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大漠被尊為天可汗

自太宗登基三年過去了,大力實施的革新都有了成效。百姓不僅度過了災荒,且家有餘糧,生活富足;官府的糧倉中也堆滿了糧食。兵力充足,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國防鞏固。經濟發展繁榮,長安城商旅往來絡繹不絕。全國的風氣大有改善,許多地方可以夜不閉戶。唐朝的國力強大起來了。

東突厥這三年的境遇卻完全不同。首領頡利可汗不發展民生一味享樂,使得突厥百姓生活困苦。第二次與唐朝交戰時還沒開戰就簽下了渭水盟約,使得部落中最強大的薛延陀(活動範圍在今蒙古中部杭愛山附近)、回紇(活動範圍在今內外蒙古)、拔野古(活動範圍在今東北鬆花江、黑龍江一帶)十分不滿,因而脫離了頡利的統治。至此,東突厥國力大衰。

貞觀初年,太宗剛剛即位時,頡利可汗曾率領大軍攻到京師,太宗以機智化解了危機,雙方還簽訂互不侵犯的渭水盟約。那時因為唐朝剛剛統一,國力不強,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突厥相抗,簽訂盟約後還“饋贈”大量財物給突厥,才使得突厥退兵。這是太宗最感奇恥大辱的事情,所以突厥兵退以後,他每天親自帶領數百名衛士在宮中操練,以表並未淡忘這奇恥大辱,以及矢誌雪恥的決心。

衛國公李靖向太宗談起東突厥的現狀,因連年災荒百姓苦不堪言,頡利不但不進行改革休養生息,反而率兵到朔州作亂,看來唐朝雪恥的機會快到了。

原來與唐朝簽訂渭水之盟後,東突厥中最強大的三個部落就脫離了頡利可汗的統治,頡利十分憤怒,命令突利帶大軍去討伐,結果沒過多久突利就狼狽逃回,幾乎全軍覆滅。頡利可汗更生氣了,他認為是突利沒有用全力作戰才導致的失敗。實際上,是因為頡利的勢力遠遠比不上脫離出去的那三個部落。頡利可汗又想到突利是李世民的結拜兄弟,認為他是與唐朝勾結,就把突利囚禁起來了。突利在獄中百口莫辯。後來在突厥的大臣們勸頡利要以國家為重、不要引起內亂的原因下,頡利才將他放出來,但兩人心中的猜忌裂縫卻難以縫合。

東突厥這一年不僅內部不安定,連天氣都變得十分惡劣。這年冬天下了幾場大雪,大地凍結成冰塊,羊馬等牲口不知凍死多少,莊稼更是顆粒無收。整個東突厥的百姓幾乎都連飯都吃不飽,頡利卻下令要到朔州打獵。頡利可汗的部下都勸阻他,頡利卻認為這是為了向唐朝示威,不但不聽勸,反而把勸他的人都殺了。這一年的夏天,氣候的變化更是出人意料,五六月時,氣溫仍舊偏低,偶爾還會下上一兩場霜,害得百姓剛播下的種子還沒有發芽,就又凍死了。到了七八月,天氣突然轉熱,每天早上大地先是彌漫一層濃厚的紅霧,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出門,等霧一散,太陽已發揮最大的威力在上空蒸烤這片大地了。不但每天都酷熱難當,而且連一滴雨水也沒有,整個漠北的地麵都已龜裂,河流也都幹涸了。東突厥百姓的生存都是問題。

這時,太宗派到東突厥的間諜便開始在人群中散布謠言,說是因為頡利可汗整日派兵去攻打其他的部落和別的國家,從來沒想要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國家,所以老天爺看不慣他的行為,要懲罰整個東突厥。很快這個謠言一傳十,十傳百,東突厥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對頡利可汗充滿怨恨。

突利一看機不可失,連忙率領自己的部眾脫離頡利的統治,一場內戰過後,雙方雖無重大的傷亡,但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頡利已經元氣大傷了。

貞觀三年(629),太宗決定出兵,他打著幫助結拜兄弟突利的名義進攻東突厥。在發兵之前,唐朝已先派人與薛延陀部落達成協議不出兵助頡利可汗,然後派李靖領兵一舉就將頡利趕出馬邑(今山西朔縣),而且還收降了拔野古、同羅、仆骨等部落,使得頡利越發的勢單力薄了。

這時唐朝才正式發出宣戰通牒,派李靖做主帥,由李績、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等六大總管輔助,率領十萬大軍浩浩****去包圍頡利的殘餘勢力。

李靖和李績分別在定襄和白道(今綏遠歸綏縣北境)夜中偷襲成功,不但將頡利苦心扶植的傀儡政府——由隋皇室楊政道和蕭太後組成的偽政權消滅,而且還虜獲了突厥士兵十多萬人。頡利用詐降期望找個適當時機來反攻,未料唐軍早已看穿他的計謀,將突厥部將打得七零八落,頡利隻好逃往吐穀渾(青海一帶),誰知半路又遇到另一路唐軍,這時頡利深知大勢已去,無心再戰,於是便束手就擒。

貞觀四年(630年),大漠南北都進入大唐的版圖。

長安城到處鑼鼓喧天、張燈結彩,老百姓都擠在街道旁等著凱旋的隊伍歸來。唐太宗登上順天門,召見頡利可汗,先是責罵他不斷背盟、恃強好戰;但看在沒有真正的入侵唐朝,決定不殺他。太宗把頡利和他的親人安置在太仆寺加以款待。頡利可汗感激萬分,表明自己會永生歸順唐朝。當太宗聽說頡利整日鬱鬱不樂、日益消瘦,不住房屋而在院子裏搭了帳篷,經常同家人抱在一起悲歌哭泣的事情後,就改任頡利為虢州(今河南靈寶)刺史,但頡利不願到那兒去。太宗又改任他為右衛大將軍(禁軍的高級武官),賞賜了大量田宅。後來頡利病死,太宗按照突厥風俗施行火葬,還在灞水東麵為他築了高大的墳墓,並讓頡利的兒子終身襲其父職。

大破東突厥以後,唐朝在東突厥的故地設置了許多羈縻州府,任用東突厥貴族做都督(地方軍政長官),並按照他們的習慣,規定職務可以世襲。這些州府名義上要接受唐朝的冊封,定期向中央朝貢,但不向唐交納賦稅,仍然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在這些州府之上,設都護府,其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代表中央行使主權,管理邊防和處理民族之間的事務。

在朝廷裏,太宗大量任用突厥貴族為官,突厥各部首領凡願到長安的,都拜為將軍(武官,在大將軍之下)、中郎將等官。當時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達到一百多人,幾乎占了整個朝廷武官的一半。在宮中隨時可以看到帶刀的身著官服的突厥守衛。如以智勇聞名的阿史那社爾,率突厥部眾歸順後,被太宗封為左驍衛大將軍(禁軍的高級武官);後在平定高昌的戰役中立功,太宗還賜予寶刀和絲織品,封畢國公。契苾何力率鐵勒部歸順後,太宗任他為左領軍將軍。他屢建戰功,一次隨唐太宗出兵,被敵軍刺傷,太宗親自為他敷藥。契苾何力在回家探親時被部眾抓去見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契苾何力在真珠可汗麵前寧死不屈,太宗為換回契苾何力,把新興公主嫁給了真珠可汗。唐太宗對少數民族將領能與漢族將領一視同仁,贏得了少數民族將領的尊敬。在唐太宗鞏固邊疆的戰爭中,少數民族將領和首領起了很大作用。

塞北最強悍的部落被滅首領被擒,這消息立即傳遍天下,四方的蠻夷紛紛到長安城進貢,一來為表示衷心的誠服,二來也是想借機瞻仰一下天朝的威儀。一時顏色各異的奇裝異服、千奇百怪的蠻音夷語充斥長安城,看得生在兩河流域的唐朝群臣們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從此,四夷都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這一年日本也派遣使節到中國來,長安成為東方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擁到長安城朝聖、留學。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平定東突厥後,唐朝的外患基本上解決了。太宗大力推行和親政策,他了解到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多由後妃操縱。如果外孫做可汗,就不會騷擾唐朝。出嫁一個公主,可以保證北方三十年無事。因此,太宗先後把自己的妹妹衡陽公主嫁給了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另一個妹妹九江公主嫁與在朝為官的突厥酋長執失思力。

貞觀年代,四夷降服,大唐聲威遠播,因此慕名前來請婚者不計其數。其中就有吐蕃讚普鬆讚幹布,他幾次前來唐朝求婚。

公元七世紀,鬆讚幹布繼位做了吐蕃讚普(即吐蕃國王),他是一位驍勇精悍的領袖,率領軍隊統一了許多部落,令吐蕃實力大增。貞觀十二年,鬆讚幹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鬆州(四川鬆潘),破城後把全城百姓中的男人全部斬殺,女人全部為奴。太宗派侯君集率領大軍前來討伐,在鬆州大敗吐蕃。鬆讚幹布向唐朝俯首稱臣,因為對大唐的強盛羨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朝求婚。

由於當時請婚者過多,太宗就決定出幾個題目來測試他們的智慧和膽識,選出最優秀的人,再把公主嫁給他。當時參加測試的一共有五個國家。

“第一個問題,這兒有一塊碧玉和一束絲線,這玉兩麵各有一個小孔,裏麵的通道是曲折彎繞的,誰先把線穿過去,誰就贏了。”一名唐朝侍臣出來宣布試題。

吐蕃派來的代表是他們的宰相祿東讚,他是個十分聰明的人。聽到題目後,他想了一會兒就命人立刻找了幾隻螞蟻來,然後把絲線綁在螞蟻身上,再把螞蟻放在玉的孔旁,在它身後輕輕地吹氣,螞蟻便急急忙忙地跑進孔中,不一會兒螞蟻和絲線便自另一洞孔穿了出來。

“第一道試題吐蕃得勝。下麵一題是,在諸位麵前各有一根兩頭粗細相同的圓木,請你們判斷一下,這些木頭哪一端是根部,哪一端是枝幹?”

祿東讚稍想了一下,就請侍從把麵前的木頭沉入水中。其他四國代表看到他這麽做,都麵麵相覷很是不解。

“現在請大家仔細看,”祿東讚大聲說,“這些木頭都是一頭朝上一頭朝下,那朝下的就是根部,朝上的便是後長出的枝幹。因為根部的紋理比起後長的枝幹更為細密,比較重所以會沉入水下,反之,另一頭自然是幹部。”

“好!”太宗笑著豎起大姆指,“這第三道題目等到晚上再宣布,我會以鍾聲通知你們,現在你們先回去休息吧。”

當晚夜半,大家都等得快不耐煩的時候,清脆的鍾聲自宮中響起。

“為什麽沒有接引官?”祿東讚懷疑地自問,“難道這也是一道題目?”一時摸不著頭緒,便匆匆忙忙向宮中奔去,並吩咐隨從隨後在每個轉彎和岔路做下標記。

唐朝的宮殿非常宏偉,內中亭榭樓閣、曲徑、長廊,若無識路者帶路,便會有走入迷宮的感覺。祿東讚朝著亮光的地方跑去,一看原來是個戲台,正在表演雜耍百戲,太宗和大臣們正在觀賞。不一會兒另四位代表也趕到了,太宗笑著說:“請諸位照剛才的來路回去,誰先走回賓館,誰就贏得公主。”祿東讚當然是第一個回到賓館的,他的機智不僅使吐蕃在比試中大獲全勝,還獲得了太宗對他的賞識,將一宗室女子許配給他。

太宗許配給鬆讚幹布的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不僅長得美麗端莊,而且性格堅毅勇敢。她自幼飽讀各類書籍,精通許多知識。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一無所知,但欣然同意去吐蕃和親。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貞觀十五年的冬天,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護送下,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的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蔬菜種子。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因為當時吐蕃已經擊潰了吐穀渾,成為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深謀遠慮的太宗覺得隻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從經濟、文化、農業生產上都給予吐蕃大力幫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遇到了鬆讚幹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鬆讚幹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跪地便拜。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歌舞慶賀。

婚後不久,鬆讚幹布為緩解大唐妻子的思鄉之情,為她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有池塘和各色美麗的花木,都是模仿大唐宮苑的樣式。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鬆讚幹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製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他們感情融洽,互愛互敬。

吐蕃人有個傳統習慣,就是每天要用赭色泥土塗敷麵頰,他們認為這樣能驅邪避魔。文成公主仔細了解這個習慣後,覺得沒有道理又很不衛生,就婉轉地向鬆讚幹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鬆讚幹布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慢慢地吐蕃百姓都覺得不在臉上塗抹赭色泥土既方便又好看,都很感激文成公主的建議。

習慣了吐蕃的生活後,文成公主命跟隨來的漢族樂師向吐蕃百姓傳授音樂知識,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鬆讚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向正規化。鬆讚幹布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遠赴長安去學習,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農技人員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蔬菜種子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獲得了大豐收,使不善種植的吐蕃百姓大吃一驚。農技人員還有計劃地向吐蕃百姓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之餘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最重要的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帶到吐蕃,使吐蕃有了自製的絲織品,極大地改善了吐蕃百姓的生活。吐蕃百姓對文成公主感激不已,視她為神明。

文成公主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鬆讚幹布對文成公主的建議都盡力采納。但文成公主對吐蕃的重大政治決策,隻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幹涉,因此鬆讚幹布和大臣們經常向她討教唐朝的政治製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

文成公主去世後,吐蕃百姓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