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有誌投學訪師

鄭芝龍年輕的時候玩心很重,從不肯好好讀書,如今對鄭成功卻寄予厚望。鄭芝龍想起這個孩子出生時的異兆,一心想好好地培養他,因此鄭成功回來後就為他聘請了最好的老師教他讀書。鄭芝龍覺得雖然自己在官場和商場上十分威風,但還是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他寄望於鄭成功能在他晚年時帶來更大的榮耀,能夠得意科場,光宗耀祖。

有一天,家裏來了一個看相的人,鄭芝龍當時興致很高,一定要請這個人替他得意的兒子算算命。那人看了鄭成功之後大為讚賞。鄭芝龍對他的稱讚雖然滿心歡喜,但是還覺得不過癮,希望他能講得更為清楚一點。因此,他對看相的人說:“我是一個粗人,沒讀過什麽書,很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夠在科舉上成名,為我鄭家爭光,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看相的人聽到鄭芝龍這一番話,反而猛搖頭。鄭芝龍疑惑不解,心想:“我誇獎我兒子科舉中第,你不同意,難道要他像我一樣嗎?”

看相的人明白鄭芝龍心裏想的是什麽,他說:“令郎是濟世的雄才,豈是科舉中人。”後來也證明了那個看相人所說的話。鄭成功十分喜歡讀《春秋》和《孫子兵法》。由於他喜歡讀《春秋》,儒家給他的影響非常大,忠君愛國的思想深植於心;又因為他喜歡讀《孫子兵法》,使他能夠成為一個才能卓越的將軍。鄭成功用兵打仗最大的特色,就是兵力不足的時候采用智取,因此他非常精於間諜之術,並建立了靈通複雜的情報網。隻要清軍有一點動靜,鄭成功馬上就知道,而且這個情報網,一直到清朝結束仍然存在著。由此可見,他的影響力之深遠。

鄭成功喜歡讀書,但從不讀死書,而是能把書中的精神完全發揮出來。這樣的好習慣,從他的少年時代就開始累積了。鄭成功自幼頭腦聰明,讀書寫文章絕不拘泥古人的陳見。他寫的文章往往都是自己的見解,有時候都會令老師感到驚訝。

有一天,老師給11歲的鄭成功,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鄭成功一揮而就。他在文章中很簡潔地說:“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

一篇文章的好壞,最重要的就是文中的思想。老師是以《論語》中的一句話出的這個題目,這句話本意是說,子夏的門人弟子在灑掃庭院、應對賓客、進退禮儀方麵,做的不錯,堪稱典範。年幼的鄭成功在這樣一個有關日常生活禮儀的題目上,發揮了一番政治的聯想,不能不令人讚歎。

除了讀書之外,鄭成功還不忘練習劍法,對騎馬射箭也有很大的興趣。他希望能成為一個文武兼修的人。雖然他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劍法和騎射,但是他的功課仍然是學得非常好。

在鄭成功15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中了福建南安縣學生員,這可以說是他科舉的第一步,鄭芝龍感到非常的高興。

當時有一位老先生見到鄭成功之後,就對鄭芝龍說:“你這個兒子的將來,絕對不是你能比得上的!”這位老先生的話確實一點也沒有說錯,鄭芝龍在曆史上的地位當然是不能和鄭成功相提並論的。

鄭成功19歲那年,鄭芝龍就歡歡喜喜地替他安排婚事。新娘是禮部侍郎董颺先的侄女,比鄭成功年長一歲。鄭芝龍並沒有考慮兒子的意願,其實鄭成功並不十分同意這門親事,他不想和沒有感情的女子結婚。迫於父親安排,也隻好聽從。

雖然鄭成功並不中意他的新娘,可是這位董夫人卻是位賢慧的女子。她對丈夫的不滿意一點也不怨恨、不計較,而是謙恭柔順地侍候著鄭成功。妻子的這種寬容和一般人難及的涵養最終感動了丈夫,使丈夫對她產生了一份敬意。在他們結婚的第二年,董夫人就為鄭成功生下一子,取名鄭經。

娶妻生子,對鄭氏的祖先也有了交代。鄭成功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去南京遊學,增長見識。南京是當時明朝的政治中心,六朝遺風、人文薈萃之地,福建這樣的邊遠之地是無法比及的。鄭成功提出到南京遊學的要求後,鄭芝龍欣然答應了。不久以後,鄭成功便辭別了父親,前往南京遊學去了。

當時在南京甚至在東南沿海一帶,錢謙益的詩是出了名的。鄭成功也讀過他的詩,對他非常仰慕。鄭成功到了南京後,就以弟子之禮,拜到錢謙益門下。

錢謙益看了鄭成功寫的詩後非常欣賞。想不到年紀輕輕的鄭成功,寫起詩來一點也不沾塵氣,頗有才能。鄭成功認為,讀書人應以天下為己任,尤其是國家處在多難之秋,不應該成天吟詩弄月,而要心憂天下,因此他常常喜歡和他的老師討論一些國家大事。

錢謙益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情,卻不敢有樂觀的想法。鄭成功不這麽認為,他相信事在人為,自己將來一定會大有可為的。錢謙益聽了鄭成功的一番話後,認為他過於年輕,對世事知之甚少。任何事情,說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做起來卻是非常的困難。

鄭成功很不讚同老師的話,他認真地對老師說:“做事也有區別,能不能做是一回事,願不願意做又是一回事。隻要下定了決心,哪怕隻有將士三千,也能幹出一番大的事業!”

錢謙益聽到年紀輕輕的學生竟能說出這番話,不禁對他刮目相看。他知道這個學生不論是從膽識、節操還是謀略上都勝過自己,將來肯定能成為一個傑出的人物,因此對他的言行大加讚賞。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鄭成功在年輕的時候便表現出了他的理想和抱負,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