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俄大使
威廉四世精神錯亂了,擔任攝政王的威廉親王已是60歲的老人了。攝政王一向站在反俾斯麥的立場,所以大家都以為他攝政後會疏遠俾斯麥。但軍人出身的攝政王不徇私情,關心國事,他知道俾斯麥的能力,所以召見了俾斯麥,派俾斯麥為駐俄大使。這項任命實際上是把俾斯麥放逐到了國外,因為在普魯士,所有的外交官中法蘭克福大使的地位最高。
俾斯麥根據過去8年的經驗,詳細報告法蘭克福的會議情況,並強調普、奧難免一戰的事實。他堅決地說:“這些問題遲早要用火與劍解決,此外別無他法!”他的語氣深深感動了威廉親王,而他的見解不久後便成為了普魯士的外交方針。
俾斯麥在俄都住了3年,其中一半時間在旅行或住在柏林,他在外交界的才能也日漸被世人所重視,大家都認為任命他做首相的日子不遠了,俾斯麥也使出了各種政治手腕,在攝政王身邊建立自己的勢力。
俾斯麥借著駐俄3年的機會開始研究俄國,俄帝是普魯士攝政王的外甥,俄帝的母後是威廉親王的姐姐,所以俄宮內充滿了親普之情,在加以克裏米亞戰爭時,普魯士保持中立態度,所以俄國上下對俾斯麥很感謝而大表歡迎。在俾斯麥出任首相兼外相的28年間,也一貫主張絕不與俄為敵的政策。拿破侖及威廉二世都是因為與俄為敵而滅亡的,俾斯麥當時就明白與這片茫茫的大自然做鬥爭,是徒勞無功且極為危險的。
俾斯麥前往俄都時,法國與薩丁尼亞聯軍在意大利北部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國內的輿論都認為應該援助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但俾斯麥反對,他認為這是普魯士打倒奧地利的大好時機,而現在普魯士最需要的就是法國的友好中立。
攝政王及一般有識之士都認為俾斯麥是眾多外交使臣中的佼佼者,大家一致認為由俾斯麥出任首相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事實上,首相的人選曾數度更替,卻始終沒輪到俾斯麥,這一切是王妃從中作梗,同時,俾斯麥的親法政策也引起了攝政王的不滿。
1861年1月,臥病的威廉四世崩逝,攝政王以63歲高齡登上王位。新王處境艱困,因為軍人出身的新王一直希望擴充軍備,但大多數議員和皇族反對他的政策,唯一支持他的是陸軍司令。
這種情況下,新王在即位當天就想退位,陸軍司令暗中為新王物色能處理此難局的適當人選。他想到了兒時一起長大的好友俾斯麥:“今天能夠輔助國王達成擴充軍備目的的隻有俾斯麥。”所以他為新王提建議,召回俾斯麥出任首相兼外相,但新王卻顧忌宮中的反對勢力,隻同意俾斯麥擔任內相之職。
陸軍司令立即拍發電報,催促俾斯麥回柏林。俾斯麥知道是出任內相,感到非常失望。他便寫信回謝了陸軍司令的好意,俾斯麥賭氣沒有回柏林,在他慢條斯理回到祖國後已失去了這個機會,新王連任他為內相的念頭都打消了。不過當俾斯麥在溫泉勝地巴登拜謁新王時,恰恰是新王在逃避一次暗殺危機,行刺的動機是因為國王無意統一德意誌。善於把握機會的俾斯麥趁新王意誌動搖之時,提出了他前年就已計劃好的統一方案,並詳細說明。
他的方案是將采納自由主義者的部分建議,實行議會製度統一德意誌。過去德意誌諸邦君主極力反對德意誌統一的原因是害怕喪失君權,而保守主義者的矛盾是想既保有君權政製又想國家統一,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削弱數十位小邦君主的君權,建立德意誌議會,讓普魯士國王做新德意誌的元首。10年前,俾斯麥曾認為這是民眾革命而極力反對,但如今他采納了自由主義者的主張——建立德意誌議會,由各邦推選的代表組成上議院,由人民直接選舉的代表組成下議院。這個統一德意誌的方案打動了新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