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宦門

書聖的誕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原大地戰爭頻仍,社會動**,是中國文化史上承上啟下的階段,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的時期,無論政治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湧現出很多名士,如曹氏父子、“竹林七賢”等。他們通曉文墨、擅用權術,但往往都脫不了政客文人本身的局限,或是喜好高談闊論,或是過於孤傲輕狂。在那一時期,要找出一個既有高遠的政治熱忱,又以曠世的才華留名於世,同時有為有守、正直平良、不慕榮利的人,那非王羲之莫屬。

王羲之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造詣博大精深,被後人譽為書聖。而同樣被人稱道的,還有他的正直善良、熱忱坦率的性格。圍繞著他的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文人佳話也如璀璨的浪花般點綴著中國淵遠的曆史長河。他的書法造詣集合了隸、真、行、草諸體的長處於一爐,一千六百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能在書法造詣上超越他。同時,他也是一位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有理想、有抱負、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王羲之塑像

王氏一族本居於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縣),在晉代是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家族,族中的王祥是漢末有名的孝子。王祥和王覽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兩人感情甚篤,王覽非常敬愛這位哥哥。每當母親鞭撻王祥時,王覽總是抱住哥哥放聲痛哭,用自己的身體來護衛哥哥。王祥生性醇孝,並不因繼母朱氏的虐待而懷恨在心。有一年冬天,繼母患病,想吃鮮魚。可時值寒冬,外麵一片冰天雪地,到哪裏去找活魚呢。於是王祥把衣服脫掉,身體臥在結冰的河麵上,以融化冰麵為繼母捕捉活魚,這時破裂的冰麵突然有兩條鯉魚躍出河麵,王祥喜不自勝地拎著兩條鯉魚回家孝敬母親去了。這便是二十四孝裏家喻戶曉的“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後來官居大司馬,晉武帝時拜太保,晉為公爵,他的弟弟王覽為光祿大夫。王覽共有6個兒子,其中排行第四的就是王羲之的祖父。

王氏一族在西晉滅亡後紛紛南渡,他們擁戴和扶持司馬睿於公元318年即帝位,建立東晉王朝。司馬睿即位後,封複興晉室有卓越功勳的王導為丞相,王敦則受任為江州刺史,握有重兵,以保衛東晉的江山。

東晉建國之初,王、謝、袁、蕭四大家族出力最多。尤其王、謝兩家,世代簪纓,不但烜赫一時,就是在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羊士諤有兩句詩說:“山**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劉禹錫在《烏衣巷》裏也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他們兩家當時興盛的情形。他們住在建業的烏衣巷內,來往的都是達官顯宦、王公貴胄,和普通的仕宦人家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在晉代,王氏一族是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家族。王羲之的祖父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稱製,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貴為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王氏一族在東晉權傾朝野,極盡顯貴,可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

公元303年的某一天夜裏,秦淮河畔夫子廟的烏衣巷裏,淮南太守王曠的家中燈火通明,家仆們都很緊張地進進出出,十分忙碌,整個院子都似乎彌漫著一股凝重嚴肅的氣氛。奔忙中的仆人們相互之間小心地彼此交換著眼色,偶爾有人腳步聲稍微重了一點,立即會招來眾人“噓!噓!”的警告聲。尋到這間宅子的主人,才發現整間宅院的凝重氣息都是由他這裏散播開來的。王曠緊鎖著眉頭、表情凝重,在院子裏來回地踱著步子,似乎等待著什麽,即急切又擔憂,他那來回移動的身影更加重了院子裏的緊張氣氛,周圍的空氣仿佛都凝結了。

突然,一聲嘹亮的嬰兒的啼哭聲劃破天際,打破了四周凝重的堅冰,整個太守府宅裏的男女老少也瞬間如釋重負,輕鬆了起來。大家眉開眼笑,奔走相告:“是位小少爺,夫人生下了一位小少爺。”一些年老的仆婦張著沒有牙齒的嘴巴,甚至高興得流下了眼淚,丫鬟們更是興致勃勃地相互推搡,爭著想看看這剛出生的小少爺。而其間最激動的就是剛剛做了父親的太守王曠,嬰兒的哭聲剛剛響起,他便早已三步並成兩步地衝進了屋裏,迎頭撞上一位滿臉喜氣的婢女,婢女懷裏抱著一個紅通通的小家夥,忙不迭地叫著:“老爺大喜了!夫人生了個小少爺,生得可漂亮啦!”

王曠從婢女的手中接過了嬰兒,把他輕輕地抱在懷裏,仔細地端詳,淚水竟然不自覺地滴在嬰兒的臉頰上。他低下頭來凝視著這個剛剛降臨人間的小生命,這個由他賦予的新生命緊緊地握著兩個小拳頭,眼睛也緊緊地閉著,兩條小腿卻很不安分地踢著。王曠突然覺得心頭有種神聖的情感像潮水般湧動著,使他頓時對這個小生命生出了無限的責任感,同時,還有幾分說不出的感恩的心情。等在一旁的人們也早都迫不及待地擁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圍繞著嬰兒的眉眼兒說著喜慶和吉利的話兒。雖然這小東西以後會要他們照顧、要他們服侍,會帶給他們很多麻煩,但是此時此刻,誰又在乎這些呢。一個嬰兒的誕生總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啊!這些圍觀的人們誰也不會想到,這雙小拳頭日後將會留下傳世千古的佳作;而這雙緊閉的雙眼,也將會目光如炬、洞察秋毫!

王曠為兒子取名為王羲之,王羲之的幼年時期享有當時第一流的貴族生活和教育。王羲之的叔伯們,或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丞相,或是手握兵符的將軍。因此,王氏的子弟們是當時人人眼紅的對象,他們的出身好、地位高,仕途之路早就被安排好了,根本不用自己擔心,因此他們少年時期所學都是以日後能接任上一代的職務為主,這些貴族少年從小就躋身於各種政治場合,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但與其他的貴族子弟們不同的是,王羲之似乎並不熱衷於此。

表麵看來,王羲之從小就不大善於言詞,並且不喜歡遊樂,看起來很木訥。其實他隻是不喜歡裝模作樣而已,但是他的孤僻很讓王曠夫婦擔心。於是他們打算試探一下王羲之心中對未來的打算。有一天,王曠找了一個機會問王羲之道:“兒啊!如今你也不小了,為父想聽聽你今後有什麽打算,有些事情,為父可以為你拿拿主意。”

王羲之很恭敬地回答說:“孩兒並不在乎日後是否能榮華富貴、飛黃騰達,孩兒隻想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孩兒覺得今後的打算莫過於為天下蒼生做些有益的事情,造福萬民,而地位、名望等等的虛名,孩兒並不計較。”

聽了兒子的這些話,王曠怔了怔,隨之心中泛起陣陣不悅。他心想:王家對你寄予了如此厚望,一心栽培你成才,而你卻隻想到那些低賤的平民,真是辜負了我的一番苦心。

但王曠為官多年,畢竟還算深謀遠慮、通達事理之人,他看了看兒子眼中閃耀出堅決的目光,沉思了一會便開口道:“為父也不能否定你的想法,但你的這些想法太單純了,你來想想看,你的理想和抱負將來會威脅到很多人的利益,包括家族內的人,如果你真的要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踐的話,將來一定會遭受很多阻礙,會有許多人反對你,甚至連家族裏的人也會攻擊你,你會遭遇到無數阻力和挫折,到那個時候,你該怎麽辦?”

聽了父親的勸誡,王羲之用他那少年特有的堅決語調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地步,孩兒也隻有盡力而為,全力以赴,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

聽了兒子的這些話,王曠大為震驚,他不知道該替兒子高興還是擔憂,但那時起,他開始對王羲之刮目相看了。他曾多次對王羲之的母親說:“夫人,你看咱們兒子好像是傻乎乎的,什麽都不在乎的樣子,但據我看,他將來即使不做大官、不賺大錢,也一定能令我們王家留芳百世!”

所謂“知子莫若父”,王曠這一預言在未來果真一一應驗了。但是王羲之的作為卻不是王氏一族的人們所能了解的,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更加無法理解,在當時大夫士族的龐大陣營中,會出現一個為了與自身階級毫不相幹的平民而放棄唾手可得的地位和權勢的人。因此族人們對待木訥、不善言詞的王羲之並不看重,覺得他不過如此而已,成不了大氣候,並為最初對他的種種高估而不值。

王羲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留在家中,很少去戶外閑逛。他從小就具有敏銳洞察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對一些事情產生了好奇心。其中之一便是為什麽父親常常從書房裏拿出一卷看著十分老舊的書,邊看邊讚歎連連,滿眼的豔羨傾慕之色,並且他對這本書一再欣賞,一再讚歎,而且每每看完之後都小心翼翼地拿回書房收好,這本書與其他的書不同,父親從來不把它放在書架上,也不讓任何人看。父親的舉止使得王羲之困惑不解。

另一件事就是父親時常臨摹字帖,每每那時,父親都要在案前正襟危坐,連攤紙、研磨都透著某種說不出的神聖。寫字的時候,臉上的表情總是安詳、平和,似乎能澄澈內心的俗事煩擾。難道字中還蘊藏著什麽奧妙和樂趣嗎?與其說這一切引起了王羲之的好奇,不如說他已經被這其中的某種神秘力量所魅惑和牽引了。他一定要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小孩子一旦對某件事產生了好奇,便會想方設法地解開疑惑,事情弄明白之前,是沒有什麽能夠阻止他們的,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次他決心一定要探個究竟,即使因此挨一頓好打也認了,於是他暗中靜靜地等機會。

王曠雖然人在官場幾十年,但他與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一樣,無論如何官運亨通,仍丟不下與生俱來的浪漫文人的氣質,處理公務之餘,仍喜好沉迷高雅的誌趣。王曠在書法方麵曾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而且具有一定的造詣。他把前人有關書法的著作或作品收集起來,妥善珍藏,並對其愛若珍寶,常常拿出來賞玩,在搖頭晃腦地批評或讚美中自得其樂,然後再妥善收回房內。沒想到他的一切舉止竟被兒子盡收眼底,並成了王羲之想要探究的目標。

王羲之很想知道這是本什麽書,書中說些什麽,但父親總是這麽小心地收藏著,想要說服他拿出來給自己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來想去,王羲之決定趁父親不備時溜進書房偷看。主意打定,王羲之就開始時時留意父親的行蹤,有一天,王曠外出辦事,王羲之見有可乘之機,便迅速溜進了父親的書房,在父親的案頭翻出了這本書。原來是本有關書法的書,王羲之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可是父親明明被這本書深深吸引,說明裏麵一定有什麽自己還沒有發現的東西。於是,不死心的王羲之在父親第二次外出的時候又溜了進去。

就這樣探秘了幾次以後,王羲之決定拿起筆來照著書上的去寫,逐漸地,他開始借著這本書糾正自己在寫字過程中的一些缺點,並學習了很多前人的長處。不知不覺之中,王羲之開始了他學習書法的第一步,並已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畢竟紙總是包不住火的,一段時間以來王羲之的舉動引起了王曠的注意,他心想:這小子怎麽這段時期以來這麽關注我什麽時候外出呢,莫不是趁我不在,學了些什麽不三不四的事情,真要這樣,那還了得!

於是王曠找了一個機會詢問王羲之,而王羲之隻是一個勁兒地傻笑,也不回答半個字。這更讓王曠心中生疑,想到兒子如今大到快要脫離自己的管束,他心中著實不是滋味,但他轉念一想:自己的兒子自己清楚,應該不會有什麽關係,說不定隻是小孩子對大人的房間好奇,跑進去東摸摸、西看看而已。因此,這件事便輕描淡寫地過去了。

直到有一天,王曠發現了兒子所寫的字,覺得這些字十分眼熟,仔細辨認一看,不覺吃了一驚:“哎呀!這字跡怎麽和我的這般相像!真是奇怪!我從來又沒有教過他書法,他怎麽會寫得這般好?”隨後,王曠想起了兒子常常溜進自己的房間的事,他覺得兩件事必有聯係,想到這些,王曠終於放下了一直縈繞心中的疑問,不覺輕鬆了,而且還多出了些許快慰,他想:兒子這樣偷學書法,也有相當長的時間了啊。

這一次王曠認真地詢問王羲之,王羲之很爽快地道出了實情,王曠聽了以後,很高興地對兒子說:“孩兒!為父怎麽會責怪你呢,隻會感到高興,你能自己研究摸索出這樣一筆好字,真不簡單啊!如果你對書法很有興趣,為父就把那些書和字帖都給你,日後好好地練習吧!”

王羲之受了父親的鼓勵,更加努力地練字。家人常常看到他端坐在桌前,一絲不苟地寫字,而且他的字進步很快,甚至他丟棄的紙張,都會被仆人們撿起私下裏賞閱誇讚。看到自己的兒子不與其他士族貴公子流俗,且在書法造詣上遠勝家族同輩,王曠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他相信王羲之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光耀門楣指日可待。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有一天王曠對王羲之說道:“你既然對書法有這麽大的興趣,而且,目前看來你在這方麵也有一定的天賦,等你年紀再稍長一些,為父會親自教你如何寫字。”

王羲之一聽,大喜過望,馬上回答說:“孩兒希望父親您現在就開始教我,否則孩兒晚受教一天,便如同多虛度一天,等到再大一點,恐怕太遲了吧。”

王曠聽了兒子的這一番話,覺得孩子果然是大有長進了,完全不像是小孩子的語氣,真是孺子可教。而且兒子現在的字也的確可圈可點,心中喜不自勝。於是王曠開始盡心盡力地教王羲之寫字,糾正了他的一些錯誤,有了父親的指導,天才再加上努力,王羲之在書法上的造詣一天比一天高深,漸漸地在家族中已經嶄露頭角了,而且在整個貴族階層也小有名氣了。人們也都知道王羲之很會寫字,他在書法界裏也漸漸被人所看重了。

王羲之故居

過了一段時間,王曠看了王羲之所寫的字以後又高興又感歎地說道:“孩兒啊!從今天開始,為父沒有辦法再教你了,因為你的書法成就已經不在我之下了,如果不另外去尋找名師求教,恐怕你的成就也就到此為止,不可能再有進一步的突破。以你現在的造詣,如果再有名師指導,假以時日,你定會大有成就。”也許是預見到了兒子的將來必定大有作為,王曠十分激動。

小小年紀的王羲之便已決定了日後他要走的道路,他已決定將來要脫離貴族這一狹窄的圈子,走入民間,真正地去關心他們,為他們謀求最大的福利,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王羲之沒有時間去和貴族子弟們交往,更不與他們一起玩樂、胡鬧,他要把握寶貴的光陰,盡力充實自己、訓練自己,以便日後能擔負起沉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