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調虎離山 下

董卓正因要殺他的傳聞而憂慮不已,每日如同驚弓之鳥,寢食難安。

這天,他因內急前往茅房,剛踏入其中,忽覺一陣冷風拂過,心中不由得一緊。

隻見一個身影從暗處閃出,那人眼神狠厲,手持利刃,直逼董卓而來。

那人自報家門,聲稱自己是何進的門生,此行便是為了替何將軍報仇雪恨。

董卓聽後大驚失色,他想要呼喊侍衛,正想呼喊侍衛。

那人見狀,冷笑一聲,從袖中抽出匕首,猛地刺向董卓的腹部。

董卓隻覺得一股劇痛襲來,疼得他哇哇大叫。

這時,門外的人聽到了動靜,紛紛闖了進來。不等刺客再有機會出手,一位身高九尺的壯士已經衝到了刺客麵前。

他一把將刺客提起,如同拎起一隻小雞般輕鬆。那壯士眼神如炬,雙手如鐵鉗般掐住了刺客的喉嚨。

刺客在壯漢的手中掙紮了幾下,但很快就因為窒息而停止了動作。

壯漢鬆手後,刺客便如同一個破布娃娃般癱軟在地,一動不動。

董卓看著這一幕,心中雖然驚恐,但也鬆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今天算是逃過一劫了。

這位身高九尺的壯士,正是董卓的義子,他名叫呂布。

呂布不僅力大無窮,而且身手敏捷,是董卓的得力幹將。

今天若不是他及時趕到,董卓恐怕已經命喪黃泉了。

“好在有我兒奉先,今才得幸免遭所害!”董卓對呂布說道。

再看董卓傷勢,刺客匕首較短,董卓又是一肚子葷油,先前那一刀捅在肚子上並沒有傷及內髒。

那名刺客也正是劉協先前命蹇碩放出來的何進門客。

劉協聽到董卓遭遇刺殺的消息後,並未表現出過多的驚訝。

他早就預料到這次刺殺不會成功,因為從一開始,他就沒指望那個刺客能夠真正殺死董卓。

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對這次行動沒有期待。相反,他相信這將是壓垮董卓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步。

劉協深知,董卓雖然權勢滔天,但也是一個極度疑心重的人。

這次的刺殺事件,無疑會讓董卓更加疑神疑鬼,寢食難安。而這樣的心理狀態,正是劉協所期望的。

他相信,在這樣的壓力下,董卓很快就會選擇離開京城,以尋求安全之所。

隨後劉協又命蹇碩在死去的那名刺客身上放一封信件。

信中寫道:“諸位同仁:餘已至京城多日,然董卓賊勢浩大,難以近身。吾日夜籌謀,尋求刺殺之機,然終無所獲。京城之中,董卓耳目眾多,我等行動處處受限,實難成事。

近日,吾聞董卓因刺殺傳聞而寢食難安,此或為我等之機。然董卓狡詐多端,身邊護衛森嚴,非一人之力可圖。

吾計劃於今夜再行刺殺,若成,則京城大定;若敗,則吾願以死明誌,望諸位同仁勿忘初心,繼續為國除害。

京城之中,尚有其他刺客潛伏,我等應互相扶持,共謀大計。董卓雖強,但終有敗亡之日。望諸位同仁保重,靜待時機,共誅此賊。”

董卓見到那封信後,心中的不安如同野火般熊熊燃燒。

他深知京城之中暗流湧動,刺客潛伏,自己的性命時刻受到威脅。

這種恐懼與不安,讓他再也無法安心留在京城。

於是,他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充滿危險的地方,前往全是自己勢力的長安。

在離開之前,董卓為了泄憤和報複,下令火燒皇城。

熊熊烈火在夜色中肆虐,火光映紅了半邊天。昔日繁華的皇城,在火海中化為一片廢墟。

董卓又掘開先帝陵墓,將陵墓中的珍寶洗劫一空。他的行為,無疑是對先帝和朝廷的極大侮辱和褻瀆。

完成這些瘋狂之舉後,董卓開始逼迫劉協遷都長安。

他派出重兵將劉協團團圍住,強迫他放棄京城,跟隨自己前往長安。

而劉協其實也早就料到,董卓要走一定會帶上自己,他不會放棄這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便利。

在董卓的逼迫下,劉協帶著朝廷的殘餘勢力,他們離開了滿目瘡痍的京城,踏上了前往長安的艱難之路。

……

諸侯聯盟這邊收到了董卓前往長安的消息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各路諸侯都明白,董卓雖然離開了京城,但他的勢力依然強大,而且此刻他帶著先帝劉協在手,這無疑給諸侯們的行動增加了難度。

然而,他們也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能夠在董卓前往長安的路上突襲成功,不僅能救下先帝,還能一舉削弱董卓的勢力。

各路諸侯中,公孫瓚自告奮勇要打頭陣。

他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將領,曾經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他深知此次行動的重要性,也清楚自己的責任重大。因此,他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表示願意帶領自己的部隊擔任先鋒,為諸侯聯盟打開突破口。

諸侯們本來是都想自己來打頭陣,畢竟成功了可就是救主之功。

但當公孫瓚提出要打頭陣的時候,他們便都不再爭搶,不是因為他們怕公孫瓚,而是因為公孫瓚手底下的白馬義從。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堪稱當時名震天下的精銳騎兵,其威名遠揚,令人聞之色變,若不是因為規模不夠大,這天下第一騎兵的名號就不是涼州鐵騎,而是這白馬義從了。

這支軍隊以白馬為標誌,士兵們身著白色戰甲,騎著高大的白馬,如同雪原上的疾風,迅猛而淩厲。

白馬義從的士兵們都是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精銳之士,他們忠誠勇敢,武藝高強,擅長騎射和近戰。

在戰場上,他們如同白色的閃電,迅速穿梭於敵陣之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烈的攻擊,讓敵人措手不及。

對於這次戰役,以救出皇上為首要目標,要快、要準,確實沒有人比公孫瓚和他的白馬義從更加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