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的巴爾幹

腓力被暗殺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整個希臘,當時的希臘人民急不可待地要將馬其頓的駐軍趕出去,剛成立的哥林多同盟,似乎馬上就要土崩瓦解。首先撕毀協議的便是雅典。亞曆山大立即派遣精銳部隊南下,鎮壓了反抗最為激烈的底比斯。亞曆山大的行動使雅典措手不及,隻得承認他哥林多同盟盟主的地位。

希臘以為腓力死後東征的安排將會擱淺,誰也沒有想到,亞曆山大還是按照預定的計劃作著出征的準備。正逢此時,馬其頓北部山地的特裏巴利人想要借機獨立。公元前335年,亞曆山大率領1.5萬大軍,浩浩****地揮師北上。

這次遠征越過了海拔2500米高的巴爾幹山脈,翻越一座又一座險峻的大山。深入敵境後,特裏巴利人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勢將大石塊投向亞曆山大的軍隊。亞曆山大命令部下分左右散開,用盾牌抵住敵人的攻擊,然後匍匐前進,盡量保持兵力通過隘道。他們衝過了第一道防線之後發現,想要直逼敵軍的大本營,還要經曆一場叢林遊擊戰,這種戰爭對暴露在明處的遠征軍隊很不利。亞曆山大麵對進退不得的僵局沒有坐以待斃,一心研究突破這種局麵的辦法,最終他決定先攻擊多瑙河對岸的遊牧民族——克塔伊族,因為失去了克塔伊族的援助和補給,特裏巴利人便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亞曆山大令士兵將皮革縫成袋子,在裏麵塞滿幹草,做成浮筏,同時又將巨大的樹幹挖空做成獨木舟。這種用浮筏渡河的作戰經驗,本是東方人的傳統,亞曆山大則加以引用。

亞曆山大渡過了多瑙河,深入克塔伊的內陸。頑強抵抗的克塔伊族最終還是被亞曆山大殲滅了。此時,那些原先桀驁不馴的特裏巴利人也都不戰而降。這次征討北方可以說為東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亞曆山大的軍隊在這次遠征中學到了許多作戰經驗,此後多次用在了東征的戰場上。

在亞曆山大大軍凱旋的途中又接到消息,伊利亞人正準備襲擊抵抗,以致馬其頓帝國的西境又陷入了危險之中。亞曆山大率領大軍從巴爾幹山脈西行,沿途經過多個敵人的要塞,遭受到非常猛烈的襲擊。在崇山峻嶺之中,熟悉地勢的敵人在戰鬥中占了很大的優勢。

狄摩西尼絕不放棄這個好機會,他馬上組織軍隊籌劃各項工作,並且接受了波斯提供的巨額經費,對底比斯提供武器和金錢支援。當狄摩西尼把亞曆山大在山穀中全軍覆沒的消息宣布給希臘民眾時,底比斯等地又燃起了反抗馬其頓的鬥誌,狄摩西尼抓住機會組織軍隊。亞曆山大獲知這個變局之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些反對分子一舉殲滅。最終他憑借敏銳的判斷力和軍事才能取得了勝利。接著,他率領裝備笨重的馬其頓軍隊迅速地在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上行軍,以驚人的速度穿過了巴爾幹半島的主脈,不到兩個星期,亞曆山大的軍隊已經迫近底比斯了。麵對險阻的山道,居然可以每天以30公裏以上的速度行進,根據常識,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當底比斯的民眾看到亞曆山大突破險峻的山道出現的時候,都驚愕不已。即使底比斯人眾誌成城,英勇奮戰,可還是無法抵抗亞曆山大的進攻,亞曆山大最終攻入了底比斯城。

馬其頓的兵士對底比斯城的破壞可以說是非常徹底,連一草一木都不能幸免。這一次大屠殺雖然隻持續了一天,可是這一天足以令天地風雲變色。

亞曆山大這種恩威並施、殺一儆百的政策使其他的希臘諸國都聞風喪膽,不敢再支援底比斯。亞曆山大將這一次戰役中罪魁禍首的命運交給同盟會議去決定,讓希臘人自己去判決這些人。這可以說是非常諷刺的做法,亞曆山大就是要給希臘人很大的難堪。

在《荷馬史詩》中曾經謳歌了底比斯的古都,其中有最負盛名的七個門,從此以後,這些曆史古跡永遠地消失了!大部分的女人和孩子都淪為奴隸,大約6000名男子在這場戰爭中戰死。底比斯人在這次戰役之後幾乎滅絕了。

底比斯城的結局讓希臘的許多國家恐慌,他們紛紛派遣特使向亞曆山大表示效忠。許多國家拚命地為自己辯白,他們紛紛派遣特使向亞曆山大祝賀。很明顯,他們都想拍亞曆山大的馬屁。可是亞曆山大對這些使者連正眼也沒有看一眼,相反,他還要求雅典將十個罪魁禍首交出來。雅典接到這張名單,一時議論紛紛,當然黑名單之中也包括狄摩西尼的名字。

溫和派的政治家主張這十個人應該顧全大局犧牲自己,強烈地指責:事到如今這些人不應該再躲藏起來。可是雅典的市民們覺得,這種意見完全是奉承馬其頓的做法,一時群情激昂,竟將提出這種意見的人轟下了台。而亞曆山大此時也有些懊悔,他覺得對底比斯的屠殺太殘忍了,已經冷靜下來的亞曆山大因此接受了雅典使節的請願,將他的要求撤回。

內亂掃清之後,進攻波斯的東征計劃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在同盟會議中,東征行動預定在第二年(公元前334年)的春天進行。但這個由腓力構想出來的計劃和亞曆山大將要進行的是否一致呢?東征對於亞曆山大,又將意味著什麽呢?是完成父親的遺願,還是實現自己構築的理想帝國的夢想呢?

對腓力來說,進攻波斯是經過一番冷靜的思考和縝密的計劃後才決定的。為了奠定東征的基礎,馬其頓王國的軍事力量更加紮實了。當馬其頓本身的力量已經穩固之後,腓力認為已有足夠的力量作東征的準備了。以馬其頓王國為中心,以現實政策為基礎,東征的範圍當然有一定的限製,而不可能作無止境的征服。不但如此,還要考慮到征服過的土地的安撫工作。腓力最大的野心就是征服整個的小亞細亞,他的野心僅此而已。

可是亞曆山大卻正好相反。他在東征之前並沒有特定的目標,而是以他的“可能性”來作決定。也就是說,他的目標是有彈性的,隨著他的行動把理想化為現實。通過這一連串的過程完成自己“世界帝國”的夢想,到了最後,就是對自己的確信。

腓力常常想著:“我應為馬其頓王國做些什麽呢?”可是亞曆山大卻想著:“為了我自己,我該做什麽?”馬其頓王國對他而言隻是實現“世界帝國”夢想的一個跳板而已。這就是亞曆山大之所以成為英雄的本質,站在這個觀點來看,亞曆山大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

從公元前335年的秋天到第二年的春天,亞曆山大一直停留在馬其頓帝國,忙著作東征的準備,他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經費。在增加國家稅收方麵,腓力曾經作過很多種努力,他得到了一座金礦,開發國內的產業,並從殖民地獲得了許多的稅收。可是在軍備方麵,卻開支巨大,腓力逐漸入不敷出,財政狀況每況愈下。

當亞曆山大繼承王位,接收腓力的財政同時也接收了一筆巨額的負債。可他為遠征又繼續債台高築。亞曆山大究竟從哪裏借到那麽多的錢呢?當然不會是雅典的富商們了,那些雅典的資本家對這項空前的賭注是絕對不會問津的。亞曆山大是將王室家產都一一變賣才獲得的這筆錢。

軍費的問題解決了,但負責留守的大將安提帕特以及亞曆山大的副將帕曼紐都對亞曆山大這種“背水一戰”的做法感到憂心忡忡。最令他們擔心的是亞曆山大連繼承人的事情都沒有考慮就率軍東征,如果東征過程中出現意外怎麽辦?隻要有一支箭穿過亞曆山大心髒,這個王國就會陷入空前的大混亂。老臣們都認為,亞曆山大應該先結婚,有了法定的王位繼承人之後才能夠東征,這樣馬其頓王國的基礎才能夠穩定下來。這些看慣了為了王位繼承問題而造成許多悲慘可怕的政治事變的臣子們,以過來人的角度大力勸諫。

亞曆山大聽了這些諫言隻是一笑置之。在他看來,他所肩負的是英雄的使命,才不是像其他的人那樣結婚生子,過著安安穩穩的生活。他是不斷地向命運發起挑戰的人,怎麽能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呢!對亞曆山大而言,他並沒有認真地考慮到馬其頓帝國的持續問題。他的心中隻有屬於他自己的帝國版圖,這幅版圖裏,甚至沒有馬其頓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