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國家、民族有利的

“如果懂得利用金錢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則金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才會感受到金錢的價值。否則,若隻花費於錦衣美食,在物欲方麵貪得無厭,最終隻會淪為金錢的奴隸。人必須超越金錢,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

大文豪蕭伯納曾經說過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欲望沒有被滿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滿足。這句不完整的話的確反映出部分的真理。

60 年代初的一個夏夜,忙碌一天的李嘉誠,難得走出戶外散步,當他漫步在西半山寶珊道上的時候,苦苦思索著,人生究竟怎樣才算快樂,怎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有錢難道就能快樂嗎?這種不停的探索和付出,難道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嗎?

當從一個轉角走到一處開闊的路段時,遠眺風平浪靜的海麵,看到維多利亞港沿岸的高樓大廈,萬家燈火,再看著山腳下參差不齊的一排排木屋石屋,悵然若失的李嘉誠似乎發現了什麽,又似乎在苦苦思索著什麽。

忽然間,木屋區的微弱燈光在閃爍了幾下後一片漆黑,隨著幾聲喧嘩,便很快陷入了沉默。與此相映照,維多利亞港的高樓大廈依然燈火通明,輝煌萬丈黑與白,刹那間,如此分明,世界原來是這樣。就連黑夜中的光芒,對維多利亞港來說,隻是多一點少一點而已,而對木屋區生活的人來說,則如白晝之日光,沒有光就等於沒有了太陽,沒有了生機。甚至可以說,沒有了生活生命在黑暗中的人們,其生命與山邊的棵棵青草又有何別?

正是這刹那間的強烈的黑白對比,令李嘉誠豁然開朗。原來,有錢固然能使人生活在陽光之下,能使人快樂,但如果能給他人帶來光明,能令其他更多樂就是光明,快樂就是讓所有人的生活充滿希望。簡單講,就是能夠令到更多人快樂,那才是人生的快樂。

但是,應該從哪裏做起呢?錢鍾書先生《論快樂》中有一段名言:“快樂的人生裏,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裏引誘狗賽跑的兔子。幾分鍾或者幾天的快樂讓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下,希望它再來。”

李嘉誠希望中國強大,願竭盡個人之所能,為祖國多辦實事。對於為國家盡責盡心,他既不言倦,亦從未言悔。簡單講,李嘉誠希望每個香港人,每個同胞都能快樂起來。

中國人的傳統以為“太上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其實,德也就在功和言中。做人,李嘉誠已在絕境的拚搏中感受到人的自由與自我的價值增值。

我相信幫助他人對社會有所貢獻,是每一個人必要的承擔。

近代企業家對社會貢獻越來越大,我個人認為,企業家肩負一定的道德責任。如用會計學來說,道德標準為一項基本成本,以誠實及可靠的手法經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很多時,我們知道要做對的事情,時常需要有過人的承諾及堅強意誌。我們常常麵對那些把自己觀念強加於別人的挑戰,或甚至侵犯別人意願的人和事,和諧因此更形重要。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才有自由經濟及法治,我們才能有效創造繁榮、鼓勵創新發明及自由地生活,這是令一個社會快樂的基本元素。

在他所處的香港,個人在歸屬感上的受限和無能為力,使得對個人最具挑戰最有**最有機會的是市場,這是生命力最能實現的最好地方。這也許是李嘉誠被逼步入市場後,所發現的別有洞天,一樣可以實現人生多種需要,而終能紮根於市場的內在原因。

我的人生觀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國家、民族有利的。

賺錢的意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或許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理想人格,李嘉誠發達了,報效社會,但並沒忘記內心的“善”,而是獨守一片思維的寧靜與心靈的孤寂安詳。獨處一片平常的愛心與孤寂的心靈。

李嘉誠承認,在1957 年、1958 年賺很多錢。當時的他很快樂,但一年後又陷入了難以自拔的迷惘與困惑。左思右想,他慢慢想通了。

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

林肯曾說:“根據我的觀察,人們唯有決心讓自己快樂時,他們才會感到快樂。”

李嘉誠的用錢不是小我的享用,而是大我的需求,大我的追求,大我的使用這是一種故我無我的精神超越與理想追求。他亦想過,就此金盆洗手,讀書達誌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隻好作罷。求學的念頭雖暫時打消,讀書的習慣卻從未改變。

李嘉誠一邊賺錢,一邊用錢,然後再賺錢,已屆85 高齡的李嘉誠皈依於“善”,但並未吃齋念佛絕塵出家,而壯心未與年俱老,不斷拓展業務,為即將成為李氏家族繼承人的長子李澤钜埋下更多的騰挪天地與發揮空間。

正如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接受筆者專訪時所強調的那樣,完全自然地源於內心根深蒂固的善根。

除了香港的業務之外,其海外資產有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產業、歐洲的電信業務以及巴拿馬的港口業務,並不時想染指美國而在美國引起了關於中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辯論。凡此種種,莫不顯示出,李嘉誠影響力之所及,就連富可統治全球的美國,也不能不為之側目。如斯泱泱的美利堅合眾國,對李嘉誠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時時事事處處嚴加防範。

經商賺錢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方寸之間,自有天地,我一生引以為榮和自傲的,是付出金錢、時間和心血去貢獻。

本人平時宗旨,對大眾有利之事,能力所及,不遺餘力以赴,絕李嘉誠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新的世紀新的環境,依然堅持“誠商”原則,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並真正體驗到“超人就是超人”的真正內涵。

李嘉誠參加香港基本法草委會,對基本法的製定異常認真。小組會、全體會,逢會必到。李嘉誠主動參加小組會。會上,認真聽取、考慮委員們的意見,他雖發言不多,卻把他認為需要講的問題,都明確地毫不保留地表達出來。

兩見鄧小平

李嘉誠深情回憶起與鄧小平的兩次單獨會麵。李嘉誠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有多次機會麵見鄧小平。

李嘉誠印象最深刻的,是1986 年6 月20 日和1990 年1 月18 日,鄧小平先後兩次的單獨會見。其中第二次單獨會見,是在鄧小平1989 年引退之後,當時他已很少出席公開場合或會見客人,更顯非同一般。

在李嘉誠的心目中,鄧小平是一位有創見、有遠見,愛國愛民的一代偉人。

李嘉誠感觸地說:

我和鄧小平先生見過多次麵,坐下來交談了兩次。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實事求是的人,對許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創見,是一位在中國曆史上難得的偉人。

1986 年6 月20 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李嘉誠。鄧小平對李嘉誠捐款興辦汕頭大學的行為表示高度嘉許。他對李嘉誠說:“你資助教育事業這件事,很值得讚賞,因為教育是一個薄弱環節,很需要支援。你對國家提供的幫助是紮紮實實的,全國十億人民都會感謝你對國家的貢獻。”

李嘉誠說:“汕頭大學的事情,是自己最關心的事情,我把他看得比任何一項投資都更重要。將來中國的四化建設能不能搞好,最關鍵的是人才問題。”

鄧小平接著這個話題說道:“教育是立國之本,我們過去在上麵欠的賬太多,應該用更多的投入補回來。”

此機會,李嘉誠誠懇希望國家能夠允許汕頭大學辦得更開放一些,在辦學方針政策上,學校應該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鄧小平說:“我同意你更開放一些的觀點。何東昌(時任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同誌對你的意見都同意,都讚成可以更開放一些。可以聘請外國教授來任教。”鄧小平還強調,汕頭大學要辦好,國家教育委員會可以從全國調一些好的教師去,保證這所學校一開始就是高質量的。他說:“大學的質量高不高決定於教師的質量高不高,教師如果質量低了,就教不出好學生。”

鄧小平特別談到對汕頭大學的教師要有適當的待遇,待遇不能太低了,隻有這樣才可以聘請到一些高質量的教師。他繼續指出:許多華僑和外國人士都願意為汕頭大學的建設貢獻力量是一件好事。希望通過這件事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的辦事效率。

鄧小平回頭對何東昌說:“國家教委要全力支援汕頭大學的工作。對李先生提出的建議與要求要認真處理。要充分考慮汕頭大學的辦學特性,盡可能用超前的思維考慮問題。”

李嘉誠回應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您這樣高瞻遠矚,相信汕頭大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辦成一所著名學府。”

1990 年1 月18 日上午,李嘉誠再次見到了鄧小平。

後來兩人談到香港問題時,鄧小平說:“中國人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人,不管他是哪個黨哪個派,都不能說完成了曆史使命。百分之九十九的香港人是愛國的,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幾年前我講過,從1990 年起,香港人就要參與香港行政、司法、經濟、金融等各方麵的管理,不然政權怎麽能一下子接過來。李嘉誠說:“香港回歸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所有香港同胞都希望能回歸祖國懷抱,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鄧小平還指出,1989 年,英國參加對中國的製裁,在香港問題上也想試探中國,要從政治上入手,搞“政治民主化”來保持英國在香港的影響,爭取在香港獲得更多的利益,使得它在1997 年以後仍然管理香港,保持宗主國的部分權力。

鄧小平稱:“英國放出這樣的空氣,要價要得很高,籌碼比過去高了,這種訛詐的方式和主張,是嚇不倒中國人的。中國人在主權問題上不會讓一分一毫他說:“我跟撒切爾夫人談過,在主權問題上沒有回旋的餘地,在考慮製定香港基本法時,我就講不能使中央政府無所作為。如果把香港變成反社會主義、反大陸的基地,中央政府就要幹預,不幹預會越搞越大。解決香港問題的辦法,要中國、香港、英國三方麵都能接受,五十年不變,大家都要得到發展。”

李嘉誠接著說:“我個人堅決擁護支持中央政府為香港回歸所做出的任何努力,也願意全力配合協助各項工作的展開。相信中央有能力確保回歸祖國後的香港繼續繁榮,因此也相信中央政府能夠開誠布公地傾聽香港各界的意見。”

李嘉誠對鄧小平表示,自己和廣大香港同胞對香港回歸充滿信心,長江集團在未來幾年在香港的投資將進一步增加,他本人更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

李嘉誠稱自己的事業“正如一棵大樹,根紮在香港。香港過去是,將來也是長和集團的大本營。”李嘉誠並表示自己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大在內地的投資。

鄧小平最後對李嘉誠說,希望香港穩定、繁榮,爭取活到1997 年,然後到香港看看。

1992 年春,鄧小平南巡廣東,中國掀起第二次改革開放的熱潮。同年4 月28 日,李嘉誠應邀出席北京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的授銜儀式。當天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李嘉誠,對李嘉誠說:“我們非常看重你在香港順利回歸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希望你和香港各界人士一起,在香港1997 年回歸祖國大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李嘉誠當即表示:“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對內地的改革開放充滿信心,對祖國的前途也充滿信心。”

同年5 月1 日,李嘉誠到深圳出席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合同章程簽訂儀式,該公司由李氏名下長實、和黃及怡東三家公司與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中國國家機電輕紡投資公司合資成立,注冊資本為2 億港元,主要從事內地地產、交通、金融、通信和能源方麵的投資。此舉被視為李嘉誠大舉向中國投資的先聲。

到1997 年年初,李嘉誠對醫療、教育、公益機構及社會捐款逾23 億港元。

至2004 年,李嘉誠累計捐款已逾60 億港元。

至2005 年6 月,累計捐款已近75 億港元,而其中有七成都投放在內地。

至2007 年12 月,累計捐款數額已達85 億港元。

1997 年2 月19 日,距中國政府正式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僅僅131 天之際,李嘉誠認為,鄧小平倡導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這不僅使中國13 億人民從中受益,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香港也從中受益良多。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解決了香港問題,香港在過渡期得以保持繁榮穩定,港人充滿信心都要歸功於鄧小平的智慧和遠見。

李嘉誠稱頌道:“鄧小平先生堅定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十多億人口在過去、今日和未來的日子永遠得益,使國民生產力提高,帶領中國人民步上富強的道路。他構思的一國兩製,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為今日香港人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使港人對前途充滿信心,令每個人可以安居樂業,真是一個造福港人的創舉。”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李嘉誠對內地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金額不斷擴大,投資項目不斷增多,包括工業、地產、交通、金融、通信、能源港口以及高科技等許多方麵。李嘉誠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為每一個中國人帶來了希望。”

李嘉誠接受中央電視台的訪問中進一步闡述道:即使我擁有今天的成就,仍然不會忘記這段經曆和感受(努力爭取知識),亦希望其他人能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不斷支援教育事業的發展,支援的程度,將超越我生命的極限。

我深信忠誠、正直、公正無私及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因此我在20 世紀70 年代之前,已經開始參與及支援教育和醫療事業,並在1980 年成立基金會,這些工作將會繼續做下去,這是我所選擇的做人方式。

1996 年,李嘉誠先生先後捐資港幣700 萬元和人民幣800 萬元創建了福建惠安嘉惠中學。為表彰李嘉誠先生捐資興學、報效祖國的善舉,福建省人民政其碑文曰:香港同胞李嘉誠先生,祖籍廣東潮州。情係教育,慷慨捐資,興學育才,為頌揚功德,激勵學子奮發進取,特立此碑。

如果懂得利用金錢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則金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才會感受到金錢的價值。否則,若隻花費於錦衣美食,在物欲方麵貪得無厭,最終隻會淪為金錢的奴隸。人必須超越金錢,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

留給子女最重要的財產,是值得繼續經營和發揚下去的事業,在這方麵,至今無刻意安排。

生活簡單,但很滿足,樂見兩子亦受熏陶,能夠正確麵對一切,覺得這種生活很快樂。

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聲音,傳到香港,很快也得到了回應。

就在全國人大剛剛落幕不久,李嘉誠來到北京。他的隨員給教育部打來電話說:李先生希望拜訪陳至立部長。陳至立部長決定5 月3 日在釣魚台宴請李嘉誠。

李嘉誠見到陳部長後,除祝賀她就任部長外,直接切入了拜訪的主題。李嘉誠動情地說:“朱總理如此重視科教興國,我本人希望能為國家教育的發展做點事。今天拜訪部長,想與部長協商。比如捐資設立獎學金,幫助大學生成才,希望這個願望能夠盡快落實。”

陳至立對李嘉誠的愛國情懷與高尚情操表示非常感謝與高度敬仰,表示完全尊重李嘉誠的意願,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善舉,但同時表示:如果讓我提建議的話,我想做一個吸引和鼓勵優秀中青年大學教師的項目,效果會更好一些。

當時在場的教育部副部長韋鈺補充說:國家實施“211 工程”、建設重點實驗室等,已經花了幾十億,主要用來買先進的設備,建設圖書館及公共教學科研設施,但是由於國家工資製度的規定,不能用較多的錢來改善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生活待遇。吸引優秀人才是個很大的問題,有了先進的設備,沒有人來使用,難以做出高水準的成果。如果李先生把準備投入的資金,對可能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給予獎勵,會產生更大的作用。

他當即表示:得到教育部領導的支援,我們可以很好地合作了。就這樣,一個迄今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反響的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釣魚台誕生了1998 年,剛剛從上海來京的陳至立部長,頭腦中醞釀一個大的計劃,這就是後來公布的《麵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內容,被寫進了《行動計劃》中。

《行動計劃》中的第三項大工程: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其中的一項內容是: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青年學術攻堅人才,使高等學校知識和技術創新基地盡快取得創新成果。

從1998 年起,在全國高等學校的重點學科中,設立特聘教授崗位,麵向國內外公開招聘特別優秀的中青年學者進入崗位。設立專項獎金並鼓勵地方政府和學校相應設崗獎勵。

經商定,“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第一階段,由李嘉誠先生捐資港幣6000 萬元,教育部配套相應的資金,在全國符合條件的高校中,陸續分批設立300 ~ 500 個特聘教授崗位,逐步達到1000 個崗位,對申報設崗的大學和大學提交的特聘教授人選,先由同行專家(大多數為中科院院士)進行評審,再由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最後審定。

每位上崗的特聘教授,除享受學校原有的工資福利待遇外,每年再發給10萬元的崗位津貼(獎金)。此外,李嘉誠先生為進一步獎賞獲得突出成就的特聘教授,個人又另外捐資港幣1000 萬元,設立“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100 萬元人民幣,二等獎50 萬元人民幣。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以來,李嘉誠非常關注其進展情況,與教育部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雙方合作得非常順利。

李嘉誠還派屬下相關負責人員參與日常具體工作和專家評審事宜,主動為評審專家提供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表示對專家學者的極大敬重。猶記得第一次同行專家評審高校設崗和錄選特聘教授上崗,是在李嘉誠經營的北京麗都飯店進行的。

李嘉誠專門派李嘉誠基金會的理事等,提前來到酒店,協助教育部人事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辦公室做接待準備工作。在會議場所和專家生活等方麵,的長城飯店舉行。評審期間,李嘉誠因工作難以脫身,不能前來與會,又特派基金會董事周凱旋來京,代表他宴請並感謝大家。

江澤民主席、李嵐清副總理對這一計劃給予了充分肯定。

第一次“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上崗和成就獎頒獎典禮,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出席了典禮,會見了專程來京的李嘉誠,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第二次上崗和成就獎頒獎典禮,李嵐清再次親臨祝賀。

李嵐清稱這一計劃,為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覓到了“七十二賢人”和“一百單八將”。

李嘉誠為這一計劃的實施有了一個很好的開頭,欣喜萬分。他熱烈祝賀獲獎學者和上崗教授,並對教育部的支援與合作,表示由衷感謝,認為這是“我人生難忘的一刻”。

李嘉誠在致辭中說:“國家領導提倡科教興國,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工程,維係我們民族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希望所在。”

他殷切希望各位上崗的特聘教授:大家同心合力,意誌不移,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民族,在我們深愛的大地上,共同建設我們祖國美好的將來。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實施,為中國高教和科技發展,又覓到一支有生力量,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優秀的人才。

韋鈺副部長稱這些年輕有為的教授學者,是我們國家科技攻堅的“突擊隊長”。同時,這一計劃實行“明確崗位職責和招聘條件,在國內外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動態管理”的辦法,也為中國教育科研機構用人製度、工資分配製度的改革,較早地進行了大膽嚐試與改革,是一次體製性的突破,迄今仍對大陸高等教育發展發揮著無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可以說,李嘉誠同教育部的這一合作,也是他對國家教育發展與改革所做的又一值得大書特書的曆史性貢獻。

我創造事業,除了希望自己的事業能不斷發展下去,更重要的是己承諾必要善用我商業上的成就去促進教育與醫療方麵的發展,幫助無助的人。

我一生充滿挑戰和競爭。我為自己定下了目標,盡自己力量,不斷為社會服務,希望盡量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美好的種子,多做有意義的事,這樣我的一生便不會白過。

2005 年6 月27 日,中國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有效地吸引、穩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到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特別是吸引了一批學術上卓有建樹的海外學者回國工作。

趙沁平說,“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自1998 年至2004 年共有88 所高校聘任了605 位特聘教授、122 位講座教授。在727 位長江學者中,714 位具有博士學位94% 的長江學者具有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曆,其中297 位直接從海外應聘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

核心價值

李嘉誠捐資同教育部合作,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絕不是一時的心血**。

陳至立部長給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極高的評價:“李嘉誠先生是一位知名的愛國企業家,這個計劃就是由他主動提出來。過去他除了對教育做出慷慨捐獻之外,亦希望推行一個學術計劃,我們國家財政部也非常支援,撥出對等資金,設立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陳至立繼續說:“這項計劃雖然實施時間不長,但影響很大,意義也很深遠,現在已成為了一個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品牌,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精神。”

李嘉誠不僅多年來愛國愛鄉,重視教育衛生事業,熱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盡心竭力。正如香港老前輩莊世平先生所說:李先生為人謙和,坦誠,守信真是名不虛傳。

副市長張百發宴請李嘉誠,席間聊到亞運會集資問題,李嘉誠馬上拿出支票,填寫1000 萬元港幣的支票,在遞給張百發的時候,還連連說道:“不好意思,實在不好意思。”

1994 年捐資1100 萬元港幣,幫助家鄉潮州貧困地區,建了50 所基礎教育學校;2000 年,捐資2400 萬美元,參與國家互聯網InternetII 發展計劃,在清華大學建設國家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中心等。

現實中的商業社會是需要不斷更新求變,但我深信在獲取更多盈利及更高效率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也不應犧牲了我們維護公平及減除疾苦的決心。若果我們選擇隻為追求金錢及權力,而犧牲人類高尚情操的話,則一切進步及財富的創造都變得沒有意義。

李嘉誠心中持之以恒地保持著一個永恒的信仰和追求,他把對國家教育的支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長久還高貴。他強調說:“一個國家要強盛,一個民族要強盛,教育很重要。教育與民族的前途相連。當我年紀大時,商業上的事業可以退休,但教育是我終生的事業。”

我們是否可以反過來理解,一個受到所獻身的熱情鼓舞的人,一定會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來。

知識時代,社會資本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資本像其他資產一樣是可以量化的,有適可量度的可轉變性、耐用性、彈性、可代替性、創造其他形式資本的能力。

建立社會資本就是社會希望與公正的泉源;公民精神與公民權利相比,有時甚至會更為重要,但往往更困難,甚至更為久遠。隻有通過全力增進社會資本,才可以駕馭知識與創新的動力,體現人的價值與尊嚴,或者這就是一個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的合理關係。

1997 年,北京大學名譽博士李嘉誠慷慨捐贈8000 萬元人民幣,支援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的建設。

1998 年北京大學百年華誕之際,圖書館新館隆重竣工,江澤民主席題寫了“百新舊館連在一起,如今北大圖書館總麵積超過5.1 萬平方米,閱覽座位四千多個,藏書容量可達650 萬冊,成為亞洲高校第一大規模圖書館。圖書館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為北京大學的教學科研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2 年4 月28 日,李嘉誠應邀在北京大學榮譽博士學士頒授儀式上發表演講:世界在蛻變中,既向我們展示前景,又顯現出挑戰性。

麵對我們的有三種別於往日急劇轉變的時代:就是科技的時代、開放的時代和亞洲人的時代。現在科技的發展,除了穿梭太空之外,對衣食住行民生的改善,亦有多方麵的貢獻。

高科技的發展加速了我們生活的節奏。曆史命運使中國遲於起步,因而我們急需推展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現代化來配合高科技下生活的來臨。

我們麵對的另一個改變是開放時代的來臨。祖國近十年的變化就是佐證。整個世界,連最保守的國家的經濟政策也開始走向改革開放政策,甚而讓外國人參與投資的局麵。

祖國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經濟發展迅速。今日國民生活與過去十年相比,水平已見大大提高。我們應感謝國家領導人的改革開放方針,它替我們的社會帶來繁榮和進步。

希望開放政策繼續進行和拓展,開放的尺度再為擴大,這將會替每一個國民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在今天,停滯的思想模式已變得不合時宜,這不是要破舊立新,采取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維,而是要鼓勵傳統的更生力,使中國文化更適用於層次多元的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懂得比較曆史,觀察現在和夢想未來。

從商的人,應更積極、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會,才可為穩定、自由的原則賦予真正的意義. 盡管沒有外在要求,我們要願意利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為自己、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和機會,各適其適。

的富孀,臨終遺願要將她的金錢,留給同村的貧困小孩分批搭乘三等火車,讓他們有機會見識自己的國家,增長知識之餘,更可體會世界的轉變和希望,開闊他們的視野,為他們帶來希望的陽光,讓他們找到奮鬥的目標。

過去的六十多年,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一定的成就,我相信,我已創立的一定能繼續發揚;我希望,財富的能力可有係統地發揮。

創業是絕不容易的事,在發展事業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我立足社會的最重要工具,因此,雖然沒有接受正規高深教育,但很早已立誌,隻要能力所及,一定支持教育和醫療的發展。

李嘉誠大聲疾呼:我們要同心協力,積極、真心、決心,在這個世上散播最好的種子,並肩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亦為經濟、教育及醫療做出貢獻。希望大家抱著慷慨寬容的胸懷,打造奉獻的文化,實現我們人生最有意義的目標,為我們心愛的民族和人類創造繁榮和幸福。

2001 年2 月,李嘉誠響應中央開發大西北策略出錢又出力。他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名義捐款3 億元港幣,開展“李嘉誠基金會西部教育計劃”,支援西部的教育發展及醫療項目,並與中國教育部合作,培育當地人才,引進高科技的基礎教育建設。

之後,李嘉誠在教育部的安排下,不辭辛苦,跋山涉水,一連九天親自走訪了中國西部六省八市,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四川、重慶、貴州、廣西等落後地區。李嘉誠甚至不顧舟車勞累,徒步深入與世隔絕的偏遠山區,與地方領導及大學負責人,商討如何協助加強西部的教育資源,以助西部加速開發。

李嘉誠的中國西部之行,成為傳媒爭相報道的焦點。

自從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後,香港掀起了陣陣西部熱,各類參訪活動不斷,尤其是商界,一方麵謀求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商機;另一方麵也希望通過參與西部大開發為國家發展出力。李嘉誠考察西部為這股熱潮添加了一把大火,而他的西部開發觀念,也同當地發生了一些令人反思值得玩味的碰撞。

力,除不斷改善“硬環境”外,觀念體製等軟環境的改善更加迫切。如果觀念不改,還是抱著靠等靠要的“討要”思想,越窮越光榮,以為一展開西部開發,就等著大把大把的錢投來。而一旦有錢,就不講效益,好大喜功。這種觀念不改莫說難以從國內外吸引資金,就是國家投入資金,又怎可能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呢?

對於西部一些地區觀念滯後,國家有關方麵已有所注意。國家計委副主任、西部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李子彬表示,目前對西部地區的投資“軟環境”,外商普遍反應強烈,而西部一些地區對此認識不足。他要求西部地區必須下大力氣依靠觀念創新和體製創新,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製。

2003 年12 月16 日,李嘉誠在首都北京做出三個呼籲,一是政府為了現實的需要,必須締造一個有利創新精神的開放環境;二是大家要善用科技帶來的額外時間;三是每個人都應該樂於投資增進社會資本。

李嘉誠這次到北京出席了三項活動,分別是在北京工業大學綜合科學樓的啟用儀式、清華大學未來互聯網絡技術研究中心的開幕典禮和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發布會。

李嘉誠先後以“知識—核心價值”、“科技—未來主軸”和“社會資本—終極目標”為題目,強調知識是人最核心的價值,科技是未來的主軸,更強調沒有什麽比每個人都懂得利用知識與科技去投資增進社會資本更為重要。

李嘉誠在北京工業大學談到“知識—核心價值”時引述美國哈佛大學Michael Porter 教授在一篇名為“ 國家創新能力”(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的文章,提到創新是未來的決勝因素,創新能力是知識及信息組合的百變動力。

李嘉誠呼籲政府,為了現實的需要,在宏觀層麵也要重視培植創新的活力,不僅是投資精尖科技的發展或其商業應用這些硬環節,而更要在政策上締造一個包括政府、工商業、教育、環境、健康、精神成長、藝術和科學等不同範疇,以及有利大眾創新的互動流暢開放的軟環境,才可實實際際地孕育有創意及創見的人才。

李嘉誠強調,今天社會已容不下濫竽充數的人,現在是一個範式轉移的關鍵時刻,知識就是人類最核心的價值。

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大家要有多層次、多維全方位的視野,慎思明辨、客觀論證及邏輯思維,這是現實生活可依賴的成功方程式。

李嘉誠同一天在清華大學談到“科技—未來主軸”時說,願景是我們很大的無形力量,驅使我們可憧憬和創造未來。他又饒有興趣地說在他現在的年齡,科技的發展,令他擁有更充裕的時間。

雖然未來由很多元素和機遇組成,然而未來最終的取決還係於人類的心靈和智慧,我們要用知識和智慧,賦予科技與時間新的意義,為自己、國家與全人類社會建造共同的尊嚴和福祉。

李嘉誠在人民大會堂與國務委員兼教育部長陳至立出席了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計劃的發布會。

李嘉誠說,社會資本包括的社會和諧關係、信任與分享信念、社區參與、義務工作、社會聯絡及公民精神等全屬可量化和有效益的價值,大家都應樂於參與投資。他認為改變需要從根本開始,隻有在大家都有這理念、理解這理念的時候,大家才會承擔,才會投資增進社會資本。

隻有通過全力增進社會資本,才可以駕馭知識與創新的動力,或者造就一個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的合理關係。

第二,香港的生產成本僅低於日本而高踞亞洲最前列,雖有國際機構來港究對策。中國大陸已入世,無異是香港的“大寶藏”,香港應運用優厚條件與大陸相互配合。

第三,港人需加強危機意識,“不能因為長期生活在比較富裕的情況下形成自我膨脹心態,忽視其他地方的潛力和優勢隻會僵化自己”。近年大陸一些大城市大力迅速發展,香港需要思變求變,懂得將別些地區的潛力,化為自己的“東風”,與對手並駕齊驅。

第四,香港需要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要知道由大陸及海外引入優質專業人才,不一定打擊大陸員工,就如其集團下的企業,全球共有員工22 萬人,超過一半是外籍雇員。他奉行的宗旨是唯才是用,不同國籍的員工均合作無間,非常愉快。

李嘉誠指出:“每個人,隻要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都希望民族團結。其實香港社會好多默默不講的人,對香港有益的事,個個都在做。做香港人最重要是,怎樣令到香港有一個和諧的社會!”

2004 年10 月31 日下午,李嘉誠及屬下企業——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記黃埔有限公司、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連同其他附屬三司捐獻1 億港幣,用於國家遊泳中心建設。

據了解,中國國家遊泳中心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總建設麵積8 萬平方米,可容納1.7 萬名觀眾。

總工期計劃三年,計劃總投資一億多美元,2006 年年底前完工並投入試運行捐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出席捐贈儀式並講話。市長王岐山接受了捐贈,並向香港長江實業(集團)董事、副主席兼總經理李澤钜贈送了捐贈證書和紀念品。國家遊泳中心在2008 年奧運會期間將承擔遊泳、跳水、花樣遊泳、水球等比賽項目作為2008 年奧運會的主要場館之一,國家遊泳中心將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體育場館和凝聚著港澳台僑同胞心聲與力量的北京城市建設新景觀。李澤钜表示,中國體育健兒在舉世矚目的第二十八屆奧運會上不畏強手,奮力拚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他們出色的表現,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麵貌。

李嘉誠的各項捐獻,都是通過李嘉誠基金會完成的。李嘉誠雄心萬丈,愛心爆棚,打算讓基金會成就百年基業,永遠延續下去。基金會有獨立董事會,TOM 大股東周凱旋是其中一名董事,長實前董事洪小蓮也直接參與基金會的工作。大部分慈善捐款項目由李嘉誠主導,再由基金董事會決定。基金會正籌備建立更正式的架構,目前正考慮如何投資,解決收入來源的問題,令基金具有自我滾存,愈滾愈大的力量。

李嘉誠說,近年他開始向基金會注入資金,並做長線投資,令基金產生經常性收入,做捐款的來源,更計劃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注入基金,使基金有更充裕的財政基礎。

從1980 年至2006 年,基金會共捐出76 億港元,平均每年捐出2.3 億港元,即是說,每年平均最少要有2.3 億港元的經常收入,李嘉誠說會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注入,股息收入相信是其中之一,李嘉誠持有三成七的長實股權,部分以家族信托形式擁有,以2002 年度長實全年每股派息1.6 港元計算,他的長實股息收入13.725 億元港幣,撥出二億多元給基金會可說綽綽有餘。

李嘉誠基金要成為百年基業,第一步相信是參照類似馬會慈善基金的模式,馬會慈善基金的信托人為馬會董事會十二名成員,財爺唐英年及金管局總裁任誌剛一度是信托人,不過現已辭掉有關職務,慈善基金有獨立的財務報告。

生命在於付出

李嘉誠的愛國行為,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中國人這麽簡單。童年的艱辛、嚴父教育,使他嚐盡社會之酸甜苦辣,從小立下我要好好地做人,堅忍不拔的誌向,一步一個腳印,用“行街仔”a 所積累的幾萬港元作為事業騰飛之本。李嘉誠出身於正統的潮汕家庭中,像千千萬萬個潮汕之子一樣,從小就受潮風影響、父親教育、母親愛撫,到香港創業後,早期公司同仁、同行親友多為潮人,其人事諸物無不與潮風染指,其勤勞儉樸、矢誌不渝、個性形成更是穩中求勝。

多謀善斷的經營策略,廣施樂善的道德風範,無不與潮汕文化有關,直至今天成為華人首富,難以置信的仍穿普通的西裝,戴20 年前的精工表。大割大舍大離大棄大徹大悟,得道多道超道仁道厚道人道。也許是一種化外之緣,也許是前世修來的鴻福。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強調,李嘉誠“善根深厚”,這個善根絕不僅僅是表現在他的慷慨捐獻,而是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在他的內心深處,通過生活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這不是想起行善了就去捐一點那麽簡單,而是常存心間的善緣。

父親李雲經病逝後,生活重擔落在李嘉誠的肩上,李母總以鼓勵的目光寬慰的胸懷來接受現實的挫折,支持鼓勵李嘉誠工作,事業成功後,李嘉誠首筆善款便是尊慈母命,捐給潮州開元寺,修繕在“**”中被毀壞的寺堂。

他曾坦然表示:“在宗教領域裏,我是比較信仰佛教的。”他在答中央電視台記者問時說:

賺錢方式有多種多樣,我賺的每一角錢都是清白的,不幹淨的錢我一分也不賺。

以他的觀點,他不賺家鄉人的錢,不是說賺家鄉人的錢就不幹淨,而是個別港商在家鄉辦廠,做了違法違紀的事,賺了黑心錢要得鄉人的唾棄。

潮汕曆史文化的熏陶,母親宗教思想的影響,使李嘉誠先生開創了自己最完美的事業,勾畫出人生奮鬥的目標。

中國近百年曆史告訴人們,從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到國民黨統治,戰禍連綿、哀鴻遍地、餓殍滿目、列強欺淩、百廢待舉、民不聊生。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喪失殆盡。

國衰民賤,舊上海租界內公園門口竟掛著侮辱性牌示“華人與狗不能入內”,譜寫著兩個世紀華夏子孫強國富民的悲壯之歌。

1984 年4 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階段。隔年,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火箭可以為世界各國提供發射衛星服務。別說世界航天市場早已被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等幾個強國的集團所壟斷,其政治背景就讓人望而生畏,何況動不動就是上億元的投資,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誰敢冒這種風險?李嘉誠居然執意甘願冒這種風險!

他把和記黃埔、大東電報局及中信集團合作購買美製衛星“亞洲衛星一號”

(Asiasati),義不容辭地交給中國長征火箭發射。並於1990 年4 月成功發射上天。這能以簡單商業行為來理解這兩筆投資嗎?我們能以互惠雙贏的標準來衡量其投資風險嗎?唯一的解釋就是,李嘉誠對祖國充滿希望,對祖國充滿愛,對祖國高度信任。因為,他經曆過了那種國破山河在的淒慘,經曆過了那種任人宰割的屈辱。

香港經濟從20 世紀50 年代複蘇到70 年代,幾起幾落。每次低潮,不知多少中、小華人企業因資金實力限製,被外資洋行擠倒擠垮,被迫破產,就連財大氣粗的船王包氏集團也曾受衝擊,至於抱恨數十年的霍英東,更是無處訴淒涼。

我很愛讀書,小時候很窮,無法完成學業,實現我心中的理想,我很想幫助那些心有大誌而力所不及的窮人孩子,有了更多的錢,才能在教育上更好地發展。

昔日埋藏壓抑在心靈深處的念頭開始萌動,一個辦教育、培英才、興中華、強國力的雄偉規劃油然而生。正如他在《我對汕大之希望》信中所述:教育的重要,實關係於國家的強弱,社會的興衰,以及時代的進退……因此國民教育的成功,實為國家富強的決定因素,基於這一信念,使我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善於甄才、養才和用才,始可臻國家於長治久安而穩步前進,甄才、養才之功有賴於教育。教育功虧則國家將無可用之材。

從字裏行間不難看出李嘉誠多麽想通過辦教育、育英才、興中華、強國體。

這也很好地理解李嘉誠二十多年來在內地捐款中絕大多數是捐在教育上。

傑斐遜說:“在一個文明國家,若指望在無知中得到自由,過去從未有過,將來也絕辦不到。”“你認為是確切完美的事情,你就應該毫不推諉地去做,這種行為乃是上蒼賜予你的力量。”

2003 年12 月22 日,李嘉誠在清華大學談到科技為未來主軸時說願景是我們很大的無形力量,驅使我們可憧憬幻想和創造未來。他又打趣地說在他現在的年齡,科技的發展,令他擁有更充裕的時間。訊息與通信科技將時間變成朋友訊息與通信科技釋放了時間的價值。

今天多功能、多頻道,什麽都可以多元同步運行。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的空間距離變得越來越接近,科學技術使我們每一個人都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生活與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李嘉誠說,社會資本包括的社會和諧關係、信任與分享信念、社區參與、義務工作、社會聯絡及公民精神等全屬可量化和有效益的價值,大家都應樂於參與投資。

李嘉誠認為改變需要從根本開始,隻有在大家都有這理念、理解這理念並崇尚這理念的時候,大家才會主動承擔,才會投資增進社會資本,才會推動社會平等和諧,才會創造新的社會價值。隻有通過全力增進社會資本,才可以駕馭知識與創新的動力,或者這就是一個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的合理關係。

佛經說:“惟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禪者永不得成佛。”透視李嘉誠八十年人生軌跡,其勤奮、儉樸、誠信之創業信條,能使世人悟出做人真諦,成功須靠自己堅韌不拔的不懈努力爭取,機遇非庸人凡人所能把握。

靠投機鑽營,以權謀私,旁門左道,斂財致富者,其財富如流水浮雲,終會煙消雲散。諸如街市升鬥小市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其本分,展其所能求其所得,愛其所愛,樂其所足,不為財富所疑惑,不為世情所動搖,不為浮華所迷茫。

在李嘉誠基金會的網站主頁上有李嘉誠的一段文字: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誌。

2005 年11 月10 日,國家民政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首次評選的2005 年“中華慈善獎”候選人名單,表彰善行。

香港是樂善之都,有13 位“善長”上榜,包括亞洲首富李嘉誠、政協副主席霍英東、人大常委曾憲梓、無線主席邵逸夫、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及國際巨星成龍等。在李嘉誠心目中,這大抵是他自以為最有價值的生存和工作目標了。

他沒有刻意把自己當成或包裝成一個知識分子,我們也確乎無法將他視為一個知識分子,然而沒有人會否認他對社會的貢獻,對教育的貢獻,對知識的發揚光大,更沒有人否認他所秉承的奮鬥理想的崇高性和非凡性。

美國第三十三任總統哈裏·杜魯門曾經在他的白宮辦公桌上寫下過一行字,今天,幾乎很少有人記得他在任內曾經出台過哪些政策和法令,可是他的這行字卻不經意地流傳了下來:“責任在這裏。”

對不同社會角色的人來說,責任就在眼前,無非內涵各有不同。政治家的責任是治理好這個國家,企業家的責任是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就業機會。我們也可以說,李嘉誠的責任也在這裏。

“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禦,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書,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這裏,如果讀者稍有耐心的話,讓我們以另外一種平靜的心情,一起來拜讀北京大學2001 年暑期僑鄉考察團全體同學致李嘉誠的感謝信,從中可以感受商聖李嘉誠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尊敬的李嘉誠先生:

您好!

首先請允許我們向您致以誠摯的敬意和深切的問候!

我們是北京大學明德獎學金獲獎同學。為使我們能有機會在學業之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拓展視野,開闊思維。今年暑期,我校教育基金會特組織部分明德獎學金獲獎同學組成‘北京大學2001 暑期僑鄉考察團’赴我國著名僑鄉廣東福建進行社會考察。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著重考察了汕頭、廈門、泉州的經濟和文化,雖然時間有限,但僑鄉濃鬱的文化和僑辦企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不可估量的作用都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汕頭期間,我們專程拜訪了由您捐資創辦的汕頭大學,並與貴校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您的豐厚捐資使汕大的建設有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

您對汕頭大學的支援,確如您所說“超越生命的極限”。

然而您對祖國教育事業的支援又何止一個汕大。在北大,在很多很多高校中都留有您的關切。作為我校的榮譽博士,您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我們的成長與發展。

從內心深處,我們由衷地敬佩您,同時也感受到了您對我們的期待和祖國交給我們的重任。作為北大一員,作為千千萬萬新世紀大學生中的一員,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振興中華的信念埋在心裏,將建設祖國的重擔挑在肩上。

最後,請允許我們代表所有明德獲獎同學、北大同學向您表示我們最誠摯的謝意和最深切的敬意!

祝願您與北京大學的友誼常在!

北京大學2001 暑期僑鄉考察團全體同學2001 年9 月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