,說廬江王謀反,欲進府來擒捉大王呢。廬江王聽了,嚇得他魂不附體,回頭看王利涉時,已不在左右了。廬江王轉心想,自己與王將軍是郎舅至親,決不忍心至此,待我親自責問他去。便喚備馬,廬江王披甲上馬,帶領親兵數百人,疾馳出府,在府門口恰巧遇到王將軍。房江王正要開口,忽見王將軍大聲向眾兵士說道:“李瑗與王詵謀反,拘禁使臣,擅發兵馬。如今王詵已伏誅,爾等何不一並擒了李瑗,立此大功。”
說話未了,那數百親兵一齊散去,隻留下廬江王一人一騎,正要轉身逃進府去,王將軍大喝快把這反賊拉下馬來,當有眾兵士上前去,把廬江王團團圍住,有十多個人上去,把廬江王橫拖豎拽地從馬上拉下地來,反綁著擁進王君廓營中去。王君廓高坐在帳上,把廬江王拖至麵前,廬江王罵不絕口。王將軍一言不發,吩咐把廬江王在帳前活活地絞死,當即割下首級,交與崔敦禮帶回京師去。
太宗下旨,把廬江王廢為庶人,升君廓為幽州都督。這事傳在諫議大夫魏徵耳中,心中十分不安,便去朝見太宗,說先太子初死,人心未靖,朝廷宜坦示大公,不再株求,方可免卻大禍。太宗依奏,便著魏徵去宣慰山東一帶,許他便宜行事。
魏徵奉了聖旨,向山東進發,在半路上遇到先太子千牛官李誌安,先齊王護軍官李思行二人,被地方捉住,打入囚籠,押送京師。恰巧與魏徵遇見。那李誌安和李思行二人,是認識魏徵的,當即在囚籠中大聲呼救。魏徵忙吩咐留下二人,對押解官說道:“皇上已有詔書在此,所有前東宮齊府的餘黨,概不按問,如今若再將二李囚解入京,是赦書反成虛文了。”
當即把二李解放,自己修了一道奏本,交押解官送進京師去。太宗說他有識,傳旨獎許!一麵再降諭旨,自後凡事連東宮、齊府及廬江王瑗的,概不準告訐,違令者反坐。
誰知這魏徵巡查到山東地界,又查出一樁秘密案件來了:這時魏徵行轅,駐紮在草橋驛地方。這草橋驛,原是荒涼的所在,地麵上隻住著二、三十家村人農戶。魏徵原要訪問民間疾苦,來到這冷僻的地方,忽見一清早差官從門外揪進一個鄉婦來。那鄉婦手中抱著一個才吃乳的孩兒,差官手中捧著一襲袞衣,到魏徵前跪倒。差官呈上那襲袞衣來,魏徵細細翻看,見衣領後麵,有“齊王府督造”
幾個字樣。魏徵便問差官,這袞衣從何處得來的?那差官指著那鄉婦說道:“小人清早從這鄉婦家門口走過,見她家屋簷頭,曬著這件袞衣,小人疑心這袞衣,隻京師地麵王府中有,如何鄉間也有此衣;當即進門去查問,果然衣領上有‘齊王府督造’字樣,小人便追問這鄉婦是何等人家,丈夫作何生理,這袞衣是何處得來的?這鄉婦見小人查問,便露出慌張的樣子來。小人再三追問,她總是不肯回答,正在這時候,忽聽得隔房有小兒啼哭的聲音;這婦人聽得小兒啼哭,愈加顯露出驚惶樣子來,當即三腳兩步,搶進隔房去。小人便在外房候著她。半晌不見婦人出來,那小兒的哭聲愈厲害了,小人便隔著門縫望去,見這婦人手中抱著小兒,手忙腳亂的,正在屋子裏四下裏找地方藏起來。是小人心中疑惑,便搶進房去,把她小兒奪住;又查問她這孩兒是否親生兒子,你丈夫現在何處?誰知這婦人被小人追問得厲害,便說這孩兒不是她親生的,她是沒有丈夫的,她是一個未出閣的閨女呢。小人見案情離奇,便帶她進府來,求大人親自審問。”
那差官說完了話,便後退幾步站著。
魏徵喚這鄉婦上前來看時,雖說亂頭粗服,但看她皮膚白淨,眉目秀麗,決非久住在鄉間的女子。魏徵心知有異,當即喝退左右,把這女子帶進內書房去,先用好言安慰她,又和言悅色地探問她,這小孩和袞衣的來處。起初這女子抵死不肯說。
魏徵說自己是皇帝派下來的宣慰使,一切事體都可以替皇上做得主,又從前做過太子洗馬,凡有與先太子有關的案件,總是幫著超免的。那婦人聽到這句話,才慢慢地說出來:
“自己原是從前齊王府中,楊妃身邊的一個侍女,名喚采蘋。這孩兒是楊妃生的,也便是齊王的血統。可憐他生下地來,不上三個月,禍便發了!楊妃隻生了這一塊肉,知道將來小性命不保的,當晚打發了一個內官,拿了路費,保護著婢子,帶了這小兒,逃到山東地界來,假扮著鄉婦,在這草橋驛荒僻的地方住下。這一件袞衣,原是楊妃當時交給婢子,裹著這小王子的身體拿出來的。那時楊妃還說:‘天可見憐,俺母子有重見之日,便拿這件袞衣為憑據。’因此婢子不敢把這袞衣丟去。如今住在這偏僻地方,料想是皇上耳目所不及的,是婢子一時膽大,拿出袞衣來,在陽光中曬著。不想恰巧被大人府中的差官查見了,如今案情已破,婢子原是罪該萬死,隻是當初楊妃把這小王子托付婢子的時候,曾向婢子下過跪來,說不論如何千辛萬苦,總要保全這小王子的性命,使齊王不絕後代。如今婢子給大人叩頭,大人拿婢子去千刀萬剮,都是甘心的,隻求大人看在楊妃的麵上,保全這位小王子的性命吧!”
這侍女說罷,滿麵流著淚,趴在地下不住地叩著頭。
魏徵看了,心中不覺感動起來。說一個無知女兒,尚知忠心故主,我枉為朝廷大臣,豈不能庇一王子,當時他便打定主意,要保護這王子的性命。將這侍女和王子收養在內宅裏。又問那保護他出來的內官,如今到何處去了?這侍女說:“已在一個月前得急病亡故了。”
魏徵又吩咐那差官,不許在外麵胡說,如有漏泄風聲,便當處以重刑。因此魏徵內衙裏留養著這位王子,外間絕沒有人知道。
魏徵在山東一帶地方宣慰,直到這年冬天,才回京師。太宗依了魏徵的奏章,又召還先太子黨羽王珪、韋珽、杜淹,同為諫議大夫,下詔令馮翊立、薛萬徹等都得歸裏。一時人心大定,內外都安。獨有魏徵府中,收養著這位小王子,一時不好與太宗說得。後來暗地裏打聽這小王子的母親楊妃,已被太宗收入後宮去封了貴妃,得太宗萬分地寵幸。
原來這楊妃,是元吉在世時候,新納的妃子,年紀隻有二十四歲,生成花玉精神,冰雪聰明。元吉所寵幸的二十多位妃子中,隻有這楊妃知書識字,能吟詩作賦,元吉便十分寵愛她。
選進府去,在第三年上,便生下這個小王子,取名承忠。這承忠麵貌酷像他母親,看是又美麗,又聰明,王妃兩人十分珍愛。
誰知好事多磨,霹靂一聲,元吉被殺死在玄武門。信息傳來,楊妃痛不欲生。她在闔府慌張的時候,打發侍女和內官二人,帶著小王子,從後院爬牆逃出。這時看看府中,一霎時鴉飛鵲亂,獨有楊妃卻胸中橫著一死殉節的念頭,便也十分鎮靜,孤淒淒的一個人守在房中,正要乘人不備,尋個自盡。忽然黃門官傳出一道皇後的罐旨,來接楊妃進宮去。楊妃再三辭謝,那黃門官不許,立逼著楊妃坐著宮中的香車,送進宮去。長孫皇後見了,拉住楊妃的手,再三撫慰著。
原來這楊妃和長孫皇後本是親戚,長孫皇後在秦王府中的時候,楊妃也常常進府中去探望,兩人十分親愛,同起同坐,望去好似姊妹一般,那時見了秦王,也不十分避忌。秦王心中常常想著:這樣一位絕色美女,他日不知落在誰人手中呢?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