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首相初露鋒芒

整個柏林的氣氛好像革命前夕一樣緊張,人心惶惶。但俾斯麥的行動卻出人意料。他過去給人的印象是性急、傲慢、專斷、絕不妥協。但是自從擔任首相後俾斯麥完全變了!他似乎不知道暴風雨即將來臨,而悠閑自在地工作著。

他首先用冷靜的頭腦來分析、批判一切事務,從各個角度詳細檢討,得到結論後便開始實行。在選擇內閣閣員時,他選了自由主義派的黨魁們入閣,他把政敵一個個拉攏進來。他可以隨時翻臉,但當時的情況,減少一位政敵就除去了一份阻力,所以他采取笑臉外交,四麵討好,不過他也會向敵人露出他的拳頭。所以上下兩院的政治家們,表麵上迎合他的笑臉外交,暗地裏對他的拳頭也很警惕。

俾斯麥在下議院小組委員會中,對數十位議員及數位內閣閣員發表談話,這是一次非正式的演說,內容沒有列入記錄。當時他的意思大致是:

德意誌並不懼怕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在靜觀普魯士的實力演變。德意誌諸邦早已步入自由主義的道路。普魯士現在該做的,就是集中力量以備日後之需。維也納會議中決定的普魯士國界,對我們國民的健全生活極為不利。我認為天下的大問題,並不能依靠議會辯論和大多數人的意見改變,最後的決定要由鐵與血來做。

俾斯麥最後的一句話,被報刊誇大後登載出來,甚至還把鐵與血的次序顛倒,改寫為血與鐵,進行大肆渲染,認為血就是流血,鐵就是武器。也就是說,俾斯麥要用戰爭的方法統一德意誌,而敵人就是奧地利和南部德意誌的巴伐利亞王國,對此維也納和慕尼黑政府很緊張。

俾斯麥馬上發表聲明,澄清他所說的血是指血稅(就是說老百姓的義務服兵役),即招募新兵,擴充軍備的意思,並不是要發動戰爭。但世人都不願聽他解釋。尤其是威廉一世很氣憤,俾斯麥偷偷離開柏林,隻身前往鄉下車站去迎接正在回宮途中的國王。他突然鑽進國王的專車內。

國王很不高興,不等俾斯麥辯解就說:“事情的經過我已經知道了,你肯定會在皇宮的牆下被民眾砍下腦袋的,然後不久……”

俾斯麥泰然地說:“然後呢?陛下?”

“然後?然後我們兩個就都死了!”國王大聲吼叫著。

俾斯麥接著說:“一點不錯,陛下!那時我們就已經死掉了!不過陛下,您再想想,反正難逃一死,難道還有比這種死法更有意義的嗎?臣希望能為陛下與祖國奮鬥而死。陛下,請您想想路易十六,他懦弱地死去;再想想查理一世,為擁護君權而戰,雖敗猶榮,保持了王者的威嚴而死。事到如今,陛下隻能奮戰到底,絕不屈服。就算有生命危險,也絕不能做任何讓步。”

仔細地聽完俾斯麥的每一句話,國王臉上現出了滿足及剛毅的神色,繼承了腓特烈大帝軍人血統的威廉一世,聽到俾斯麥的勸解,要為維護神聖的君權而不惜一戰時,他的心情豁然開朗,充滿鬥誌。

當國王的專車到達柏林時,國王已下定決心與這位首相共同奮鬥,為統一德意誌不惜一死。如此看來,俾斯麥的失言雖引起了國內的軒然大波,但也挽回了因失言而造成的僵局,可見他傑出的政治手腕。

但是因此世人在他的名字前也加上了“鐵血宰相”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