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心曲

毛澤東的晚年生活過得並不好。政治決策的失誤和身體日益衰弱使他常常感到不愉快。唯一的安慰就是讀書和寫詩,漸漸地,他的詩作少了,從前飄逸瀟灑的筆跡也遲澀了。

1973 年8 月,毛澤東寫下了生平最後一首詩歌,是寫給名的曆史學家和文學家郭沫若的。這是一首懷古感今的詩,頌的是曆史的進步,批評的是阻撓曆史進步的保守勢力。老毛澤東仍舊保持著進取的熱情,這恐怕是他的性格中最突出一點。

這一年冬天,毛澤東忽然要他的護士長拿出一個卷宗,裏保存著他的所有詩作。他囑咐護士長用毛筆全部謄抄一遍,然交給他。毛澤東花了很多工夫,把詩作認真地審查和修改了一遍他似乎要為自己的詩人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要給後人留一部沒有缺憾的詩稿。

1974 年,81 歲高齡的毛澤東患了老年性白內障,雙目幾乎明。這對於常年嗜書如命而且需要經常批閱文件的毛澤東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內心的孤獨和身心的疲憊是不言而喻的。

為了繼續讀書生活,毛澤東特意從北京大學請來一位中文的老師給他讀書。在這段時間裏,他特別愛“讀”古典詩詞,尤是一篇叫作《枯樹賦》的散文,他百聽不厭,甚至倒背如流。有候聽著聽著,躺在**半眯著眼睛的毛澤東就會情不自禁跟著起吟誦起來: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說,早年種下的柳樹曾經十分茂盛,但現在卻凋零了,多麽淒涼悲愴。樹木都這樣,人就更不能抵擋自然的規律了。文中表達的是對四季變遷和生命凋落的感慨。但毛澤東並不是屈服於自然規律的人,他的性情中還洋溢著對生命力頑強的追求,喜好的也多是些慷慨激昂的音調。為此,文化部專門抽調了一些戲曲演員和歌唱家為毛澤東錄製了一盤配樂演唱的古詩詞磁帶,裏麵收錄的既有悲壯的古詩詞,像嶽飛的《滿江紅》等,又有表達憂思的傳世佳作,像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後來,在接受摘除白內障的手術時,毛澤東的唯一“特殊”要求就是在進行手術時播放《滿江紅》的錄音。

手術後,雖然可以繼續讀書了,但毛澤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人們也越來越少看到他公開亮相了。

1975 年除夕,毛澤東在書房裏接見了兩位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人,他們是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的女兒和女婿。連行走都有些困難的毛澤東,卻在思維上仍然保持著和年輕人一樣的朝氣和敏銳。他和客人們談了很多哲學方麵的話題。對中國並不熟悉的兩個美國人卻對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這樣評論毛澤東:“十裏之外就能夠呼吸到毛澤東的個性。”

在衰弱和老化的軀體裏,隱藏著的仍舊是一顆年輕的心和對生命的美好向往,這就是晚年的毛澤東。